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心
蔡昉:稳字当头,充实和调整政策工具箱

2019-01-28

调整字号:

来源:文汇报;时间:2019126

  1月26日,文汇报第7版【论苑】栏目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的文章:稳字当头,充实和调整政策工具箱。全文如下:

  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全面正确把握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取向。把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需要恰当运用相关的政策工具。运用何种政策工具,需要根据拟达到的目标,考虑到各种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权衡取舍,在工具箱中选择。本文就充实和调整政策工具箱提出几点建议。

  这个政策工具箱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可以进行数量的充实,即把以前不在工具箱的政策措施与时俱进补充进去,也可以对政策工具进行结构的调整,即把政策工具存量进行重新归类,放在不同的格子里以便酌情选取。

  1 目标明确的改革措施应该进入政策工具箱

  这是由中国面临的特殊问题决定的。在其他国家的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使增长稳定在潜在增长率上,而潜在增长率是一个长期不变的水平,因而往往也被称作趋势增长率。所以,在遭遇需求侧冲击的情况下,通常可行的政策工具只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种传统宏观经济政策手段。政策目标是通过刺激需求,使增长速度回归到潜在增长能力上面,以保障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而中国在当前面临的情形是,一方面,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潜在增长率趋于长期下降,政策调控目标不能一成不变,要避免刺激过度从而超过潜在增长率;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妨碍着生产要素充分供给和有效配置,因而有着提高潜在增长率的余地,意味着旨在改善生产要素供给和配置的改革,可以且应该进入政策工具箱。但是,需要了解的是,工具箱中这个特殊内容不在于刺激需求侧因素,而是从供给侧提高潜在增长率。

  2 社会政策也应该放入政策工具箱

  社会政策也应该放入政策工具箱。在面对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社会政策托底,既是面对外部冲击时确保民生稳定的必需之举,也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履行的安全网职能,应该与宏观经济政策配套实施。

  此外,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实现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不仅是解决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之举,还可以稳定和平衡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抵消净出口需求的冲击和投资需求的疲软。这项政策的实施也可以直接具有宏观经济调控的效应。例如,在遭遇经济周期性冲击的情况下,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险项目的充分覆盖以及保障足额发放,有助于保障普通劳动者群体和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生计,因而也就有利于稳定居民消费从而稳定总体有效需求。

  3 减税降费应作为供给侧改革措施予以推动

  减税降费应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予以推动,而不是当作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来实施。如果一个经济体处于这样的状态,总体税负与公共财政支出要求大体适应,政府公共品供给与社会需求总体均衡,则减税措施更接近于是一种刺激政策。很显然,有些经济学家建议的临时性减税就是把减税作为刺激手段使用的。而如果由于体制原因本来就存在税负过重问题,减税就应该作为结构性改革任务来实施。这样,通常并不需要增加政府负债水平来取得收支平衡,而需要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减税政策正确定位有利于明晰实施目标,提高实施效果。例如,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减税对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无动于衷,而减税收益集中到最富的人群。而中国经济社会政策的出发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要求是一个整体,因此,实施减税政策应着眼于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优胜劣汰或创造性破坏的机制。

  4 积极就业政策纳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

  积极就业政策纳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自21世纪初我国确立了积极就业政策后,虽然就业被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一,却一直都是把确立和实现就业目标作为一项民生保障的要求,归入社会政策的范畴。在政策表达中这样处理,固然从理念上更能强调保障民生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好就业问题在其中的突出位置,但是,如果稳定就业的要求在政策工具箱中的位置不恰当,可能导致稳定就业的措施难以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衔接,就业目标的优先序也容易在政策实施中被忽略。只有把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以及劳动力市场各类信号纳入宏观经济政策抉择中予以考量、决策和执行,积极就业政策才可能真正落实,宏观经济政策终极目标和底线才更加清晰且可操作,从而使民生得到更好的保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关键词蔡昉;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政策工具箱

  原文链接:http://dzb.whb.cn/html/2019-01/26/content_750144.html

  (编稿:王山;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