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
创新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2006-02-22

调整字号:

    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近些年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体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1999年至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2.5%,外资企业为23.2%,而同期民营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达27.4%,是国有企业的2.2倍、外资企业的1.2倍。[2]形成民营企业增长优势的原因很多,比如民间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绝对增加。但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对其增长的贡献却是越来越大,尽管我们现在还无法准确计算出创新对其实际增长的真实贡献率。那么,民营企业为什么比别的企业更愿意和更富于创新?创新是如何影响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在现行体制下,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还存在哪些障碍?我们应当在促进民营企业的创新、提高其竞争力方面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一、  民营企业的创新优势及其竞争力的提升 

  (一)我国民营企业创新的典型情况 

  根据经典作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1934)的解释,所谓“创新(Innovation)”就是由企业家引入的“新组合”。鲍莫尔(Willian J.Baumol2002)进一步概括指出,“创新”就是指识别出一项在经济上有前途的变化的机会,并且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来实现这种变化。也有学者将企业的创新看出是一种“创租活动(rentcreation)”。近三四十年来,创新理论取得了很大进展。大体上经历了以单一创新为主,强调技术创新的传统创新理论阶段,以组合创新为主,重视技术、组织、文化与制度的协同创新的组合创新理论阶段,和以各创新要素的组合协同为主,强调全面创新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3]阶段(许庆瑞等,2004)。 

  大量研究显示,我国多数的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十分重视创新活动。以技术创新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统计司、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设立的课题组的“我国非公有制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我国成长型和500家企业[4]的技术创新情况如下: 

    

  1             成长型企业与500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概况 

 

创新活动 

成长型企业 

500家企业 

企业是否设立研发部门 

设有研发部门 

74 

75 

产品与生产技术来源 

自主开发 

61 

65 

仿制 

12.5 

11.25 

大路货 

15.8 

16.25 

  资料来源:苏波 主编:《中国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报告(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由表1可以看出,成长型企业与500家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高达74%和75%,自主开发的产品与生产技术也在60%以上。另外,根据我们最近对浙江、四川、湖北和吉林四省736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为获得新技术(包括对原设备改造、购买新设备、自行研究与开发、合作开发、购买专利或其他技术、从优势企业和竞争对手那里挖来技术骨干、邀请科技人员指导兼职、引进专业人才、安排员工参加技术培训等),企业近三年来的资金投入(万元)约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为: 

   2  企业为获得新技术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5%以下 

163(家) 

22.15% 

6-10% 

173(家) 

23.51% 

11-20% 

141(家) 

19.16% 

21-30% 

65(家) 

8.83% 

31-50% 

51(家) 

6.93% 

51%以上 

49(家) 

6.66%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浙江等四省民营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库。 

  从表2可以看到,只有163家民营企业为了获得新技术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下,其余479家的投入均超过5%,6%至10%最多,达到173家,占总数的23.51%,超过51%以上的还有49家,占总数的6.66%。可见,多数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比较重视获得新技术。另外根据韩波勇和张耀辉对广东汕头地区50多家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创新的典型调查[5],企业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分别是: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占60%,一般重视为16%,不太重视为24%,基本没有很不重视的。 

  (二)民营企业追求创新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之所以更乐意创新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获利的强烈愿望。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规定了它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经济。现代的市场竞争已经由过去单纯的价格竞争为核心转变到以创新竞争为核心。[6]我国的民营经济诞生于竞争性产业领域,众多弱小的民营企业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难以发展,甚至难以持久地维持下去。广大民营企业用亲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同别人的不一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创新不仅使企业摆脱价格接受者的被动地位,而且更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过机会成本的超额利润[7]Svetozar Pejovich1990),即熊彼特所指的“先驱者利润”(Joseph A.Schumpeter1934)。 

  第二,不创新就死亡的危机意识。鲍莫尔(2002)指出:“如果企业任凭竞争对手在产品和工艺创新方面远远超过自己,那么死亡就离它不远了。企业必须创新,否则便是死路一条。用约翰逊博士的话来说,不是生就是死的预期会强有力地激发出丰富的想像力。”[8]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众多竞争对手的包围之中,在十分恶劣的经营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而生存下来的。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创新而成为了铺路石,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的民营企业无一不是不断创新的能手。不创新就死亡的外在压力,使广大的民营企业家从未敢放松创新这根弦。 

  第三,贴近市场符合创新的规律。创新大致被分为供给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两大类。有研究表明,大约有70%的重大创新是由已被认识到的市场需求驱动的。[9]民营企业作为最早进入市场的一类企业组织,在同用户频繁的交流中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并得到诸多启发,在其他有利条件的配合下,不断地展开着包括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各种创新活动。 

  第四,以“中小”为主的规模优势。中小型企业几乎是民营企业的代名词。据统计,2002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数量达到172805个,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5.18%。[10]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认为中小型企业具有创新的优势,是创新的重要源泉。[11]原因是小企业经营者没有官僚作风,更富有企业家的创新、开拓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企业规模小也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天然优势。而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由于决策不灵活、市场不敏感和激励不到位,尽管具备“创新常规化”[12]的诸多优势,但仍然难及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活力。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上半年,全国有65%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拥有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的新产品也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13] 

