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
台湾中经院访学记略(王宏淼)

2014-06-06

调整字号:
    2014年5月12-16日,本人受邀赴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CIER)第一所作了短期学术访问(中经院称为“短期驻点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简录如下。
    一、关于邀请单位背景
    台湾目前有多个涉猎经济研究的智库,例如:
    ——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中研院1928年于南京成立,1949年迁台。是“中华民国”最高官方学术机构,直属台湾“总统府”。其经济所于1970年成立,现共有研究人员31名);
    ——台湾经济研究院(由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于1976年创立,首任院长是经济学家蒋硕杰。现约有179人);
    ——中华经济研究院(1981年成立);
    ——国策研究院(1989年由长荣集团总裁张荣发资助成立“国家政策研究资料中心”,1991年更名为“国家政策研究中心”,1998年转型为“国策院”,隶属于张荣发基金会,是岛内第一个民间智库。现总人数约30人);
    ——台湾综合研究院(成立于1994年,现以李登辉为荣誉院长);
    ——元大宝华综合经济研究院(成立于2004年4月,隶属宝来金融集团,是岛内第一家由民间金融集团支持的财经智库)。
此次的邀请方“中华经济研究院”,是其中声名最响的一家半官方半民间智库。1981年由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蒋硕杰先生牵头创办。当时台湾与美国“断交”不久,台当局为应对变局,由当局和企业捐款成立了这一政策智库。所以自诞生之日起,“中经院”就有别于一般的经济智库,虽是财团法人,但有较浓厚的“政府”色彩。该院定位为“客观、独立、超然的国家政策智库”,以宏观经济政策为研究重点,扮演了台当局最重要经济决策的智囊角色。
    中经院现设有一、二、三所,即大陆所(专职研究人员11人)、国际所(20人)、台湾所(16人),以及台湾WTO中心、经济展望中心、财经策略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台湾东南亚国家协会研究中心、科技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日本中心、区域经济整合中心、张丽门图书馆、出版社等。蒋硕杰担任第一至三届院长(1981.2.23-1990.8.23)、第四届董事长(1990.8.24-1993.6.30),另一位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费景汉担任过第五届董事长(1993.9.6—1996.6.30)。其他担任过院长一职的于宗先、麦朝成、陈添枝、柯承恩、萧代基、吴中书,大多数在该所从事专业研究多年,或为中研院院士,或兼为台湾大学教授,都是台湾著名学者。其中,陈添枝曾于2008年5月出任“经建会主委”。而担任过董事长的除了蒋硕杰、费景汉等著名学人外,还有台湾重要政治经济人物,如第一届董事长张兹闿(字丽门)曾于1952年担任台湾“经济部”部长、台湾银行董事长;第一至三届董事长张继正(国民党元老张群之子)曾任台湾财政部部长、交通部部长等;第六、七届董事长谢森中曾于1989年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第八、九届董事长萧万长,曾任台湾“行政院长”与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第十届董事长朱敬一教授,曾任“行政院”政务委员;第十、十一届董事长梁启源教授,曾于2009年10月1日任政务委员,负责财经事务。现任副院长、大陆所所长张荣丰教授,也是“总统府”幕僚团成员,负责大陆政策的规划,2003年曾任“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长(许多研究人员也曾在政府任职,如大陆所的田君美研究员也曾任总统府秘书和顾问,等等)。
    中经院的主要出版物计10种:1、经济专论;2、经济丛书;3、经济专书;4、中华丛书;5、当前经济问题分析系列;6、经济前瞻(双月刊);7、中华经济研究院中文简讯(双月刊);8、中华经济研究院英文简讯(双月刊);9、讨论论文系列;10、会议论文系列。
    除出版物外,中经院有自建资料库若干,也有自己的出版社,可直接发行该院学术资料。
    二、访学交流情况
