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长远的战略布局,对于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意义重大。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战略全局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从“一五”计划到“十五五”规划,七十余载接续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与原则,并围绕“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等主要目标多维度部署,构建了相互支撑、协同推进的行动纲领。
一、面向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领会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凝心聚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行将开启的关键节点,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社会提供了清晰、一致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并非某一领域、某一地区的单兵突进,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它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有效协同,需要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共同发力,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也需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良性互动。当前,我国经济具有“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亟须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服务经济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与技术封锁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治理赤字持续扩大。在深刻分析当前形势、把握未来趋势的基础上,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给未来五年擘画了清晰的发展蓝图,为“十五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这有助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凝聚起亿万人民攻坚克难、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乘势而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既锚定了长期发展方向,又精准回应了当前挑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确定性。从历史坐标看,“十五五”时期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奠基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全会对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规划,旨在抓住关键窗口期,能够为后续发展“争取更大主动”。从基本态度看,面对复杂国内外环境,全会提出:“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党面对挑战的战略清醒和战略自信。从任务部署看,相比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全会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从第二位升至首位,科技创新调整为第二位,凸显了“产业科技融合”的战略优先级;将“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第九位升至第五位,体现以开放破解外部环境不确定的主动布局。这些目标排序的调整,既坚持了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又针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科技竞争加剧等新形势,强化了战略前瞻性。
全面统筹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五年规划是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凝聚全民智慧、引领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系统地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为清晰的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是新时期指引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一是规划具有系统性。规划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各方面相互关联、协同推进,能够有效避免发展的片面性和不均衡性。二是规划具有引领性。规划明确了政府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为各部门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同时,规划导向明确,能够为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提供明确的政策信号和发展预期,引导其合理安排投资、生产和经营活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布局。
二、立足中国经济建设新局面,深刻认识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赋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
新时代中国发展需持续贯彻的鲜明主题。主题是指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各个领域的主导理念,是引领发展思路、制定政策、开展行动的主线。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意味着高质量发展将贯穿“十五五”时期各领域各方面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是质与量有机统一的发展。首先,这是适应发展阶段转变的需要。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进一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问题。其次,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扩展到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文化、安全、环境等方面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能满足人民新期待,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后,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十五五”规划是连接国家长期战略与短期政策的桥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能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持续贯彻。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高质量发展”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大原则,体现了“高质量发展”在战略地位上的提升与突破。原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原则是对“十四五”时期发展成就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不仅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和民生福祉等多个维度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五年我国发展既有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原则,能确保政策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任务。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居于目标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全会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入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旨在用目标引领行动,在“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从而取得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例如,全会提出“扩大自主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是紧扣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跃升期。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能够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准确把握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会部署的12项战略任务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首位,这清晰表明中国经济未来将继续“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这一任务可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来把握。“固本升级”是指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优势。传统产业作为我国当前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优化提升至关重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初步估计,未来五年仅传统产业升级就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创新育新”是指抢抓未来产业机遇。全会前瞻性地部署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例如量子科技、脑机接口、低空经济等。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扩容提质”是指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从而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创造巨大新市场。“强基增效”是指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会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支撑保障。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联结,揭示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创新的进阶目标,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自主可控的新质生产力。全会从四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重点工作包括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四是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以内需扩容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国经济都是内需为主导,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为此,全会提出了“拓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环”三方面的重点任务。第一,拓展增量以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我国扩大内需不仅具备市场空间优势,更蕴含着消费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巨大潜力。“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方位扩大内需的机遇期。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升级;保持合理投资增长,重点推进“两重”项目,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机制。第二,提升效益以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目前我国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已达50万亿元,全会要求通过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加强投资全过程管理等一系列精准操作,将政府资金引导至“民生”和“短板”这些“紧要处”。第三,畅通循环以构建新发展格局。全会提出清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减少政策壁垒,统一市场监管执法,整治“内卷式”竞争,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拓展国际循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合作。“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助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首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其次,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改革事业的“火车头”,通过在经济领域进行关键性的制度创新,来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改革。再次,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优结合,并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破除各类市场壁垒,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营造稳定可预期的高质量发展环境。最后,完善宏观治理体系,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治理效能。通过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
(柳静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