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21年第4期

2021-08-18

调整字号:

1.朱理治的金融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余永定

  内容提要:1941年,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和当地的经济落后,陕甘宁边区的财政亏空很严重。边区银行不得不靠发钞,即财政赤字货币化来解决边区政府的财政亏空问题。边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成为边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局面,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朱理治执行了非常灵活的政策。一方面,不拒绝财政赤字的货币融资(“发票子”);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把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拒绝“发票子”,边区政府无法运转,边区生产也得不到发展。通过“发票子”为财政赤字融资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失控。事实上,当时边区的通胀已经相当严重。在这种两难情况下,陕甘宁边区银行很好地掌握了“发票子”的度:既保证了边区政府的运转、为边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又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失控。当时的边区银行同时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因而它要承担许多中央银行不承担的微观和结构性职能。但无论如何,陕甘宁边区银行当年的做法对今天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朱理治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发票子”

  [作者简介]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2.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

……………………………………………………王景新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史脉络,描述了4个历史时期、9个阶段的特征与成就,认为:“三农”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最繁重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贯穿始终的工作重心。从苏区和根据地建设,到农业农村经济恢复、农业合作化及“四化”、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反映了中国百年乡村建设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价值取向,但其本质都是“三农”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建设百年历史阶段特征

  [作者简介]王景新,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湖州,313000,邮箱:jingxinw@zjnu.cn

 

3.“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

……………………………………………………赵学军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实施“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它启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打下了改革开放的工业化技术基础;奠基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基础工业体系;催生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等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了全国若干重要的工业基地。“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奠基石,是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156项工业化工业体系技术引进工业基地

  [作者简介]赵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36

 

4.《中国经济原论》研究方法的形成

……………………………………………………邱士杰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论》为理论经典,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1949年以前形成的主流共识认为中国社会性质不属于资本主义。经典与共识的矛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而王亚南在“民族形式”口号和《资本论》体系的启发下撰写的《中国经济原论》是化解矛盾的代表作。虽然王亚南与民国时期经济学界的互动使《中国经济原论》经历了漫长的撰写和改写,却也帮助他不断提炼与反思《中国经济原论》的研究方法,进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和他个人的思想历程留下重要一页。

  关键词:王亚南民族形式《资本论》

  [作者简介]邱士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厦门,361005,邮箱: qsj001917@xmu.edu.cn

 

5.从“责任田”实践到家庭承包制——基于安徽的考察

……………………………………………………魏众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包产到户的情况,着重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的安徽“责任田”实践过程,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安徽家庭承包制改革,以搭建包产到户思想与实践在前30年和后40年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责任田”实践是家庭承包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先声,并为家庭承包制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一定程度上的干部储备。家庭承包制在安徽的成功,既有普通农民群众的创造,也有各级干部的坚持。在宏观层面,则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其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关键词:包产到户责任田大包干曾希圣万里

  [作者简介]魏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100836,邮箱:weizhoung@vip.sina.com

 

6.争折:明代湖广永折漕额的分派——以麻城为中心

……………………………………………………李成

  内容提要:明代漕粮改折有偶折与永折之分。湖广作为明代有永折漕额的省份之一,其永折漕额分派权由布政司掌握,这与其他省份永折漕额由朝廷派分有很大不同。自明嘉靖年间获得永折漕额起,湖广布政司始终以偶折形式派分永折漕额至相应州县,隆庆四年(1570)以后,才开始以永折形式派分至部分州县,永折漕额始名副其实。因漕粮永折能减轻有漕州县赋役负担等,对有漕州县有很大的吸引力。万历年间,以麻城、黄梅为代表的有漕州县对仍以偶折形式派分的剩余永折漕额展开争夺,力图实现其漕粮全部永折。在此过程中,布政司的永折漕额分派原则逐渐由视各县灾伤情况而定向视交通条件而定转变。而在相应的分派原则下,地方士绅对布政司的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详载于族谱之中,从侧面体现出民间文献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明代漕粮永折麻城民间文献

  [作者简介]李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2

 

