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经济运行数据简析

2018-08-27

调整字号:

2018年第57期(总第1854期) 2018年8月17日(星期五)

  7月份经济运行数据简析

  [导读:7月份主要经济数据全面走弱,工业、消费均低于预期,投资增速更创出纪录新低,显示在金融去杠杆和贸易战阴影下,宏观经济持续承压,未来或面临更大压力。但由专家也指出,最近的政策导向已经发生变化,只是不会在短期内很快地传导到数据当中,政策转向不会这么快见到结果,但特别应该注意不要因此而过度加码,导致政策过猛。]

  7月经济数据全面走弱

  据路透报道,中国7月份主要经济数据全面走弱,工业、消费均低于预期,投资增速更创出纪录新低,显示在金融去杠杆和贸易战阴影下,宏观经济持续承压,未来或面临更大压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8.8%。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上月为4.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上月为4.7%。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为纪录新低,期内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8%。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指出,7月宏观经济数据保持全面回落态势,经济下行压力没有明显缓解。海通证券宏观团队姜超、于博亦称,7月经济继续走弱,生产端工业增速低位持平,需求端出口维持平稳,但投资、消费继续下滑,经济下行拐点进一步确认。投资全靠地产托底,但制造业复苏偏弱背景下,终究难抵基建下滑拖累,然而依靠土地购置高增支撑的地产投资终将面临下滑,消费则受制于前期居民加杠杆透支购买力,仍在寻底,加之7月社融增速继续回落,下半年经济寻底之路仍漫漫。

  图1:中国7月工业增速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称,总体来看经济继续承压,但最近的政策导向已经发生变化,比如从去杠杆到稳杠杆、“六稳”等,但这些不会在短期很快的传导到数据当中,因为政策转向不会这么快见到结果,但特别应该注意不要因此而过度加码,导致政策过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但不管从供给侧还是从需求侧看,中国经济持续平稳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向好态势也不会发生变化。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政策基调的转变和逐步发力,逆周期调节因素将对短期内需的扩大起到支撑作用,与外部环境影响形成对冲。而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待协调搭配,基建投资增速下半年有望显著反弹,对促进经济稳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此前召开会议称,当前中国经济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并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会议在部署下半年工作中,首先提到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我们认为这突出了稳增长的重要性。”华泰证券宏观团队李超等表示,积极财政政策要在扩内需和调结构上发挥更大作用,而基建投资增速下半年有望显著反弹。

  对此国开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杜征征提醒称,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基建投资只是起到关键时刻托底作用,而非持续刺激经济之用,要想在避免走老路的前提下还需要进一步的减税降费,真正提振制造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在这一点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仍要协调搭配。

  刘爱华表示,从下一步的走势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指出,要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要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力度,“下半年随着政策的落实落地,随着各方面项目审批的加快,基础设施有望企稳。”

  投资创新低纪录

  受基建投资下滑的拖累,中国1-7月固定资产投资创下纪录新低。分析师指出,虽然政策指向未来基建将发力,但政策边际放松对社会融资的提振尚未显现,因此投资增速短期内仍将维持低迷。

  刘东亮分析,目前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维持反弹势头,其中地产新开工和施工保持向好,开发商资金来源中的自筹资金继续反弹,显示开发商加快房屋销售进度以回笼资金,预计地产与制造业投资仍将持续,但基建投资继续下滑,拉低整体投资表现,若未来基建不能企稳反弹,投资增速有可能创出历史新低。

  数据显示,前七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1%,增速比1-6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3%,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11.6%,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增速比1-6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

  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5,886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1-6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期内商品房销售面积89,9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商品房销售额78,300亿元,增长14.4%。

  图2:中国月度固定资产投资变动

  

  “基础设施投资下降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考虑到7月份财政收入增速仍然高于财政支出,预计8月份以后财政支出进度将进一步加快。”中海晟融经济学家张一称。

