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21年第2期

2021-04-08

调整字号:

1.民间契约与国家干预——明清时代的“契约正义”问题

……………………………………………………岸本美绪

  内容提要:宋代以来的中国,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相比,可说是相当自由的契约社会。国家基本上承认“自愿非逼”的契约之效力。但经济上的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契约,有时会带来实质上的不公平。明清国家是如何对待这种契约不公平问题的?本文以“绝卖的土地可否回赎”这一问题为中心,通过明清国家允许当事者回赎绝产的若干事例,来探讨当时为政者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所依据的逻辑。本文第一部分以乾隆五十一年(1786)灾后土地原价回赎政策为对象,较详细地分析皇帝、官员对此问题的思考理路;第二部分概观清朝中、后期灾后赎地政策的若干尝试,讨论中央以及省级政府处理灾民因窘迫而卖地问题的办法与其面临的困难;第三部分分析了在州县层次的审判中,官员对要求回赎绝产的诉讼所做出的判断与其逻辑。

  关键词:契约自由契约正义赎地政策毕沅找价

  [作者简介]岸本美绪,公益财团法人东洋文库研究员,日本东京,113-0033

 

2.在无为而治与英雄主义的失败之间——清代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概论

……………………………………………………彭慕兰

  内容提要: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讨论:清代的国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介入经济,而这种介入又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观念、概念的层面进行剖析,还要因时因地而论。清代的国家维系了一个有利于绝大部分地区实现斯密型增长的制度结构,同时保持着相对低的税收水平,但其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作为在于兴建和维持交通、防洪和水利灌溉的基础设施。在这些方面,国家会采取哪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官员认为哪些措施是必要的,以及哪些事务可以交给非官方人士去经管。这样一来,不同地区的情况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在一些相对贫穷而且生态脆弱的地区,地方官员曾经实施过一些相当亮眼的治理举措;在比较富裕的地区,国家对经济、社会事务的介入相对少一些,地方精英则承担了更多的治理责任和社会控制工作。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帝制晚期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国家财政,本文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许多事例都显示,清代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能力明显要高于其维护基础设施的能力,而后者对财政经费的要求显然要比前者少得多。这就提示我们,必须要深入剖析清代国家在日常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关注“国家与精英关系”,要注意“运动”在清代国家治理中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清代国家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成就与局限。

  关键词:清代国家能力经济发展国家存续国家与社会关系

  [作者简介]彭慕兰,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邮箱:kpomeranz1@uchicago.edu。本文译者周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成都,610064,邮箱:zhoulinmail@yeah.net

 

3.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刘光临、关棨匀

  内容提要:宋朝率先以间接税作为国家财政体制的基础,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可持续的税收国家,祛除了对劳役制和土地税的依赖,这种新型的财政体制来源于安史之乱以后战争市场化与经济货币化两种趋势的高度结合。本文借用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税收国家的概念,详论宋朝三百多年中如何完成从税收国家向财政国家的过渡。一国军事动员的货币化对整个国家根本模式的形成有着决定性影响,而由此引发的持久深入的财政危机则直接孕育了发达的榷卖制度和公共金融工具等制度创新。宋朝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国家可以通过有效率的税收制度和复杂的信用工具从市场扩张中汲取财政资源,由是中央政府视经济发展为急务,采用刺激市场扩张和城市消费等经济政策,堪称早期现代国家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宋朝财政国家间接税榷卖会子

  [作者简介]刘光临,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关棨匀,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珠海,519087

 

4.事例原则:清代国家治理的一种模式

……………………………………………………温春来

  内容提要:清王朝地域辽阔,各地情形迥异,在传统时期的交通与信息手段制约下,中央很难了解地方实际情况,这就带来了集权的难题,导致决定大都不是根据各地实情实时做出。在不了解地方情形又无法信任当地官员的情况下,朝廷倾向于根据某个既定的事例来约束地方的行为,让此地遵彼地之例,此时遵彼时之例,以图在不用付出太多监管成本的前提下就能督促地方官员勉力尽责,此即“事例原则”。中央参照事例来做决定,地方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事例来为自己辩护,因此,事例原则是清代中央集权的重要支柱,它体现在矿业管理中,也体现于清代社会经济中的诸多方面。

