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不同国家因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差异,从事的生产环节和贸易商品构成也不同。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不平等关系和国际贸易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影响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国际贸易的辩证作用,其中,不平等交换理论被广泛用于分析国际贸易,但是不同学者的关注点和方法论却存在很大差异,多种理论流派的引入使得不平等交换概念不断泛化。本研究梳理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探讨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的理论内涵,以期丰富不平等交换的理论框架。
二、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发展脉络
在伊曼纽尔明确提出“不平等交换”这一概念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基于全球视野对国际价值理论和国际贸易关系展开深入分析。这些研究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分析框架拓展至世界市场,揭示了国际交换中的不平等本质,为后续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价值理论中的不平等交换思想
马克思主要在经济体内部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分析,关于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理论并没有系统地完成,相关论述分散在不同的著作中。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马克思发展了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一国的三个劳动日可以和别一国的一个劳动日相交换。价值规律在这里有重要的修正。不同国家劳动日的关系,能够像一国之内熟练的复杂的劳动和不熟练的简单的劳动关系一样。在这个场合,富国会剥削贫国,纵然像穆勒在《未决问题》内已经讲过的一样,贫国也会由交换得到利益。”马克思首先指出国际贸易中存在富国和穷国间劳动时间的不等量交换现象,而为了解释这一现象,需要对价值规律进行国际层面的修正。其中暗含的假设是,世界市场以商品作为国际价值的衡量单位和等价交换的基础,但是同时存在商品中蕴含的国别劳动时间不相等的问题。这样,国家之间劳动日的交换关系表现为富国对穷国的一种“剥削”。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剩余价值的占有与贸易互惠互利的影响并存。国际贸易存在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使穷国在价值上受损,另一方面穷国又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利益,这一利益是使用价值层面的。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论述了富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逻辑和其中的结构性特征:“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利润可以低于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可以通过交换获得利润,然而并没有在严格的意义上实现价值增殖,因此,不仅单个资本家之间,而且国家之间可以不断进行交换,甚至反复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交换,然而双方的赢利无须因此而相等。一国可以不断攫取另一国的一部分剩余劳动而在交换中不付任何代价,不过这里的尺度不同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的尺度。”在这里,马克思指出富国通过国际贸易攫取穷国的剩余价值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结构性规律。同时还辨析了以下两点:第一,资本通过交换获得利润是利润与剩余价值偏离的结果,只是既有价值的交换,与资本的增殖逻辑相区分。第二,国家之间的交换,可以使得一国无偿占有另一国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本质上区别于资本家和工人的剥削关系。因为只有在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中,劳动力作为一种可以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特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国家之间通过交换所占有的价值,源于国家之间多种结构性特征导致的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国际贸易中,资本主义生产较为落后的国家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主义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攫取,那么,如何解释一个国家可以在交换中结构性获利的逻辑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工资的国民差异时作出了这样的论述:“国民劳动的平均强度或通常的强度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劳动的普遍的通常强度是这个阶梯的计量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从而表现为更多的货币。”生产力高的富国和生产力低的穷国生产的商品中所蕴含的两国劳动量是不相等的,而商品按照国际平均水平进行交换,富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日本学者基于此发展了国际价值及价格理论,从复杂劳动还原的角度给出了国际价值规律修正的理解。他们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梯度差异源于不同劳动内涵的差异,将发达国家的高强度劳动视为复杂劳动,每个国家以简单劳动时间衡量的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相同的,以此论证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在国际层面的完全适用性,否认不等价交换的存在。这与二战后日本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战后日本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而发展国际贸易,学者们试图证明国际贸易是等量劳动交换,为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本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而同一时期,国际层面的研究大多从帝国主义论出发,强调资本输出和利润抽取,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地位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例如以巴兰为代表的不发达理论学者拓展古典帝国主义理论,探索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上述理论分歧可能源于学者们从不同国家现实出发导致的立场差异。虽然二战后殖民地国家得到了解放,但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局势尚未稳定,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发达国家努力使第三世界国家留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帝国主义体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市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尚不发达,研究世界资本主义中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文献中,对国际贸易的关注较少。而国际价值规律的研究则围绕不等价交换的存在性展开,主要分析了不同国家劳动的异质性,和对世界资本主义的现实分析的联系性不强。
(二)不平等交换理论的提出和国际价值论争
