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经济主基调和新趋势

2024-04-07

调整字号:

作者:付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年1月22日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明了当前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新动向和新趋势,为2024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会议特别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这五个方面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新步伐。

 

  一、2023年宏观经济成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了2023年政府经济工作的两项内容,第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第二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面,2023年继续推进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在加强党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方面,《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等党中央机构,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数据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方面,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在扩大内需方面,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把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作为重要内容,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逐步恢复。同时,在2023年3月全国两会制定3%赤字率目标、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的基础上,10月又宣布新增1万亿元特别国债,截至12月底已经下达两批国债资金预算,合计超过8000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等。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等。出台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等监管制度。针对房地产头部房企风险,出台了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一系列新宏观调控措施,缓解了前期过于趋紧的房地产融资、购买和贷款政策。

  2023年宏观经济有效复苏。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前三季度已经实现5.2%的经济增速,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大概在5.2%—5.3%之间。2023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为5.4%。无论如何,完成全年目标是没问题的。物价方面,2023年两会设定的通胀目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实际同比上涨0.3%,距离安全线还有很远。就业方面,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1200万人左右,前10个月已经完成1109万,全年目标可以超额实现。失业率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在5.5%左右,实际上前11个月的调查失业率均值在5.2%左右,预计全年失业率也将低于安全线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进出口略有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年宏观经济目标基本都能实现。

 

  二、2024年中国经济主基调

 

  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主基调是“全面复苏”。2023年是疫情后恢复的第一年,2024年是经济继续恢复的一年,2024年将转向“全面复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是“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在宏观经济指标中,最能说明经济依然偏弱的是物价指标。2023年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仅同比上涨0.3%,接近于零。特别是11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是同比下降0.5%,意味着再度松弛。按照经济周期的基本阶段划分,物价上涨接近于零表明需求侧严重不足,经济周期性地处于下行阶段,这个情况会一直延续到2024年。按照近30年以来的经验,1998、1999年和2009年两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零时,中国都启动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以应对经济下行。为了推动经济全面复苏,我们已经处于新一轮刺激方案的边缘。

  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是适度扩张。正是基于经济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的判断,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意味着2024年将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意味着中国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赤字规模会继续扩大,赤字率将重新回归到3%上方,才能达到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目标。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也意味着2024年将是2009年以来连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第16个年头。积极财政政策连续执行,已经严重压缩了财政政策的扩张性空间,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是提质增效,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而非大规模数量扩张。如何挖掘存量财政收支、存量债务的效率空间,又是一个新问题。

 

  三、2024年中国经济新趋势

 

  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成长和发展扩大。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词汇,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是2023年的经济增长热点,代表了2024年和未来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中央财办的解释是,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为了培育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是代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未来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依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才能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北交所在2023年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大盘。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和供给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和强调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并将其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新经济形态和首要经济目标。党的二十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概念,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具备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时代特征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其基本特点是注重国内市场、具备全球竞争力,创新为产业成长的第一动力,以现代服务业为增加值主体,以工业制造能力为价值载体,以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要素为基础,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支撑,还必须能够发挥中国的大国优势、注重实体经济导向,能够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有助于发挥国有经济优势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长是中国经济总体供给能力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24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

  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后疫情阶段的消费增速下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弱项所在,也是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在。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循环的关键所在。消费不振,则国内投资无力,资本回报率持续下行,影响投资者积极性和长期增长前景。对此,《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扩大内需的战略性方向是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倡导低碳消费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评估,积极作为,稳中求进。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逐步多元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客观上也带来了发展目标协调和发展机制相容的问题。非经济政策正在对经济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环保政策要执行到什么程度,教育和文化行业的政策对市场主体会产生多大影响,等等,都是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认真面对、综合考虑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政策越多、出政策的部门越多,需要协调的地方就越多,形成政策合力就越难,对市场主体的影响就越复杂。更多的政策执法必须在与市场主体的磨合中找到合适力度,因此,认真观察市场主体的政策反馈、及时纠偏止错就越发重要。注重不同政策的方向一致性,防范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打架,相互掣肘,特别是要克服政策过多导致的基层执行部门找不到重点、抓不到方向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稳字当头,以稳为主,“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中央将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概括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就是要防范宏观政策急转弯,为2024年的宏观经济提供更多增量,力争多增少减、只增不减,多立少破、只立不破。在工作方式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特别强调,须发扬时不我待之精神,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

 

  (付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室副主任)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jjx/jjx_jjxp/202401/t20240122_5730109.shtml

  (编辑:刘益建;审校:熊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