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期刊建设、研究方法创新、青年学者培养等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办刊质量予以充分肯定。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京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0余人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龚云研究员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科与《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应注重发挥平台优势与回应国家需求,引领全国经济史学科研究方向,整合资源构建中国经济学派,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他希望经济史学界要关注重大历史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证结合,推动古今中外经济文明贯通性研究,立足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重新诠释中国发展道路,助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走向国际前沿。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丰若非副研究员介绍了期刊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包括选题策划、新媒体应用、栏目创新、荣获奖项、青年学者扶持及学术活动组织等。
会议分为四组讨论。第一组由《中国经济史研究》常务副主编高超群研究员主持。武汉大学陈锋教授积极肯定了《中国经济史研究》鼓励青年学者发表文章的做法,建议相关期刊也应放宽对青年学者的发文限制,进一步鼓励学术创新。另外,他还就《中国经济史研究》如何引领经济史学界研究的方向以及如何培养青年学者等问题提出了建议。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回顾了他在经济研究所的工作经历,指出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学术园地,学界应总结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成果。他还对近代经济史研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应注重经世致用,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第二,要牢记近代遭遇千年大变局的时代特点,重视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第三,既要重视历史细节的积累,也要关注宏观层面的知识整合和学理性总结。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从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的传统出发,认为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经济史的研究之中是经济研究所的优良传统,提出经济史研究需回归经济学本源,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延续经济研究所老一辈学人的治学传统。他认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近年来刊发了不少青年学者的成果,这些成果着重研究了中国历史上经济运行的独特性、相关具体的历史细节以及在具体议题上进行了较好的史料发掘和解释,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研究者要注意理论应用与史实冲突的关系。
南开大学王玉茹教授表示她的个人学术成长与《中国经济史研究》密切相关,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史学科实现了多元化发展,除了经济学与历史学的方法外,诸如数理统计、历史地理等方法也在研究中多有体现与应用。对于学科未来的发展,她认为经济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然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中也要多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呼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直面其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明孔研究员回顾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厚渊源,并从经济史学科与学会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期望,特别强调了期刊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叶坦回顾了她在经济研究所工作时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交集,讲述了经济研究所前辈对期刊建设付出的各种努力。她指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息息相关,而学科期刊的建设又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对《中国经济史研究》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另外,她还认为古代经济史是梳理自主知识体系起点的关键,古代经济史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后备人才。
第二组由《经济思想史学刊》编辑部负责人何伟副编审主持。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荆林波研究员介绍了经济学与历史学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的发文情况,分析了目前中国学界论文发表供给与需求的总体趋势。同时,他详细介绍了AMI评价体系目前的国际化进程以及评价院构建国内学术评价体系共同体的方向。并将在现有评价标准基础上尝试进一步完善期刊评价体系,也会逐步尝试扩大对外文及少数民族语言期刊的评价工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编辑部林枫教授介绍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办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她认为经济史在整个中国历史体系的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且经济史学科当下的研究情况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的多学科融合,但需要注意学科对话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徐鑫编辑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报纸近年来发表经济史论文的状况。《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仲伟民教授肯定了近些年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强调中国经济史学科在历史学中的显学地位。他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典范。他还就专业刊与综合刊协同发展,推动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组由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熊昌锟研究员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办刊成果,对期刊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他提出了构建中国经济思想史理论框架的若干重要方向,强调经济思想史研究应注重理论创新,需客观评价中国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提炼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成就,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河北师范大学戴建兵教授以货币史研究为切入点,提出当下经济史研究要尽可的全面回溯经济发展历史的全貌,还要更好的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具体概念和逻辑体系,以期能更深入地认识到中西方的异同。他提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经济实践丰富的大国,经济历史里本身就蕴含着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和运行规律,经济运行规律的总结尤为重要,这也是形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华中师范大学彭南生教授回顾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对经济史学科发展作出的贡献。他特别指出《中国经济史研究》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有学科发展还要积极利用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期刊在数据库建设与推广方面也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学术热点我们应持有理性的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研究员回顾了他在经济研究所的工作经历,梳理了经济研究所经济史学科研究范式形成的历史渊源。同时,他对于经济史学科的期刊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学科属性也进行了分析,还强调经济史研究特别是当代经济史研究要适当关注现实问题,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学科新的创新。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对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起到的作用,并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为例介绍了两个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他提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须注重选题和方法,选题上既要体现学术价值,也要体现应用价值;方法上则要注意史学素养的培养和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实现经济学理论和历史素材的较好契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认为学科体系具有系统性,同时还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要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要充分认识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此外,他还提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应注重求真、求解与求用,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则是还原历史真相,而穷极资料则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必要手段。
第四组由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张琦副研究员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兰日旭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以及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出经济史研究中使用原始史料以及把握和提炼学术前沿的重要性。另外,他认为在使用经济学理论时要持有严谨的态度,应避免理论与史料的分离问题。武汉大学彭凯翔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在推广量化史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面对量化史学在创新性方面出现的瓶颈,我们应在史料挖掘与数据共享等方面着力,呼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并注重史料选择和方法创新。他还以史料的爬梳与数据整理为例,指出我们要善于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隋福民研究员提出目前经济史学科正面临一个新的时代,经济史在更好地解释中国近些年取得的经济成就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在新时代的经济史研究首先应该夯实基础材料,推动基础材料的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再通过较好的提炼与研究,实现学术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建生研究员回顾了经济研究所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传统,梳理了经济研究所人才培养方式的历史变化。他指出,承担集体课题和进行资料整理工作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术的代际传承,还可以实现个人研究与集体成果的互相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高度评价了期刊近些年来的工作。另外,他从“三大体系”建设的角度,以当代中国经济史学科建设为例,详细分析了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情况,强调多元融合和挖掘基础材料是经济史学科未来更加需要关注的地方,辅助工具的使用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在会议总结环节,《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研究员简要总结了讨论内容,提示中国经济史学科需融合经济学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注重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史料功底的积累;还要推动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交叉创新,史论结合,注重对历史背景的认识与分析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期刊未来要依托重大选题策划提升影响力。他呼吁学界关注青年学者成长,加强国际交流与期刊建设,为完善中国经济学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