在20世纪70年代“工业转移”与跨国公司活动等新现象背景下,伊曼纽尔从国家间工资差异和第三世界国家贸易条件日益恶化的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的分析框架解释国家间的发展差距,引起了有关当代世界市场理论的范畴探讨的论争。
伊曼纽尔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竞争必然导致不平等交换。国家之间的资本有机构成差异导致了广义不平等交换,而国家之间工资率差异导致了狭义不平等交换。这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工资差异的关注构成了伊曼纽尔理论的核心,但他的分析建立在完全分工的基础上,且只在统一技术假定下成立,而剩余价值率才是影响国际价值与国际生产价格偏离的真正因素。同时,他将发展的差距完全归因于外生的工资差异,而决定世界市场价格形成和交换条件的其他因素都置于其下,却未考虑工资差异受世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结果。并且,这种价值转移机制可能不足以构成第三世界发展的障碍。
针对学界存在的广泛讨论,一些学者认为不平等交换理论的争议根源在于既有研究的分析主要基于数值例展开,未能为不平等交换理论建立逻辑严谨的理论框架。Saigal构建斯拉法模型证明低工资率恶化贸易条件,Evans和根岸隆则分别通过为模型添加生产技术差异和利润率差异的假设,使得模型不再依赖于经济外强制力量的影响,并证明不平等交换和贸易互惠互利两种影响共存。另一些学者则对国际生产价格的存在性提出了批判,他们主张当时的国际资本流动水平上不存在国际生产价格,国际贸易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因此反对伊曼纽尔的观点。虽然商品在世界市场统一以国际价值为等价基础进行交换,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商品中蕴含着不同的国别劳动时间。
对于因生产率差异导致的劳动不等量交换是否构成不平等交换,学者们也存在不同的看法:Busch等德国学者指出,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价值实现上存在差异,导致了经济差距,但这是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结果,不构成国际层面的不平等交换问题。国别价值无法作为世界市场贸易的基础,这种价值转移的分析违背了国际价值规律,而不平等交换则是偏离国际价值规律的结果,垄断资本的定价权力导致不等价交换。而中川信义则强调国际价值论应当重视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下的国际剥削,通过指出世界劳动和国别劳动的同时存在,构建了劳动的不等量交换的合理性。曼德尔同样指出,在帝国主义结构下,不等量劳动的交换是世界市场将半殖民地的剩余价值和资本转移到宗主国家的一种机制。此时,不平等交换是国际价值规律内部的规律。
以上支持不平等交换的研究基于资本和劳动流动性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假设,提出国别层面、国际层面的价值概念,讨论了不同范围的价值转移。研究包含以下三种假设:国际生产价格形成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主导的世界市场以及国际价值形成的世界市场,考察了垄断权力、劳动生产率差异、资本有机构成差异、工资差异等机制导致的不平等交换,对不平等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模型构建、测算方法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三)面向当代资本主义问题的不平等交换
当代研究更倾向于直接运用不平等交换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相对弱化对其存在性的理论争辩,这一转变根植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持续强化的国家等级结构,该结构本身构成不平等交换不言自明的实证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生产过程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愈发表现出其消极性和掠夺性的一面。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契合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界定,帝国主义国家构建全球价值占有体系提高利润率和实现经济增长,这根源于剩余价值来源逐渐枯竭的本质。不平等交换结构是帝国主义在全球等级关系的重要表现,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渠道占有了发展中国家的剩余价值:全球商品链中,发达国家的垄断权力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国际货币不平等,各国的主权货币权力存在差异,现实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水平发生偏离,价格不平等影响了贸易中的价格实现,进一步加强国际价值转移;全球生产网络中,跨国垄断资本剥削外围地区的低工资劳动力,低劳动力成本造成外围国家的价值流失。
当代研究对不平等交换机制的解释框架整体延续了20世纪的相关讨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的现实问题,同时运用更加丰富的实证数据发展了测算方法。实证研究利用更加全面的投入产出数据,可以进一步发展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的测算方法,有利于分析不平等交换这一复杂问题。此外,学者们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强化了对货币不平等、全球价值链等市场机制的分析,对国际关系结构展开分析,还发展了劳动时间不等量和价格不平等两类测算不平等交换规模的直观指标进行实证。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背景下,对贸易中价格扭曲和垄断资本的多重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不平等交换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流派和价值转移机制差异源于对世界市场的不同认识,但这本身就创造了统一的基础,通过对世界市场不同层次的假设,可以将不同层次的价值转移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建立统一的模型。
通过对不平等交换理论发展历程的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该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理论功能及其解释的具体现实问题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演变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不平等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模型构建、测算方法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充分拓展到了国际层面。当代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研究则更加强调了跨国垄断资本、帝国主义权力和价格机制。不平等交换研究致力于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演变,其发展脉络与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发展趋势是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也经历了从经典的全球化理论、帝国主义理论、依附理论到世界体系理论几种理论范式,体现了世界资本主义历史不同时期的特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全球化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21世纪以来,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不断加深,垄断资本集团进行全球经济剥削,帝国主义理论再次引起了关注。国际贸易中存在不平等交换这一点在学界存在广泛共识,虽然不同文献的测算方法和价值转移范围不同,但是多种方法的结果都佐证了不平等交换现象的存在。对不平等交换解释方法的差异,根源于价值理论的差异,是基础理论差异在运用层面的体现。
三、不平等交换的理论内涵
