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心
智库专家建言疫情下的产业发展

2020-04-20

调整字号: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时间:2020327

  本报记者 周子勋

  疫情冲击下的我国产业如何发展?日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就此议题召开专家网络座谈会,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第一波冲击向第二波冲击转换过程中,从内部冲击为主转向外部冲击为主,从供给端冲击为主转向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受到冲击。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为此,一是要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二是要采取措施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特别要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有效降低供应链被替代的风险;三是制定应对国际供应链中断的预案;四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五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六是优化营商环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要新老基建并重共举,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此外,要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冲击,倒逼我国加快推进基于内需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可能是短期的,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为此,要将短期经济政策刺激与中长期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内需为导向,与经济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趋势相适应。基于内需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经济政策的刺激,但更需要以结构性改革形成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曹文炼建议,与正在研究制定的“十四五”规划衔接,我国应尽快制定一揽子产业恢复振兴规划。重点考虑五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发展新基建的专项规划;制造业(包括钢铁、煤炭、化工等产业)振兴规划;服务业发展振兴规划;建筑业发展振兴规划;海外产业投资发展规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要分清轻重缓急,加快重要产业链中出口型头部企业的复工复产。另一方面,疫情给产业发展带来分化,例如很多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但是还有一类新产业在疫情后可能会面临困难,比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因此,对于新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分化的特点采取不同办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指出,要科学评估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分类制定安全预案;要打通“堵点”“痛点”,精准推动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在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塑中增强我国产业链的控制力;要推动产业链跨国界依赖向当地要素和消费市场延伸,增强维护产业链安全的经济合理性;要构建国家产业链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对外商投资并购、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全程监管;要着眼于建设制造强国高标准的要求,制定维护产业链安全的长效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建议,要高度重视我国供应链安全,抓住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的机会窗口,从战略上把握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要对我国供应链进行分类管理,针对性地迅速恢复供应链和推进供应链全球战略调整。要整合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资源,在采取综合救助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速建立分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供应链安全评估与风险预警制度。要通过完善供应链金融,提高供应链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平台的数字化水平,增加我国产业供应链弹性,促进供应链快速恢复和调整。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合作与治理,支持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保障全球供应链节点安全,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原文链接:http://jjsb.cet.com.cn/show_513288.html

  关键词:黄群慧;疫情冲击;产业结构

  (编稿:王山;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