  不过,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亦或是房地产投资还能保持相对强劲的态势,对于整体经济来说,其边际效益已经减到很小了。万喆强调,重走老路也无济于经济获得新动能,需要采取比较好的结构性改革的态势,“我们已经看到去杠杆、强监管造成的收缩,如果再重走老路也都是无法进入经济新周期的。”

  国务院此前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要求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经济实体经济和宏观大局。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稳就业将成稳定消费重要前提

  今年以来,中国调查失业率保持总体向好走势,但7月数据显示,与生产的边际放缓对应,本月失业率上升至年内高位。在贸易战升级、国内经济结构艰难转型之际,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分析师预计,明显上升的失业率的上升可能加快相关政策落实的进度和力度,在经济回落和贸易战环境下,稳定就业将是稳定消费的重要前提。

  “虽然贸易摩擦短期内实质性影响尚未体现,但已传导至企业对未来外需的担忧,从而放缓当下生产节奏,或传导至失业率的小幅上升。”国泰君安宏观花长春团队称。

  据刘爱华介绍,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5.1%,比上个月有小幅回升,主要原因还是就业季的影响,7月份毕业大学生集中进入就业市场;但是可以看到,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4%的低位,说明就业形势是比较稳定的。

  刘东亮则指出,7月消费增速再次回落,自去年开始的整体震荡回落态势未变,消费减速的根源来自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结合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跳升0.3个百分点,显示就业压力有所加大,未来刺激消费难度提升。

  他们并分析,整体看,用品类和地产相关类消费增速的放缓,或受到“618”提前透支消费的影响,但结合考虑本月生产的放缓和失业率的小幅提升,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速的不确定性加大,从而消费意愿降低,可能是消费放缓背后更重要的原因。

  关于失业率,万喆强调,当它出现上升的时候要保持警惕,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为什么失业率表现比较好,这是因为经济整体转型当中,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互联网新经济的带动下产生的服务业新需求越来越多,如果制造业、新经济变弱了,那么产生的服务业就业也会慢慢随之削减,因此接下来要非常关注就业问题。

  中国国家发改委此前召开发布会称,随着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软硬环境得到不断健全,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会使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今年中国服务消费一直保持较快发展,旅游、家政等消费十分活跃,成为消费的半壁江山,消费市场的供求保持基本平衡,消费品供给充裕。

  如何看中美贸易战后的中国经济数据

  日经新闻报道指出,中国消费和投资的低迷在持续。8月14日发布的7月份零售销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均低于6月份。一直在推动的压缩过剩债务构成沉重压力。中国领导层将加快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但也有可能因此而暂时搁置改革。

  7月份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8.8%,比6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行业团体汇总的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7月份的零售额同比减少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此前表示,许多消费者在等待7月份的汽车关税下调,压低了5-6月的零售销售额增长率1.5-2个百分点。但汽车销售7月份也出现同比减少,连续3个月下降。截止去年实施的减税政策似乎提前透支了需求。

  在政府倡导提高消费水平的情况下,但中国当前“消费水平下降”成为议论的话题。由于房价高涨,互联网上很多“需要还房贷而实在没钱”的评论。根据上海财经大学的统计,个人收入与贷款之比在2017年底达到107%,上升到与美国相当的水平。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出现破产情况,无法偿还个人投资资金也抑制了消费心理。

  投资也持续减速。1-7月成为自1995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低增长率。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增长5.7%,也比1-6月下滑1.6个百分点,在2017年之前保持着每年两位数增长,如今却在拖累总体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减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管制。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正式开展债务压缩,低盈利的基础设施项目筹集资金变得困难。

  7月份企业和个人的资金筹集总额为1万亿元,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均为下降。尽管银行贷款大幅增加,但不经过银行、通过“影子银行”筹集的金额减少了约5千亿元。此前向高风险的基础设施项目注入资金的一直是影子银行而不是银行。

