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简介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是我国研究中国经济史的重镇之一。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以其理论和专业方面的研究实绩、研究特点以及良好的学风,奠定了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并享誉海内外经济史学界。
   一、研究室沿革及组织简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的前身上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经济研究所设立伊始,就设置了经济史组,由副所长严中平兼任组长。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此时,经济史组建制扩大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研究室下分设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以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四个研究组,由副所长严中平兼任研究室主任。该室工作人员逐渐增加,最多时曾达44名。当时,这个研究室是经济所最大的研究室,也是国内唯一的研究时段最全、人数最多、高级研究人员比较集中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其后,历任室主任为方行、经君健、江太新。现在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有科研人员 12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2人,博士生导师3人,不再分组。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的当前状况是以中青年博士硕士研究人员为主要研究力量,以近代经济史研究为主攻方向、兼及古代的格局。现任室主任为刘兰兮。
   1986年,经济所设立编辑部,创办《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由中国经济史研究室领导。迄今已历19载,除增刊外,出版杂志78期。是大陆地区以中国经济史研究为中心的专业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发行。
   1986年底,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经济史学会” 成立(第一任会长为严中平,以后为吴承明、经君健,现为董志凯)。该学会下设古代、近代、现代和外国四个专业委员会。学会隶属于经济研究所,学会秘书处设于经济所经济史研究室。迄今已召开全国性的年会和学术研讨会9届,发行不定期的学会通讯,并开展了多种不同的学术活动。
    二、 研究室特色及业绩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坚持我国史学绝对尊重史料,言必有据,论从史出的优良传统,形成以不尚空谈,重视实证,提倡扎实基础、严谨求真学风的特色。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前主任严中平先生倡导的破“四就”(即必须对外国经济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不能就中国论中国;必须对政治、法律、典章制度乃至社会心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必须对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有所了解,不能就所研究的那个时代论那个时代;必须重视理论上的提高,不能就事论事)立“四新”(即要求努力做到:或者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提出新的资料;或者运用新的方法)上。 
   近年来我们认识到,经济史学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等方面与现实经济研究有三点不同,即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而侧重实证分析;短期考察与中长期考察相结合而侧重中长期考察;快变量、中变量、慢变量考察相结合而侧重中变量与慢变量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应以“通古今之变”,探索与研究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脉络、规律为己任,力图为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这种观念和精神的指导下,多年来经济史研究室为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成绩。这些成绩大体可分以下三方面: 
 其一,资料奠基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为改变学科研究资料匮乏的局面,严中平先生除组织领导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一书外,另外组织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自50年代起至80年代,先后出版了近代工业、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外债、铁路、航运史等资料集8种30多册。另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组的研究人员与上海的有关方面合作,在上世纪60、70年代编辑了一套《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研究资料丛刊》,出版《上海市棉布商业》、《上海民族机器工业》、《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上海民族毛纺织工业》、《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北京瑞蚨祥》等资料集。再加上一些研究人员编辑的其它数据集,如彭泽益编辑的《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等等。这批资料集尤其是50年代后出版的资料集,大大缓解了中国经济研究的资料荒,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近代经济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经济史学界、历史学界乃至现实经济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至今仍在进行,聂宝璋、朱荫贵《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1895-1927)》,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已于近年出版。近期将出版的还有江太新编辑的《明清时期土地问题数据集》和陈树平编辑的《明清时期生产力数据集》等。
    其二,专题研究和专著。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除近代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领域外,还在中国原始社会农业、青铜生产工具、中国古代商业、商品经济与市场、明清时期土地制度、清代等级制度、洋务运动、中西关系、金融、航运、铁路、地方经济史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版了几十部论著,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千余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是研究成果丰收的时期,大批论著相继问世。在这些已经出版的研究论著中,不仅有以系列方式出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专著,已出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论文集,已出11辑)外,还有反映某一大型选题的集体撰写和反映个人选题的专著等。集体撰写主要有严中平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5卷);汪敬虞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卷);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二、三卷;方行、魏金玉、经君健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中国企业史编辑委员会编,吴承明、江泰新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等。这些集体著作多次获得国家和社科院的各种奖项,如社科院优秀论著奖、孙冶方经济学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等等。 
