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31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经济史学的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一百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交流。
开幕式及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龚云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林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龚云书记表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历史纪念和理论创新中,经济史学界要强化使命担当。针对会议主题中的“抗战”“现代化”和“经济学创新”,他指出以下三点:第一,中国经济史学界要担当起记录真实的历史,引导社会民众正确认识历史的使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经济史学界有责任、有义务以学术研究还原抗战经济史实,捍卫正确的二战史观。第二,要有理论自觉。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最高峰,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于如何做到“史论结合”,他强调,一是增强对唯物史观指导的自觉性。二是通过历史的研究把握历史规律,提炼出中国话语,引导世界经济学与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相匹配。第三,拓展世界视野。中国经济史研究应从世界视野的高度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对人类经济发展历史的贡献。
林枫副会长表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是崇旧。经济史学在今天吸引历史学界、经济学界以及其他诸多学人参与其中,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离不开严中平先生、吴承明先生、经君健先生、董志凯先生、刘兰兮先生、魏明孔先生等历届会长的努力奉献。此外,她对第八届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先生在过去9年中为经济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卓越贡献表示特别感谢,并宣布本次大会将会产生新一届的理事会。相信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倡导和引领下,培养造就更多的经济史学家,为中国学界、中国实践贡献群体的力量。
刘莉亚副校长回顾了学校承担首届《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编写工作的历程,其中《中国金融学》部分在燕红忠教授等专家的支持下获得学界高度认可,彰显了经济史这一学科在中国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针对学科建设,她指出,学校高度重视“两史政经”的学科建设,考虑到“两史政经”的发展规律、发展特点,在双一流建设工作中,专门建立了双一流学科特区,从引人到晋升通道等方面都采取了特殊的体制和机制。她希望,在更多的优秀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加入下,经济史学科能够建得更好、建得更强。
周亚虹院长指出,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从抗战根据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财政金融实践,到战后工业基础的艰难重建;从计划经济时代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史的演进始终与民族复兴的征程同频共振。他强调,学院一直非常重视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建设,“两史”学科也为学院以及学校在理论经济学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学科以及学院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的紧密合作与交流互鉴,他期待能够继续与中国经济史学会各位专家、学者一道,共同促进经济史学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副院长燕红忠教授主持。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隋福民研究员和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林枫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大学萧国亮教授以《从经济史学的视域看人的欲望与经济增长》为题,强调了欲望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经济史与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应有之义。传统社会对欲望的管控抑制了经济增长,而15世纪以来随着对人的欲望的观念转变,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研究员以《由中日比较看大国如何跨越增长陷阱》为题,从对技术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与处理的视角,讨论了后起国家如何跨越大国增长陷阱。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研究员以《加强科技史研究,为创新驱动提供历史智慧》为题,从科技体制、政府行为、政府和市场关系、城市化等方面强调了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性。
河北师范大学戴建兵教授以《经济史: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媒介》为题,揭示经济史研究中历史学和经济史的结合,强调经济史研究应关注世界、细究中国、全面系统地抽取规律。
南开大学王玉茹教授以《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经济史教学与教材建设的探索》为题,强调了教材建设中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学术性六大要素。
华中师范大学赵凌云教授以《“新时代经济史”学术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为题,从历史阶段性、历史独特性、学术议题、学术方法创新四个维度为新时代经济史体系建设注入新思考。
中国经济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学军研究员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五年规划》为题,指出五年规划是将社会经济发展涵盖在一起的制度,强调了五年规划在国家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分组学术报告及讨论
8月30日下午与31日上午,会议进行了分组学术报告和讨论环节。本届年会共设置12个分会场,汇报论文200余篇。
各位学者围绕抗战时期与根据地经济史、国家治理与财政、金融货币与银行业发展、区域市场与企业制度、国际经贸往来与比较、新中国与改革开放经济史等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学术氛围十分热烈。
闭幕式及主旨报告
8月31日下午,闭幕式主旨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肜新春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颜色副教授共同主持。
山西大学刘建生教授以《清代中俄贸易几个问题的辩析》为题,强调清代中国在中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这与中俄商品需求市场结构、俄罗斯消费偏好以及产品的替代功能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倪月菊研究员以《东亚产业竞争态势变化的理论逻辑:以中日韩汽车产业为例》为题,分别从技术、市场、制度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中日韩汽车产业竞争态势的演变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黄纯艳教授以《宋代财政运作的基本机制》为题,阐述了宋朝由于募兵制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和工商业收入成为财政支柱,从而采取了与汉唐不同的财政运作机制。
南开大学许檀教授以《明清时期北新关的商税与商品流通》为题,详细介绍了自明代设立到清代被迫停征期间,杭州北新关税收的变动趋势、税收结构,以及各类商品的流通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众研究员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秘密企业》为题,指出地下党的经营活动是中共经济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筹集的经费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军事和政治经济活动。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忠民研究员以《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研究逻辑》为题,探讨了近代企业制度研究中的若干概念与范畴,强调学术的概念和范畴是形成规范性、共识性、创新性学术研究的重要因素。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以《中国式金融发展的路径与历史逻辑》为题,基于中国长期的金融发展史,阐明了中国独特的金融发展路径,揭示了当前中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的现代金融结构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
主旨报告结束后,中国经济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学军为闭幕式总结致辞。赵学军副会长对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会议主办方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新一届理事会成立后的下一步工作计划。他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继续规范、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学术活动,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发挥学会智库功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zGJJMjajy976vx2NF9nSw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