  第五,自主决策的制度优势。民营企业被称为“非国有企业”,其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政府及政府举办的机构的投资。因此,它不受政府计划及其他方面的控制和直接干预。相反,民营企业凭借对资产的所有而集中了企业经营所必须的各种决策权力,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决策,包括各种创新活动的决策。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看,又大致可分为“工匠型经济”,和被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84)称之为的“企业家型经济”。也许前者由于资金、人才等原因制约其创新意愿,但“企业家型企业”则能够充分有效地将各种资源与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为这类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创新平台。无怪乎德鲁克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归功于比“管理者经济”更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型经济”的崛起。同样,我国近年来民营经济的超速发展也同那部分“企业家型企业”的涌现有关。 

  当然,更一般地讲,民营企业乐于创新还同熊彼特提到的企业家个人特有的寻找私人王国的梦想,战斗的冲动和征服意志以及对创造快乐的追求(熊彼特,1934)有很大关系。 

    

             二、 民营企业创新的模式与竞争力 

  (一)民营企业的创新模式 

  众多民营企业在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中,在制度、组织、技术、人力资源、金融、战略和品牌等方面探索出许多企业创新的模式或类型。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的实践,大致可以规纳出六种不同的创新模式。通过比较这些创新模式,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我国民营企业创新的不同路径及其特征。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这里分析和介绍某一企业在某一方面突出的创新举措,并不意味着否认该企业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事实上,任何创新成功的企业都一定是在实施全面创新管理方面做得十分优秀的企业。 

  1.制度与组织创新模式 

  通过制度和组织创新推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成功经验。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做得也比较成功的是希望集团。希望集团在民营企业中率先进行制度与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社会化经营,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可以将其经验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3)在企业制度与组织创新的同时,迅速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根据新希望集团老总刘永好的总结,这些年,希望集团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初步成功。第一,构筑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框架;第二,树立了“百年希望”的新理念;第三,形成了以饲料业为基础、以金融和房地产业为“两翼”、以高科技产业为“尾翼”的产业新格局。现在,新希望集团拥有76家独资和控股企业,9800多名员工,2002年销售收入38.6亿元,利税总额2.54亿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路径。在这方面,正泰集团是一个典型代表人。正泰集团始创于1984年,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是我国著名的民营企业。截止到2001年末,集团员工达到13000多人,总资产22亿元,工业总产值61.77亿元,销售收入60.55亿元,2003年总资产和销售净收入已分别达到了30.8亿元和101.07亿元,真正成长为中国低压电器行业中的一家产销量最大的企业。正泰集团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更具有独创性。总结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大致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技术创新网络。正泰集团围绕技术创新这一主题,首先在集团内部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和专业技术处,并以此为核心将科研、培训、开发整合成一条“技术创新链条”。 

  2)在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设立科技开发机构。为了充分、及时地利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正泰集团先后在国内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国的硅谷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 

  3)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为了推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正泰集团出台了《关于加快技术进步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每年以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开发,并定期召开集团的科技大会,重奖技术创新有功人员。 

  4)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质量检测。在集团内部成立了数百人的质量检验队伍,建立了“总裁质量巡视制度”、“董事长质量专线”以及每年一度的“质量活动月”制度等等。 

  由于这一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运行,给正泰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充分的体现。目前,正泰的部分产品已通过了国际CB安全认证、美国UL认证、芬兰FI认证、比利时CEBEC认证、荷兰KEMA认证、德国VDE认证等。在国内领取了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张“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证书。多项产品通过国家新技术新产品鉴定,被评为国家名牌、浙江省和温州市名牌产品。 

  3.人才工程创新模式 

  通过实施人才工程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民营科技企业的一个优势。在这方面,清华紫光的经验特别值得一提。清华紫光成立于1988年,是一个从150万元开始起家的民营科技企业。[14]经过16年的发展,目前清华紫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20亿元。清华紫光作为一个成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人才工程建设方面,创造一企业选才、育才和用才的全新模式。清华紫光认为,人才工程就是运用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研究人才选、育、留、用、储,它是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建设项目。清华紫光的人才工程创新模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定规模的人才工程。紫光所实施的人才工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根据紫光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加强对文理工各门类和营销、开发、管理等现有人才和潜在人才的全方位、大规模的培养。强调企业领导、员工共同参与,使人才培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2)创造人尽其才的企业内部环境。提供适于人才发展的实践舞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不断更新人才施展才能的实践舞台,创造人尽其才的企业内部环境,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空间考察他们的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业绩、被领导者接受与认可的程度,锻炼其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挑选帅才、培养将才,最大限度地减少“闲才”。 

  3)人才工程必须有一个时间过程。紫光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一大批有事业心的人才,但从重真正培养出合格、成熟的干部,却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磨炼和考验,包括岗位考察和行政能力评价。紫光集团经理一级40岁以下的40多名干部,大都经历了从普通员工——部门或项目经理——经理的培养和选拔成长过程。其中,只有那些出类拔萃的精英最终被选聘和委任集团维领导重任。 

  4)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紫光集团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进行培养。除了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 

