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研究生作业
返回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框架)
2005.12.2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框架)

 

魏众

 

一.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及事件

 

本文所定义的经济全球化是在1990年以后出现的全球自由贸易趋势和全球资本自由流动。这样的一种全球化是由拥有大量过剩资本的发达国家推动的,其目的在于为其大量剩余资本寻找更为有利可图的投资。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当然这并不妨碍它们也能够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

1.         九十年代以来自由贸易的趋势和发展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倾向。

2.         国际贸易组织及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二.     全球经济收益的分享——对国家水平的考察

 

在全球化之前,1960-1990年这30年的时间里,发达国家和非石油输出国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快的增长,而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的石油输出国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根据美国宾州大学Robert Summers 基于购买力平价方法的计算,尽管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兴起者有衰落者,但这一时期全球的收入分配状况并未发生剧烈的变动,全球的基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的基尼系数仍然是相当高的,在测算开始的1960年,全球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4。这一结果大大高于一般国家的基尼系数水平。

PPP方法为基础的测算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此种测算方法高估了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若将这种意见加以考虑,则全球基尼系数会更高。

而在全球化以后的短短时间里,全球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剧烈的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Branko Milanovic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使用PPP方法进行的测算,全球基尼系数从1988年到1993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从1988年的0.625上升到1993年的0.659。平均每年增长0.5%。而在对基尼系数进行分组分解以后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国内居民收入差异,前者的贡献率也远远大于后者的贡献率。甚至在以大洲(或集团)为单位的考察中,其内部各国的差异与洲际收入差异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大体接近。该项研究与前一项的问题同样在于也可能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根据Milanovic的研究,世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在于,整个世界缺乏足够多的以国家为单位的“中产阶级”。因而这种收入差距的拉大就是在所难免的了。具体结果见下表。考虑到9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不免猜测全球收入分配与全球化的关联。

 

 

人口比例(pi,%

人均收入 (μiPPP值)

基尼系数(Gi)

交迭系数(overlapping index, Oi

第三世界(不高于巴西)

76

1171

0.494

0.89

中产阶级(巴西与意大利之间)

8

4609

0.462

0.54

第一世界(不低于意大利)

16

10919

0.344

0.25

整个世界

100

3031.8

0.659

 

组间差距

 

 

0.44968%

 

组内差距ΣsiGiOI

 

 

0.21032%

 

资料来源:”Decomposing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Does the world have a middle class”, Branko Milanovic & Shlomo Yitzhaki, worldbank working paper.[1]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之前及至今为止的时期,全球收入分配在国家和洲的水平上始终存在巨大的差距,但在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在于:发达国家和一些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得了收益,总体社会福利获得较大的改善。而与此同时,少数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和多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总体社会福利改善程度不大甚至恶化。而各国或各种分组的组内差别均低于其组间差别,换句话说,也就是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别更多地造就了整个世界巨大的收入差距。但具体到不同时期,则全球增长的收益分享存在差异,在全球化之前的时期,由于较多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快发展,造成整个世界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不变;而在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则改变了利益分享的格局,发达国家从中获得了比以往更高的收益,只有很少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更高的收益,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出现大量的反全球化呼声。

 

三.     全球化的受益者和受损者——从个人的角度考察

从个人的角度考察全球化,主要考虑以个人为单位的收入在全球化时期的变动。首先可以看一下Milanovic对全球20等分组的统计结果。

收入的百分比分组

1)1988年的收入

2)1993年的收入

比率(2)/(1) (%)

5

277.4

238.1

86

10

348.3

318.1

91

15

417.5

372.9

89

20

486.1

432.1

89

25

558.3

495.8

89

30

633.2

586.0

93

35

714.5

657.7

92

40

802.7

741.9

92

45

908.3

883.2

97

50

1047.5

1044.1

100

55

1314.4

1164.9

89

60

1522.7

1505.0

99

65

1898.9

1856.8

98

70

2698.5

2326.8

86

75

3597.0

3005.6

84

80

4370.0

4508.1

103

85

5998.9

6563.3

109

90

8044.0

9109.8

113

95

11518.4

13240.7

115

99

20773.2

24447.1

118

资料来源:Milanovica),表中数值为1993年国际美元值。

根据M的计算,在19881993年间,全球居民的收入增长5.7%,而收入分配却更加恶化了。从个人的情况来看,最低75%的人群在全球化以后的时期都属于受损者,其收入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只有25%的较高收入人群收入获得了增长。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很难对个人层面的受益和受损者作精确的定量分析。但通过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还是可能的。

由于全球化时期物质资本自由流动,物质资本的受益率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要高,可以想见的是高物质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尤其是其来自资产拥有的受益增加,他们构成了全球化时期的主要受益者。另外,高人力资本拥有者(高学历、技术拥有者)是另外一些全球化的受益者,他们获得收益的原因在于新经济条件下迅速变动的技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全球化之前,这种需求使他们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中占有先机。而在全球化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国内,而且来自国际社会,来自发达国家国家的需求进一步拉动了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市场价格,这种拉动效果首先体现在国内市场中价格的上升,其次,高素质人才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高的报酬,即通过迁移来实现。

