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23日,“2025年度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研讨会”在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就新时代经济发展、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动态、中国式现代化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和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龚云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在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发展、交流共和国经济发展以及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方面意义重大。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应该明晰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思想;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进入学科视野,寻找新时代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探索人类最先进社会制度的发展脉络,用高质量的理论思维诠释社会主义经济学。学者应该直面现实问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解决方案,如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为共同富裕提供有效的保障,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深层次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合理解决,等等。他强调,研究工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以国家需求导向为己任,如集体经济如何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意义,以及新时代发展成就如何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归纳等重大问题。尤为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一定要具备国际视野,把中国的发展过程放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放在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化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一定要做好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
在主旨演讲中,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从四个重大论断看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建设问题”,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历史时期不可割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上下半程、2012年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阶段对于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建设意义深远,也是形成本学科话语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充实其历史内涵,开展整体研究和系统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和促进学科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学军从14个方面对2024年中国现代史研究动态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厦门大学张侃对1949年后城市服务部的设置与功能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要注意组织史研究的新动向,且经济结构演变的特征对于理解经济发展的脉络很有帮助。城市服务部存在时间不长,具有过渡特征,是了解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关系、商品供应以及部门间协同关系的一个例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郑有贵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关研究,他认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为了避免城乡对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而做出的选择。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刘长庚基于大历史和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上千年中国经济不平等的发展趋势,以及走向共同富裕的实现要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钟瑛就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作了讲解。中国政法大学杨帆从国际金融学与经济史学的视角,介绍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关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孙中叶从我国粮食价格政策的演进与历程分析了新中国粮价的发展轨迹,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并指出政府在其中的职能从“指令生产、统购统销、保障供给”到“指导生产、合同收购、保障供给”,再到“政策引导、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逐步向市场化取向下的“价补分离、生产者补贴”演进。在粮食价格政策演进过程中,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几经反复,呈现出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伴的制度特征。
会议分别就“工业化与共同富裕”“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钟瑛就“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天健就“‘一五’‘二五’时期工业化选择及其产业链协同效应”,河南工业大学程晓林就“新中国初期城市粮食保供与农村人民公社的历史逻辑(1949—1958)”,广西师范大学李彦超就“156项对所在地区上市公司科技创新的长期影响”,浙江财经大学朱海城等就“中国商业政策的调整及效应:1961—196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肜新春就“新时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过程与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叶明勇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社科院大学陈瑞就“中美科技竞争下技术封锁的历史借鉴与应对策略”,中央财经大学兰若虹就“中央苏区时期国家审计的演进原因、特征及启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连辉就“改革开放前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三结合:指向、实践与绩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于文浩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技能教育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政策分析”,扬州大学朱高林就“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动力”,山西大学刘成虎就“中国贫困治理历程与乡村振兴战略展望”,河北师范大学康金莉、长江师范学院郭立珍就“河北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龚浩就“论中国特色财政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个逻辑框架”,湖北师范大学谭振义就“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中国社科院大学张克利就“略论1978—2012年金融治理下的银行和资本市场”,河南工业大学赵素芳就“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结构变迁研究:以无锡、保定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姚金伟就“探索适应资本功能复杂性的中国特色资本治理”,中国社科院大学张彦霞就“改革开放后无锡县乡村工业变迁的历史考察”等问题各自进行了深入研讨。
针对2024年度本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山西大学林柏、程雨轩就“理论建构与实践张力:中国技术工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张莹就“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中国政法大学王鸿隽就“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多维驱动:基于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青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调整工商业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卢哲凡就“三线建设的经济史研究”,湖北大学史蕾就“七十年富农研究的历史、热点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贾子尧就“2024年度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利钊、杨祖义就“新中国水库移民研究”各自进行了综述和述评。
会上,专家学者们还就其他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总体来看,此次研讨会呈现出以下特点:在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提升对经济史学科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积极探寻史料挖掘与理论创新融合的新路径,能够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创新;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有助于学术研究的落地,有助于加深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和之间的共振,提升经济史研究的功能和价值。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