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20年第4期

2020-07-10

调整字号:

1.明朝洪武八年(1375)钞法与元末明初的金银钱钞

……………………………………………………王文成

 

  内容提要:明朝洪武八年发行纸币,颁行钞法,通过国家法令设定宝钞与金银、铜钱的相互关系,尝试构建由宝钞、铜钱、金银共同构成的复合货币体系。洪武八年钞法是元末明初恢复行钱、沿用纸币、流通金银的背景下,借鉴宋元“交会之法”,试图以宝钞统摄金属货币的结果。但钞法背离了货币流通规律,实施中很快陷入危机。明廷被迫调整货币政策,放弃纸币与金银铜钱的固定比价,并于洪武二十八年禁用铜钱,宣告了洪武八年钞法的终结。明朝货币流通格局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过渡期,预示了宝钞持续贬值、明廷扩大赋税折银、恢复铸行铜钱,逐步进入银钱并用时代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明朝 白银 铜钱 纸币 货币体系

 

  [作者简介]王文成,昆明学院教授。

 

2.中国独特的价格双轨制改革道路的成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回看历史的透视

……………………………………………………华生、张宇、汲铮

 

  内容提要:所谓双轨或双轨制价格一般是指经济中同一种产品存在着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迄今人们一般认为双轨制价格开始于1984年9月莫干山会议后的改革尝试。其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建立计划经济即计划价格比重的不断扩大、市场价格范围不断缩小,后来又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历史上本来就长期存在程度不同的双轨制价格形态。改革开放初期,价格市场化的产品品种和比重从边缘迅速扩大,从1981年开始,国家就积极采用20世纪60年代初尝试过的超计划定额高价的方式来调控经济和推动改革,因而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时双轨多轨价格已成燎原之势。正是由于计划内双轨多轨制价格内生的后续扩张冲击,推动国家采纳了用因势利导、“放调结合”的方式推进价格改革的建议,使中国正式走上了独特的价格双轨制改革道路。但其中历经艰辛和反复,最后在1990年初清理整顿及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后,意外地不用闯关就顺利过关。时至今日,在生产要素和若干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双轨价格还继续存在。回望70年历史,可以让我们对双轨制价格形成的历史和演变、对中国独辟蹊径的价格改革道路,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关键词:双轨价格 计划双轨制价格 放调结合 价格双轨制

 

  [作者简介]华生,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张宇,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汲铮,东南大学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3.70年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吴要武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政府就建立了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消失,城镇就业由政府劳动部门计划安排,农村劳动力则成为人民公社的社员,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知青返城给城镇带来巨大就业压力,政府出台“三结合”的就业政策加以应对,开始打破传统的统包统配就业体制,劳动力市场开始发育,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二元经济体制向一元过渡。经过长期的高速增长和就业创造,2003年以来,劳动力市场由供过于求开始演变为供不应求,劳动者工资迅速增长,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发生改变,劳动力市场政策也随之发生改变,从促进就业到兼顾推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在每一个重要阶段,政府都出台了较为明智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需求

 

  [作者简介]吴要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4. 国民政府的公库制度建设与财政资金管理(1936—1945)

……………………………………………………张超

 

  内容提要:历来财政资金管理中,国库建设至为关键。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金库制度呈紊乱状态。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快推进国库制度变革,颁布《公库法》及施行细则,同步构建现代意义上的公库体制。在中央层面,公库法令不断充实,国库行政日趋加强,国库网年有推广,各项国库业务逐步开展。在地方基层,初以省库建设为重点,至1941年6月全国财政改制后,省库一律撤销,县库建设成为重点。公库制度强调集中管控财政资金,有利于遏制贪污舞弊,改善财务行政。其核心在于统一政府财力,但因环境窒碍、手续紧严、吏治腐弊和辗转讹传,财政资金管理仍显混乱,公库制度建设与财政资金管理之间存在诸多隐性漏洞。

 

  关键词:金库制度 银行代理 《公库法》 国民政府

 

  [作者简介]张超,厦门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5. 明清以来赋税史料中“算位”问题研究

……………………………………………………郭永钦

 

  内容提要:明清以来,伴随赋役制度改革,各类经济数据的记录格式呈现常态化和规范化。然而以往学者对此问题讨论不多,且易忽略记录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数位与算位的关系、算位可能以零占位等。另外,各地的算位也有差异,不同地区的同一数据在传抄过程中也会面临算位转换等问题。本文利用古算书、《赋役全书》、地方志以及算手记录等材料,例举学者在利用这些数据时的常见问题,系统梳理算位在产生、功能、地方差异性等方面的特点,整理出各省算位表,并指出了算位问题在经济史研究中的意义。