世界资本主义和世界市场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出新特征,需要结合现实重新审视不平等交换理论。当代研究也引发了理论批判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需要明确地界定和讨论不平等交换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研究应探索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在国际层面的拓展,为不平等关系和国际价值转移的正当性及存在性提供充分的论述;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拓展和世界市场理论的研究,为实证研究和现实解释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平等交换的理论层次
当代研究强调跨国垄断资本与价格机制分析维度的同时,始终存在着对国际价值规律内部的不平等交换的争议性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批判实际上和不平等交换理论发展早期中的论争相互呼应,理论机制的争论和互相批判长期存在于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而不平等交换这一问题与垄断资本研究密不可分,是因为世界市场的历史发展与垄断资本在国际层面的发展进程重合。在帝国主义殖民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控制了殖民地的经济体系,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主要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对初级产品生产的垄断和利润抽取实现。而在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国际贸易以更复杂和成熟的形式表现出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竞争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平等交换才成为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形式。但国际贸易的发展仍然与垄断资本主义高度相关,垄断资本影响了世界市场价格过程。因此,对于世界市场的分析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的讨论,垄断似乎成为不平等交换的前提,为强调垄断价格和偏离价值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支持。对垄断价格和贸易条件的强调阻碍了世界市场价格理论的形成,使之未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命题。
实际上,垄断不影响价值的实质,也没有改变商品生产的基本社会关系。不平等交换的研究是价值规律向国际商品交换领域的延伸,对国际贸易的分析首先应该从价值理论出发研究自由贸易,而非垄断、政治权力等因素。虽然不平等交换的发展历史无法与垄断资本的扩张分离,但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内生的必然逻辑,不平等交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国际层面的规律表现。垄断资本并不是二者的必要条件,只是进一步扩大了不平等交换的趋势。对世界资本主义和不平等交换的分析,应发展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世界市场价格理论,从逻辑和历史角度详细阐述国际交换和价格形成的规律。但对竞争市场和国际价值规律的研究,并不否认世界市场中的垄断因素,存在垄断也不意味着国际价值规律的失效。
(二)不平等交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国际层面的规律拓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必然拓展到世界层面,资本主义危机也成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扩展至全球,国内的阶级矛盾也发生了国际化转移,一方面表现为全球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家间的矛盾。马克思首先指出了宗主国与附属国的矛盾,对殖民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世界不平等结构相应演变;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市场机制取代殖民制度继续维持着不平等关系。国际价值理论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为基础,价值规律在国际层面的拓展内生导致了不平等的延续,不平等交换成为国家间矛盾的重要表现。
不平等交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规律,马克思指出:“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利润可以低于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可以通过交换获得利润。”资本主义体系下价格对价值的结构性偏离是不平等交换研究的重点,伊曼纽尔指出:“不管商品市场由于不完全竞争会出现什么样的价格变化,不平等交换是由于各地区剩余价值率‘制度性的’差别,通过平均化而建立的各均衡价格的比率——‘制度性的’这个词意味着,无论出现什么原因,这些比率也不受劳动要素市场平均化竞争的影响,并与相对价值没有任何关联。”显然,伊曼纽尔认为不平等交换是世界资本主义运行中必然的制度性结果。不平等交换源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生产者经济地位本身的不平等,只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国际分工仍然存在,这种交换和分工就是不平等的。
生产方式决定了贸易关系,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可以应用于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剧了全球不平等发展趋势,世界市场导致了资本主义矛盾和资本主义危机的世界化。不平等交换研究作为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不仅为理解国家关系提供抓手,也为理解世界性阶级矛盾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不平等交换理论对交换的解释反映了生产领域的问题,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问题。同时,不平等交换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众多重大理论问题密切相关,有关国际价值理论、转形问题、国际生产价格理论等问题的不同理解都会影响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建立和分析。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不平等交换争议的统一
不平等交换研究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拓展到国际层面,从国际贸易出发,对世界资本主义中的阶级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生产领域和交换领域进行全面概述。不平等交换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基本理论综合应用的集合,正是这种集合导致了理论的多种争论和矛盾。但是,不平等交换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拓展中产生的规律,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应遵循生产领域与交换领域、国别经济与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建设性和破坏性的统一。
1.生产领域与交换领域的统一
对不平等交换问题的分析形成了生产领域与交换领域两种研究范式,两种方法在理论上呈现出明显的分野。一些学者从交换领域出发,反对自由贸易假设下的价值转移,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运行规律导致的价值转移,认为应该关注帝国主义垄断租金提取的问题。另一些学者则从生产领域出发,指出这种分析将国际交换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所谓不平等交换只是由非经济因素的垄断势力导致的结果,使得商品世界的等价交换法则成为社会平等的法则。
