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20年第1期

2020-04-07

调整字号:

1. 晚明的白银北流问题

……………………………………………………岸本美绪

 

内容提要:在晚明时期,为了满足防卫蒙古的军事要求,从全国征收的大量税银被搬运到北边九镇,“白银北流,往而不返”成为当时人士慨叹银荒的习以为常的话语。本文从经济思想的角度,对晚明白银北流问题加以探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讨论白银北流问题和当时政治抗争的关系。反对隆庆和议和北边款市的论者特别尖锐地批评白银流出作为款市的恶果,以媚外和贪污为由攻击内阁当权者。第二部分分析当时通过铸钱、开矿等方法来试图解决银荒的若干提议,并且探讨提出这些方案的论者之经济观。第三部分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发展的长期视野中讨论这些议论的意义,指出晚明人士对待白银北流问题的思考方法为清初康熙年间和清代后期道光年间银荒时期的经世论者所继承。

 

关键词:白银北流  隆庆和议  钱法

 

[作者简介]岸本美绪,公益财团法人东洋文库研究员。

 

2. 中国货币史上的用银转变:切片、称重、入账的白银

……………………………………………………黑田明伸

 

内容提要:中国的银两是称重计量的,最初被作为丝绸(用于远距离贸易的支付)的辅助性手段。元代发行官钞,面额以铜钱单位标示,但按银重计价。明代赋役征银后,大量银条从日本及南美流入中国,用于交换丝绸、瓷器以及茶叶,民间买卖日常必需品的一般交易也用白银结算。18世纪中叶,铜钱(乾隆通宝)供应量加大,并被用于本地货物买卖,银锭则用于远距离交易,与铜钱形成了互补性结构。不同于现代常识,铜钱与银锭不固定的关系以及本地商人过账时所用的称重虚银两单位,对本地经济起到了稳定作用,亦能对抗动荡的区际贸易。

 

关键词:银两  绢帛  官钞  铜钱

 

[作者简介]黑田明伸,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3. 基准转移、结构嵌入与信用离散——近世货币变迁中的白银问题

……………………………………………………邱永志、张国坤

 

内容提要:元明以降,白银逐步成为举国上下的基准货币,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路径。围绕白银货币化至货币白银化的历史源起、动态过程、促动机理及影响评价等问题,学界存有广泛争议。本文认为在宋金元时期白银货币化向货币白银化的演进过程中,中国货币体系经历了“铜钱基准”的陵夷并转向“白银基准”的内在变动过程。宋金时期白银在“铜钱基准体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金元之际白银价值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明代白银通过均则折纳、加耗、折价等形式成规模并结构性地嵌入贡赋体制,并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一道形成了难以逆转的货币白银化态势。对于中国以银为核心基准的近世货币结构而言,结合信用制度的角度可以看出,在西欧新兴国家信用日益聚合的趋势下,中国社会呈现出信用离散的特征。国家信用层级的缺失、金融技术与构架的迟滞及称量银本身所致的信用外在化、记账单位的紊乱是其最明显的表征,中西方金融体制在信用层面发生日益显见的分流。

 

关键词:白银  基准  贡赋    代信用

 

[作者简介]邱永志,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金融学博士后。

张国坤,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4. 明代地方官府赋役核算体系的早期发展

……………………………………………………申斌

 

内容提要:明洪武到弘治年间,州县官府的赋役管理从基本不依赖核算向需要且能够进行核算的状态转变。洪武、永乐时期,在官府体系内部,只有田赋被部分地纳入核算管理,其他赋役征发则完全或绝大部分无法计量,也没有计划性。宣德以降,地方官员吸收民间粮里阶层分担赋役负担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旨在“均平”的改革,以确保赋役的可持续征发。在探索均平之道的过程中,不同地方官员多采取量化赋役负担、预定征收计划、将派征对象标准化并进行摊派核算的方式。其中,田赋额等开始扮演摊派对象的角色。这开启了州县层面赋役征收核算体系的发展之路,也导致府、州、县与户、工等部及布政使司之间产生了赋役核算信息不对称,出现了二重会计结构。

 

关键词:明代  赋役核算体系  财政计划  摊派  二重会计结构

 

[作者简介]申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5. 明清徽州土地字号的分配与使用实态

……………………………………………………黄忠鑫

 

