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跃升。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差距较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实践中推动生产力质态演进的必然选择。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切实推进生产力变革提供了方向指引。
正确把握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辩证关系
新动能和旧动能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既要不断激活旧动能,又要大力发展新动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新动能培育离不开旧动能更新,只有通过淘汰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落后产业或者低效生产方式,才能为新兴产业发展和新生产方式普及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人才、市场发展空间等必备条件。与此同时,新动能培育也能助力旧动能更新,要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再造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新动能集中体现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我国主动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东数西算”工程、产业创新工程,2024年前11个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快于规上工业增长。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能源、量子科技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应用场景。
更新旧动能,关键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当多传统产业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新旧动能并不是要完全淘汰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技术赋能、生产方式迭代、新要素运用等多种手段,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潜力,变革创新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使旧动能焕发新生机。
要努力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长期演进的结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重点突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在满足经济动能转换迫切要求的同时,守好防止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安全底线。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202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我国位居第11位,是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近年来,我国大国重器不断取得新进展,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探月工程取得重大发现、全球最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顺利点火……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果体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蓬勃动力。
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正进入活跃期,将会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抓手,搭建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战略创新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解决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等领域的瓶颈问题,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要以产业为基本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新旧动能转换也更多体现在产业层面。要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激发企业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创造性。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既要发挥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创新引领支撑作用,也要扶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更好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流通集聚。生产要素是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基础性力量,必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改变生产过程的关键要素,应在数据的共享、流通、处理等环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推动规则、制度、法律等方面不断完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服务,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全流程投资体系,鼓励更多发展耐心资本。
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充分认识产业发展规律,合理有序把握支持政策进退时机。完善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的统计监测工作,为产业治理提供支撑。增强协同联动,统筹产业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抓落实的合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利用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持续扩大市场空间,推动更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加快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与引进。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搭建有利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推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进一步健全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更好引导社会资源向新质生产力聚集。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