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实现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调整字号:
    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有效增长,即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要看中国经济落后地区能否实现同步、快速增长。西藏是我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西藏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本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有效增长。目前西藏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西藏广大民众能够抓住这些机遇,调整发展思路与发展政策,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梦想就会变为现实。

                            一、实现西藏经济腾飞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发展西藏经济具有许多有利因素,概括地讲主要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当然,也有许多制约西藏经济的不利因素。

    (一)资源优势与资源劣势

    1.关于资源。所谓资源是指一切稀缺的可资人类利用的有形与无形之物。一般而言,资源至少可分为以下大几类:

    ①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河流、海洋、太空、植被、矿藏,甚至清新的空气等等。按照资源经济学的划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如土地、森林和天然物种;“可耗尽资源”(exhaustible),最典型的如矿藏。自然资源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外生性(exogenous),人们通常所讲的资源也主要指自然资源。

    ②社会人文资源。是相对于自然资源的资源概念。它主要包括社会的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电影、戏剧、音乐、宗教等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日益突显,它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和经营专家运作的对象,文化产业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崛起。

    ③社会经济资源。是相对于自然和社会人文资源的另一种重要资源。主要包括如资本、劳动和技术,它们与土地等自然资源、信息资源一道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生产要素,它们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又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具有较强的内生性(endogenous)。不过,与下面提到的组织资源相比,这类资源总是可以通过交易实现的。历史地看,农耕社会中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工业社会中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则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运营要素。

    ④组织资源。由组织的存在并因组织而产生的仅属于组织特有的一种资源。比如企业组织内部的专有知识、专有信息、企业文化、企业商誉(这四项有时也被称为企业的组织资本)、专有技术等等,这些伴随着企业组织不断成长而逐渐形成,且不可交易与转让的特殊资源共同构成了企业这类组织的战略资产。组织资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对于企业而言,是否拥有丰富的组织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争成败和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

    ⑤虚拟资源。由IT技术导致的经济社会的根本变化在于创造出了虚拟社会及虚拟经济。因此,虚拟资源就是虚拟经济内的各种资源。比如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的网站或网页,虚拟的企业、银行、货币和虚拟的各类市场,直至个人的电话号码、E-mail地址等等。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虚拟资源已经并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必将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⑥制度资源。制度是人类在不断的合作与竞争的博弈(game)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规则。不同的规则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已经被大量的史实所证明。现代制度经济学已经看到,诸如契约、产权制度、竞争规则等制度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制度资源、不断创新制度,对于那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匮乏的地区和国家来说,可能是其突破经济恶性循环的重要手段。如果说自然和社会人文资源是有形的话,制度、社会经济资源和虚拟资源则都是无形资源。

    人类依赖资源而生存,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寻求和创造新的资源,不容置疑,人类特别是企业家会在未来以其敏锐的眼力不断发现其他新的资源并经济地使用它们。

    2.西藏的资源优势与资源劣势。依据以上对资源的划分,不难看出,西藏具有许多资源优势,包括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但也存在一定的资源劣势。

    ①丰富的矿产资源:西藏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近100种,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五位的有10几种。包括铬铁矿、铜矿、金矿、以硼为主的盐湖矿、铅锌矿、锑矿、石墨、石膏、刚玉、菱镁矿、石灰岩、瓷土、硫等。而且大量的矿产已在开采中。拉萨地区已发现矿种有铁、铜、锌、金煤、石膏、大理石和地热等20多种;日喀则地区已发现铁、铬、铅、云母、水晶等14种矿产;昌都地区矿产品以有色金属为主,主要有铁、铬、铜、镍、金、银、镁等30多种;林芝地区最具优势的资源是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现在,以拉萨、日喀则、山南两市一地的三角区域逐步形成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金三角”。[1]

    西藏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但是,资源产业却因地理的、体制和制度的、技术的和经济的等诸多原因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②丰富的社会人文资源。众所周知,西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以说她是中印两个文明礓域文化交融的结晶。现在实行的开放政策已经给藏传高原文化的创造、更新和提高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为人类的文明增添一份贡献,同时她也将会使西藏旅游业赖以生存的人文资源更加丰富和迷人。