  4.金融创新模式 

  通过金融创新实现企业的资本扩张,并由此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不是万向集团的创造,但是,在这方面万向集团却是做得最成功的,并且是我国民营企业中依靠金融创新实现企业资本迅速扩张的一个成功典范。集团公司在著名企业家鲁冠球的精心组织与运作下,先后进行了多次资本运营,从而使万向集团迅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颗耀眼明星。万向集团的创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控制型整合。出于在产业扩张的需要,万向集团在实施金融创新过程中,首先遵循了由近及远,与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匹配;由小到大,与自身的发展规模相匹配;从本行到其他,与发展中抗风险能力相匹配的谨慎产业扩张战略。其中,近处的、投资规模小的、属于本行业的投资,基本上采用控制型整合策略,如万向集团对浙江万向机械有限公司、浙江万向特种轴承有限公司、浙江万向汽车轴承有限公司、万向钱潮滚动体有限公司、许昌万向钱潮中亚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投资整合。,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则是万向机械与许昌万向钱潮中亚有限公司的整合。[15] 

  2)实施协同型整合。万向集团在汽车零配件领域得到良好的发展,并拥有充裕的经营现金流之后,也开始尝试进行多元化发展,主要是进军农业和纺织业等等。对于跨领域的投资,万向集团追求的是资本收益最大化。其基本作法是,通过采用协同型整合的策略,首先争取成为目标公司的第二大股东,然后再依托原来的大股东与管理层,实现企业的更大发展。例如,199711月参与发起浙江航民股份,并成为二股东,航民股份于200489日上市;20006月,万向集团以2.2元/股收购华冠科技2375万股,成为二股东,20028月华冠科技上市;2001年底,露露集团协议所持承德露露26%股份以4元/股转让给深圳万向投资,从而使后者一夜即成为承德露露的二股东。 

  3)企业内部创新产权制度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的激励模式。万向集团曾与其海外全资子公司——万向美国公司签订过一个合约,该合约规定,万向美国公司必须在集团不新增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自身实力确保实现每年利润增长26.58%的目标,超额部分可转化为此“经营者基金”,并可用于企业资本扩张与发展。在此期间,企业将通过购买万向美国公司新股的方式,逐步转化为总额不超过40%的公司股权,使之成为仅次于万向集团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共同参与公司决策。从2006年开始,将按经营者基金实际所占公司股权参与按效分配。万向集团的这一举措,特殊性及其优势在于,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分配激励方案,可以聚集国际上最优秀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励经营者的创业激情。 

  5.企业战略创新模式 

  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企业重策略、轻战略。而一个企业真正获得成功并实现长期发展,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有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就是从短期角度看,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也要自己的长远战略安排。成功的企业战略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机制。在这方面,联想集团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联想集团创办于1986年。创办之初,创办人手中只有国家投入的20万元资金、11个人加上两间平房。经过近20年的奋斗,到目前为止,联想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PC电脑生产销售商。联想集团高速成长的秘密在于成功地制定企业战略,并能动地实现了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联想集团的战略目标是要办一个有规模的、长久的高技术公司。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联想集团的决策者及其广大员工们在近20年的拼搏中,不断创新,并巧妙地实施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 

  1)要有属于自己的产品。早在1986年公司刚开办时,联想集团就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代产品——联想式汉卡。这个产品问世后,公司不断跟踪市场求需要,及时改进产品型号,在很短时间内就推出了三个版本,使联想汉卡很快成为中国的主流产品。 

  2)坚定企业战略目标,实施海外发展的迂回战略。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经济体制的限制,民营企业无法生产自己的品牌产品。为了实现研制、生产自己品牌微机的战略目标,联想集团大胆创新,及时制定了一套海外发展战略。第一步,先在香港建立一个贸易型公司,以积累资金,了解市场,并由此寻求开发的突破口。第二步建立一个集研究、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技、工、贸型跨国公司。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办了21个分公司,在中国办起了加工厂,在美国的硅谷和国内的深圳办起研发中心,并用了4年时间在香港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从而使联想集团成为一个有相当规模的高技术公司。 

  3)联想集团的企业创新战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缜密、系统。联想集团的创始人之一柳传志认为,制定战略、执行战略,既要全面考察客观情况、市场变化、竞争对手的情况,又要充分了解自己内部的情况、信贷、开发、生产、销售的能力以及公司的文化、员工的精神面貌。只有把这些东西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考虑如何制定和执行战略。实际上,联想的战略制定思路、程序及其实施路径,已经成为使联想集团长期受益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资产。 

  6.品牌创新模式 

  通过品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战略选择。在这方面,很多企业已经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我们这里想以重庆力帆为例来分析和阐述这一模式,不是说除了重庆力帆外,我国就没有其他企业通过品牌创新实现企业更大发展的经验了,而是想通过介绍和分析重庆力帆的经验,进一步展示我国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巨大发展空间。 

  重庆力帆集团是一个以生产摩托车为主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力帆集团诞生于1992年,由尹明善等9人共同出资20万元创建的,目前力帆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40.2亿元,利税2.05亿元。力帆的战略目标是“百年力帆、民族品牌、世界品牌”,“变区域品牌为世界品牌,变行业品牌为通用品牌”。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力帆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品牌创新。 