 

  关键词:赋税 算位 《赋役全书》 尾数

 

  [作者简介]郭永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6. 清代山东济南府州县亩制考

……………………………………………………朱义明

 

  内容提要:明清以来,尽管州县志等各类史料比较详实,但作为地亩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亩制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亩的历史沿袭与地域特性等,以及基于赋税体系的税亩与实亩的分离,形成了亩制计量的复杂性。由此,学界凡涉及地亩问题,多以估测为主。本文以清代山东济南府这一具体区域为样本,通过对该府每个州县史料的逐一梳理与考证,理清本源,并根据多维史料信息,结合多种逻辑推定方法,进行综合比较与研究,得到济南府每个州县的亩制状况,以期开拓新的清代亩制问题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清代 济南府州县 亩制

 

  [作者简介]朱义明,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南开大学经济史博士后。

 

7. 垦土安民: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官田屯垦与户口整顿

……………………………………………………丁俊

 

  内容提要:唐玄宗即位之初,面临“钱谷不入”和“仓廪空虚”的财政问题,在坚持节流的同时,采取了增益户口、丰殖农田等传统增收方式。宇文融括户之后,开元二十四年(736)左右还有一次大规模括户。为了安置逃还户与贫下百姓,政府通过收回现有官田、组织新的官田屯垦以及鼓励垦荒等方式来扩大可控的土地资源,并进行实际给授。其中,官田屯垦为主要方式,其屯垦地域集中在人口最为密集的京畿、河南与河北地区,呈现出从中原经济区向江南经济区扩展的态势。屯垦重心大多集中在河渠堤堰等滩涂、水滨之地。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开元时期政府对于均田令的极力维持。

 

  关键词:开元时期 官田屯垦 户口整 顿实际给授

 

  [作者简介]丁俊,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8. “富民”与宋朝乡役制度的变迁

……………………………………………………田晓忠

 

  内容提要:宋朝乡村职役制度的构成和变迁与“富民”紧密相关。“富民”是宋朝乡役的主要应役人,他们对乡役收益的不同预期,决定着他们的充役行为选择。当北宋前中期乡役从有利可图变成为一种沉重负担后,“富民”就以各种方式逃避充役以为应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影响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统治。宋朝官府一方面在制度层面进行补充完善,另一方面尝试改革“富民”充任乡役的方式。熙宁时期的免役法改革,“富民”交纳免役钱得以身免充役,官府则以役钱雇募专人应役,同时借机补充国家财源,双方初步实现了彼此在乡村中相对利益的最优化。但在政局变动和国家财政需求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官府破坏了免役法募役制,导致差役法的复行。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后到整个南宋,乡役制几经反复,差募并行、名募而实差成为乡役的普遍实态。在“富民”的倡导下,南宋部分地区又有“义役”兴起。宋朝乡村职役制度的变迁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富民”与国家围绕各自利益在乡村中互动与博弈的结果。通过“富民”与国家互动视角对宋朝乡役制度的考察,既可揭示其变迁的深层原因,也可从中窥见“富民”与国家关系之一斑。

 

  关键词:宋朝 富民 差役 募役

 

  [作者简介]田晓忠,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副教授。

 

9. 内务府财政与清廷藏传佛教寺庙发展关系探析

……………………………………………………郎丰霞

 

  内容提要:清朝统治者历来优崇藏传佛教,清廷藏传佛教寺庙的建设与维护各项更是常赖于内务府财政的施助。本文通过对大量档案史料的梳理,从两个断面剖析了清廷藏传佛教寺庙与内务府财政之间的密切关联。从微观层面来看,弘仁寺等三处支用生息利银及其用项经历了由专款专用到专款他用乃至摊派公用的转变,是清朝整个生息银两制度的缩影。从宏观层面来看,寺庙的长期发展对内务府财政资助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这既促成了藏传佛教全盛局面的到来,也是其在清后期走向衰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清代 内务府财政 藏传佛寺 生息银两 用项

 

  [作者简介]郎丰霞,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0. “埋岩”与立契:清代以来黔东南的汉苗地权交易与纠纷

……………………………………………………李凌霞、吕炎

 

  内容提要:清代以来贵州黔东南的苗人以“埋岩”组织及其活动继承来自创始祖先的土地产权。当地苗人的土地是共有财产,在特定条件下,地权可以在“埋岩”组织内部进行互惠交易。苗疆开辟后,汉苗之间的地权交易因循双方不同文化逻辑而频繁进行,由此产生的土地纠纷很大程度上基于土地财产观念的差异。

