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耕漠,男,原名丁龙孝,曾用名李政、李抗风、李百蒙,1908年10月18日生于浙江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潜阳镇),1958年进入经济所工作。
骆耕漠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开拓者之一。他的经济理论研究生涯与其漫长而曲折的革命经历密切相连。无论是在战争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亲历者,他所从事的革命宣传和财经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都是激励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与坚忍不拔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动力源泉。长期的辛勤耕耘,使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骆耕漠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投身中国革命事业。他历经北伐革命、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经济建设等重大历史阶段。1927年,他走出浙江省立商业专科学校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四一二事变”后他流亡武昌,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军政教导团接受训练,武汉政府叛变后他随教导团从水路奔赴南昌,准备赶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部队,由于在九江受阻,他回杭州,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事艰险的革命活动。1927年底,由于叛徒出卖,他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作为政治犯被关入浙江陆军监狱,这一关就是六年多。在监牢中,他与难友们自修马列主义理论及文化知识。出狱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撰写文稿、编辑期刊、组织活动。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和论述中国各种经济问题,参加了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农业研究会、新知书店、职业界救国会理事会等社会团体的革命活动,逐渐成为活跃在中国的颇有影响的共产党人经济学家,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学人的先驱之一。1934年,他开始使用“骆耕漠”作为笔名,从此,这个寓意“在沙漠中耕耘的骆驼”的名字,伴随他以后的数十年的理论耕耘。
从20世纪30年代起,骆耕漠参加了革命军队和根据地的后勤及财经部门的领导工作。1938年,骆耕漠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浙江省委统战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以及中共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财经委员会委员,华东财委秘书长、副主任,1954年起任国家计委成本物价局局长、副主任,全国人大办公厅副主任,对于华东地区与全国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对成本物价管理的开创性工作做出了贡献。
骆耕漠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者,又是经济理论的探索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与奋斗进程中,骆耕漠在理论探索和经济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细致入微地观察着世界,以自己的热情和理论见解,形成并坚持着自己的经济学观点。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仔细研究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发表了许多文章著述,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
他不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理论联系实际地投身于社会进行大量研究调查,撰写了大量经济文稿,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农劳苦大众”呼吁,揭露国内外军事霸权、政治强权与官僚资本势力在中国的掠夺;还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与部队后勤保障作实证分析。在五、六十年代,又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与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进行许多探索,对商品、价值、货币等基本理论范畴提出了新见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深入研究了生产劳动理论与服务理论;在数十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基础之上,他对人类社会三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再思考。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骆耕漠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顾问,国家计委副主任。1990年起承担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特点理论剖析》和《对我国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考察和典型调查报告》。进入21世纪,他制订了新的科研规划,着手对当代重大社会经济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骆耕漠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以对现实的紧迫感与历史的责任感向着奋斗目标不断迈进。一直以骆驼耕耘沙漠的坚强信念与韧劲去追求真理与人类前程。
2008年9月12日,骆耕漠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