  但中国出口保持坚挺,7月份同比增长12%,增幅扩大。尽管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尚未显现出来,但机器人生产锐减令人担忧。5月份增长35%,而6月份仅增长7%,7月份也是增长6%,增速放缓。美国从7月份起加征25%的关税,有可能对机器人生产造成打击。深圳市二季度出口减少11%,似乎局部影响已开始显现。

  31个大城市7月份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达到去年12月以来的最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主要原因还是就业季的影响,7月份毕业大学生集中进入就业市场,但需要警惕贸易战对就业的影响。

  中国正在研究的经济刺激措施似乎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中心。在2008年爆发雷曼危机后中国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防止经济减速,成为如今债务过剩问题的根源。

  7月楼市环比涨幅创近两年新高

  据路透报道,年中进一步升级的调控尚未在7月房价数据中显现效果,当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环比涨幅均扩大,环比更是创下近两年新高,超过九成的城市出现房价上涨。

  图3: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月环比涨幅

 

  三四线楼市接替二线成为房价上涨龙头,显示棚改仍对其构成支撑,去库存或已近尾声。不过,政治局会议明确表态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住建部强调对楼市调控不力的城市坚决问责,上海国有大行首套房贷利率下调计划叫停,如此种种都表明调控从严立场不变,三四线楼市还能热多久存疑。

  “从当下房地产市场走势看,普涨局面依然存在,部分城市上涨幅度较高,预计后续调控加码的可能性加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

  他指出,三四线城市棚改等政策带来的高峰期依然存在,从全国看,上涨依然是主流,虽然分化趋势持续。一二线城市调控政策力度大,但上涨城市的数量依然较多。特别是中西部面积销售上涨幅度均远超过市场平均涨幅、成交金额上涨幅度同比高达26%以上。

  路透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数据测算,今年7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升5.8%,连涨34个月,升幅为去年9月以来最高。从环比看,7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上涨1.1%,连涨40个月,为2016年10月以来最高涨幅。

  “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略有扩大。”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7月各地继续坚持因城施策,调控措施陆续加码,努力促进供求平衡,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统计局数据显示,环比来看,一线和二线涨幅较前月收窄,分别从0.6%降至0.2%,1.2%微降至1.1%,三线则明显扩大,自0.7%升至1.5%,一二三线的二手房价指数环比涨幅均扩大。

  同比来看,一二三线城市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价格指数涨幅均高于前月。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投资销售数据亦好于市场预期。前七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10.2%,高于前值,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亦较前六月加速增长。

  图4: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及房屋新开工面积变动

 

  统计局新闻稿显示,从15个热点城市来看,7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个,与上月相同,最大降幅为0.1%;持平的2个,减少1个;上涨的11个,增加1个,最高涨幅为3.0%。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房价并没有继续下跌,反而呈现了继续上涨且涨幅扩大的态势,这也要求下半年各类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逻辑,进而形成更为稳妥的价格管控模式。

  他认为,目前房价上涨的城市,主要是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地级市,规模较大,说明棚改力度大,城市的商业和自然环境较好、购房政策相对宽松,房价容易上涨。

  从环比看,7月有65个城市新房价格指数上涨,仅有两个和三个城市环比持平和下跌。三亚、济南、昆明、烟台、宜昌等城市涨幅居前,泉州、南京、上海环比下跌。

  张大伟指出,一二线城市调控政策抑制市场,三四线库存去化完成,上涨迅速。全国房地产市场库存数据已经跌至50个月最低,连续超过四年下调。“整体看,全国性的去库存周期已经完成。”

  年中闭幕的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楼市政策定下从严基调,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尽管中国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均释放微调信号,但从中央的表态看,房地产调控依然只紧不松,鉴于当前楼市上涨动力犹在,从短期稳市场角度看,部分城市仍会有更多调控措施出台。

