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17年第5期

2017-12-22

调整字号:

1.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传承经济所优良学术传统笔谈

…………………………………………………… 王伟光、高培勇、朱恒鹏、胡家勇、魏众

编者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深刻地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里程碑。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将迎来90周年华诞。为追述先贤,继往开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所近期举办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研讨会暨经济研究所建所9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仪式。本期我们甄选了此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2.清代粮价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演变研究(1738—1820)

…………………………………………………… 余开亮

内容提要:清代粮价数据是时间、空间覆盖范围均非常完整的经济史数据集,本文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空间计量方法对清代粮价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的演变进行时空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了地图可视化分析、空间几何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1738-1820年的粮价数据进行了多角度的数据挖掘,梳理了粮价的全局性和局部性空间分布模式,探索了粮价空间溢出效应的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乾隆朝中后期粮食贸易开始萎缩时,粮价的空间自相关性也急剧下降,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弱;地理距离是价格空间溢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且小麦价格比大米价格更易于受距离的影响;粮价分布的冷热点分析表明,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均对粮价分布格局造成影响,且社会动荡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深远。

关键词:清代 粮价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自相关

 

3.历史空间数据可视化与经济史研究——以近代中国粮食市场为例

…………………………………………………… 王哲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历史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在历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中使用的发展脉络,探讨了未来经济史研究领域利用可视化手段的可能性。 同时,以清代南方粮价空间分布和粮食运销网络为例说明了如何对历史空间经济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清代南方地区米价从东到西的四个空间梯度,同时根据旧海关统计中的“多种粮食”贸易源汇数据,在分析其空间属性基础上定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的粮食贸易网络。本文认为可视化能够在原始史料“二次整理”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学科交叉和融合方面有着很好的学术前景。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可视化 大数据 清代粮价 经济史

 

4.正面争夺与错位发展——20世纪20年代英日两国在华航运网络研究

…………………………………………………… 王列辉、叶斐、杨蕾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自近代开埠以来至20世纪20年代列强在中国航运业发展的历程,重点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英日两国的航运网络:1、从航线的覆盖范围看,日本与上海以北的港口联系更为紧密,英国则与上海以南的港口更密切,在长江一线,英日两国虽都深入长江上游的重庆,但英国在长江挂靠的港口数量更多,日本集中在长三角发展内河航运,英国则在珠三角的内河航运上具有垄断地位。2、英国是以上海和香港为双中心的航运网络结构,日本则形成了以上海为单中心的航运网络结构。从三大航线看,两国的轮船公司都覆盖了最主要的港口,但在航线的内部结构中存在错位竞争的现象,英国航运网络中排名前十的航线大部分集中在上海以南的南洋航线,日本则集中在上海以北的北洋航线和日本内部航线。3、英日两国在华航运网络的结构和特征与地理因素、制度安排等有较大关系,两国的轮船公司都依托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拓展航路,日本通过“命令航线”对轮船公司的航线进行资助和统一安排,英国则通过轮船公司之间的协调进行分工和配合。从甲午战争之后,至20世纪2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发展,英日航运网络之间形成了既正面争夺又错位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航运网络 20世纪20年代 英国在华航运网络 日本在华航运网络

 

5.近代潮汕侨批网络构建与特征的量化分析——以1936年侨批局登记详情表为证据

…………………………………………………… 胡少东、孙越、张娜

内容提要:限于史料,现有关于侨批网络的研究结论多陈陈相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本研究以广东省档案馆馆藏侨批局登记详情表为资料来源,采用社会网分析方法,展现了1936年潮汕侨批网络的概貌,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侨批网络的结构与特征,识别潮汕八邑中的中心批局。研究发现,侨批局通过乡族关系和市场关系构建合作,形成覆盖潮汕华侨侨眷的侨批网络。在跨国环节,侨批局更多地依靠乡族关系建立合作,而在国内环节,侨批局更多地依靠市场关系建立合作。以汕头批局为中心的侨批网络服务范围并不限于本县本乡,而是扩展到整个潮汕地区。

关键词:侨批网络 侨批局 社会网络分析

 