    个人专著主要有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研究方法十讲》、《老殖民主义史话选》、《严中平文集》;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期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李文治《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中国地主制经济论-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李文治集》;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唐廷枢研究》、《汪敬虞集》、《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总体考察和个案辨析》;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近代徽州租佃关系研究》、《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聂宝璋《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经君健《清代社会的等级制度》;陈振中《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经济》、《先秦手工业史》;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李根蟠《中国原始经济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中国农业史》;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李伯重《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1620-1850》; 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徐建生、徐卫国《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等。
    其三,对学术界重大问题深入研究的引领作用。例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讨论;关于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问题;关于传统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讨论等等,或由本室研究人员发起,或由本室人员作为论战主力参与。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莫如影响甚大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讨论,就是由本室老一辈学者发起和参与的。这些学者的参与,在学术问题讨论的引领深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它方式无法替代的。 
    除此以外,从1993年起,以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编辑部为首,联络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近代史所、河北大学等京内外学术单位,围绕着“中国传统经济与现代化”这一中心,举行了多次不定期的“中国经济史论坛”学术活动。历次论坛讨论的题目如下:1.中国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2.关于黄宗智的学术思想;3.关于传统市场与市场经济;4.关于小农经济、市场、近代化;5.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6.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经济发展的比较;7.关于中国地主制的发展机制和历史作用;8.关于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和方法;9.关于中国封建地主制;10.关于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11.关于历史上的商品经济;12.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还讨论了破除西方中心论、中西比较、中西方近代化以及对“加州学派”的评介、黄宗智、彭慕兰之争与经济史研究方法等等。这些专题讨论会的主要发言和内容,大都有整理的纪要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1993年后的各期上。 
    三、近期研究计划与主要课题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将以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转型社会经济”为研究重点,发挥经济史中长时段研究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对传统经济的发展水平、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关系、本土因素与外来因素的关系,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等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并将以课题为中心,把国情调研与对长时段专题史研究结合起来,体现经济史研究对解决现实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独特价值,形成突出若干重点、基础前沿并举、确保相辅相成的动态科研课题模式。近期计划完成的课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简称“四卷”。《中国近代经济史》第一、二卷是对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状况的精准描述和深入研究,学术价值与造诣有口皆碑,荣获多个科研优秀成果奖项。《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第三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刘克祥、吴太昌主编)已进入结项期,四卷将于“十一五”期间立项,王洛林主编。本课题的完成,将是自1950年代以来一项重大基础研究工程的结束。届时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水平较高的重头学术专著体系,完成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面貌的整体刻划。
    2.《家庭经营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林刚主持)着重研究家庭经营的形成(基本机制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家庭经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对解决当前困扰国民经济的重大难题如就业问题、充分利用中国资源秉赋优势加强国际竞争力问题、有效开拓中国国内市场问题、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提供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的、又有历史依据的某种参考;将对建设中国本土经济学理论提供某些思路。
    3.建立无锡、保定国情调研基地,继续对无锡、保定农村经济的追踪调查(简称无保调查)。自上世纪30年代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其它单位协作,曾先后4次对无锡、保定22个村进行农村经济调查(调查材料分别存放在我室与新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我们拟与本所新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合作,在近年作第5次无保调查,并整理、出版历次无保调查资料,以促进对中国农村经济变迁及“三农”问题的研究。
    4.《中国近代企业史》及其后续课题。《中国近代企业史》(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刘兰兮主持)立项及完成时间从“十五”延伸至“十一无”期间。本课题分上下两编,上编对近代企业的发展变化状况作完整细致的述论,下编分若干专题对关于近代企业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探讨。本室今后企业史研究的重点,将放在对传统企业发展变迁的长时段研究上。
    5.《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吴承明主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国秦汉至近代时期城镇市场的革命性变化、农村市场形态的变化与发展、城乡市场联系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区域市场与海外市场的联系、市场盛衰与经济长期波动的关系、物流方式的近代变革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与商品流转模式及价格结构、近代经济转型与市场制度变革等等。本课题是本室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研究单位高级研究人员的合作项目,最终成果为3卷本《中国市场通史》。
    6.院青年“国情调研” 项目。课题总题目为“国家商品粮产区的农户家庭经营”,由本室4-5位青年研究人员合作承担。2004-2005年已完成在湖北省石首市的调研并结项,近年将持续申请赴甘肃平凉及浙江、四川、广东等地进行选点调研。调研成果对本室的《家庭经营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课题有所帮助,并将形成本室新的科研思路和方向。
    总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和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承已有的财富,遵循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和研究精神,以求实和创新的精神不断努力,在中国经济史研究这
块土地上继续耕耘,争取更多的收获。

本室科研人员:
刘兰兮 史志宏 林刚 魏明孔 封越建 徐建生 徐卫国 高超群 袁为鹏 苏金花 纪辛 王小嘉

本室离退休人员:
吴承明 汪敬虞 聂宝璋 宓汝成 方行 魏金玉 黄如桐 吴慧 经君健 刘克祥 江太新 李根蟠 

版权所有 © 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E-mail:wlzx_jjs@yahoo.com.cn    wlzx_jj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