    与西藏文化水乳交融,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景观和得天独厚的高原自然风光,使西藏地区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举世闻名的扎什伦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庙,历史名城拉萨、日喀则、江孜、昌都等以及浓郁的藏民风情和特色产品对中外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个世界第三极的巍峨多姿、气热磅礴、壮丽富饶。西藏四周群山环抱、境内雪峰林立(7千米以上的高峰有50座、8千米以上的高峰有5座)、色彩斑斓的地貌、奇异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吸引着众多探险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种旅游者。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西藏旅游业,在短短的20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藏人民观念的转变、开拓意识的增强,使西藏旅游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1998年,西藏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达到9万人次,创汇3350万美元。国内游客猛增到29万人次,创当时最高纪录。1999年,西藏接待的海内外游客再增加到44.8万人次,创汇3630万美元,接待海外游客,9.64万人次。[2]200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6.5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32%;旅游总收入6.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6%,[3]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成为自治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总体来讲西藏旅游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旅游业的产业化程度仍然很低,旅游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少、品种单调、规模小、作业分散,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发掘。

    从另一方面看,西藏又十分缺乏以资本、技术和信息为代表的社会经济资源;缺乏因信息社会而引致的虚拟资源;缺乏借助企业而生成的组织资源;缺乏适应现代经济条件的制度资源。由于这些新式资源的匮缺,极大地限制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及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二)独特的地缘优势与远离内地的地理劣势

    西藏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与南亚五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近4000公里,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独特的地缘优势。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西藏就有边境贸易,在历史的长河里边境线上边民互通有无,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众多贸易场所,特别是当今,边贸市场对增强西藏经济已经显示出非常重大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及信息化的新阶段。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基地和加工厂,我国生产的轻重工业产品物美价廉深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青睐。与我国西藏地区接壤的南亚次大陆国家和地区,有  10多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我国国内市场处于滞销的价廉的轻工业产品和其他重工业产品、新技术产品都有着非常旺盛的需求。因此开拓南亚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南亚诸国的特色产品与手工艺品对我国内地来藏的游客吸引力巨大,贸易也可以丰富西藏旅游商品市场。

    西藏境内的五个地区(日喀则、山南、阿里、林芝、昌都)的21个县、203个镇、770个村分布在边境线上。历史形成的对外通道有312条,其中常年性通道44条,季节性通道268条。对外通道分布在中尼边境184条,中印边境85条,中不边境18条,中锡边境8条,中緬边境5条,与克什米尔边境12条。对外通道交通便利,贸易基础相当牢固。比如亚东口岸,距不丹首都廷布约300公里,距锡金首都甘托克约100公里,到印度沿海城市加尔各达也只有几百公里,离西藏首府拉萨460公里,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120公里,有公路相通。[4]还有普兰、吉隆、日屋等口岸只有稍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中印和南亚关系的进一步缓和和改善,西藏地区有望成为我国通向南亚的“贸易走廊”。南亚贸易走廊”的开通,必将对西藏的边境贸易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

    西藏的边境贸易额尽管占全区贸易总额的83.5%,但总体规模仍然很小。而且目前主要的边境贸易国尼泊尔的市场有限,难以提高西藏边境贸易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西藏地区远离我国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借助内地产品的边境出口贸易,就因运输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而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也直接影响着贸易者的利润水平。

    (三)全国对西藏的援助及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藏和平解放近50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多方面给西藏很大的支援,市西藏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仅中央政府给西藏的财政补贴和各类投资累计达400多亿元[5]。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在中央确定的70个援藏项目基础上,全西藏自治区新增援藏项目达1008个新增投资20亿元。在1008个新增项目中,地区所在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路桥梁、防洪堤、广场、集贸市场、给排水工程等)158个,投资约3亿元,占协商项目投资总额的15%;科教文卫建设项目450个,投资约9亿元,占协商投资总额的45%;县及县以下建设项目(含农牧区建设项目)400个,投资约8亿元,占协商项目投资总额的40%。[6]这些项目的先后开工,有效地保障了各族人民的基本生活,有力地支持了西藏的经济建设。西藏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拉萨这颗高原明珠更加璀灿夺目。可以说,西藏50年来的发展,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结果,祖国的振兴和强盛为西藏插上腾飞的翅膀。

