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22年第7期

2023-01-30

调整字号:

1.《中国经济学手册》专题(七)经济新常态

…………………………………………………… 张晓晶(4

 

2.中国财政体制:探索与展望

…………………………………………………… 刘尚希 赵福昌 孙维(12

 

3.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 张军、张席斌、张丽娜(26

内容提要:为了更好地解释过去20年来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呈现的U型变化模式,本文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下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将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动态及国际贸易等因素纳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2000—2017年间整体劳动报酬份额的U型变化特征,并捕捉和量化了生产率冲击、偏向型技术进步冲击、投资冲击、劳动力供给冲击及贸易成本冲击等多类冲击在解释劳动报酬份额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发现:(1)偏向型技术进步冲击是解释中国劳动报酬份额U型变化的主要因素,中国整体劳动报酬份额的上升有70%以上可归因于2007年后中国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的技术进步偏向类型的改变。(2)在结构因素中,90%以上的解释力来自部门内效应,而非部门间的结构变化。(3)在各种冲击因素中,来自中国自身的冲击是主要的,其他国家冲击的解释力度相对较弱。(4)数值模拟显示,改善投资效率、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均会进一步提高我国当前劳动报酬份额。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我国近年来劳动报酬份额变化模式的理解,同时也为当前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劳动报酬份额;动态一般均衡;量化分析

 

4.劳动力流动、技能匹配与地区经济差距

…………………………………………………… 刘晨晖、陈长石(45

内容提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劳动者与技术溢出的中心外围模型,在生产率动态变化背景下考察了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研究发现:技能匹配度是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地区经济差距是否稳定的关键因素;当不考虑高技能劳动者时,劳动力流动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差距收敛,但考虑高技能劳动者集聚效应与技术溢出后,劳动力流动不再必然推动地区经济差距收敛;迁移成本在不同情形下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是异质性的:当不考虑高技能劳动者时,迁移成本是区域均衡发展的阻力;而考虑高技能劳动者之后,集聚效应、技术溢出以及技能匹配均可能成为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迁移成本有时反而会起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作用。本文研究为劳动力流动、技能匹配以及地区经济差距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分析框架,只有充分考虑劳动力流动的技能结构,才能准确判断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政策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技术溢出;集聚效应;技能匹配;地区经济差距

 

5.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的就业政策效应:二元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视角

…………………………………………………… 张敏、胡慧、陈波(64

内容提要:本文在劳动搜寻匹配模型中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以新冠疫情为例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评估以稳就业、保民生为预期目标的三种财政救助政策的宏观效果。研究发现:当劳动生产率下降5.55个百分点(疫情冲击)时,在工资刚性的约束下,失业率上升2.51个百分点,约六成失业增量来自次要劳动力市场,整体消费下降3.53个百分点;冲击对失业的影响随着工资刚性的减弱而下降,但对消费的影响随着工资刚性的减弱而上升。不同财政救助政策的比较研究表明,相对于为失业劳动者提供失业补贴和为企业提供工资补贴而言,补贴企业岗位创建活动对于促进就业(尤其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扩大消费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为精准加力促进就业,通过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二元劳动力市场;失业;MP模型;救助政策评估

 

6.产业结构调整、要素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

…………………………………………………… 林淑君、郭凯明、龚六堂(84

内容提要: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确立了新的科学定位,而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也将深刻改变这一关系。本文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为中国优化产业结构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双重目标提供参考。本文发现工业比重下降扩大了收入差距的跨国特征事实,并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机制和经验证据。本文论证了工业比重下降既是非技能密集型工业收缩、技能密集型服务业扩张的过程,也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收缩、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扩张的过程,这一过程改变了生产要素需求结构,同时扩大了技能溢价和资本收入份额,由此恶化了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加深了结构性就业矛盾。本文认为中国加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更大力度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分配结构改善的良性互动,走出不同于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要素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共同富裕

 

7.金融空间分布与企业全球生产链嵌入

…………………………………………………… 陈旭、邱斌、张群、张亮(101

内容提要:金融发展模式优化助力贸易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现阶段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多国多部门模型揭示金融空间分布分散化对制造部门全球生产链地位的影响,随后基于从业人数和贷款规模测算各地区的金融空间分散化指数,继而使用工具变量法考察金融空间分布对企业全球生产链地位的动态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金融空间分布分散化对企业全球生产链地位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先促进后削弱的倒U型特征,目前我国各省份的金融空间分布分散化程度尚未达到最优水平。其次,融资成本和技术水平是金融空间分布影响企业全球生产链地位的重要途径。再次,金融一体化能够提升企业全球生产链地位,且前者与金融空间分布分散化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最后,对于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金融空间分布的适当分散化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全球生产链地位。本研究从贸易高质量发展视角为中国金融空间布局优化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金融空间分布;金融一体化;全球生产链地位;基础设施

 

8.中国省际贸易流量与贸易壁垒研究

…………………………………………………… 李自若、杨汝岱、黄桂田(118

内容提要:以要素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低生产成本是我国过去40多年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以产品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将成为我国未来20年的新竞争优势。本文从省际贸易规模和壁垒的角度研究构建统一国内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优势问题。本文估算了1992—201926个部门的省际贸易流量,结果显示:省际流出贸易规模从1.24万亿元上升到61.47万亿元;省际流出贸易占全国总流出贸易的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前期的16%上升到2012年的23%,再下降到2019年的16%;边界效应和省际贸易成本两个指标的计算也显示省际贸易壁垒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模式,且不同省份之间差距较大。参考Tombe & Zhu2019)的初步分析表明,如果省际贸易成本从现有的1.775下降到1.491,将使得2017年的省际贸易比例从19.5%上升到29.8%,增长53%。本文的研究对理解中国国内大市场建设提供了一些较为重要的基础性成果。

