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剑指信用收缩

2018-07-24

调整字号:

2018年第50期(总第1847期)    2018年7月23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央行剑指信用收缩 日欧签自贸协定 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暗战 美经济增长将放缓 瑞银: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剧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居全球第3

  央行剑指信用收缩

  [摘要:在将注意力聚焦于中美贸易战的同时,中国央行也未忽视国内的金融风险。在信用收缩背景下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日益凸显,央行正采取鼓励银行房贷及投资信用债的措施,应对信用收缩。]

  中国银行业不良“冰山”渐显

  据路透报道,中国金融管理部门从严监管强势去杠杆,正令潜藏在银行体系的不良“冰山”逐步浮出水面:除了传统表内不良贷款加速真实暴露外,还包括未纳入监管口径的表内外类信贷、以及前期交由外部机构代持以规避监管的部分。业内人士普遍预期,未来包括上述三部分在内的不良资产规模将“非常大”。

  信用收缩下企业经营及现金流恶化是不良放量的主要诱因,这使得区域经营特征明显且风控相对薄弱的农商行资产质量承压显着。接受路透采访的银行人士指出,部分农商行不良飙升只是存量暴露,更需关注类信贷产品不良新增的压力。

  “资管计划、主动管理的信托计划等银行实质性承担风险的融资产品都属于类信贷,并不在当前不良贷款统计的范围之内,这块受资管新规的影响比较大,”某股份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称。他并指出,资管新规前,这些类信贷存在刚兑等不规范的操作,可以通过不断融资一棒一棒接下去,但新规后就没办法再接续下去,接不下去就成不良了,此类不良正在加速暴露。另一上市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亦对路透表示,“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银行自己发行的资管产品你不兑付谁兑付啊,……(投资标的)授信标准跟银行表内贷款标准不一样,比较宽松,出现问题就麻烦了。可以预言,后面的问题还多着呢。”此外,前几年银行为美化报表将不良交由其他机构代持的部分也在严监管下浮出水面。

  上述股份行负责人就坦言,“2014年到2016年各家银行都做过一批,扔在表外由其他机构代持,现在都会让监管部门检查出来的,这种没有实质性风险转移的资产转让都要求整改,下半年以及未来一两年这块的量还是非常大的。”

  东部某地方AMC高管持同样的观点。他谈到,银行表外的不良以前有很多,但都通过各种方式腾挪,如两家银行对倒互持,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最近这一年来,监管趋严而且各家行可以用来腾挪的空间不大了,会逐渐暴露出来。

  中信银行法律保全部总经理魏安义此前在一论坛上表示,当前去杠杆带来压力,加上监管政策的趋严,不良资产通过结构化、子公司代持等出表方式遇阻,预计未来不良资产的总量将扩大;银行自身的不良贷款过去以表内为主,这两年表外业务的压缩也会暴露相当量的不良资产。

  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1.9%,双双高于3月末的1.77万亿元和1.75%。

  面对更为严格的监管环境,规模较小、风控相对薄弱、贷款五级分类前期较为宽松的地区法人银行显示出其脆弱的一面。就传统表内信贷而言,近期包括贵阳农商行、山东邹平农商行、山东寿光农商行、河南修武农商行等多家农商行2017年末不良贷款大幅上升,部分不良率甚至高达20%。

  以贵阳农商行为例,为落实监管部门降低不良贷款偏离度的要求,2017年末该行将大部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计算,导致年末不良贷款激增;中诚信据此将该行主体信用等级由AA-下调为A+,评级展望为稳定。

  某农商行投资部门负责人对路透表示,农商行不良大幅攀升并非个案,是降杠杆等政策导致企业风险蔓延至银行。“你想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共就几种:表内融资、表外融资和发债。现在表内贷款授信增长不明显,表外回表回不去,前些年做的非标等表外业务、信托计划等都陆续到期。现在债市的整体大环境也不好,很多债没有交易性机会发不出去,造成企业很难,银行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问题。”他称。他并认为,虽然市场普遍将其成因归结为不良贷款认定标准趋严,但他却表示“有关系但关系不大,这只是原来存量的问题,让你把原来隐瞒的(不良)都爆出来,但现在不是存量而是新增的问题。” 对于未来如何应对,他也表示暂时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这轮去杠杆和资管新规弄得大家都很难受,之后再看看国家的政策取向吧。”

  中国银保监会数据并显示,分机构类别看,截至3月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5%、1.7%和3.26%,2017年末则分别为1.53%、1.71%和3.16%。