  1)创新产品,奠定自有品牌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重庆已经成为中国的摩托车的制造中心,但多数摩托车的发动机依赖进口。力帆创始人尹明善决定自主生产摩托车发动机,并每年以销售收入的4%用于新产品研发,使企业几乎半年就推出一个新产品,每月推出一款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没有的新机器,从而为企业的产品奠定了品牌的基础。据集团公司的资料,截止到20037月底,已经开发出110多个摩托车品种,获得国内专利3982项,国外13项,拥有版权249个。 

  2)从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方面变区域品牌为世界品牌。进军足球,通过迂回方式打造知名度,是力帆集团的一个创造。20008月,力帆通过收购“寰岛红岩足球俱乐部”使自身的品牌迅速响誉天下。不仅如此,力帆通过购买越南球星黎玄德使力帆品牌在越南迅速扩散;力帆还通过塑造企业形象来支撑品牌形象。在塑造企业形象方面,力帆主要通过无偿出资办学,积极照章纳税,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等方式进行的。力帆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夯实品牌的忠诚度。以品牌忠诚度支撑品牌知名度,以品牌知名度塑造一流品牌。 

  3)实施逆向贴牌战略,变行业品牌为通用品牌。贴牌(OEM)是国际上的很多大公司创造一种扩张策略,其要旨是以不知名企业贴知名企业的牌,实现进入市场,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是国外大企业与我国企业合作中经常用的一种手法或战略。逆向贴牌就是我国企业首先创牌,再让国外贴我国企业的牌。力帆集团就是在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后,先后在越南和国内的重庆也成功地运用了这样一种品牌创新战略的。通过逆向贴牌,力帆集团把本企业的知名度及其家电产品销到了越南市场。在重庆,力帆集团则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先后打入矿泉水、白酒、家电、防盗门以及文化等多个产业,从而使自己的品牌优势转化成了竞争力优势。 

  (二)民营企业的创新与企业的竞争力 

  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企业间更高层次的竞争实际上已由价格竞争转化成创新能力的竞争。 

  1.创新是企业竞争力本身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企业由于其产品或服务上的特异性或成本优势而形成的占有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显然,任何形式的创新在没有“外溢”的前提下,都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它本身就是竞争力的重要内涵。 

  2.创新是形成企业“战略资产”的唯一途径。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勿庸置疑,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企业的竞争力高低主要是同企业内部的“战略资产”[16]部分有关,而企业的其他资产只能间接影响其竞争力。企业的所有创新活动首先锻造出企业的战略资产,战略资产的增加才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众多的民营企业正是通过企业制度、组织形式、技术、人才、金融以及战略和品牌等方面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维系自己生存与发展并专属企业自身的不同类型的战略资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3.成功的创新会为下一个创新做出一个“反馈”(鲍莫尔,2002)。一个成功的创新首先会激发企业家更大的创新动力。企业家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具有很强的创新偏好,一旦创新取得成功就会进一步激励其投入更大精力进行其他创新;其次是创新过程本身能够提高所进行的研发的水平,并为进一步的创新奠定基础。由于创新累积效应的存在,企业也会因为企业家、创新家的不断创新而逐步提升了竞争力。 

  这些年,可谓是民营经济的创新年代,民营企业正是沿着制度、技术、人才、金融、战略等路径的创新,并逐步形成了专属自己的战略资产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使我国民营经济创造了高速成长的奇迹。但是,由于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制约民营经济创新的负面因素,又使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那些最能创新的企业并不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企业。 

    

               民营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学者研究了困扰企业创新的诸多方面。熊彼特(1976)曾提出“创造性破坏”的学说,帕萨.达斯古普塔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Dasgupta和Stigliz,1980)论证了“赢家通吃”的专利竞赛(Winner-take-all)对创新活动的制约。鲍莫尔(2002)强调指出“利益外溢”、“所有者独占技术信息”、“许可费标准不当”、“寻租以及破坏性的企业家行为”和“创新的沉没成本”(Sunk cost)等对创新的负面影响。[17]从中国的现实来看,民营企业的实际创新过程同样充满了风险和艰辛,存在许许多多人为和非人为的阻滞因素,使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影响。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我们的调查表明(见表4),我国的民营企业中有77.99%采取了股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13.59%的企业更采取了股权多元化和社会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尽管民营企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但家族制的实质并未改变。仅有27.4%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以下,29.7%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至接近100%之间,42.9%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为100%,也就是说有72.6%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至100%,是低于90%者的2.6倍。可见,目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属于很强的家族控制型企业。 

    

       4  民营企业制度与产权结构状况 

企业制度形式                                

家数 

       比重(%) 

股份有限公司 

                 100 

                     13.59 

有限责任公司 

574 

77.99 

 

合伙制企业 

11 

1.49 

 

独资企业 

44 

5.98 

 

企业主本人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 

 

 

 

低于90% 

96 

27.4 

 

高于90% 

51 

14.6 

 

接近100% 

53 

15.1 

 

100% 

150 

42.9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浙江等四省民营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库。 