    特别是1999年11月,中央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规模。这里特别应当提到的是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格拉段总投资为270亿元,预计在2006年完成。青藏铁路的建成必将对西藏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开发西藏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扩大边境贸易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由于中央和其他省市对西藏援助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附有一定条件,比如中央的投资一般要求很小的投资项目也须经中央有关部门的审批,各地的援助项目更多地要体现援助方的意愿等等,这一方面进一步造成了西藏经济对中央及其他援助省市的依附性,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西藏经济成长过程中的独立性。

                            二、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发展西藏经济必然面对其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我们应当认真分析这些因素,采取积极利用优势和规避劣势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信息化的联动战略 

    首先,西藏要全力推进经济的工业化。西藏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工业化水平太低,2002年,西藏自治区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4.6:20.4:55,农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10个百分点,而工业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过低的工业化水平就无法形成较高的资源转化率,也就不能将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全面提高的工业化水平无疑就成为西藏的当务之急和长远的发展战略。现阶段推进西藏经济的产业化,一定要把农牧业的产业化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各地区、县发展特色农牧业实现西藏农牧业的初步分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逐步实现制度的合理化。

    其次,西藏要实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提高西藏的工业化水平我想大家不会有分歧,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工业化水平,我认为,这要根据西藏的具体情况,实施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战略。而在西藏城市化方面则应强调资源开发型城市(或称矿业城市)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矿业城市(镇)426座,矿业城市人口达3亿多人,分布在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而西藏目前还没有哪个市、镇能够称得上是矿业城市。所谓矿业城市一般是指与矿主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以提供矿产品和矿产加工制品为依托的城市。矿业城市可以分为两在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因矿而生的城市”,即在那些原先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因发现并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而新兴起的城市,如东北的大庆、重庆的攀枝花等;第二种类型是“依矿而兴的城市”,即在原有的城市的基础上,由于周围发现矿产资源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依靠矿业的开发而获得新生与发展的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长治等市。矿业城市与资源产业有着非常强的互动关系,它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为纽带,构成了相互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矿业城市不仅可以聚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矿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给城市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城市所具有的外部经济特性,可以使矿产业节约大量交易费用,城市的辐射作用可以带动周围种植业和服务业以及其他工业的兴起。因此,在未来若干年内,特别是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西藏应重点建设以矿产品的采掘与加工为主的、以基础工业为支撑的矿业城镇,在工业与城市的互动中促动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在发展矿业城市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矿业开发与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工业化、城市化要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据有关研究表明,西藏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低的省区。当然,这种状况与西藏的一些特殊因素有关,这其中与上面提到的因援藏附带的抑制当地独立性有一定关系。但西藏在今后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加大市场调节和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1.要实施援藏建设的全面创新。在援藏建设中最大限度引入市场机制。2.不仅要在竞争性产业领域全面引入市场竞争,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性部门以及垄断性行业内,如果能够引入市场竞争的,就要毫不犹豫地用市场化的办法加以处理和解决。3.加快各类市场建设。除了加快各类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的建设外,要培养产权市场的建设。4.要在重塑微观基础上下功夫。可以说过去甚至现在西藏的微观经济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竞争动力等多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市场化为原则重新构筑企业的产权结构,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有资料显示,西藏自治区私营企业户数从1997年到2002年由208户增长到1593户,增长率达到665.9%;注册资金由1997年的8259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31亿元,增长了3654.1%,雇工人数由1997年的2742人增长到2002年的23641人,增长了762.2%(以上数据不包括全区个体工商户)。[7]当然,西藏的民营经济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发展的,但这也表明西藏具有发展民营经济的巨大空间。所以我认为,西藏自治区应当在大力发展民营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这是西藏实现经济运行市场化的重要方面。

    第四,强化经济社会的信息化。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及由信息化引致的各种虚拟资源将会在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在信息化方面落后一步,就有被自动地划出高效率的交往、交易的领域,并且在先进者加速先进的状态下,而使落后者进一步落后。因此,只有紧紧跟住信息化这一时代步伐,才有可能降低被淘汰的危险。西藏自治区政府应当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各事业单位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内推进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化,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二)重视资本、人力资源与技术的引进

    前面已经提到,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资源匮乏,尤其是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的缺乏更为突出,已经构成了现阶段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才能缓解这些短缺的压力呢?

