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微观经济学工作坊”系列第二十九期在经济研究所2401会议室举行。此次会议邀请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教授担任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杜创研究员担任主持,来自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了工作坊研讨。
发言内容
寇宗来老师宣讲的论文题目为“最优集采限价:基于纵向差异和医保可及性的理论分析”。在中国医保基金支出逐年增加的背景下,集采制度通过设定限价等方式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保压力。但与此同时,集采制度对药品质量、药品创新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影响仍未得到充分探讨。
为更好理解集采制度的影响,寇宗来老师建立了一个双寡头纵向差异化竞争模型,从药品质量差异和医保可及性视角研究了最优集采限价及其福利影响。模型假设实施集采制度前,高质量和低质量药品均纳入医保,而实施集采制度后,只有定价低于限价的药品才能进入集采,非集采药不被纳入医保。
基于上述设定,寇宗来老师发现,若不存在集采,那么医保的影响会被医院的策略性定价行为抵消,因此集采限价是决定制度成效的关键,且在理论上存在最优的集采限价。具体而言,集采限价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限价对应的价格水平过高时,集采制度并未发挥实际作用,此时的社会福利状况等同于不存在集采的基准情形;当限价适度时,集采制度发挥了两种效应:让更多患者用得起药(总量效应),以及让更多患者用上好药(结构效应),从而实现患者与社会福利的同步改善,并降低医保支出;当限价过低时,高质量产品可能退出集采,导致社会福利下降。因此,恰好使高质量产品不愿退出的集采限价是社会最优的。寇宗来老师还从引入带量采购、医保支出的影子成本以及引入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了基本模型的拓展,分析表明,文章的主要结论具有稳健性。
研讨内容
在研讨中,杜创老师和欧阳耀福老师就论文的模型设定、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认为需进一步检验假设合理性以及均衡结果的正确性,并且在设定上更多体现药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例如其信任品特征)。付明卫老师提出需综合判断集采制度的创新影响。何庆红老师谈了关于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一些调研体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也就论文中一些不明确的地方提出疑问。寇宗来教授一一作答。会议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供稿:刘宇洋)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