  家族制的弊端集中反映在家长个人独断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企业内部产权关系不清和产权结构封闭,这些弊端的实质是企业的控制权被拥有最多所有权的人掌握,而不是授予最有能力的人。它排斥企业内部的市场关系,使企业无法通过竞争的方式将社会的资本引入企业的产权结构之中,也无法将拥有特殊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家族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任人唯亲现象,在企业的核心岗位上安排的都是家族成员。许多企业老子是董事长或总经理,子女就是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老婆是财务主管,兄长、弟妹或其他亲戚分别担任部门经理等等。不管他们是否有能力担任这些重要职位,而非家族成员即使有能力也很难挤进这些重要位子上。由于创新最终是靠人去完成,如果没有最优秀的人去承担各种创新的重任,尽管企业可以快速决策,有强烈的创新冲动,也无法使企业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所以,尽管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家族经营所引致的包括创新不力等不适应性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2.民营企业的规模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从企业规模的角度看,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即使本身具有很强的创新欲望,但由于小型民营企业天生固有的规模劣势,不仅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难以由自己拿出必要的创新资金,同时由于规模小,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外源融资的“自然屏障”。早在1931年,英国议员Mcmillan在向其国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发现当企业需要的外源资本的规模低于25万英镑时,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从而首先提出中小型企业的“自然融资屏障”或“融资缺口”[18]的概念。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小型企业由于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规模小,企业的经营信息高度不对称,从银行获取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就有限,甚至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同时,由于企业规模有限既达不到上市的要求,也难以获得专门投资创业活动的风险资本的支持。特别是属于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准不高,获利能力也受限制。因此,导致了企业的内源和外源融资能力低下。小型民营企业无法聚集人才、难以实现有效融资,特别是难以获得专门支持创新活动的风险资本的投入,企业在创新决策时就难以放开手脚。因此,多数小型民营企业只能是勉强维持生计,利用原有技术、原有市场,生产一贯制产品的“工匠型企业”,创新对于她们来说近乎奢侈。 

      3.民营企业的道德风险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道德和政策不成熟、不完善,使整个社会信用处于严重缺失状态,社会信用缺失会直接导致对失信行为的激励和对守信者的打击。在这种状态下,民营企业出于赢利的目的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包括不讲诚信的竞争手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同一行业内的大小企业之间会出现十分典型的“智猪博弈”(Boxed pigs)[19]一种情况是大中型企业先创新,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不创新,它们无视道德和法律准则,通过假冒生产和销售大中型企业创新出来的产品;另一种情况则相反,一些较大的民营企业并不主动创新,一些中小型企业先创新,大企业在发现市场上有新产品时,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迅速进行生产,并最后独霸市场,中小企业的创新将血本无归。民营企业的这种道德风险在企业创新活动上的智猪博弈,其结果都对创新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它会鼓励企业盗用别人的技术成果,仿冒别人的品牌,而自己不进行创新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大企业创新,而中小型企业仿冒,其结果是大中型企业创新成果的产权无法得到保护,企业就会蒙受无法收回巨大的创新投入的痛苦。因此,企业就不会在创新方面投以足够的资金,结果所有企业的创新活动都大受影响。此外,由于外部诚信环境的恶化,已经对企业内部的诚信构成威胁。根据韩波勇和张耀辉对汕头民营企业的调查,企业经营者对下属的信任程度是,一半的经营者认为比较警惕或不完全信任,完全信任者几乎没有。可见,民营企业内部已经存在严重的信任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企业能够有较大创新是难以想像的。 

  此外,由于存在创新本身固有的市场风险,意欲创新的企业会面对创新产品需求弹性和水平方面的不确定性、完善创新产品的成本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者本身对创新产品的性能和设计等方面认知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不确定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企业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投入。 

  (二)从企业外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公共政策、社会意识对民营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政府的公共政策由于其制定过程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总是带有倾向性。长期以来,针对民营经济的公共政策最突出的是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它也被看成是现在民营经济创新及其竞争力提升面临的最基本的外部环境问题。应该承认,这些年对民营经济的国民待遇问题已经大大缓解。但是,由于对民营经济的偏见根深蒂固,完全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见尚需时日。现在民营经济仍然面对着来自许多方面的“次国民待遇”,在公共政策和社会观念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准入方面的次国民待遇。近些年,由于各地出于发展自身经济的需要,都相应采取了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其中包括放宽民间资本产业准入的政策,使民营经济在大多数产业领域包括一些垄断行业和社会公益性部门获得了国民待遇。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行业比如金融业、通讯、电力、铁路交通、制药和某些制造业等行业没有给予民营经济以国民待遇。第二,银行贷款方面的次国民待遇。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保育钧会长研究指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第三,税赋和法律方面的次国民待遇。在税赋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关系乃至人身上缺乏有效的安全与法律保护,往往在案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第四,观念上的次国民待遇。人们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根深蒂固,最基本的观念认为民营经济很难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而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等等。尽管这种观点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不多见,但在中西部许多地区仍然广泛存在。来自各个方面的次国民待遇以不同方式制约并削弱了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首先,产业准入的歧视直接限制了民营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使民营经济只能“隔岸观火”,无法施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其次,民营经济被限制在竞争性产业领域,确实可以造成民营经济创新的外部压力,但过度竞争难以给中小型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只能紧紧跟随市场,成为市场价格和技术的被动接受者,因而使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动力大大削减。第三,民营经济被视为“边缘经济”的传统观念影响了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前景的预期。“边缘经济”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民营经济当前的各种投入,包括对创新活动投入的减少。 

