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24年第4期

2024-07-18

调整字号:

1.地租与田价:明代徽州地区的土地金融

……………………………………………………曹树基、庞毅、周星宇

内容提要:本文将实物地租转化为可计量的货币收益,并视为田价的利息,通过建立米价、利率数据库,发现明代徽州存在一个以土地收益权为核心的金融市场。投资者、借贷者围绕土地收益权展开交易,地租与田价之比随之成为投资者(债权人)的投资回报率,也是债务人的借贷利率。债务人平年享受低利率,灾年承担高利率;债权人平年只有低回报,灾年获得高回报,是为土地金融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地租、田价土地收益权、土地金融

[作者简介]曹树基,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教授。庞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240。周星宇,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

 

2.崇祯十五年借兑客标考——兼论晚明的南北银流与军事财政

……………………………………………………彭凯翔

内容提要:崇祯十五年(1642)京师被围,太仓匮竭,外解难进,遂有以两淮盐课为抵押,借兑客标之议。本文的考证表明,这次借兑客商标银虽然以兑会的形式落实,但仍收到一定成效,是明末财政中颇有新意但未受到关注的公债尝试。同时,这一尝试的背景是晚明运河一带的南北银流带动了商业汇兑,催生出了以“年标”为标志的标期制度。政府的兑会方案既借鉴了以往大一统财政的实践,也引入了商业金融中的新元素。尽管客标兑会并不足以开启晚明的财政转型,也未带来时局的改观,但它的推行过程反映了皇帝与官僚集团对晚明经济及国家债信的认识程度以及经济转型下国家与商人关系的变迁,也为理解明清金融业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线索。

关键词:公债、标期、明清金融、财政-军事国家

[作者简介]彭凯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000kaixiangp@qq.com

 

3.晚明海洋贸易中的“船引”研究

……………………………………………………戴佳辉

内容提要:明隆庆初年开海后,官方将“船引”作为商船出海贸易的许可证,并以此来管理海洋贸易。船引分为沿海、海外贸易两类,前者在闽粤之间实行南澳稽查制,闽浙之间实行沙埕换船制;后者仅有福建漳州与泉州的海商能够申请,并用于前往东南亚贸易。官方构建起以船引为核心的海外贸易限额制,而且以“船由”作为建造商船的许可证,形成船引与船由的相互配合和对应。船引的申请、填写与回销均有完整流程及具体规定,官方监管亦贯穿其中。海商出港时,必须由官方依照船引、船由来盘验货物与商船,还要限时回港销引并接受审查。船引成为晚明海洋贸易管理制度的核心,也是当时海洋弛禁通商的体现。

关键词:晚明、隆庆开海、海洋贸易、船引、海澄

[作者简介]戴佳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82

 

4.国际化、国产化与市场化:1718世纪药材流通与东亚经济体系

……………………………………………………王梓

内容提要:1619世纪是前近代东亚区域市场形成和变革的重要时期。药材贸易作为东亚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617世纪伴随白银流通而逐渐发展,并促成联通东亚三国国际、国内市场的贸易网络和专业药材市场。1718世纪的药材生产及其贸易出现了“国产化”与“国际化”并存的局面,且药材的国际流通在白银、丝绸等传统贸易衰退和大多数药材国产化之后依然繁荣,甚至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东亚各国药材生产都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且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特性,其消费也与生产、贸易互动,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前近代东亚药材贸易构建了较前代更为紧密的生产、流通、消费网络和社会经济体系。

关键词:药材、贸易、东亚、国际市场

[作者简介]王梓,南昌大学历史系讲师,南昌,330047

 

5.清雍乾时期广州贸易中的行外商人——以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为中心

……………………………………………………何爱民

内容提要:在清前期广州对外贸易中,行外商人为数量众多且高度活跃的商人群体。以雍乾时期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为中心,重新解读清政府针对行外商人从事贸易的各项规定,可知行外商人不仅经营小手工业品,还在行商担保下合法参与瓷器、茶叶等大宗货物对外贸易,其商业活动早在乾隆朝初期已相当活跃。在英美散商大量来华之前,行外商人与行商、东印度公司大班紧密联系,促使广州口岸的贸易环境相对平衡稳定,由行外商人开展的行外贸易亦成为广州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雍乾时期、广州贸易、行外商人、瑞典东印度公司