  严跃进指出,当前三线城市房价涨幅明显较大,上涨动力依然很强,很多城市库存不多,他认为后续三四线可能会有去库存工作、土地供给政策、棚改政策的调整。

  张大伟则指出,各地楼市限价政策严格,大部分城市买房依然可以赚钱。这种财富效应存在,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在刷新历史的调控政策数量与调控政策力度下,依然在创造高销售纪录。

  据其统计,上半年楼市调控高达192次,累计叠加7月单月的接近70次调控,2018年短短7个月房地产主要城市调控次数就达到了260次。不论是7月单月,还是1-7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都创历史纪录。

  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称,下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环境进一步收紧,住建部不断重申坚持调控力度不放松立场,针对部分过热城市及时进行政策升级、修补,积极引导市场预期,房地产金融政策仍将延续收紧态势,资金面仍然较紧。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则8月7日表示,将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体系,完善对地方房地产调控工作的评价考核机制,要严格督查,对工作不力、市场波动大、未能实现调控目标的地方坚决问责。

  自2018年1月起,国家统计局取消保障性住房销售价格统计指标,只编发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不再编发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

  中国房产泡沫在向地方城市蔓延?

  日经新闻指出,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再次迎来上涨。以吸引人才为名绕开限购政策的地方城市主导了价格上涨。此外,在老旧住宅区改造的拆迁补偿中支付现金也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维持严格限购政策的北京和上海则出现了小幅下跌。这也显示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从沿海地区的大城市扩大至人口减少的偏僻城市,将来暴跌的风险将提高。

  8月15日发布的2018年7月中国70个主要城市的新建住宅价格动向显示,环比上涨的城市超过9成,达到65个。上涨城市数创出2016年4月以来最多。除西安外,长沙、武汉和成都等允许大学生落户的地方城市上涨突出。在中国购买房地产时,户籍是主要的限购条件之一,因此这是实质性的放宽限制。

  被称为“三线”和“四线”、在省级行政地区里排在第2名以下的小规模地方城市房价也在上涨。7月,吉林、宜昌和扬州等地上涨。虽然人口减少的城市很多,但住房却在上涨,原因何在呢?

  关键是中国推进的老旧住宅区的改造。中国正推进从农村移居城市的低收入者等居住地区以及居住环境差的居住区的改造。2008-2017年改造了约4000万套。

  以前作为拆迁补偿发放住宅,但作为扶贫对策的一环,自2015年起鼓励发放现金。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向政府旗下的国家开发银行放贷,而开发银行将发放补偿金所需的资金贷给地方政府。虽然是间接的,但这是中央银行提供房地产购买资金的罕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余额截至6月底达到3.18万亿元。现金占拆迁补偿的比率从2013年的8%迅速提高至2016年的49%。获得现金的人都在当地和相邻城市购买了住房。农村的住房库存被认为已消化殆尽,瑞银集团(UBS) 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这将2016、2017年的中国房地产销售增幅推高一半左右。

  不过,中国政府也担心出现泡沫,已开始减少现金补偿。7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开发银行贷款仅为300亿元,创出1年零5个月以来最低水平。一位外资证券的分析师敲响警钟称“今后三线、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有可能暴跌,对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银行构成打击,同时个人消费也将下滑”。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7月底决定“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党中央开始认真挤泡沫,但中央与地方政府仍存在温差。这是因为金融当局打击“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只能依赖土地的出售收入保持资金周转。1-6月土地出售收入约为2.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全年超过创出历史新高的2017年已成定局。

  7月新增贷款超预期

  据路透报道,央行8月13日公布,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元,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5%。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0.6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7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多增3709亿元。央行并称,2018年7月起,央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姜超、李金柳认为,宽松格局持续,难改社融下行。7月起央行实施定向降准,释放资金规模约5000亿元,二季度末超储率处于1.7%的相对高位,当前DR007在2.3%左右低位,货币宽松仍将延续。近期银行在指导下加强了信贷投放,但整体需求走弱,且表外非标融资也在继续萎缩,社融增速仍是下行趋势。