      5.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行业特性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会有一定影响。王伟光(2003)从行业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工业内部各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较高,采掘业和公用事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高一些,轻工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知识密集度的工业行业,其技术创新水平也较高。[20]我国产业创新水平的这种分布特点固然与产业本身的自然原因有关,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年由于行业准入的放松,民营经济大量进入各种制造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些产业的创新水平。但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产业分布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民营经济在过去20多年间产业分布变化体现了如下特点:第一,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第三和第二产业。有资料显示,近十多年来,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特点是,早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在上升。民营经济所在的无论是第三产业还是第二产业基本上属于竞争性行业,由于许多竞争性行业的进入壁垒比较低,造成中小型民营经济的大量涌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尽管适度的竞争对于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这些年,民营经济的快速成长、创新能力增强与其所处行业的充分竞争不无关系,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又从另一方面扼制了民营的增长与创新。第二,第二产业中的民营企业有许多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落后企业。尽管民营企业在第二产业上的相对比重在降低,但绝对量并未减少。不能否认,处于第二产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属于低效率的落后产业。在这些产业中,许多民营企业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较低的附加价值已经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至已经影响到这些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事实上,不同档次的民营企业集中分布于污染比较严重的重化工业领域,在政府排污管理不力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负面激励。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非常容易偷排污染物,使其治污的成本不进入产品成本。而较大的企业就不同,首先由于它们单体的排污量很大,政府和民众对它们的排污盯得很紧,偷排污物比较容易被发现。在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日益提高情况下,大企业不得不投巨资来改善或创新生产工艺。这样一来其成本就无法同小企业相竞争。当然,大企业可以通过更大的创新投入,在产品的差异方面寻求竞争优势。但如果企业难以筹措足够的创新资金时,往往会采取相反的做法,即通过说服、收买政府和民众降低排放标准以降低产品成本,创新则往往并不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第三,民营高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大型城市中,比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它们所具有的创新活力不仅使企业自身迅速强大起来,而且也已经成为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整体而言,我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数量少,质量高的也并不多。由于高科技企业对外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要求比较高,所以民营高科技扎堆于条件好的大城市有其必然性。而且,高科技企业扎堆对于企业的创新也很有好处,但同时也会进一步加剧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大城市形成创新“高地”,而其他地区则越来越集中了更多的高污染、低附加价值的传统产业,高科技企业越不愿意入住这些地区,这种状况难道有助于整体提升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吗? 

      6.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企业的融资环境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很大影响。在现行金融体制下,我国民营经济在其正常运营和创新过程中遭遇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融资难。根据我们对浙江、四川、湖北和吉林四省763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其中有255家企业反映自有资金不足,占全部样本企业的34.65%,有276家企业反映融资困难,占全部样本企业的37.50% 

  首先,经济体制和制度的整体落后性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我国的民营经济成为我国最先进入市场经济的一类经济成份。另一方面,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特别是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这二者之间的体制与制度方面的“落差”就形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壁垒”。第二,资金供给总量的短缺与供给结构不合理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严重的基本原因。现在,我国经济中资本仍被视为最短缺的资源之一。资金供给总量不足造成了几乎所有企业的融资困难,民营企业当然更难。第三,由于绝大多数稀缺的资金被国有的金融机构所控制,而它们的信贷配给又偏好于国有经济,从而使民营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更难获得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甚至一些较小的民营企业几乎得不到任何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金融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反映最低。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仅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21]第四,社会普遍的“信用缺失”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一方面民营企业成为新的信用关系的缔造者,另一方面又确实是制造大量恶化社会信用的行为者,民营企业的确助长了社会的“信用缺失”。但目前的情况是,这种恶化的社会信用状况被过分地归咎在民营经济的名下,因而,反过来进一步加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民营企业在这种很不理想的融资环境下,难以正常开展各种创新活动。首先,由于企业资金紧缺就会引发资金的挤出和替代效应。本来应该安排的创新资金不得不被挪用到企业急需的短期用途上,使长期的创新投入无法得到保障;其次,由于银行贷款时看重企业的有形资产,而企业的品牌、商誉以及涉及企业战略资产的系统技术软件并不能成为企业的贷款抵押物,这样就从客观上刺激企业注重有形资产的投入而忽视由创新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投入;第三,现行融资体制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寻求利息很高的私人借贷,而黑市融资的利息有的高达20%左右,很少企业的利润率能够超过这个高度,所以造成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大量流失,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在创新活动上的投入力度。再则,如果企业家预期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低于现行贷款利率的话,创新活动就会被终止。 

    

           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第一,鼓励民营企业实施产权制度创新,构筑多元化、社会化的产权结构。虽然多数民营企业的实行家族制有其客观原因,但是,如果固守家族制必定影响企业的成长和扩张。因此,应当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实施产权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或创新。尽管产权社会化会对企业的控制权造成一定影响,但一定要让家族企业的所有者明白,对控制权的必要制衡有时会预防因独断决策造成的失误。 