    这次访学是中经院大陆所向我所副所长朱玲老师、张平老师邀约,由经济增长研究室刘霞辉主任派遣的。中经院大陆所的年度驻点研究计划,每年上半年邀请岛外的五位东亚地区学者前去演讲、交流,往返及住宿费用均由中经院大陆所负责,还提供临时的办公室。我所的朱玲老师已经受邀作过讲学,韩朝华老师作为本年度第五位受邀的访问学人,即将于6月再次前往中经院大陆所。该项目的要求是作一次公开演讲及与该所研究人员进行内部学术座谈交流。
    5月12日下午我顺利抵达中经院,晚上大陆所张荣丰所长主持欢迎晚宴。5月13日上午10-12点作专题演讲“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增长效率与宏观调控”,并解答了听众提问。下午与大陆所同行进行座谈,就双方感兴趣的大陆及台湾经济问题进行了交流。在中经院的协助安排下,在访学期间我分别与台湾大学经济系研究总体经济的毛庆生教授、台湾中央银行研究处的主要研究人员进行了非正式的交流。访学之余也参观了中央研究院,重点瞻仰了傅斯年纪念馆、史语所博物馆、胡适故居及纪念馆、胡适公园(胡适墓、董作宾墓、吴大猷纪念碑等),另外也顺带游览了桃源慈湖以及市内的自由广场、中正纪念堂和士林官邸等,每晚都去台湾最大的诚品书店看书直至午夜闭馆,以了解岛内最近的出版动态。
    对于我报告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论题,台湾同行有极大的兴趣。发达经济体在正常时期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多为GDP的12%左右。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以来各大央行都在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提供非常规贷款,增加证券投资组合规模。美联储着重购买长期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欧洲央行直接向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日本央行则在挖掘股票和公司贷款的潜力。这使得主要国家央行资产规模出现倍增,超过GDP的20%。随着经济逐步复苏,目前国际社会非常关注QE后的逆操作以恢复货币常态问题。美联储须每三个月报告其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根据美联储研究人员的预测,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要到2019年中期至2021年中期的某个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事实上,中国大陆央行在近30年(1984年央行成立)的大部分时间一直在扩张其资产负债表,新世纪以来的膨胀更为惊人,从占GDP的约40%增至最高点2009年的67%,近年略有回落,但仍占GDP的56%。其中,除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深化、隐形经济等因素外,央行平衡表的扩张主要来自外汇占款推动,该比重从2001年的约38%到2013年底的83%。当然不可回避的是,中国政府也有不小规模的主动增发货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通胀中,其实都可以找到央行增发货币的影子。特别在2009年,剔除外汇占款后的年度货币增发同比达到183%,显现出严重的过度反应趋向。据周小川的专著《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透露,在中美经济对话中,美方人员就在私底下表示,美国QE其实是学中国的,因为中国一直在QE。
    在报告中,我还就大陆的货币-经济增长机制,相应的经济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讲解,台湾同行也表示认同,彼此就有关细节进行了讨论。
    台湾中央银行研究处表示,他们也高度关注央行资产负债表问题。台湾过去也经历了出口导向、货币与经济高增长的时代。1970年代中期-80年代,出口导向模式下台湾经济实现了GDP年均8.8%的高速增长,但同时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在美国施压下,新台币汇率步入升值轨道,对美元由40:1升至28:1,在此期间M2年均增速23%,台湾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的泡沫。1988年后,虽然贸易顺差和FDI仍然增长,但由于经济风险加大,资金外流加速,央行外汇资产开始明显减少。随着泡沫破灭,1990年起台湾股市和房市大幅下跌。当然,外汇占款增量下降,亦是政府主动进行汇率自由化改革的结果。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汇率回调,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从目前来看,台湾经济增长率约2.6%,通胀率约为1点多,M2增长率也只在2点多,因此货币政策还是比较正常的,虽然也受到外储积累(2014年4月底外汇储备4214亿美元)的冲击。主要的货币冲销手段是发行1-2年期的可转让定期存单(现余额约为6万亿新台币)。他们认为,大陆的经济增长率如果为8%,加上2-3%的CPI通胀率,那么接近14%的M2增长率显然还是太高了。
