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方仲,男,1908年8月生于北京,1934年2月进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前身)工作。
梁方仲原名梁嘉官,广东番禺黄埔乡(现属广州市)人,是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尤致力于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系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奠基者之一。
他于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1930年毕业于经济系本科,同年入清华研究院,主修财政学,专攻明代田赋史。1933年冬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题为《明代田赋制度概要》。清华期间发表《明代鱼鳞图册考》等三篇论文,《明代鱼鳞图册考》发表后不久被日本学者引用并誉为此方面研究之代表作。
在社会科学研究所期间,梁方仲与汤象龙一起组织人员抄录军机处和内阁档案中有关近代社会经济资料10多万件,开创了我国史学研究最早大量发掘和利用清宫廷档案的先例,又与吴晗、汤象龙、罗尔纲、罗玉东等人发起组织“史学研究会”,创办和推广我国第一份有关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专业刊物《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
1936年,梁氏发表《一条鞭法》,此为其代表作之一。次年被日本译成日文在《历史研究》杂志上连载。
1937年6月,受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陶孟和派遣,梁方仲赴日考察学术,会晤日本汉学界诸多精英。因“七七”事变爆发,毅然中断原定的1~2年考察计划,于8月初提前返国。返国后,跟随社会科学研究所由南京迁长沙,转桂林,转昆明,1940年迁至四川南溪县李庄镇。
梁方仲1942年晋升研究员,1943年获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奖金。1944年发表论文《释一条鞭法》,同年受中央研究院派遣,赴美学术考察,被哈佛大学经济系聘为研究员,任期两年。1946年9月离美赴英,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在这期间,梁方仲逐步形成一整套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独特看法。他认为,社会经济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间互相渗透,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发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他后来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虽着眼于某一具体经济史专题,却是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的多学科的研究。
1947年4月回国后,他继续担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员。1948年,因所长陶孟和患病,代主持所务。
1949年2月至1952年,因母亲病,梁方仲回穗侍亲,后应聘岭南大学经济商学系教授兼主任,并开办岭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应聘为中山大学经济系(后为历史系)教授,讲授中国经济史课程,继续科研工作,兼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和广州市政协委员。
1956年,《一条鞭法》和《释一条鞭法》被合并译为英文,列为《哈佛东亚丛刊》第一种(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No.1),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为英译本作序,高度评价该项成果的奠基性贡献。
1957年,《明代粮长制度》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1964年间,完成《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等著述的撰写。
1970年5月18日,因罹患肝癌,梁方仲于广州中山大学寓所辞世,享年62岁。
1980年,梁氏遗作《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系我国自西汉迄清末二千一百多年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的大型历史统计专书。作者从我国正史﹑政书﹑方志﹑文集﹑笔记和档案等两百多部文献史料中,搜剔出历代大量户口﹑田地、田赋数据,加以科学的考核测算,综合编辑制成二百四十二个统计表格和六个统计图表。书稿于1962年完成,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后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延至1980年才正式出版,此后获国内外学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经济计量化研究以及人口史等研究的奠基著作。
梁方仲一生共撰著经济史论文七十多篇,约一百二十余万字;专著两部,约八十七万字。
20世纪80年代以来,梁氏旧作及遗稿多有结集,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为名,由多家出版社陆续出版。近年来,亦有多卷本《梁方仲文集》编纂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