事实上,这两种研究路径分别对应了马克思对现实进行分析的不同抽象层次,二者构成了完整的分析链条,对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分析角度根据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时代背景不断发生变化,任何单方面的研究都将导致理论视野的局限。一方面,生产领域的研究基于自由竞争的世界市场假设,对交换过程进行简化以讨论资本主义内生不平等,从根本上质疑了自由放任的可行性。不平等交换是世界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结果,在表面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换背后,发展中国家在生产领域的不利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商品的价值实现。另一方面,一些强调垄断价格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下不平等交换必然存在,而对贸易中不等价的缓解总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同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将垄断价格解释为经济外胁迫。交换领域的不等价以及垄断资本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和强化了不平等交换的规模和结构,固化了国际分工结构,使市场价格进一步偏离价值。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同时具备竞争和垄断两方面的特征,不平等交换一方面被掩盖在表面的自由平等市场之下,另一方面通过垄断资本为代表的经济权力直接表现出来,对现实的解释应该结合生产领域和交换领域的分析。
2.国别经济与世界市场共存
一种观点认为,当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展,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国际贸易中只以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认可商品的社会价值,此时一切生产都服从于世界市场的规律,只有纯粹意义的世界增长,世界经济下的价值转移只是世界直接生产过程内部的价值循环。但是,国家是全球经济的组成基础和构建单元,民族国家是必要的经济分析单位,其本身和关联性仍然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便指出,研究经济范畴应当关注殖民地、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世界市场和危机,特别强调国际关系的影响。关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国际层面的发展和演化,仍应当重视对民族国家经济的分析以及以国民经济为单位的活动关联性,充分考虑国家之间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关注世界市场中国家和国际的辩证矛盾。
不过,一国通过国际贸易攫取另一国生产的剩余价值,似乎表现出与资本家攫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类似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贸易导致价值的空间生产与其地理分布脱节的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价值的社会生产与其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布也似乎具有相同的性质。需在理论层面明确区分国际不平等交换与阶级剥削的本质差异,根据劳动价值论,只有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国际贸易中价值转移所体现的不平等依赖于商品的实现,与阶级对立有本质区别。
3.国际贸易建设性和破坏性的辩证统一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所有参与国。虽然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有利,但是利益的分配却有利于发达国家,从长期上阻碍了不发达国家的发展。自由贸易塑造了符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国际分工结构,在贸易利益分配中,穷国的损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平等交换理论关注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损失,并不主张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世界经济之外。不管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是国家间资本斗争的政策工具。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关注贸易带来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矛盾辩证统一。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和融入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与世界市场脱离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落后地位。不平等交换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损失,指出世界资本主义的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贸易的不利地位,对自由贸易保持辩证批判。发展中国家应该认清世界资本主义中国际贸易的本质,制定符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加速经济发展,发展生产力以改变自身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并力图改变国际经济秩序,使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
四、结语
不平等交换理论是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的理论,基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国别层次上升到民族国家、国际贸易和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层次,对于理解世界市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下的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等交换现象及其理论研究范式都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不平等交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背景下,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国际价值理论和世界市场价格理论,对不平等交换问题展开研究仍然非常重要。不平等交换涉及生产力的不均衡发展、国际分工、垄断权力等问题,这些因素辩证地相互关联,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与外围区分开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综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矛盾,应该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出发,对国际贸易展开深入分析。商品交换的扩张对商品价值的决定产生深刻的影响,原本在一个经济体内部发挥作用的价值规律必然在国际层面发挥了新的作用,表现出新的规律形式。本研究认为不平等交换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拓展中产生的规律,应遵循统一生产领域和交换领域的研究逻辑,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强调国别经济的重要性,坚持国际贸易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辩证统一。
(李帮喜,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长聘副教授;熊子仪,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