7.清乾嘉两朝盐商捐输数额新考

……………………………………………………江晓成

  内容提要:乾嘉两朝是清代盐商捐输最为踊跃的时期。既有研究主要根据盐法志统计两淮等5个盐区的盐商捐输数额,对不同盐区捐输差异的原因未做解释。本文主要根据档案资料补充大量数据,统计乾隆朝盐商捐输数额约3 936.3万两、嘉庆朝约6 857.6万两,其中嘉庆朝的数额是以往研究结果的两倍以上。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的对比,本文认为,由于不同盐区商人资本差异悬殊,在清代内地11个盐区中,两淮、两浙、长芦、山东、两广等五区盐商是乾嘉两朝的捐输主体,河东、福建两区盐商偶有捐输,四川、云南、陕甘、奉天等四区盐商并未捐输。盐商捐输款项难以按期缴纳的情况出现于乾隆末年,至嘉庆朝成为常态,反映出至此捐输已成为盐商的沉重负担。作为捐输的绝对主力,两淮盐商在乾隆朝的捐输约2 893.3万两、嘉庆朝约5 360.7万两,其中政府先后减免未完捐输银120万两、514万余两。嘉庆朝的统计数据远超以往,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嘉庆朝盐商捐输对国家财政的补充作用,也为理解清中期盐商——尤其是两淮盐商——没落的时间节点、原因等关键问题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清代盐商捐输

  [作者简介]江晓成,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福州,350117,邮箱:jianghistory@163.com

 

8.“旧案”与“实情”:清末预算案对民初财政预估的影响

……………………………………………………王梅

  内容提要:清末预算案是民初政府预估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宣统三年预算案和宣统四年预算案是预估民国元年(1912)收支缺额的基础,是民二预算案编制与修订过程中增加岁入与核减岁出的参照,是实行解款制后确定各省解款数额的标准。清末预算案本身的争议、北京政府经验的匮乏、各类政争交融其间,使民初财政收支预估过程充满“旧案”与“实情”的纠缠。

  关键词:清末预算案民初财政收支预估财政变革

  [作者简介]王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成都,610065

 

9.913世纪朝鲜半岛大食蕃商行迹钩沉

……………………………………………………马建春、李蒙蒙

  内容提要:阿拉伯文献表明,约公元9世纪末大食商旅或已进入朝鲜半岛进行贸易活动。从《苏莱曼游记》、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到马苏第《黄金草原》和扎卡里雅•卡兹维尼《世界奇异物与珍品志》等阿拉伯文献,均有关于新罗及朝鲜半岛的记载。而高丽文献在11世纪亦有大食赴朝鲜半岛进献方物的载录,加之相关中国文献的类推与出土实物的互证,或可为学界就913世纪大食商旅于东亚海域的贸易活动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唐宋时期新罗大食商旅阿拉伯文献

  [作者简介]马建春,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教授,广州,510632,邮箱:mjc331@163.com。李蒙蒙,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广州,510632,邮箱:670204722@qq.com

 

10.清代中期老年人居住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以502件刑科题本档案为基础

……………………………………………………王跃生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清代乾隆朝和嘉庆朝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和土地债务类档案所建立的数据库,定量分析清代中期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研究发现,多数老年人与已婚子女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活单位,与未婚子女生活、夫妇独居和单人独居也占一定比例。与以往认识不同之处在于,老年人与两个及以上已婚儿子组成的复合家庭所占比例不高。原因有二:一是拥有多个成年儿子的老年人比例较低,只有一子的老年人占比超过50%,他们失去了与子代组成复合家庭的条件;二是多子家庭亲子分爨比例较高,多子老年人并不硬性维系复合型大家庭生活方式,抑制子女的分家要求。论文还考察了老年人性别、配偶存故状态、年龄等因素对其居住方式的影响。本项研究使我们对清代中期中下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特征有了比较具体和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清代中期老年人居住方式刑科题本档案

  [作者简介]王跃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邮箱:wangysh12@163.com

 

11.清代田宅交易中的官中与基层治理

……………………………………………………丁春燕、龙登高

  内容提要:官中作为地权交易中介服务的民间主体,与普通中人不同的是拥有政府授权,能够代理政府收取契税,参与市场管理,由此也决定了官中不能涉及债务往来的交易环节,也不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而违约罚金可能“入官公用”,凡此都与普通中人有着明确的区别。为了防范官中这一群体利用手中的政府授权垄断市场,中饱私囊,妨害官府征收契税的有效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代理人官中与利益相关方在维护基层市场秩序的同时,保证官府契税的有效征收。官中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与歇家、牙行等其他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民间主体一起,成为政府连接基层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协助政府低成本地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这种政府依托民间主体实现公共管理,进而维持大一统政权的模式构成了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官中田宅交易公共管理基层秩序民间主体

