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从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期刊建设、研究方法创新、青年学者培养等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京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0余人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龚云研究员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科与《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要立足国家需求,引领全国中国经济史学科研究方向,服务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他希望经济史学界要关注重大历史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证结合,推动学科贯通性研究,重视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编辑部副主任丰若非副研究员介绍了期刊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包括选题策划、新媒体应用、栏目创新、荣获奖项、青年学者扶持及学术活动组织等。
会议分为四组讨论。第一组由《中国经济史研究》常务副主编高超群研究员主持。武汉大学陈锋教授积极肯定了《中国经济史研究》鼓励青年学者发表文章的做法,建议相关期刊应放宽对青年学者的发文限制,鼓励学术创新。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提出近代经济史研究应注重经世致用,加强生产力研究和经济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提出,经济史研究需回归经济学本源,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延续经济研究所老一辈学人的治学传统。南开大学王玉茹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呼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明孔研究员回顾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强调期刊对青年学人的支持。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叶坦提出,中国经济史学科应彰显古代经济史研究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后备人才。
第二组由《经济思想史学刊》编辑部负责人何伟副编审主持。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荆林波研究员分析了国内外学术发文趋势,呼吁完善期刊自主评价标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副主编林枫教授强调经济史研究应注重重大问题和多学科整合,鼓励博士生发表文章。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徐鑫编辑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对中国经济史领域的重视及发文状况,强调论文理论价值和思想性的重要性。《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强调中国经济史学科在历史学中的显学地位,倡导专业刊与综合刊协同发展,推动学科建设。
第三组由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熊昌锟研究员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提出构建中国经济思想史理论框架的若干重要方向,强调经济思想史研究应注重理论创新,提炼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成就。河北师范大学戴建兵教授以货币史研究为切入点,倡导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规律与注重理论运用的准确性。华中师范大学彭南生教授建议加强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平衡期刊评价和青年学者的培养,理性应对学术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研究员提出,经济史研究应关注现实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提出,经济史研究须注重选题和方法,实现经济学理论和历史素材的契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强调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经济史研究应注重求真、求解与求用。
第四组由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张琦副研究员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兰日旭教授探讨了量化方法在金融史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学术团队的中外经济关系史研究概况。武汉大学彭凯翔教授强调数据共享与技术工具对经济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呼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并注重史料选择和方法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隋福民研究员提出,经济史研究需夯实微观基础,推动基础材料的整理与数据库建设,服务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建生研究员回顾了经济研究所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传统,强调集体课题和资料整理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强调共和国时期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性,呼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议题。
在会议总结环节,《中国经济史研究》常务副主编高超群研究员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科的传统与优势。《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研究员简要总结了讨论内容,提示中国经济史学科需融合经济学与历史学的方法,推动经济史与思想史交叉创新,并依托重大选题策划提升期刊影响力。他呼吁学界关注青年学者成长,加强国际交流与期刊建设,为完善中国经济学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供稿:叶磊)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