  财通基金固收分析师郑良海认为,M2增速大幅回升,央行积极操作显效果,M0和M1增速继续下降,显示资金更多在货币市场。此外7月新增信贷创同期最高,7月为信贷小月,但本次时点特殊,既有监管部门一直鼓励表外转表内,也有对去杠杆导致部份中小微和民营融资难、以及应对经济下行的窗口指导,多种因素造就历史。7.23国常会以来,一直强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保监会亦强调充分理解政策意图。对去杠杆来说,受内外风险因素上升影响,稳杠杆接棒,未来社融规模会进一步恢复,与新增信贷的剪刀差将缩窄。

  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团队蔡浩指出,7月M2数据有所回升,主要系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增长所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上月数据多增部分主要由短期贷款和票据贡献,7月贷款数据中代表企业生产活力的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较前值多增875亿,为今年以来第三高。7月社融统计口径有所变化,若按照旧的统计口径计,也在万亿之上,有些低于市场预期,较去年同期少增1000多亿元,主要原因仍然是影子银行萎缩速度较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债券净融资有了快速回升,再结合新增贷款超预期的情形来看,央行“宽信用”的货币政策导向正在发挥作用。

  综合看,当前“宽信用”导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社融存量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社融增量依然略显不足。央行修改了社融的统计方式,或表明严监管下“开正门,堵偏门”的政策导向将会延续。不过,鉴于7月下旬国常会提到要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预计若正门的信用扩张不能更快,对偏门的影子银行的收缩力度或会有所缓和,但其中的尺度把握是难题,应警惕一放就乱的现象发生。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认为,当月新增贷款的增速显然有所提升,比去年同期都是有显著增长,显示出现在央行已经由前期的向中性回归的政策已经开始在向着灵活调整,甚至是阶段性宽松方向来发展。由前期的针对性的降低存准到现在直接增加信贷,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各项贷款余额的增长显示出央行的政策是抓信贷为主,通过宽信贷来提升流动性,那么效果也从M2增速扩大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社会融资增速整体平淡,虽然统计的规模扩大,但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并没有显著加快。另外,央行政策使得人民币弱势会延续,在保汇率还是降利率方面,央行选择降利率来控制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的持续弱势是否会对跨境资本流动以及对外投资、吸引投资造成影响,这个值得高度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王洋表示,从央行现在的基调来看,货币政策还是继续放松,从而达到向宽信用传导的目的。具体来说,重点靠信贷扩张对冲非标收缩,信贷主要靠基建、大项目,导致中长期企业贷款较多。向宽信用传导的途径主要通过项目拉动,窗口指导,结构性政策,比如放贷多给予流动性等支持。另外,去杠杆的政策已经微调,比之前监管力度已有所放松。去杠杆最终是要看效率而不是数量,即是否高效率的部门得到发展,低效率有风险的部门被抑制。在去杠杆过程中,如果过于重视稳增长目标,可能影响实际效果,甚至一些效率低的部门又加杠杆了,这一点需要更多关注。

  小微实体经济处境艰难

  据路透的报道,部分小微企业面临坚难的处境。

  案例1:一家从清洁能源管理转行到建筑装配领域的三板上市公司,已经停产半个月。公司副总称“环评压力以及资质不全,导致公司目前的停产。”建筑装配行业是国家目前鼓励发展的产业,节能又环保,目前公司潜在订单虽然很多,但敢接的却不多。“因为现在做单都需要企业自行垫资购买生产材料,对方一份钱的订金都不付,因为这是个卖方市场,你不做自然有人做,而且工程做完了付款还要推三阻四,基本都没办法收到全款,原本利润就不高,再这么一折腾没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哪敢玩啊?”