    首先,强化引进“外资”与培育自我“造血”功能。这里所指的外资包括海外的资金和区外资金两个方面。各级政府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海外资本投资西藏。有资料显示,西藏地区不仅在全国的引进海外资金中比重最低,而且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也是最低。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27亿美元,西部12个省市区共吸引外资为24.92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73%,而西藏仅有300万美元,实在少的可怜[8];另外,吸引自治区以外的国内资本进入西藏则更显重要。应该说现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大量资金,正在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如果能够将一部分资金引进西藏,让他们有钱赚,看到在西藏投资的前途与希望,就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西藏发展中的资金压力。具体来讲,西藏可采取建立特区或开发区模式吸引外部资金,通过设立象东南沿海那样的经济特区,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建立全新的体制,以形成较大的政策落差,吸引国内外大批的投资者。或者在象拉萨、日喀则等中心城市附近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的开发区,将外来投资聚集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样板。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如果能够引进民营资本为最好,因为民营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了稀缺的资本,更带来市场化的规则和文化,对促动西藏经济的市场化又有很大益处。引进“外资”固然重要,形成西藏自身的“造血”功能则更为根本。西藏应当认识到在通过引进“外资”扩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自有企业同入藏企业一道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其赢利能力,提高其利润转化为再投资的比率。

    其次,强化人力资源的引进与自有人才的培养。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西藏恰恰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和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甚至在从业人员中不识字的比例高达67.4%(全国为11%),[9]1998年全区国有企业职工总数73650人,其中大学、高中、初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1%、8.4%和31%,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96人(全国为626人),[10]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那么,解决人才的途径不外有对外引进和自我培养两种。这些年,中央和各地在人才方面对西藏援助不小,但多数都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这些人到西藏往往也是由政府委派的,他们的主要职责被限定在行政管理范围之内。而真正由于经营的原因进入西藏的人才并不太多。我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于经营人才来西藏的收益偏低相关。如果我们能够使其在西藏的收入保持较高水平,是完全能够吸引一批人才进藏。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的人才问题,还得靠自我培养。要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建立全方位的立体教育体系。不仅要重视学历教育,更要重视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并且要重视人才的合理利用和人才的激励措施的综合使用。

    第三,强化技术水平的升级与提高。西藏的技术水平由于受其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是相当落后的,以西藏国有企业的设备来说,20世纪50年代的设备占10%,60年代的占12%,70年代的占44%,自动化设备仅占1.5%,机械化半机械设备占70%,手工操作仍占28.52%。[11]而且正在出现与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落后的技术直接制约了西藏经济的效率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如何才能提高西藏的技术水平呢?原则上讲,首先要从产品技术的提高入手,在产品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考虑制造技术的改进。同时要注重技术软件的引进、消化、吸收,直至现实创新。

    (三)重视组织资源的培育和制度资源开发

    前面已经讲到,组织资源是依附于组织又独归组织所有的资源。西藏地区的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发展水平比较低,因而组织资源也十分匮乏。在制度方面,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在西藏的发育程度也不高,因制度演化出来的资源就很少。但这类“软”资源又十分重要,因而开发这种资源对西藏尤为必要。我认为,西藏的企业在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要重视企业专有知识、企业文化、企业商誉、专有技术的培育,以形成企业的战略资产,应当重视优秀的藏文化在形成组织资源中的地位。在制度资源开发方面,要鼓励各个层次的制度创新,不仅要在众多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注重各类制度间的配套和衔接。