  与农商行相比,操作更规范、贷款五级分类更为严格的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则显示出较强的抗压能力,在不良处置方面较为淡定。某大行总行人士就谈到,该行近期盈利较佳、有余力处理存量不良。如该行华北某分行因制造业低迷、房地产限购,几十亿公司贷款几乎都沦为不良,但总行层面号召“尽快暴露”还给了该分行不少核销额度。

  上述股份行负责人也表示,其内部将传统不良贷款和类信贷中的不良均纳入管理,称为“全口径不良”;而该行在去年及今年上半年抓住有利时机,以很好的价格处置了一大批不良资产,“压力很轻”。

  因此,面对今年以来不良资产包价格整体趋降其态度更加从容。他表示,“现在不良资产回收率比较低,我们也不那么急,可以等市场缓和缓和再说。”此外,对于当前频现的上市公司股票质押爆仓和债券违约,他称,这对银行不良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我们行内有预警机制,会对相关项目和公司的风险进行监控。”

  对于银行体系不良陡升的压力,业内专家学者也给予高度关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事长李扬近日表示,去杠杆的核心是处理不良资产;杠杆的最大问题在于形成不良资产的部分,其所对应的负债是“死负债”,是永远还不了的,这才是真正需要处理的事情。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亦撰文指出,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本短缺问题尤为突出,须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构注入资本,以增强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央行鼓励银行放贷及信用债投资

  在信用收缩背景下,中国央行拟对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进行激励,符合条件的银行可获MLF(中期借贷便利)等流动性支持。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举意在进一步提升银行放贷以及投资信用债的积极性,缓和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化解信用风险。

  一位权威人士透露,央行拟对银行在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方面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符合市场化配置条件的银行可获流动性支持;央行对银行相关市场化配置并无行政指令要求。另据多位市场人士透露,上述流动性支持包括给予符合条件银行额外资金支持,可能包括MLF等,特别对于新增AA+以下评级信用债投资的银行,其支持力度可能更大。

  分析人士指出,该消息对短期市场信心无疑将有提振,但银行在风险控制以及授信方面料暂难有明显松动,后劲效果如何还有不确定性。“实际操作上,不一定(为中低评级信用债)带来多少配置,但是信号意味更强,估计市场情绪能带起来一些。”上海一银行交易人士表示。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最新固收研究报告指出,想要解决信用债流动性以及融资难的问题,需要看到少量买盘进入推升价格,然后涨价效应进一步吸纳资金,流动性逐步恢复,二级市场活跃带动一级发行放量,最终形成信用债交投的良性循环。目前来看,决策层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而上海一券商交易员则认为,央行鼓励买入低评级信用债的举措后续影响料有限,“能买的,早就买了,有爆(发信用)风险的,给多少钱也不会买。”

  中国央行6月初宣布对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进行扩容,纳入AA+、AA级等信用债及部分专项金融债。这不仅可能缓解MLF抵押券不足的压力,为货币政策预留更多操作空间,同时在当前信用风险升温背景下中低评级主体遭遇融资困境,央行此举也是想为信用债市场注入信心。

  中国5月和6月表外融资断崖式下跌,受创最重的无疑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忧虑不断升温令中小企业融资难愈演愈烈,近期相关政策持续发力亦是为了尽快缓和这一局面。

  一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之前央行窗口指导信贷规模放松,但6月数据并不理想,实际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没有达到预期,所以央行考虑用新增信贷投放来比照MLF资金投放,“之前额度是有了,可银行放贷更谨慎,所以当时都买票据去了。”

  中国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84万亿元,如预期般明显反弹,但令人惊讶的是当月社融规模仅为1.18万亿元,两者差值环比进一步拉大显示表外融资正加剧萎缩,而6月末M2增速创新低亦契合这一趋势,未来社融增速仍面临继续下降的压力。

  中信证券明明固收研究团队指出,本次央行的政策创新可以说十分超过市场预期,但确实是目前其他宏观政策尚未配合,金融市场流动性结构分层、信用创造分层、货币与信用背离尴尬背景下,政策阻力最小的选项之一。

  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杨业伟表示,紧信用最紧的时期已经过去,至少在金融监管部门,对实体经济信用收缩已经高度重视,因而未来实体经济信用将逐步改善。不过他认为,金融监管持续下融资回表和债转股继续推进,这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形成冲击,将继续对银行信贷投放和增持低评级债券形成抑制。此外对地方平台和房地产的融资管制继续存在,也意味着信贷投放渠道并不完全顺畅。因而金融系统政策改变会改善实体经济信用,但难以实现实体信用大幅扩张。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召开座谈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提升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积极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尽管央行此次推出的激励机制,将银行的新增信用债投资和放贷挂钩,但在当前信用风险担忧挥之不去的背景下,银行对于授信以及风险控制都较为严格,短期政策可能对市场信心有一些提振,但后续效果如何市场仍存不小分歧。