6.唐宋变革论的误解与正解——仅以言必称内藤及会通论等为例

…………………………………………………… 张邦炜

内容提要:唐宋变革是个较为复杂的论题,只怕很难以“对”或“错”一字蔽之。唐宋变革论各式各样,然而如今学者每提及唐宋变革论,大有言必称内藤湖南之势。其实,日本学界有京都学派与东京学派之分,并非“内藤假说”一统天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学者有自己的唐宋变革论,且源远流长,岂能数典忘祖。唐宋变革不是断裂,而是因革。包伟民新近提出的唐宋会通论,对唐宋变革论不是颠覆,而是补充和完善。唐宋变革论与会通论相辅相成、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关键词:唐宋变革论 内藤湖南 唐宋会通论 

 

7.“宋朝近世论”与中国历史的逻辑把握

…………………………………………………… 李济沧

内容提要:宫崎市定“宋朝近世论”是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部分学者以其为基础探讨宋代的问题。与此同时,思想史学者批判这一理论是欧洲近代化言说的亚洲版。那么,该理论与欧洲近代之间究竟有何关联?本文从宫崎的时代区分论入手,探讨其理论框架的特点以及“宋朝近世论”提出的意义为何。迄今为止的历史理论,都是预设一个“他者”,然后将其相对化,借此强调自身言说的正当性,但这种思路正是欧洲中心观的反映。宫崎的中国史论基于世界史的立场,重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与其他地域的文化交流,而诞生于宋代的中国近世文化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在这里没有相对化的“他者”,有的是覆盖地域间文化距离的文化传播和相互影响。在这种重视地域平等和交流的史观之下,中国历史的逻辑把握也就有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宫崎市定 “宋朝近世论” 时代区分 地域交流 历史逻辑

 

8.富荣盐场年限井—子孙井嬗替考——兼说“地脉日份”广义土地资本化及其他

…………………………………………………… 吴天颖

内容提要:清代富荣盐场的“年限井”是收益有时间限定的合资经营体制,“子孙井”则是无时间限定的长期合资经营体制,二者体现了投资者和土地所有者权利、义务的极大差别。道光以前,年限井占居绝对优势;咸、同以降,子孙井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后,年限井仅残存于盐岩井和个别特殊合资经营实体中。这一漫长的嬗替过程,最终导致子孙井“地脉日份”与土地所有权的彻底分离,完成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此外,还附带论及分等、火井王、张乐三等问题。

关键词:富荣盐场 地脉日份 广义土地资本 张乐三

 

9.清代前期龙门账簿记报告编制方法研究——以晋商年终结算清单为例

…………………………………………………… 刘秋根、郭兆斌

内容提要:伴随长途贩运贸易和商品流通的发展,为解决资金和经营人才缺乏问题,晋商创立股俸制合伙商号。为了明确权益,晋商在编制簿记报告时,将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商号之资产和负债做了区分。有些商号将账务分为进、缴、存、该4类,并采用“进-缴”“存-该”双轨制结算法计算盈亏和稽核账务,这即是中国传统的复式账法——龙门账。据现存晋商簿记报告可知,龙门账簿记报告在清代前期至少出现了3种不同的编制方法,其中两种为之前所未见,但其本质上都采用“进-缴”和“存-该”双轨结算方法。四柱账法向龙门账的演变与商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一定关系,也与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关系的。

关键词:晋商 龙门账 复式簿记 资本主义

 

10.清代江南地区水驿初探

…………………………………………………… 李家涛

内容提要:为巩固统治,清王朝根据江南地区河网密布的现实交通环境设立了水驿。水驿多临河而建,借助驿路勾连,呈现出“三段一环” 的分布格局,且与其所具有的建设交通网络、传递文报、递送公务人员与外使朝贡、调防军队、运输饷银、发展地区经济等六大功能紧密相连。从江南水驿的设置入手,梳理江南地区水驿驿路,并探析水驿分布格局,进而解读江南水驿的功能,可以再现清王朝在江南区域驿传机构的原貌。

关键词:江南地区 水驿 驿传机构 清代

 

11.道光二十一年黄河水灾开封城“银贱钱贵”研究

…………………………………………………… 孙建国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开端银钱比价表现为“银贵钱贱”的趋势,但在非常态背景下也有“银贱钱贵”的现象存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决口汴梁,大水入城,对汴梁城市经济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在黄河大水灾中,由于物资短缺造成市民生活极其困难,形成特殊的“银贱钱贵”现象。水灾中物价上涨,“较平时相去倍而又倍,以极难得之钱,买倍贵之物”,水灾特殊环境下“所重者钱,所急者粮”。道光二十一年开封黄河大水非常态背景下出现的“银贱钱贵”现象,主要是城内钱粮物料缺乏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道光二十一年 黄河水灾 银贱钱贵

 

