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位论文
返回 >>
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经验分析与理论解释
2004.07.3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姓名:刘小玄 职 称:研 究 员 系别:经济系 专业名称:西方经济学 论文答辩日期:2004年 5 月 29 日 2004年4月 论文摘要 以渐进式改革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迄今已进行二十余年,这种改革的成效如何在学界尚有激烈的争论,本文运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对国有企业的抽样调查数据,对样本企业1980-1999年间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指标的生产效率和以总资产利润率为主要指标的经济绩效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样本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尽管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在20年间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相反,总资产利润率却在小幅波动中经历了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改革以来样本企业呈现出生产率持续上升但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的“效率悖论”现象。 “效率悖论”现象是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措施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市场竞争、放权让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国有企业的主要改革措施在“效率悖论”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竞争在促进生产率上升的同时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利润;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允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利润的分配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除了投资权的作用不显著外,其余对利润率均有显著的消极作用,而以让利为主的激励措施的实施显著地提高了利润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尤其是在改制过程中国家资本的退出对提高生产率的效果更为显著,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而言,改制的效果并不显著,不过产权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国有产权比重的下降及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的进入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这些改革措施主要通过两个环节影响生产率和利润率的关系:生产率提高能否增加剩余及剩余在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使企业不得不提高生产率,但由于改革并没有真正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企业的国有性质使其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往往会出现过度进入现象,而经济性退出壁垒和制度性退出壁垒的存在又使这些过度进入的资源不能及时转移出去,这必然导致资源的重复配置,资源的重复配置使企业无法实现由生产率提高向剩余增加的过渡。而放权让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不改变国有企业的法定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实现了事实上的剩余控制权由政府向经营者的让渡,这种控制权激励刺激了生产率的提高,但在缺乏有效的产权约束和市场约束的情况下,也削弱了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参与剩余分配的能力,80年代工资过快增长和90年代管理费用侵蚀利润就是在这种利益格局下企业剩余分配的结果,这种对剩余的分配使政府作为所有者并没有真正从企业生产率提高中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出现了生产率提高而利润率下降的悖论现象。   

版权所有 © 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E-mail:wlzx_jjs@yahoo.com.cn    wlzx_jj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