内容提要:明清时代的徽州民间文书和赋役文献广泛使用土地字号。明初,土地字号的分配单元是保,万历清丈以后逐渐演变为以图为单位,显示出图甲组织在基层地籍编造管理中的作用。在图甲组织的地籍管理、民间社会的契约表述等实际使用场合,土地字号与基层单元的结合仍带有明显的都保痕迹。图甲的增减变动也对字号分配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徽州文书  土地字号  明清  图甲组织

 

[作者简介]黄忠鑫,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6. 贤能制度中的偏袒主义:基于对明代科举的考察

……………………………………………………林友宏

 

内容提要:科举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在贤能政治上的重要制度创新,但权力仍可能对科举的公正性造成侵蚀。本文利用明代科举数据,考察了明代权力中枢(内阁)对科举取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阁对科举会试阶段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殿试阶段,与阁臣拥有相同籍贯(同府或同省异府)的考生将获得更高的甲第,并且更有可能在馆选中被选为庶吉士。阁臣中,首辅对殿试和庶吉士选拔的影响较次辅更大。研究还发现阁臣卸任之后对科举的影响即不复存在,而次辅对科举殿试的影响则随着任职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因此,顶层权力的影响导致了明代科举中地域偏袒主义的存在。

 

关键词:科举  偏袒主义  明代政治

 

[作者简介]林友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讲师。

 

7. 道光后期州县征漕收支及其与陋规加派的关系——以浙江乌程县为中心的考察

……………………………………………………吴琦、何晨

 

内容提要:道光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学术界从不同视角予以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少涉及州县征漕费用的数额、构成和比例。道光年间尤其道光后期,州县征漕收支数目庞大,弄清数目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加深对地方弊政的理解。吴煦档案中的乌程县漕用各费的账册资料,记录了该县办漕的收支状况。乌程县征漕费用总计约3万两,由漕务开支、衙门规费、运军兑费三部分构成。清中后期州县的法定漕费远不敷用,州县财政对漕务陋规形成依赖;上级官员、运丁和地方绅衿分润州县漕规收入,形成惯例;州县官则率由旧章,对已有的利益格局通常不做改变。征漕费用和陋规加派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当需要因事加征时,往往援例加征。征漕陋规虽名义上归州县官所有,但各类开支从规费中支出,所以征漕规费并非州县官的纯收入。州县官借征漕而获利之数,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地方财政依赖陋规加派,而陋规又被各利益集团分润,这是清政府腐败集团化的呈现,也是清中后期朝廷囿于“不加赋”之名,惰于进行制度改革的恶果。

 

关键词:道光后期  浙江乌程县  征漕费用  陋规加派

 

[作者简介]吴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何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8. 咸丰年间边疆财政的危机与应对——以新疆军费为例

……………………………………………………刘锦增

 

内容提要:咸丰年间,随着内地政局的变动,清前期原有的协饷调拨制度难以继续运行,边疆财政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新疆的军费收支问题,清朝中央政府一面严令各省调饷,一面命新疆地方官员积极寻求财政的自立。新疆地方官员采取了多项开源节流的措施,如变通兵制、增加铸币、改铸大钱、开征新税、积极调用官员商民捐输军饷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疆军费的供支压力,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虽然新疆财政并未因此实现自立,但财政的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同时,清朝中央政府逐步丧失了对新疆财政的绝对把控权,陕甘总督、新疆地方官员的财政自主权在不断扩大。咸丰年间新疆军费的供给问题,不仅对左宗棠西征筹饷有影响,也对建省后新疆军饷的供应体系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咸丰年间  新疆  军费  协饷  边疆财政

 

[作者简介]刘锦增,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讲师。

 

9. 财政政策与政治效应:试论两税法在河朔藩镇的实施

……………………………………………………秦中亮

 

内容提要:由于魏博是河朔地区第一次实行“父死子继”的藩镇,为了取得唐廷支持,田悦表面上接受了德宗对该镇的黜陟,而资历与位望皆在田悦之上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与幽州节度使朱滔则可能没有配合黜陟之举。这也表明了建中年间在河朔地区推行两税法的失败。成德、幽州在穆宗朝的复叛使得两税在河朔的实施于顷刻间废止,两税在河朔实施始于长庆元年(821)也是不正确的。当然,建中元年(780)与长庆元年不能作为两税法在河朔实施的肇端,并不意味这两个年份在两税法实施的历史上没有特殊意义。建中元年两税法的推行显示了德宗黜陟天下藩镇的决心,长庆元年诏令的颁布则昭示了穆宗与群臣以为“河朔三镇复入提封”的政治心态。本文认为,魏博镇是实施过两税法的,但其肇端于何时没有直接资料坐实,而成德镇与幽州镇则没有任何资料坐实其实施过两税法。