关键词:省际贸易流量估算;省际贸易壁垒;边界效应;贸易成本

 

9.增值税税率简并政策的行业税负效应

…………………………………………………… 方红生、胡稳权、张旭飞、苏云晴(136

内容提要:本文对增值税税率简并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行业税负效应进行了评估,并对其是否实现了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和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两大目标进行了回答。本文拓展了间接税税负转嫁模型,提出了新的行业税负效应评估方法,并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三次税率简并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行业税负效应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1)由于行业覆盖范围和法定税率下降程度存在差异,三次税率简并的税负效应相差较大,后两次简并的受益行业数量更广、整体减税幅度更大,但均无法使所有行业的税负只减不增或所有主要行业的税负明显降低;(2)增值税税率简并最终实现了较普遍的减税效果,不仅使大部分行业实现税负下降,也使大部分主要行业的税负明显降低,但仍有部分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税负出现上升;(3)配套措施虽然成效显著,但仍无法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也无法使所有主要行业的税负都下降。本文还对2021年两会提案中两种进一步简并方案进行了评估,发现将13%税率调至9%,而9%6%两档调至5%的三档并两档方案有着更好效果。

关键词:增值税税率简并;配套措施;行业税负效应;两大目标;进一步简并

 

10.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区域间效应:银行网络关联视角

…………………………………………………… 熊琛、周颖刚、金昊(153

内容提要: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存在因局部债务风险跨区域外溢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因此,厘清隐性债务风险跨区域传导渠道并量化风险外溢程度,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外溢渠道和宏观影响。基于网络模型和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区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存在外溢效应,且银行间市场是风险传导的重要渠道。基于实证证据,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银行间市场的两区域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数值模拟显示高风险区域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会影响当地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并通过银行间市场中的资金拆借形成风险扩散,造成其他区域银行融资条件恶化,最终导致其他区域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上升。政策模拟发现补充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和地方银行资本均有助于缓解区域债务风险的外溢程度,但从福利效应来看针对地方银行的政策更优,且政策应同时盯住不同区域的风险水平。本文强调了区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系统性风险并提供了银行网络关联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银行间市场;区域风险;外溢效应

 

11.数据交易之悖论与突破:不完全契约视角

…………………………………………………… 龚强;班铭媛;刘冲(172

内容提要: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数据交易是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必要前提。本文依据数据的场景专用性特点,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揭示了数据交易存在数据安全数据流通之悖论的理论机制。数据交易的可用不可见是突破数据交易悖论的关键,隐私计算技术能够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可用不可见不仅是数据交易技术的变革,更是交易模式的创新,即从传统的数据所有权交易转变为数据使用权交易。相比数据所有权交易,数据使用权交易能给予更充分的数据生产与采集激励,促进数据资源市场化交易,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水平积累与价值释放。然而,建立“可用不可见”的数据交易环境需要一定技术投资,市场主体私人投资激励可能不足。为此,有必要适度超前布局数据交易基础设施,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加强共建共享统筹规划,解决共性基础技术难题,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从而更广泛、更充分地释放数据动能。本文指出,数据安全不仅不与数据流通相悖,反而是数据流通价值释放的关键,数据安全将成为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数据要素;数据交易;数据安全;不完全契约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一种政治经济学探索

…………………………………………………… 付敏杰、张平(189

内容提要:从产品市场到要素市场的渐进式改革次序,造成了市场价格机制和政府激励机制的不同步性,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呈现从做对激励做对价格的系统性转变。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在激励机制上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以价格改革不彻底(市场基础性作用)和要素扭曲错配为代价;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要素价格改革深化(市场决定性作用),可能导致以要素扭曲为基础的政府激励增长功能失效。本文通过历史回顾提炼了中国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过程中价格改革与激励机制的两阶段典型事实,区分了经济增长研究中市场扭曲与政府激励共存的纵向机制和增长模式转变的横向机制,构建了基于市场扭曲和政府激励的经济增长模型并进行扭曲激励机制分析,提出政府介入时市场扭曲影响产出变化方向的三种情形。采用多源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显著稳定的正向扭曲激励效应,意味着建立在要素扭曲之上的政府激励会增加产出,从而减少了扭曲本身带来的效率损失。这也使扭曲对产出的不利影响或者消除扭曲对产出的增加作用都被高估,因为消除扭曲必须面对激励机制损失。对扭曲-激励-增长机制的验证表明,扭曲对产出的不利影响和对TFP增速的正向推动会被基于扭曲的正激励效应矫正,扭曲激励交互可以产生额外的产出增加效应。本文理论含义是,单独估计要素扭曲的产出和福利成本,或者政府激励对增长的促进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包含扭曲激励机制和扭曲矫正交互的经济增长政治经济学框架。激励机制改革的方向是,重建符合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政府要求的现代激励方式,让政府激励在市场特定领域发挥作用,更加侧重政府激励对可持续发展转变、新产业成长跨期收益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做对激励;做对价格;扭曲激励机制;增长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