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研究“人文经济学”的重大课题,揭示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具体形态;二是文化要素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三是文化价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回答“追求什么样的增长与发展”。人文经济学并非对既有文化经济学的简单延展,而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已成为研究经济活动人文属性与规范逻辑的新视角。
价值导向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关注“实然”,即经济运行的规律、事实与因果机制;规范经济学则关注“应然”,即经济应当如何,是确立发展目标、完善经济制度、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经济学的规范性在不同思想传统中均有体现: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义利之辨”的交锋、“天下大利”的理想、“经世济民”的情怀,都体现出经济繁荣的目的应该指向公共道德与社会利益。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样具备社会关怀,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秩序下的财富增长能够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约翰·穆勒指出分配原则应当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马克思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将实现人的解放确立为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规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指出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只是手段,人的幸福与自由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但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实证主义哲学影响下,以“价值中性”为追求,将“实证”与“规范”的二分法推至极端化。它聚焦于数理推导与统计模型,通过理性经济人、完全竞争、稳定偏好等假设来解释经济运行,最终形成了以一般均衡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该范式的缺陷在于,它可能过于简化了经济活动中作为社会存在的真实的人,容易忽视经济活动所承载的伦理意义与社会目的。然而,事实已经证明,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背后的价值导向。重塑经济学的规范基础是推动经济学范式革新的必由之路。
人文经济学中的规范性复兴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提出,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身蕴含的鲜明价值导向与规范意蕴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并非技术性特征,而是由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与国际环境等要素共同塑造的价值结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和合共生的文明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倡导多边合作的国际秩序。这种价值导向突破了以效率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学模式,彰显出经济发展的价值方向与文明内涵。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发展以此为现实基础,也就必然要求规范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回归。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贡献,是重新将“人”确立为经济学的方法论核心与价值原点。人文经济学发展的根本逻辑在于,经济活动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衡量标准,不仅要关注财富的增长,还应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与人的价值实现。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观,使经济研究重新聚焦于真实的人与现实的世界,重建了规范经济学的文化意蕴与伦理根基。中国化的人文经济学因此形成了以人民性为核心的整体理性——从个体理性走向社会理性,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将社会发展视为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社会关系优化与文明水平提高的综合过程。这正是人文经济学区别于传统经济学的创新所在。
人文经济学不仅延续了对“经济应当如何”的理论追问,更推动了规范经济学的体系化与制度化。不同于西方规范经济学多停留在政策层面的价值探讨,中国人文经济学将规范性上升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将文化价值、社会伦理与经济制度建设统一于经济学的规范性分析框架之中。在这一框架下,规范性不再是经济决策的外在约束,而成为制度建构与理论创新的内生逻辑。人文经济学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机制,将价值判断转化为制度原则,使“应然”成为理论体系的内在前提。
正因如此,人文经济学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贯通。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决定了人文经济学不会止步于概念阐释或价值阐发,而要在制度安排、政策制定与评价中不断生成实践形态。如今,人文经济学的规范逻辑已逐渐内化为多层次的经济治理原则:在宏观层面,以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在中观层面,以文化赋能和绿色发展为导向;在微观层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衡量标准。在这种“应然—实然—能然”的动态互动中,人文经济学使规范价值通过制度路径落地生根,也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立足中国发展人文经济学
人文经济学作为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范式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从人类文明的广阔视野中汲取有益养分。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形成了以修齐治平为旨归、以经世济民为本怀的文化传统。历代典籍中“民为邦本”“义利并举”等思想,揭示了经济的根本在于富民厚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映出政治经济的正当性都以人民福祉为标准;“以德化民”“轻徭薄赋”“均贫富”则体现出经济治理的伦理取向。这种义利调和、和合共进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也构成了人文经济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改变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来实现。这一思想使经济学从物的逻辑转向人的逻辑,从以资本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这一发展集中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与深化,已深深熔铸进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之中,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正是基于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我国的人文经济学拥有了最为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我国经济学界也应充分发掘这宝贵的“富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推动人文经济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257&eid=53029&sid=246797&idate=12_2025-11-26_A05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