  [作者简介]丁春燕,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邮箱:dcy16@mails.tsinghua.edu.cn。龙登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100084,邮箱:dglong@mail.tsinghua.edu.cn

 

12.“中央银行”考略

……………………………………………………刘群艺

  内容提要:本文从概念史的角度考察“中央银行”从出现至20世纪初在中外语言中的演变路径,探求这一概念与制度实现过程之间的互动。日本作为西方“中央银行”名称与制度的接受者与传播者,首先采用了这一译名,并且在中央银行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向这一特定概念趋近,并最终建立了功能较为完整的央行机构,特别是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近代中国的央行制度与日本有不解之缘,但非垄断性与非独立性使央行机构与统一货币的建立初衷有较大差距。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造就了“国家银行”等竞争词的产生,同时也孕育了近代多样性的央行体制。从中日两国的案例来看,制度的命名选择更多地取决于法律条文的影响,概念的变化足以折射出制度的动态变迁,而制度在趋近概念的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影响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中央银行概念史国家银行

  [作者简介]刘群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1,邮箱:qunyi@pku.edu.cn

 

13.商业习惯与现代经济立法——民国上海传统行业同名字号现象研究

……………………………………………………张二刚、高红霞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我国已有同名字号加记从事同一营业的习惯。1934年司法解释将此习惯视为类似商号而禁止其存在。该法虽为行政、司法等部门执行,却因与上海传统行业的字号使用习惯相抵牾而影响有限。在政府强制登记的背景下,传统行业同名字号通过具结登记得以维持,充分表现了商业习惯与现代经济立法的博弈。民国上海传统行业的同名字号现象是研究商业习惯与现代经济立法关系可分析的案例,也使我们对于传统行业步入近代以后的状况有了更具体和多视角的了解。

  关键词:上海传统行业商业习惯经济立法

  [作者简介]张二刚,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新乡,453007,邮箱:zegzhangergang@163.com。高红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234

 

14.薪酬激励、宕账制度与上海钱庄业投机行为

……………………………………………………王玲强

  内容提要:钱庄与票号同为旧式金融机构的代表,然而钱庄的投机性却比票号严重得多。本文从上海钱庄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特点出发,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从薪酬激励的角度来分析钱庄经理与职员的投机行为,特别是通过对钱庄与票号薪酬制度的对比,辅以对顺康钱庄薪酬制度变迁的个案研究,揭示上海钱庄业普遍采用固定薪俸与分红相结合的薪酬激励方式,因固定薪俸过低、分红间隔过久,反而诱发了钱庄经理与职员的投机心理。民国初年,钱业薪酬结构的变动、宕账制度的废除则有效抑制了钱庄业的投机行为。

  关键词:钱庄薪酬激励投机

  [作者简介]王玲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邮箱:wlqapp@foxmail.com

 

15.集体化时代的林业建设与政区变动——以福建建西县为例(1958—1975)

……………………………………………………叶鹏

  内容提要:建西地区地处闽北建溪、富屯溪之间,森林资源丰厚。1958年,当地因林业开发需求而设置林区,为解决林权矛盾,又在全国推进“政企合一”的资源开发模式驱动下,于1964年改置为建西县。后因林业事业受到冲击而趋于衰弱,随着林业管理体制变革,最终在1970年被裁撤,辖境划归顺昌管理,其下属的房道公社则于1975年从顺昌改隶建瓯。建西县是典型的事业型政区,因资源开发的行政指令而设县,缺乏足够的内生设治动力,加之立县时间短,林业相关人员占比较小,且与本地居民未能凝聚成稳固的地域整体,建西县最终裁撤且未发生复县运动。由此案可以发现,事业管理体制变动与内在设治需求乃是影响事业型政区存废的两大关键。

  关键词:林业建设事业型政区福建建西县

  [作者简介]叶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邮箱:yepeng@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