 

  关键词:清代 黔东南 “埋岩” 地权

 

  [作者简介]李凌霞,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

  吕炎,贵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11. 清代畿辅旗地永佃形态的历史变迁

……………………………………………………赵牟云

 

  内容提要:清代畿辅旗地永佃形态的发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清前期,虽然由投充、押租、指借以及包佃等方式,一些旗地佃农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了永佃乃至田面的权利,田面转让交易也已出现,但直到乾、嘉以后佃户不被任意增租夺佃的权利得到中央政府完全确认,旗地永佃才得以在整个旗租地进一步发育。在这种有利于佃农的环境下,久而久之,到道、咸时期最终引发了旗地田底与田面的完全分化,并再度在地方官员的努力下于光、宣时期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即“法理上的田面权”。这是一个进步的趋势,它既有利于旗地佃农经济、身份地位的提高,在长时段内有力地促进了畿辅地区土地占有的分散化,也有助于地区乃至国家层面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畿辅旗地 永佃 田面权 《首博契约》

 

  [作者简介]赵牟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12. 从晚清时期的东北豆货业看日商与华商的关系——以三井物产会社为中心

……………………………………………………吴起

 

  内容提要:晚清时期,大量日商进入中国活动,与华商打交道。作为日本在华商业资本的代表,三井物产会社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参与中国东北豆货业,与华商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三井物产会社初始主要依靠营口华商收购豆货。日俄战争后,三井物产会社进入东北内地收购豆货,但华商仍然是重要的收购来源。在东北豆货的不同贸易市场,三井物产会社与华商形成了不同关系。在对日贸易方面,三井物产会社与一些华商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经营东北豆货对日贸易。日俄战争后双方又展开竞争。在沿海贸易方面,三井物产会社无力挑战华商的优势地位。在对欧贸易方面则呈现出相反的局面。三井物产会社还利用华商的资本、经验和声望,与华商合资开办新式油坊。三井物产会社之类的日商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妥善处理并调整了与华商的关系。

 

  关键词:东北大豆 华商 日商 三井物产会社

 

  [作者简介]吴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13. 近代中国物价指数考略

……………………………………………………关永强、伍韵琛

 

  内容提要:物价指数是研究经济波动及其长期趋势和影响因素的重要工具之一。近代中国的学者、团体和政府机关编制了百余种物价指数,为我们研究近代中国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基础;但这些指数的编制方法、商品种类和所覆盖的时间段各异,编制机构也十分庞杂,又给我们使用这些资料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在回顾近代以来学术界研究成果和资料汇编的基础上,分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对近代中国的物价指数做了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以指数所覆盖地区为线索,对主要物价指数的编制机关、商品种类、起讫时间和发布情况尽可能进行了考实,为学者使用这些资料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近代中国 统计数据 物价指数

 

  [作者简介]关永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伍韵琛,长沙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4. 监管与清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外资公用事业改造的历史考察

……………………………………………………宋佩玉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革命现实主义考量,上海市军管会对于外资公用事业采取限制、利用的监管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的外资企业政策有了明显变化,由允许其存在并加以监管,转向区别所属国家先后加以清理。考虑到外资公用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对社会秩序有重大影响,全部采用强制清理方式。从实际的结果看,就是对美资、英资、法资公用事业分别先后,采用军管、征用、代管的“国有化”政策。经过清理的外资公用事业,通过对内对外清产核资,不仅为计划管理、建立经济核算制奠定了基础,还为之后可能出现的交涉做好了准备。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 上海 外资公用事业 监管 清理

 

  [作者简介]宋佩玉,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5. 从集体建立到牧户围封:内蒙古草原围栏兴起与转型的历史探讨

……………………………………………………韩丽敏、李军

 

  内容提要: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草原围栏迅速发展,并经历了从集体建立到牧户围封的经营形式转变,顺应了牧民在草畜矛盾日益加剧过程中对不断加大草场保护力度的需求。围栏能够增强人们对围封草场的剩余索取能力,从而提高人们保护草场和改进畜牧业生产的投入积极性,自治区畜牧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此外还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牧区长期存在的乱垦、滥挖、“大户吃小户”等问题。本文回顾了内蒙古草原围栏兴起的背景,分析了转型的原因、过程及效果,并探讨了自治区草原围栏牧户围封模式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草原围栏 集体建立 牧户围封 内蒙古

 

  [作者简介]韩丽敏,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

  李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