      第二,创新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股权结构)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 G.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和法律的完善和实施程度大致成正比。如上所述,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依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的倾向。当然,私营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定。不过,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元化的民营企业,要鼓励并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一定要在产权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重新构筑企业的治理结构。要通过建立健全董事会、重塑董事会与经营层的制衡关系实现全新的治理机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优秀企业家在企业治理结构的作用,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明,如果企业内部拥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起重要作用,企业往往能够不断壮大。 

      第三,民营企业必须重视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制胜的前提是能够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物美价廉的物质产品或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可是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根据我们的调查,有285家企业反映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占样本总数的38.72%。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始终拥有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过程的协调与交流,包括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新型的“产、学、研”联合模式等,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中小型企业每年用于RD的费用占公司年销售额的比重大致在2%~3%,微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曾高达20%多,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研究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仅有0.31%。[22]因此,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具有成长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管理。 

  第四,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家族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难以接纳人才,但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没有人才。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有511家企业反映人才短缺,占全部样本企业736家的69.43%。现代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惟有启用能人,为人才充分施展其才能创造良好环境,企业才有机会最终赢得竞争。我们认为,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要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企业要营造全面创新特别是全员创新的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参见表5),目前民营企业在激励员工创新的措施方面,发奖金、增加工资及其他物质奖励者居多,在737家被调查企业中,有612家企业,占总数的83.15%回答采取这一手段,采取精神鼓励、提拔重用所占比重也分别达到52.99%和54.35%。然而,创新收益分成这一重要手段使用率则仅有131家,占样本总数的17.8%。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5    企业激励员工创新的手段 

创新收益分成 

131(家) 

17.80% 

发奖金、增加工资及其他物质奖励 

612(家) 

83.15% 

精神鼓励 

390(家) 

52.99% 

提拔重用 

400(家) 

54.35% 

其他 

44(家) 

5.98%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浙江等四省民营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库。  

  第五,创新经营手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也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融资方面的好处。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消除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非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减持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六,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缓解道德风险。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信誉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金融机构和广大消费者。 

    第七,民营企业要实施市场创新,需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民营经济发展到今日,要想进一步发展,提高竞争力,通过树立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来开拓和占领市场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就其质量而言,并不亚于国外的产品,但就是由于牌子不响而大大影响了其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收益,一些企业不得不借助外国的品牌从事“贴牌(OEM)”生产和让外方代为设计(ODM),企业收益的很大一块被合作方攫取。有研究表明,外国企业不仅通过OEMODM赚取经济利益,而且要通过这种方式从战略上进一步扩大其品牌的影响力而抑制我国企业品牌的扩散。因此,只有在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力度,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制造商(OBM),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第八,必须重视企业经营战略。战略理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备的理念,是企业谋求长期生存的重要保障。民营我国企业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经营战略,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因此,民营企业不仅要善于短期的战术运作,而且要在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是实现多元化战略还是走专业化道路,企业必须清楚它的依据。此外,企业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制定出涉及长期利益的战略对策。 

    第九,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存在,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锻造企业的战略资产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在凝聚企业员工的力量,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地,要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学技术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从而使企业尽快过渡到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组织。 

    第十,放松产业准入限制,鼓励产业升级。从政府角度讲,对那些可竞争的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产业部门,政府一定要尽快放松规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这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压力,提高现存企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也为民营企业的市场创新提供一个较好的拓展空间。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国债、财政贴息、税收等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促使广大民营企业由过去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价值的粗放经营模式向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价值的集约经营模式转化。 

      第十一,通过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商会等方式,强化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民营经济主导的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不存在部门管理,但不能没有行业管理。在施行行业管理上,也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的方式加以引导和自律。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表达政府的意图,行业协会通过对本行业内企业的督导、督察,规范其行为,促进其进步和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Mansel G.Blackford1998:"The Rise Modern Business in Great Britain,The United States,and Japan",The University of Carolina Press. 

  2.Rothwell Roy,Zegveld Walter1982:Innovation and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London,Frances Pinter Ltd. 

  3.Penrose E1959: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1年。 

  5.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 

  6.彼得.德鲁克:《企业家与创新》(中译本),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7.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中译本),中信出版社,2004年。 

  8.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9.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10.剧锦文:《国有企业:产业分布与产业重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1.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许庆瑞、谢章  、郑刚:“全面创新管理的制度分析”,《科研管理》,2004年第3期。 

  13.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课题组:“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成长研究(上)”,载于《中国统计》,2004年第2期。 

    

    

2)变革企业治理结构。在希望集团实施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企业的治理结构同样发生着根本变化。以新希望集团为例,像刘永行和刘永好,以前是企业的所有者、直接经营者和管理者,现在则逐步成为公司的战略决策者和投资人,完成了家族企业创始人身份和角色的转换。与此同时,随着职业经理人的进入,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开始向创业团队过渡。这标志着希望集团的家族式企业模式已经走向成熟和现代化,并实现了企业在资本、人才等方面更大的社会化。 
1)明晰产权关系。早期的希望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但是,早在1992年希望集团就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弊端,并开始进行企业制度和组织创新。集团公司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以刘永言为首成立了大陆希望公司,专搞电子,做中央空调;以陈育新为首成立了华西希望公司,专做房地产,并管理新津老基地,也做兼饲料;而刘永行和刘永好则联手专做饲料。1995年,希望集团再次进行企业制度和组织创新,分别组建了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1998年,在新希望集团内部再进行制度创新,将集团属下的四家饲料企业剥离出来,联合改制为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并在深交所上市,从而标志着新希望集团已由一个家族企业迈向了现代企业。 


