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汝成先生(1924—2015),著名经济史学家。1924年1月出生于浙江慈溪。1944年冬,正在高中求学的宓先生毅然投笔从戎,入伍于青年远征军,为炮兵上士。日本投降后复员,弃武习文。1946年考入私立燕京大学新闻系,旋转学于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后于1950年秋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经济学部,专攻中国近代经济史。1953年2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先后任实习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宓先生是以严中平先生为首的、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学术群体的骨干成员。1986年当选中国经济史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2010年被遴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先生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60余年,主攻中外经济关系,尤以中国铁路史研究蜚声中外。先生以坚强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参与编制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铁路部分》(严中平主编,1955年,有俄译本)和他独立编辑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三册,1963年,1977年再版,台湾有翻印本)和《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一册,2002年),三部资料集都是以精选的原始文件或具有较高价值的著作为主,其中外文资料由先生亲自译成中文,奠定了近代中国铁路史研究的资料基础,为广大经济史学者广泛引用。
宓先生著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9年),主编《清代全史》10卷本中的第8卷(1993年),参与编撰《清代简史》(1997年)、《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1989年)、《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汪敬虞主编,2000年)等;参加翻译《苏联工业配置概论》(1955年)、《南斯拉夫合作制度》(1961年)。《宓汝成集》(2008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之一,收录代表作文章15篇,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社会经济史的,另一类是专论部门经济史、铁路发展及其营运史的。先生参与编撰的著作先后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0年)、吴玉章社会科学奖(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9年)。
先生的专著《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1980年,2007年再版,有日译本收于“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丛书”),指出:中国近代铁路运输,“对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起着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对中国加速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领土’和世界资本主义体制的经济附庸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一论断,是对于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具有指导价值的权威观点。
近代中国外债史是先生学术方向的另一主要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参与解决处理旧中国外债问题,书面提出《处理旧中国外债的建议》。2010年,先生的专著砥砺十年,将近杀青,不幸罹病卧床。经先生高足郑起东先生整理,《中国外债史,1840—1949》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首先是对近代中国外债史的政治和经济的综合研究,又是对近代中国外债史研究的定量分析,还是对近代中国外债史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结合,先生认为“中国外债,就其总体论,是帝国主义列强干预中国内政的一种方式或奴役中国的一种工具”。先生的诸多学术成就,定将流传久远。
宓汝成先生于2015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有一。先生的逝世是经济史学界无可弥补之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