  关键词:国家治理事例原则矿业

  [作者简介]温春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系教授,广州,510275

 

5.贡赋与市场:19世纪漕运之变革与重构

……………………………………………………周健

  内容提要: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战争前后,清代的漕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折征折解与采买海运逐渐取代本色河运之经制,成为晚清漕运的主流。这一变革,既有战争情势与运道梗阻背景下被动应变的一面,也有督抚等基于嘉道以来的漕务积弊与变革尝试,主动求变、维持变局的一面。在漕粮折征逐渐制度化、海运统一于上海放洋的制度框架下,集中于米粮贸易中心采办漕粮成为可能。丰泰栈的故事,显示出江苏州县漕粮的运沪交兑,是借助此类商号的代购与包运完成的,此为当日漕粮市场化之一例。甲午、辛丑之间,南漕全行改折被视作财政困境下的筹款方策,成为重要的变法议题。但中枢仅允许折解部分漕粮,用以外债、赔款等急需,而始终坚持以每岁100万石的南漕起运为底线。他们认为,京师的粮食供应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而应有最低限度的贡赋来保障。

  关键词:漕运漕粮海运米粮贸易丰泰栈

  [作者简介]周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200241,邮箱:zhoujian2013@vip.sina.com

 

6.土地市场与赋役制度的协同演化:清初江南均田均役再讨论

……………………………………………………赵思渊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的土地市场中,一定的赋役制度及其所形成的册籍是确保土地权利的核心机制之一。因此,如欲进一步深化理解明清土地市场的内在秩序,特别是国家权力与市场演化的互动关系,一个重要议题便是从赋役制度的角度分析明清乡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田两主与田面权分化。康熙初年苏松地区的均田均役改革中形成了“销圩”鱼鳞图册,并出现了“业佃并录”的现象。这应当被视作赋役制度因应土地市场的演化而出现的新动向。17世纪以降,田面权市场进一步发展,田面主承担圩甲,从而参与到徭役佥派、税粮征缴之中。地方政府对赋役制度的调整,不能不与这种新的土地市场秩序相适应。

  关键词:市场演化土地确权一田两主鱼鳞图册业佃并录

  [作者简介]赵思渊,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邮编:200240

 

7.明清经济史中的国家:一个对话的尝试

……………………………………………………彭凯翔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国家能力对经济的作用反映在国家的不同角色里,在比较视野下,国家能力概念为理解明清经济变迁提供了学术可能。明清时期国家的财政有保守的一面,但并非其提供国内公共产品的主要约束;明清中国的经济制度未必是资本主义式的,但在保护产权、促进金融增长等方面也有值得重视的机制;它在政策上的合理性需要具体而论,但很难说是为特定理念所主导;它的向下渗透与社会的组织过程是相互强化的,形成了能与斯密增长相容的社会权力结构。因此,很难说国家能力构成了明清中国未发生现代增长或熊彼特增长的内部原因,但它所依赖的方式很可能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国家能力明清经济大分流熊彼特增长斯密增长

  [作者简介]彭凯翔,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开封,475004,邮箱:kaixiang@qq.com

 

8.16世纪江南田赋征收机制的转变与地域社会关系的变动

……………………………………………………侯鹏

  内容提要:进入16世纪,在逐渐取消了官民田差别后,江南田赋征收实现了摊派标准的简明划一,但在实际运行中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整个征收活动始终分散在无数个私人关系交织成的牟利网络之中。这样的转变是与当时江南农村社会的商业化发展相关联的。在面向市场的生产中,包括小农在内的纳粮户各阶层成为能够独立进行收益核算的家计经营体。他们通过理性的货币计算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处理与周围人乃至与政府的关系,在税则的立法和调整中表达自身利益关切,在契约关系及与胥吏的权力买卖关系中转嫁钱粮负担。这一方面让征收牟利行为广泛流行,也让田赋改革失去了利用和整合乡村社会关系的可能。