  苦于资金链紧绷的现实,他表示,今明两年是公司最难熬的日子,熬过去了就是春暖花开,熬不过去可能就是颗粒无收,虽然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但要想获得真金白银的银行支持,以其三板企业目前亏损的现状很难贷到款。

  案例2:在北京从事防盗门代理业务已经20多年的朱先生说,生意难做,尤其是今年生意更难做的感慨尤为深刻。“人工成本上升,生意好的时支撑一二十个工人不在话下,但现在订单少,只能接零售,工人工资每月得5000元以上,包吃住,也只能勉强维持4-5个工人的规模,想去工地接活又不敢,因为对方不付订金全部要自己先垫付,回款还特别慢,附加条件又特别多,同时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打点,本来利就薄,算下来都要倒贴了。”

  据报导,1-6月,中国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达1.81万户。随着“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挺进,创业创新焕发蓬勃生机。为给实体企业减负松绑,中国上半年出台了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降低物流成本等一系列政策,使更多企业轻装上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为92.57元,同比下降0.4元。

  北京一位从事营业执照代办的中介阿强称,现在申请注册一个企业手续是很快,三周就可以搞定,代理费1000元,但要注销至少要三个月,尤其是涉及税务方面的手续更是繁杂,要注册人自己注销很难,通常要找中介,注销的费用大概是6000元左右。为了省事省钱,很多已经破产的企业宁愿选择“安乐死”的方式——不经营也不注销。

  不可否认,面对转型升级的中国,调结构之痛正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放眼望去,虽不乏优质企业转型成功,但面对更多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微实体企业,人工,原料成本高企,市场需求有限甚至接近饱和,而开拓新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也让这些企业对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充满质疑。

  案例3:华东地区一位药物中间体企业老板今年的业务几近停滞,有一些是市场原因业务受损还能理解,但还有眼看着几千万的生意就是做不了,维系了十多年的海外客户因为信任品质,对他们产品的价格“报多少就算多少”,但就算这样,受制于环保、信贷等限制,华东地区周边曾经合作过的药厂都无法保障生产。“我们的这个客户很多年了,我想这一次真是没办法了,他们(客户)最后肯定要流失给印度了。”这位王姓老板称“以前合作的药厂开开停停,很多都关了。”

  问及是否有考虑去印度或者越南设厂改善局面,他表示,现在的贸易和设厂是两回事,设厂做实业投入更多,也没有经验,应该不会考虑,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案例4:李先生是一家进口珠宝原料的公司的员工,人民币汇率波动及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全球贸易形势不确定性给他带来了忧虑。

  对于年进口额几亿元的小型进口商而言,今年珠宝消费市场疲弱已经形成压力,下半年跌跌不休的人民币汇率又对着利润砍了一刀,本来打算在国外建厂的打算也思虑再三,不敢轻易投入。

  不仅如此,财务成本也提升明显,包括时间成本。据他表示,前一段时间为了支付一笔不足10万美元的跨境货款,光是合规就审了十几天。为了规避美元作为结算货币造成的换算损失,他们正在考虑使用卢布作为结算货币,但卢布和人民币等汇率今年的价格动荡又让他们如履薄冰。

  更让他气愤的是,国内市场充斥着不少走私原料,不仅量大,而且价格跌跌不休,让他们这些正规进口商欲辨无言,更恶化了经营前景。去年还信心满满的他今年已经感受寒意阵阵。

  8月初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下,首次提出六个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亦突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外围环境有变的大背景下,“稳字当优”仍是中国现实选择,而微调的政策着力点也更强调精准靶向。其后虽有扶持小微企业的金融举措出台,但对这些正困于资金链压力而苦苦挣扎的小微实体经济而言,能否撑到拨云见日那天到来却是个问题。

  央行网站刊登《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称,普惠金融稳步发展,信贷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平稳增长,信贷障碍有所改善,但部分领域信贷支持有待加强;密切关注普惠金融信贷风险,避免过度发放贷款。

(完) 

 

  (整理、编译:王砚峰、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8年第57期(总第1854期)          2018年8月17日(星期五)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