在全球化时期,主要的受损者来自那些既不具有很多的物质资本也不拥有高人力资本的人群。除却全球化对人力资本流动的限制以外,低素质和低资本拥有者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相对供给过剩,就业竞争加剧,其总体报酬水平下降就是在所难免的了。当然,一些在全球化中受益的国家通过劳动密集型工作创造使其低人力资本和低物质资本拥有者的收益上升也是可能的,但首先,它需要国家对全球化的冲击进行管理;其次,这种成功往往以其他国家同样竞争的失败为代价,它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出口可以保证全球所有相对落后经济都能够从中受益。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人群收入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高人力和物质资本拥有者,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收入快速增长。而对较高的劳动力价格和一些鼓励性政策(如技术移民条款)使他们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国的高人力资本拥有者,此外,对资本拥有者的严格资产保护使他们又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高物质资本拥有者以及与之相伴的资本。而在这些国家中,非熟练技术工人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受到损害。只是由于其财政方面强大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才使得收入差距不至于迅速地扩大。

在那些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总体而言,国家总体福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改善,但在不同人群对增长的分享存在结构差异。高人力和物质资本拥有者,同样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其收入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出发得到快速增长。而在这些国家中,由于劳动密集型战略的引入,国内的一些技术和非技术工人也可能由于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收益。但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一般很难分享全球化的利益,而成为全球化的受损者,再加上相对较弱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收入差距同样不可避免地扩大了。

在受损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之前的时期其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在全球化以后的时期,他们的经济虽然仍保持增长,但就其整体社会福利而言,很难说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改善。纵令如此,全球化对其国内不同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影响却与其他国家类似,从而导致其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

但应当指出的是,在全球化时期,国内收入差距的变动对国际收入差距的作用远小于国家之间收入差距对全球收入差距的影响。见下表

 

以国家为单位泰尔系数分解

1993年基尼系数分解

 

1988

1993

以国家为单位

以大陆为单位

组间差距

57.1(75%)

64.9(74%)

0.49875.6%

0.30947%

组内差距

19.4(25%)

22.4(26%)

0.16124.4%

0.35053%

全球收入泰尔系数

76.5

87.3

0.659

0.659

在大陆为单位的分解方面,大陆分为非洲、亚洲、东欧和前苏联、拉美和加勒比、西欧和北美五部分。其组内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亚洲分组,因为亚洲是一个内部各国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分组,其中既有日本等高收入国家,也有印度、印尼和中国等低收入国家,而且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权数也比较大。而在其他的一些分组中,如根据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的发达国家、中上等收入国家、中下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分组中,组间的差距都是解释收入差距的主导性因素。

 

四.     一国或地区内部收入分配通行政策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各国通常采用的收入分配手段,以考察其在全球化条件下的适用性问题。

第一,  对要素拥有及要素使用的干预:如政府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使每个人的劳动要素质量提高。再如限制并消除种族和性别歧视,以提供给不同人群以相同的机会使用自己拥有的要素,如在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  对分配机制进行干预。扶持市场机制,对抗垄断。如城乡相对价格调整、工会组织,以及调节要素供求等。

第三,  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工具主要有三种:所得税、收入保障计划以及提供低于成本的商品和劳务。

 

u   所得税主要针对较高收入阶层。

 

u   收入保障计划大体包括社会保障计划、失业救济金、福利计划。

其中,社会保障计划包括养老金、残疾人补助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的补助以及医疗保险。

失业救济金是针对失业者发放的收入。

福利计划:补充的保障收入计划(SSI)、对抚养家庭子女的援助计划(AFDC)、食品发送计划、医疗援助等。

 

u   提供低于成本的商品和劳务即中国所谓的“暗补”。

 

 

五.     国际收入分配政策与经济全球化收入分配状况的不匹配性

 

首先,在一个缺乏宏观调控的社会,收入差距拉大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当前国际社会不具备整体宏观调控能力的情况下,一些人或国家仅能分享到很少全球化带来的增长的收益,而另一些国家却能够分享较多的收益是必然的。

其次,一些国际组织对缓解国际收入差距拉大和支持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在各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扶贫项目和对高债穷国的债务减免等等。但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根本无法与一国内部实施的收入分配政策相比。因而其对国际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格局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再次,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政策无法使用于国际社会条件。

这种不适用性首先表现在无法保证劳动力的全球自由流动。从而在世界的不同国家同样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存在不同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形成强烈反差。即尽管经济全球化对增进了整个世界总体的社会福利,但它并未能够增进所有国家和人民的社会福利。即不满足帕累托改进条件。

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一项政策的实施在无法保证帕累托改进的情况下(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帕累托改进条件),必然产生政策的受益者和受损者,因而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受损者进行补偿。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从技术的角度,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对获得巨大收益的跨国公司收取所得税以支付遭受巨大伤害的发展中国家的穷人。而从制度的角度,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计划,从而无法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简言之,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全球化所造成影响的人群的“损有余补不足”。

 

由此引出一个涉及社会正义的命题:国际收入分配政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存在严重的责任和义务的不对等性。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及各国内部的福利水平和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国际社会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些进一步的研究设想:可以考虑利用WORLDDATA1990199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数据对世界国家间收入差距进行考察,以确定全球化时期国家间收入差距是否扩大了。

 

2001年5月31日星期四



[1] 组内差距

版权所有 © 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E-mail:wlzx_jjs@yahoo.com.cn    wlzx_jj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