  [1]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承担的“民营企业竞争力分析研究报告”课题的子课题。刘迎秋研究员、张军研究员、王小映博士、黄少卿、赵少钦、李裕、郑新华、刘艳红等博士生提出了宝贵意见。 

  [2]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124页提供的数字计算。 

  [3] 许庆瑞等(2004)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在全面创新管理方面的文献。如:用户(供应商)创新(Eric Von Hippel,1988,1993;Stephen M.Shapiro,2002等),全时创新(Steph M.Shapiro,2002等),全流程创新(Michael HammerJames Champy,1993;T.H.Davenport,1994,等),全员创新(Margaret J.Wheatley,2001,等)等等。 

  [4] 所谓“成长型企业和500家企业”是该课题组基于发放的5000份及有效回收的931份问卷划分而成的。详细情况请参见苏波 主编:《中国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报告(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5] 韩波勇、张耀辉:“对汕头地区家族企业创新的调查与研究”,载于《特区经济》,2003年第12期。 

  [6] 根据鲍莫尔(2002)的资料,1997年,美国的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部门的企业将其总收入中超过13%的资金用在了研发上,医药行业中的这个数字为10.5%,办公、计算和会计设备生产企业用于该目的的支出超过了9%。生产光学和影像设备、通讯设备、电子零件和一些其他产品的企业,也将其大部分收入用在了研发上。 

  [7] 因创新导致的超额利润至少包括:因垄断价格增加的利润、因降低成本增加的利润和因市场份额扩大增加的利润。 

  [8] 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中译本),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9] 詹姆士.奎恩、乔丹.巴洛奇、卡伦.兹恩:《创新爆炸——通过智力和软件实现增长战略》(中译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10] 苏波 主编:《中国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11] Rothwell Roy,Zegveld Walter概括了不同学者对小企业和发明家在重大发明与创新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如下表: 

  4-3         不同学者对小企业和发明家在重大发明与创新中的作用的研究结果 

学者及年份 

所研究的发明、创新的类型及数量 

小企业和发明家所占的比例 

Jewkers,Sawers,Stillerman(1958) 

20世纪61项重要发明和创新成果 

50%以上 

Hamberg(1963) 

19461955年间主要发明成果 

67%以上 

Peck(1962) 

铝焊接、铝制品及制造技术的149项发明成果 

86 

Hamberg(1963) 

美国钢铁行业的7大重要创新成果 

100 

Enos(1962) 

石油精炼及分镏技术的7大发明成果 

100 

  资料来源:Rothwell Roy,Zegveld WalterInnovation and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London,Frances Pinter Ltd,1982. 

  [12] 所谓“创新常规化”是指企业将创新活动成为企业活动中一项常规的甚至是普通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将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最小化。 

  [13] 《人民日报》,2004118日,第二版。 

  [14] 清华紫光的前身是清华科技开发总公司,创办于1988年,1993年更名为清华紫光集团公司,1999年,清华紫光经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上市。2002年并入新成立的清华控股集团公司。 

  [15] 19927月,万向集团与香港东南国际投资公司合资组建“万向机械”,注册资本1360万美元,总投资2400万美元,万向集团占股75%。组建中外合资公司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享受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199611月,万向集团的上市公司万向钱潮收购万向机械60%股权。截至1996930日,万向机械账面总资产14552.44万元,负债6245.66万元,股东权益8306.78万元。被估值为18038.68万元,负债6246.54万元,股东权益11792.13万元,每股净资产2.13元。在实际交易中,万向机械的每股价格为1.81元,不仅万向集团套现5997万元,高于60%股权对应的权益总额(8306.78×60%4984.07),而且因为股权转让价格低于评估的每股资产净值,万向钱潮此次收购在转眼间其账面上就增值了17.68%,对于收购双方,无疑是一种双赢。到2000年,万向钱潮单方面对万向机械增资6367万元,持股比例增加到75%,实际投资比例则达到81%2003年,万向钱潮继续从万向集团手中收购剩下的股权,并将全资子公司万向机械变更为分公司。 

  [16] 所谓战略资产是指一个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是一个企业得以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战略资产具有:难以交易或模仿;稀缺、持久,且不易替代;互补性(即一种资产的价值上升而另一种资产的价值也上升);只适用于某个企业(即不易转让);与未来战略行业要素保持一致;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专用性)等特点(保罗.J.H.舒梅克,拉尔夫.阿米特,1997)。 

  [17] 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中译本),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2426页。 

  [18] “融资缺口”一词最早出现于1931年英国议员Mcmillan向国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他发现当企业需要的外源资本的规模低于25万英镑时,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从而形成中小型企业的“自然融资屏障”。 

  [19] 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8页。 

  [20] 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21] 参见《国际金融报》,2002822日第1版。 

  [22] 苏波 主编:《中国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报告(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