12.从民生视角看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迁

…………………………………………………… 裴凌罡

内容提要: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品,其基本属性是居住属性,同时也具有投资属性。计划经济时期,住房作为民生品被纳入福利体系,其建设和分配由政府统包,但短缺问题长期存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住房在商品化进程中逐渐由民生品向投资品演变,出现房价快速上涨、住房供给结构失调等新的问题。60余年来我国住房供给领域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科学准确把握住房的双重属性,制定制度和政策时存在偏差,导致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因此,必须坚持把居住属性作为住房的基本属性,并合理适度发挥其投资属性,从而找准制度和政策的定位,深入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住有所居”奠定基础。

关键词:住房供给制度 民生品 投资品 双重属性

  

13.从“国营”到“国有”:国企治理结构改革的反思与前瞻

…………………………………………………… 云翀、魏楚伊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国营单位”向“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的角色转变。以国企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为主线,国企改革可以分为扩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的改革初期(1978-1992)、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的深化时期(1993-2002),以及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企治理的完善时期(2003-2016)3个历史阶段。回顾我国国企治理结构的改革历程,并总结其得失,无疑对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企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国企改革 公司治理

 

14.政治行为与社会公益:国有企业参与对口支援的机制分析(2006—2015)——以北京市49家国有企业为例

…………………………………………………… 刘波、尉建文

内容提要:对口支援是政府倡议和推动的重要政策,国有企业是市场投资的主体。因此,研究国有企业参与对口支援的行为与机制,对于透视和理解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组织与环境关系的理论,从制度诱导和公益驱动的视角,以北京市49家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文本分析法,探讨了国有企业参与对口支援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参与对口支援活动遵循“政治”与“公益”的双重逻辑,而市场“效率”弱化;政治行为表现为政府号召、支持边疆发展;社会公益则表现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公益精神。

关键词:对口支援 国有企业 政治行为 社会公益

 

 

 

15.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自主创新发展的突围——着眼于深圳、浦东对雄安新区建设启示的历史考察 

…………………………………………………… 郑有贵 

  内容提要: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是中国提升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在价值链上能够充分分享发展成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之一。深圳、浦东在先行先试进程中,由国内短缺经济时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到国内买方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而竞争激烈,再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转型,实际上是对跨国资本及与之融合的高科技垄断的突围。这一历史进程积累的经验有,新区建设不能止步于政策优惠对企业和产业的聚集,而是应致力于在市场竞争下增强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引入外资,促进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创新发展;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既要有全球视野的向产业高端迈进的创新发展布局,还要着眼于区内外产业的协调发展;既要形成通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聚集人才,还要形成能够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这些可供正在进行的雄安新区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鉴。

  关键词:深圳 浦东新区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自主创新 产业升级

 

 

16.理解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基于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反思熊金武(181-182) 

…………………………………………………… 熊金武 

  企业家精神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秦汉企业家到明清商帮,再到近代及改革开放时期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可谓光辉灿烂,有关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尚待扎实耕耘。理解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而且有利于认知中国与世界的长期经济变迁。韦伯认为在新教伦理中,“敬业”是企业家的“天职”,新教伦理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而儒家思想的作用则相对不积极。赖建诚指出韦伯命题是“非历史的”,①并说明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所建构的关系是逻辑上“不相关之谬证”。②可见,企业家精神需要从学理角度深入认识和分析。2017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与《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了“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学术研讨会”,展示了中国经济史学者对企业家精神的最新研究。

 

 

17.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路径、制度与经验——2017年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 朱海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2017年5月13日-14日,2017年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厦门大学召开,并将会议的主题确定为“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路径、制度与经验”。此次年会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18.谷霁光先生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学术成就 

…………………………………………………… 黄今言

  内容提要:谷霁光先生不仅对古代兵制史研究贡献突出,久享盛誉;而且对经济史研究也有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战国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许多观点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二是对秦汉隋唐间不同田制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做了贯通与综合阐述,且专就“屯田制” “均田制” “一丁百亩”问题作了审辨与考订,提出了新说。三是将西周的“助、藉、彻”和春秋时的“鲁用田赋”进行了重新诠释,对汉唐赋税征课之依据、项目、标准、方法的变化及其与地、资、丁、户的关系等首次作了全面论述,多有创获。四是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做了有益探讨,着力说明变法存在着阻力与斗争,并指出变法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独具卓识,寓意宏深。

  关键词:重农抑商 土地制度 赋役制度 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