 

关键词:河朔藩镇  两税法  财政政策  政治效应

 

[作者简介]秦中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10. 资源禀赋、制度分岔与组织变迁——一个关于包买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王鑫、王振宇、齐秀琳

 

内容提要:在近代中国,新兴的包买制度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考察了存在于定县、高阳两地织布业中不同的商业组织模式,前者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市场交易,后者则以包买制度为主体。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比较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发现由人地比例这一内生要素禀赋所决定的织户谈判能力差异,是导致两地衍生出不同制度路径的关键因素。另外,基于微观案例的讨论还为理解制度变迁提供了新的启示:定县高阳的对比意味着,即使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更多的资源禀赋也可能通过强化外部选择权的方式阻碍更有效率的商业组织的建立,进而影响到整体的经济绩效。

 

关键词:包买制  不完全契约  比较制度分析

 

[作者简介]王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王振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齐秀琳(通讯作者),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

 

 

11. 统计制度、抄录环境与核验技术:《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数据分析和校勘

……………………………………………………伍伶飞

 

内容提要: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于1918年至1921年间调查整理的基督教资料在流传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五个相对常见的中英文版本,其中1922年英文版、1922年中文版、1987年中文版和2007年中文版的数据均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梳理各类数据的差异,分析相关原因,指出各个版本中的数据存在统计误差、计算错误、抄录舛误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以资料的第三部分《各省基督教事业概况》为例,依据现有不同版本的资料对数据进行校勘。本文就这份基督教调查资料展开的分析和校勘,有利于更好地评估其价值并合理利用,也可以对深入认识和整理近代中国社会调查资料相关数据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基督教  新教  调查资料  中华归主

 

[作者简介]伍伶飞,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12. 北洋政府外交经费之研究

……………………………………………………徐鹤涛

 

内容提要:外交经费充足是外交活动能正常展开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界越来越关注北洋外交,但对北洋政府外交经费的来源与支用方式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在民初财政盈亏变动的大背景中,考察了北洋政府外交经费的收支结构与变化轨迹,讨论了经费问题对外交官员之影响。正常情况下,北洋政府的各项外交行政开支应以财政部的定期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但由于北洋政府时期中央财政长期处于困境之中,财政部应承担的外交经费常无法按时发放。在财政拨款难以依靠的情况下,外交部及驻外机构只能靠海关的船钞拨款及各项临时收入勉强维持行政开支。经费短缺迫使外交官员耗费大量精力在争取款项上,影响了外交行政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外交经费  北洋政府  财政

 

[作者简介]徐鹤涛,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研究员。

 

13. 从公茂机器造船厂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隐匿敌产”企业的改造

……………………………………………………陈碧舟、龙登高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私营企业的演变过程是当代企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反”运动后,曾隐匿日伪财产的私营企业——上海公茂机器造船厂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较彻底地清查而被定性为“隐匿敌产”企业,并由交通部接管成为国营企业。接管后的公茂机器造船厂进行了资产清点和债务清偿,又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在公茂机器造船厂基础上成立的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第二船舶修理厂确立了新的治理结构,其生产模式逐步摆脱了公茂机器造船厂时期的经营惨淡状态,企业绩效得到了稳步提升,为最终转变为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构建了基础。案例表明“隐匿敌产”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路径为:定性、没收、接管、转为国家投资。

 

关键词:“隐匿敌产”  公茂机器造船厂  “五反”运动  清理接管  社会主义改造

 

[作者简介]陈碧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

龙登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14. 中国企业史研究的多学科视域拓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学科对话:第二届中国企业史研究WORKSHOP”综述

……………………………………………………罗婧、冉旭宏、于明珠、卢婕

 

[作者简介]罗婧,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冉旭宏、于明珠、卢婕,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15. 历史实践与理论创新——第五届“经济与历史”学术研讨会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研讨会综述

……………………………………………………孙睿、李黎力

 

[作者简介]孙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李黎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综述 

……………………………………………………柴毅 

  

  [作者简介]柴毅,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