    与中经院同行的聊天中了解到,台湾央行总裁彭淮南有所谓的“10A央行总裁(行长)”称号。彭淮南自1998年以来一直任“央行”总裁,2009年他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亚洲区最佳“央行行长”,理由是台湾在“中央银行”的捍卫下,安然度过国际金融风暴,成为亚洲经济率先复苏的地区。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全球金融》(Global  Finance)杂志自1994年起开始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总裁”进行评级。在2000年彭淮南首次获得A级,并在2005-2013年连续9度获得A级的成绩。所以称其为“10A总裁”是名符其实,有根有据。但由于近年台湾经济不振、房价高涨,台湾央行却每年有盈利,向财政交“税”。因此岛内民众称彭淮南“10A总裁”,表达的态度其实是某种不满或讽刺。
    与大陆一样,台湾目前房价高涨,年轻人倍感压力。张荣丰所长及其金融界的一位董事长表示,在他们大学毕业之初的80年代,年轻人有较多的工作机会,一人可在好几个工作中选择。买房也可以期待。1987年之前,台湾房价收入比一直维持在4倍左右,较合理。之后房价快速上涨,房价收入比亦激增,在房价高峰期的1989年、1990年,台湾房价收入比为10倍左右。其后房价泡沫破灭,房价收入比回落,此后十多年来一直在6倍上下徘徊。现在,情况非常不同,机会比较少,年轻人又不愿意干辛苦的工作,而台北市区房价9年涨7成,房价收入比上升到十几倍,年轻人机会少,失业率非常高,买不起房。台湾的大学又宽进宽出,非常低的分数都能进大学,大学里睡四年、玩四年都能安稳毕业。大学生知道自身竞争力不足,所以有普遍的恐慌焦虑心理(去台前,发生了大规模的台湾大学生反服贸抵抗运动。访台回来未及一周,媒体就报道台北捷运发生大学生持刀凶杀案,4人致死,多人受伤。真是为台湾大学生焦虑情绪与非正常心态作了一个不好的注解)。因此台湾央行也在打压房价(他们称为“打房”)。以前也采用过高额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对流动性进行控制。现在主要举措是针对所谓的“蛋黄”、“蛋清”与“蛋壳”等不同城市区域(尤其是豪宅),采取选择性策略,执行不同的抵押贷款首付款率与利率。
    如中经院王健全副院长日前撰文称,当下台湾社会普遍出现“负面思维”,凡事抱持反对态度。如:反核四(兴建第四座核电厂)、反国光石化、反博弈(赌博合法化)、反都更(都市更新事业)、反自由经济示范区,反服贸协议,对所有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一概说“不”。又如全民健保亏损连连,健保局被迫对医院支出实施总量管制,致医院设备投资、医事人员薪水受到节制,加上医疗诉讼时有所闻,医事人员成就感降低,以及工时过长,纷纷求去或转往医疗美容产业发展。台湾医疗已出现“五大皆空”现象,亦即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及急诊科均出现人力不足。但大家又很害怕推广国际医疗,引进竞争,以及对部分医院进行企业化来弥补亏损,害怕因资源分配不均引起“阶级化”。
    在与台湾同行、以及与出租司机等普通民众的闲聊中我也了解到,之前台湾在经济上遥遥领先,但随着大陆经济快速赶超,台湾有很多地方似乎已经不如大陆,这让很多台湾人一时难以接受,长期以来对大陆的优越感受到冲击,在类似“两岸服贸协议”等问题上就有了情绪上的抵触。这种挫折感、抵触情绪,加上社会普遍的焦虑感,在某些台独势力的炒作甚至煽动下,就汇合变成了一种反中情绪或潮流。他们认为大陆经济还会有较快发展,但是不信任大陆的体制。对于所谓的“威权”有一种心理阴影,对“陆客”(大陆观光客)所表现出来的很多不良习惯也非常反感,更怕大陆吞并或实质上的经济占领台湾。因此对大陆有一种普遍的不安感甚至恐惧感。我走在台北大街上,看见有很多市民戴口罩,不免感到奇怪。问什么原因。回答说,因为空气质量不好。我更奇怪了,不是蓝天白云挺好的吗?答曰,现在没以前好了,因为大陆的雾霾会吹过来!我一时无语(为什么不说日本核辐射吹过来呢?)。从这一小例子,也不难了解到很多台湾人抵触与大陆的进一步开放、害怕两岸统一的情绪了。而台湾人目前对于马英九政府,又是失望大于期望。相对于爱财的陈水扁,马英九是以清廉形象上台的。但是现在被揭露出来,马英九在任台北市长期间可能也有“事”。马本人居然还长期持有美国绿卡。民众讽刺道,从中华民国国父开始,持有美国绿卡都成了传统,难怪历届民国政府都离不开美国。
