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3月9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管理机制研究”开题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经济所”)党委书记龚云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出席会议。
龚云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势。一直以来,经济所以学术创新为传统,始终关注对前沿问题的研究。此次“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的成功立项,既是项目组集体努力的结果,也代表着经济所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项目组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研究全过程,深入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管理机制,产出能够代表国家队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出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张卓元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此次项目的设立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经济所的远见卓识。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希望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以及行业专家、技术专家的意见建议,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和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发挥作用。
项目首席专家、经济所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研究员张磊作开题陈述,各子项目负责人对所负责的项目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该项目在追踪由生成式人工智能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趋势基础上,概括其对增长动力转换影响的典型化事实,综合运用内生增长、创新理论、人工智能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建立整体分析框架,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路径探索、创新组织和风险管理以及模型可解释性和治理三个视角,总结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规律,为相应的管理机制改革提出建议,以充分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生产力潜力。项目计划从“立”“破”“引”三个角度,完成三项阐释任务,即:立通用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愿景与新发展理念;破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创新之题,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的组织和管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发展驱动、透明普惠、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管理机制和新型生产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原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朱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钦、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赵明国担任评议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评议,并提出改进建议。
评议组认为,该项目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出发,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项目组前期针对人工智能企业开展了大量调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了解比较深入。总体来看,项目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的把握较为准确,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项目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分析框架、研究计划和阐释计划均具有可行性。
评议组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但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经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传导机制、必要条件等,需要从历史中总结提炼。为此,项目组应加强对人类历史上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规律研究,总结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评议组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公共性,也促使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而这要求形成有利于生产资料共享与协同作用的所有制结构。同时,政府也面临监管难题。因此,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管理机制尤为必要。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就业、弱势群体保护、国际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也应纳入研究视野。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管理和规制,不仅要服务于经济增长,更要实现效率、公平、安全等多方面目标的统一。必须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综合考虑如何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
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代表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3/t20250310_5856744.shtml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