[作者简介]何爱民,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广州,510632,邮箱:1195664307@qq.com

 

6.冷战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新中国国际贸易——以20世纪50年代东南亚棉纺市场的进出口为中心

……………………………………………………吴博皓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随着东南亚地区去殖民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该地区逐渐摆脱殖民体系下对宗主国的商品依赖,并成为中国商品尤其是棉纺品的重要出口市场。这一时期中国在发展东南亚贸易的过程中,也面临来自美、日、英等国的激烈竞争。然而,各国通过经济外交手段促进本国对东南亚的棉纺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也有着通过经济手段推进本国地缘战略的目的,该时期的东南亚地区棉纺贸易呈现出了较强的国与国之间对抗的色彩。同时,本文也从经济外交的角度,阐释了在冷战这一场全方位、高强度、长时段的大国竞争中,政府与民间力量密切互动的特点,从而为我们理解冷战背景下新中国的外贸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冷战、棉纺品、国际贸易、地缘政治、东南亚华侨

[作者简介]吴博皓,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北京,100871

 

7.元代海运变迁新论——以“事故粮”之统计分析为中心

……………………………………………………周思成

内容提要:在元代海运的三组历史数据中,“事故粮”值得深入考察。通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可知,元代海运前期事故粮数量的变化趋势,与技术变革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数额巨大且起伏不定的事故粮刺激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反过来大幅降低了海运损耗。事故粮还一定程度上牵动了海运组织和人事的变迁;元代海运损耗率的持续降低也得益于海运体系的不断变革和优化。以事故粮为中心,可对元代海运史上技术、组织和人事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重新解读和勾勒。

关键词:元代海运、事故粮、技术进步、制度变迁

[作者简介]周思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100084,邮箱:napoleon1793@sina.com

 

8.清代蒙盐入晋与山西中北部盐业市场的变迁

……………………………………………………郭宇、张俊峰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山西本地食盐供应的不稳定为蒙盐向山西的流动提供了重要契机。清初,山西中北部地区蒙、土分区销售的市场结构初步形成,并得到清廷的正式认可。随着河东盐产能危机的再次爆发以及蒙盐自身采销的改进,蒙盐中的吉兰泰盐凭借黄河水运的便利,不仅和山西中北部土盐竞争市场,甚至南下侵占河东盐市场。为此,乾嘉两朝清廷对蒙盐入晋政策进行频繁调整,政策的剧烈变动使得山西中北部盐业市场经历了蒙、土盐销区的此消彼长。清末,随着蒙盐主销区的部分市场空间被陕甘花马池盐所挤占,土盐主销区的东部诸县被芦盐所侵占,山西中北部盐业市场呈现出一种蒙、土、花、芦兼销的新型市场结构。在此变迁中,土盐凭借着地方社会的认可和自身的特点得以保存大部分市场空间并继续发展。对于山西“蒙盐”问题的考察,是深入认识清代直到民国山西中北部盐业市场以及土盐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窗口。

关键词:清代、蒙盐、土盐、河东盐、山西中北部盐业市场

[作者简介]郭宇,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太原,030006 。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太原,030006

 

9.清代的牲畜税、牲畜捐征收与商品经济发展

……………………………………………………段旭颖

内容提要:咸丰军兴之前,清代牲畜税的征收情况较为稳定,基本能够按照规定税率和税额征收。受咸丰军兴影响,牲畜税数额曾大幅减少,甚至一度停征,至清末逐渐恢复征收且很多省份提高征收数额,这一阶段的征收情况并不稳定。为保障牲畜税征收,光绪年间奉天辽阳城曾试行海查制度,但终因成本较高且成效不大而作罢,也未推行于其他地区。在晚清新政的财政压力下,各省开征牲畜捐,一定程度上成为牲畜税的有效补充。牲畜交易不仅提升了税收,也反映了同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发展也对牲畜交易和牲畜税的征收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清代、牲畜税、牲畜捐、商品经济

[作者简介]段旭颖,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100048,邮箱:dxuying@126.com

 

