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随笔·访谈
付敏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4-03

调整字号:

作者:付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河北日报》2024年4月3日第07版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现路径

  ■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特性,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质

  ■ 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各地必须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在科学研判社会矛盾、发展阶段和发展动力基础上提出的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标识性概念。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于我国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和发展政策都具有重大实践指引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具有质量跃迁特征的新型生产力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经济系统和生产力发展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规律。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其中新技术是根本,主导新要素、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出现。新技术的属性要求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具有高科技特征,表现为劳动者生产新技术、使用新技术,劳动工具体现新技术,劳动对象包含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则是新技术和新要素的市场价值形态,具有革命性质量改进的新产品造就国民经济新产业,推动形成体现市场价值形态的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概念体系出发,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体系,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还内在地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切中了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因素这个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把生产力的新形态、新发展作为重要动力,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全球视角和中国特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能源、航天、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更新迭代,全世界正在从工业时代大跨步迈入数字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巨变。各国都在不约而同加大研发投入,寻找符合本国路径的生产要素聚合方式以形成全新的生产力形态。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都启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发展实践看,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结果。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特性,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质。其中,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魂”,也是新质生产力“新”的来源。协调更多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要素集成特性,也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因地制宜。绿色是美丽中国和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开放要求新质生产力要聚焦全球市场和技术前沿,聚集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新质产业链。共享对应新质生产力的国内国际分配规则,有助于建立更加普惠共享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的来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体现了我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实践中,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足够先进、具有生产率跨越性质,代表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向。但新质生产力具有多点、多面、多维共发的特点,哪些产业可以真正成为未来高科技支柱性产业,无人可以准确预知;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特性,并不指向单一的技术形态,而是包含了众多正在快速商业化、产业化的技术前沿领域。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各省市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地特征和全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这些产业体现了本地的生产要素特征和市场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本地的产业基础、技术能力、居民偏好、营商环境和政策经验,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各地必须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切实防止一哄而上、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要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和产品内分工的趋势,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促进公平竞争,真正推动本地企业优化提升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点方向。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重点是彻底告别以往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模仿,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影响力的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培育壮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未来产业。要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以及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紧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通信等战略性产业热点和全球市场随时出现的技术热点,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科学把握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素质、材料水平、产品附加值的跨越式提升和人民收入、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要强化发展规划引领,推动产业产品技术标准化,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切实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和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转换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推出一系列更加有效、针对性强的新措施,确保宏观政策稳、微观政策活、创新政策广、社会政策能兜底。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措施,加强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降低旧产业淘汰、旧动能消失对部分企业和行业的不利影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支持高校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优化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高等教育机构有效结合,联合培养掌握新技术、适应新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要充分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创新技术和产业制造能力有效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实现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金融强国政策的有效衔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hbrb.hebnews.cn/pc/paper/c/202404/03/content_224392.html

  (编辑:刘益建;审校:熊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