    (四)将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位置

    旅游业不仅将真实的西藏展现于世界,而且也可使西藏人感受到世界发展的脉搏,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中逐步培养开拓、创新与竞争的意识。因此,在未来若干年内,西藏的旅游产业应着眼于“大旅游、大市场”的方针,依靠旅游业窗口作用开拓民族手工业、藏医藏药业、高原珍贵营养品、绿色保健食品的市场,在市场的竞争中积蓄特色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将货真价实的“藏”字号特色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以此带动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

    (五)注重边境贸易

    西藏地区一定要高度重视边贸的作用,随着未来“南亚贸易走廊”的开通,西藏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它将贯穿整个西藏。对外贸易的乘数效应会使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互利性可以吸引大量的内地企业(甚至外资)来藏从事对外贸易,对西藏的投资也有望从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变,从无偿援助转变为市场作用的有偿投资,投资质量将会得以提高。发展边贸就要发展边贸城镇,如樟木、亚东等口岸城镇。要凭借内地日用杂品、机电产品、服装等轻工业产品的强大生产能力,积极开拓南亚市场。

    (六)充分估计青藏铁路开通对西藏经济的战略意义

    青藏铁路预计在今后2~3年内就要全线贯通,这条交通大动脉对西藏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巨大的。横亘在青藏高原上的青藏铁路建设对西藏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将从根本上提升西藏自我发展的能力。1.可以改善西藏的投资环境。尽管西藏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落后的基础设施薄仍然是阻碍西藏发展的“瓶颈”。交通不便增加了进出西藏物资的成本,削弱了当地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青藏铁路投资巨大,相当于西藏“九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总和,其建设本身将有力地拉动西藏“十五”经济发展。青藏铁路建成后,西藏将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推动西藏在西部大开发中崛起。3.发展特色经济的有力依托。青藏铁路建设将推进西藏高原特色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推动西藏的产业和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首先是对对西藏旅游业的促动。青藏铁路建设不仅使进藏游客能选择费用低廉的铁路运输,还可以在列车上饱览风光的同时,逐步适应高原气候,减轻高原反应。因此,不难想见,青藏铁路建设将为西藏旅游业带来可观效益。对矿业、高原特色生物和绿色饮料业、藏医药业、农畜产品加工和民族手工业等高原特色产业的促动。大批独具特色的高原产品和品牌将借助青藏铁路源源不断向外输出。4.对人的观念的促动。观念滞后是西藏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思路的创新,青藏铁路的建设将西藏首次纳入全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可以地促进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西藏更新观念提供良好的机遇。

    总之,面对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中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良机,西藏提出的在““十五”期间经济增速达12%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十五”末进入西部地区前列,到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车振华、崔民选等著:《中国周边经济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2.张蕴岭、孙士海  主编:《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李成勋、剧锦文  主编:《竞争与战略(2003)》,沈阳出版社,2003年。
4.罗莉、拉灿:《西藏50年(经济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
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西部大开发与非国有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6.陈栋生  主编:《西部开发:大战略、新思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7.王洛林  主编:《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出版社,2002年。
8.西藏自治区宏观经济学会  编:《全区县域经济研讨会论文材料》,2003年10月。

(本文尚未发表,刊出者须经本人同意)

联系方式:E-mail:jjw1958@sina.com

                                13520164135(M)

                                  68050128(O)

--------------------------------------------------------------------------------

[1]  罗莉、拉灿:《西藏50年(经济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0~81页。
[2]  罗莉、拉灿:《西藏50年(经济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11页。
[3]  李成勋、剧锦文  主编:《竞争与战略(2003)》,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4]  李成勋、剧锦文  主编:《竞争与战略(2003)》,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5]  罗莉、拉灿:《西藏50年(经济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6]  西藏自治区宏观经济学会  编:《全区县域经济研讨会论文材料》,2003年10月,第25页。
[7]  西藏自治区宏观经济学会  编:《全区县域经济研讨会论文材料》,2003年10月,第69页。
[8]  《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第27期,第30页。
[9]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西部大开发与非国有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86页。
[10]  罗莉、拉灿:《西藏50年(经济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96页。
[11]  罗莉、拉灿:《西藏50年(经济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