10.20世纪30年代合伙企业连带无限责任制的确立与争议——兼谈中国本土合伙责任问题

……………………………………………………张世慧

内容提要:1930年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债编》第681条骤改合伙“按股分担”习惯,实行连带无限责任制度。此制度改变了本土合伙企业中债务风险责任分配,扩大了合伙人的债务责任范围。商界认为此举导致合伙人权利与义务悬殊,有失立法公平,遂发起强烈抗议。在商界抗争下,潘序伦曾提出“分担无限公司”设想,但未获得学界、商界认可。部分立法委员提议下,19339月立法院表示可以在商业登记法中进行补救,即以合伙企业登记注册为前提,将合伙习惯融入成文法。基于此,“按股分担”习惯被纳入《商业登记法草案》第9条。然而,历经多次审议讨论,立法院最终未能通过该草案第9条,而是借助民法隐名合伙理论消弭了争议。通过对该问题的历时性考察,可以对中国本土合伙责任问题提供新思考,也有助于展现固有商业习惯和新式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合伙、债务、习惯、无限责任

[作者简介]张世慧,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曲阜,273100,邮箱:zhangshihui2013@yeah.net

 

11.近代国际商品进口冲击与国内劳资冲突:基于19281936年上海各行业的分析

……………………………………………………李耀华、狄丹阳

内容提要:近代国际商品进口冲击是否会影响国内劳资冲突?本文基于近代《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和上海劳资冲突微观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国际商品进口冲击对国内劳资冲突的影响。结果发现,近代商品进口增多会显著增加国内劳资冲突。从影响机制分析,这是进口商品冲击了国内市场,导致国内企业经营困难,随后企业无论是采取裁减劳工还是降低工人日工资的方式应对困难,都会带来劳资之间冲突的增加。

关键词:商品进口、劳资冲突、近代上海

[作者简介]李耀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上海,200433,邮箱:liyaohua@mail.shufe.edu.cn。狄丹阳(通讯作者),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南京,210023,邮箱:di_danyang@163.com

 

12.国民政府围绕沦陷区贸易政策的研议与调整(19371945

……………………………………………………齐春风

内容提要: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处理与沦陷区的贸易关系时,实行经济绝交政策。但在大后方物资匮乏状况加剧后,19404月,蒋介石开始寻求改变,拟采取利用走私的方法,从沦陷区输入物资。何应钦否决了运输统制局的方案,确定以交通部为主推动“利用走私”业务的开展,得到蒋介石的批准。但是,交通部领衔研议一年之久也未能实施。19415月,蒋介石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戴笠。戴笠推动这项工作,受到多部门的掣肘,屡次提出辞职。在蒋介石的过问下,19434月,“货运管理局”成立,随后得到孔祥熙的支持。货运管理局工作颇著成效。从经济绝交到“利用走私”、再到抢购物资的实施,耗时过久,反映国民政府及蒋介石决策迁延不决,已沉疴难起。

关键词:国民政府、大后方、沦陷区、利用走私

[作者简介]齐春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650091,邮箱:qcf999@163.com

 

13.从帮口到单位:1949年后上海码头工人的改造

……………………………………………………朱焘

内容提要:近代上海,码头工人主要以“帮口制”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常游离于政府管治之外。上海解放后,市委市政府通过“镇反”、民主改革等运动,试图破除码头工人中的帮口把持现象,并对工人进行了初步的改造与清退。随后,留用的码头工人被纳入单位体制,新的组织形式也逐渐形成。然而,改造和清退工人等举措导致部分行业劳动力短缺。因此上海码头搬运业后来又出现私自募工的现象,被清退的码头工人亦有倒流入沪,甚至政府此前致力清除的“工头”和“地下劳务市场”也重新出现。为使码头搬运业回归可控局面,政府在上海加强收容遣送办法和户籍管理,并不断采取技术革新,提高行业准入门坎,同时在“倒流人员”来源地开展劝阻责任制。通过行政和经济双重手段的干预,上海码头搬运业进入一定时间的稳定时期。

关键词:搬运业、码头工人、帮口制、单位制

[作者简介]朱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上海,201100,邮箱:zhutao1949@163.com

 

14.2024年度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研讨会”会议综述

……………………………………………………肜新春

[作者简介]肜新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