  关键词:16世纪江南田赋改革商业化

  [作者简介]侯鹏,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苏州,215009,邮箱:houpeng1976@126.com

 

9.论五代及宋初的牛革政策

……………………………………………………游彪、周云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军需物资和生产资料,牛革被广泛运用于军器制造、手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五代时期,由于战争频仍,对牛革的需求更为急切。因此,各政权基本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牛革政策——“革尽纳官”,对普通百姓违犯牛革禁令者采取严厉处罚措施,以保证军事上的需求。后周广顺二年(952)以后,将牛革的征收寓于田亩,按田亩数量征收牛革,这表明政府放松了对民间使用牛革的限制,允许民间自用及贸易。宋初大体上沿袭了这一政策,并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对相关政策进行了细化和调整,主要体现在民户缴纳牛革时可折纳和以钱代输。作为对基本牛革政策的补充,宋初还推行了官买牛革政策。

  关键词:五代宋初牛革政策

  [作者简介]游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5。周云,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历史组教师,北京,100088

 

10.国家应否担责:清季芦汉铁路借款信用担保问题研究

……………………………………………………陈明亮

  内容提要:芦汉铁路借款是清季借债筑路高潮的起点。筹议借款之初,盛宣怀便察觉国家担保路债的难度,相继采取避重就轻、逐段抵借等策略来回避,但均未成功;谈判中,借贷双方、清廷内外围绕担保问题争执不休,最终达成将“国家作保”改为“国家批准”的共识。然而,合同签订后,比利时银行又以债券难售、胶州湾事件、津镇路分利为由再议担保问题,借以谋取更多利益。清政府在坚持“国家批准”的前提下让权分利,结束了借款交涉,陷入比方变商业借贷为国际交涉的圈套。这一借款事件既显示了铁路资本运作中借贷双方的矛盾纠葛、策略演变以及影响因素,又呈现了清季铁路资本输入过程中国家应否担责的纠结。

  关键词:清季芦汉铁路信用担保盛宣怀比利时银行

  [作者简介]陈明亮,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广州,510632,邮箱:1184988091@qq.com

 

11.银行系统如何传导政府的宏观政策?——基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银行数据

……………………………………………………颜色、辛星

  内容提要:政府的宏观政策是如何在银行系统进行传导的?不同的银行在落实宏观政策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宏观政策质量和银行治理水平而言都十分重要。通过20世纪30年代银行的相关历史数据和双重差分等实证方法,笔者发现大型全国性银行在经济危机期间利用政策优势迅速配置其他金融资产,国债/放贷比例迅速增加;而地方性银行的国债/放贷比例显著收缩,同时积极响应政府举措,扩大了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放贷,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加积极。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与不同银行本身的业务性质、政策势能、区域性特征有着重要关系。

  关键词:政府宏观调控银行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简介]颜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1,邮箱:seyan@gsm.pku.edu.cn。辛星,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博士,北京,100871,邮箱:xin.xing@pku.edu.cn

 

12.新中国前30年中国居民收入差别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兼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总趋势及比较

……………………………………………………陈宗胜、张杰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用基尼系数系统估算新中国前30年居民收入差别的总体程度及各主要侧面的变动情况,并与1978年改革开放后收入差别变动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描述1949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变动轨迹及趋势,探讨长时段中我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基本影响因素,即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发展及二者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给出解释和分析。本文是首次以统一的、可以与国际比较的基尼系数指标,对新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做出大致的全景描述。

  关键词:收入差别基尼系数制度变迁经济发展1949年以来

  [作者简介]陈宗胜,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中特经济协创中心资深研究员,天津,300071,邮箱:zschen@nankai.edu.cn。张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邮箱:251492645@qq.com

 

13.“大国经济史: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宋纤

 

  [作者简介]宋纤,湖南师范大学大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教师,长沙,410000,邮箱:songqian@hunnu.edu.cn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天健

 

  [作者简介]李天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100836,邮箱:litianjian319@163.com

 

15.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综述

……………………………………………………周建华、唐洪、雷朱强

 

  [作者简介]周建华,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湖州,313000。唐洪雷,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州,313000。朱强,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湖州,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