    三、其他粗略观感或印象
    1.台湾文化应当是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一个结合体。民众普遍具有诸如重伦理、讲人情、多礼节、守秩序、讲卫生、善自律、讲原则、认真严谨等良好的修养。待人和善亲切,语言婉转柔和。以前台湾也有过假货盛行、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卫生脏乱差(当然比现在大陆还是要好很多)等问题,但慢慢都得到了改进。公共场合自不必说,即使街头巷尾,也鲜有乱扔东西的,卫生习惯非常好。
    2.两岸的文化同根,但台湾在保留传统文化方面好于大陆。台北不少街道都冠以“忠孝”之类的名称。他们一直坚守传统的繁体字,小学生写作文的稿纸都是竖排的,出版物大量采用繁体竖排的传统版式,因此台湾民众在阅读古文方面,相较大陆读书人更没有障碍。在与台大经济系的毛庆生教授交谈中,他肯定大陆有些名词起得挺好,如宏观经济(台湾叫总体经济)、经济增长(台湾称经济成长),特别是GDP大陆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比台湾译为本地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毛额要好。但在问及看简体字有无障碍时,他笑言“看简体字没问题,但更喜欢繁体字,因为繁体字更有美感”。
    3.结合前几年到台旅游走马观感,台湾城市给我留下几大印象:楼房一栋紧挨一栋,人们拥挤聚居;满大街的摩托车,在汽车道中急速穿行;随处可见的饭馆、小吃店,熙熙攘攘。就众多的小饭馆而言,当然是饮食丰富、生活便捷的一种表现,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台湾的隐性经济比重应当不低,因为大量餐馆是不交税的(这也涉及到服务业的规模与统计,当然大陆也有类似问题)。台湾的出租车行业比较发达,是完全竞争的,行业进出入自由,服务非常好,这与大陆完全不同(关于台湾出租车业的管制等问题,有机会我当另文分析)。
    4.大陆与台湾似乎都有所谓的官二代、重文凭、重人情关系等共性问题。台湾人普遍认为在台湾这个体系下,如果不是官二代很难出头,马英九的爸爸不是马鹤凌,他怎么可能读哈佛,怎么可能做“总统”?连战的父亲如不是连震东,连胜文的爸爸若不是连战,他们怎能如此“风光”?与大陆一样,家长都十分重视小孩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也都追逐所谓的“重点”,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洋也是重要的,目前执掌台湾各界的大多是留美的,美国体制影响颇深。不少台湾人似乎还比较喜欢讲话中夹带英文单词。当然,裙带、文凭、关系、社会流动性等问题,似乎在大东亚地区都是一个共性问题。不过相对而言,在台湾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中,原则性、透明度还是比较强的,从中经院严格的报销制度中也可窥见一斑。
总之,这次短期驻点研究非常充实,行程满满,达到了交流访问目的。在此要衷心感谢经济所朱玲老师、张平老师、刘霞辉老师的信任与派遣。也十分感谢中经院大陆所张荣丰所长及该所全体人员的邀请与热情接待,以及与台大经济系毛庆生教授、台湾中央银行研究处的交流座谈。中经院大陆所赠送的“蒋硕杰先生的经济学贡献”英文纪念论文集(十年前当我写博士论文时,就曾关注过蒋先生的可贷资金理论)、费景汉先生的“中国大陆经济讲义”(Lectures  on  China’s  Economy)、大陆所部分经济学论文及期刊,以及台湾央行研究处赠送的金融月度统计报告等,都是十分宝贵的学习研究资料。
    几天时间一晃而过,对比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不免让人感觉,大陆与台湾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台湾起飞早,走在前面,大陆目前的发展道路、遇到的挑战,台湾当年也曾遭遇过。台湾目前的困惑,大陆今后也可能碰到。因此,台湾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还应当扩大两岸交流,更深入地研究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