  中信证券认为,通过计算,银行系统边际上贡献200-300亿元人民币的新增信用债认购,便可以拖住目前清淡的一级与羸弱的二级,而平摊到五家大行与12家股份制银行,每家每月仅需边际付出15亿元左右资金,可谓性价比十分高,所以不存在银行没钱参与的问题。

  国泰君安证券指出,少量买盘进场是启动流动性重建的开关,在底部不大的交易量即可推高价格,而“买涨不买跌”心态最终促使买盘更加汹涌,并一定程度上缓释企业再融资风险,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如果在市场自发形成拐点之前,依靠行政手段把中低评级信用债收益率下行拐点“买”出来,那么可能会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

  华中一银行交易员称,“到底有多大用处,我觉得真不好说,现在不是资金的问题嘛,MLF的群体基本都是大中型银行啊,不缺钱但授信严,口味整体都比较轻哇。”

  华南一银行交易员则谈到,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央行此举不会增加资管资金来源,而且若银行自营需求起来带动低评级债收益率下行,债券标准资产收益会被拉低,在理财成本没有降低的前提下,对理财并非利好。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信用风险的担忧,“低评级风险我们自己要兜底,央行不会管你。”

  财通基金固收分析师郑良海预计,央行政策对中低评级信用债,主要是AA级肯定会有刺激,一些基本面不错的、二级价格被错杀的会有修复,不过银行应该是比较倾向城投和有授信的企业债,但是AA级以下的就更难了。他并指出,引导的效果不可能一步到位,最终还是取决于流动性环境会不会进一步改善,去杠杆会不会有所放松,也就是真正刺激到机构的风险偏好逐步提高,不然就或多或少显得有点杯水车薪的感觉,“摁着银行去拿和主动去配的效果有很大不同的。”

(综合信息)

  日欧签自贸协定

  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7月17日在日本东京签署了“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根据这份协定,欧盟将取消99%从日本进口商品的关税,包括8年内取消针对日本汽车的10%进口关税;日本则将取消94%的欧盟进口商品关税,包括82%的农产品和水产品。而在今后数年内,日本将逐步取消99%欧盟进口商品关税。

  共同社指出,就参与方经济规模而言,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FTA)。据悉,欧盟和日本的GDP之和占全球经济总量约三成,EPA将可惠及双方超过6亿人口,相关谈判其实早在2013年已开始。

  报道称,欧盟对日本85%的农产品将取消关税。对于猪肉加工产品将立即生效;对于牛肉则在15年内分阶段从38.5%降至9%;对于葡萄酒,将立即取消迄今15%的关税;硬奶酪如切达奶酪29.8%的关税将取消。同时,欧盟的化学产品、服装、日用品和啤酒出口量可望增加。而日本出口到欧盟的机械配件、茶和鱼类价格也同样下调。作为交换,日本将在农产品领域对欧盟取消贸易壁垒。不过据彭博社称,唯一例外的会是大米,这种产品在日本具有文化和政治敏感性,已受到数十年保护。

  日本预计这项协定可促进GDP增长1%,即5万亿日圆,并增加约29万个就业机会;这项协议将逐步使欧洲国家扩大对日本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去年规模分别达到580亿欧元和280亿欧元。日本是仅次于欧盟、美国和中国的第四大经济体,但日本却只是欧盟第七大出口市场。

  日经新闻则称,欧洲人可以从消费品出口中获得最大利益,欧洲出口商每年支付的10亿欧元关税绝大部分将取消,欧洲农民将从中获益。而日本消费者历来青睐欧洲商品,可能将刺激日本消费。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根据该协议,日本在数码经济的关键领域——分享和保护数亿欧洲人的个人信息,也将享受和欧盟成员国一样的待遇。今年5月25日,被称之为“史上最严个人资料保护法”的欧盟GDPR法案正式生效。在数据保护方面,该法案要求需要用户“明确的选择参加才能视为同意”,违反规定将罚款公司全球收入4%或2000万欧元之间更高的数额。

  多数外媒指出,这是欧日双方向美国总统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态度发出的强烈信号。EPA还须经日本国会和作为欧盟立法机构的欧洲议会批准,后者审批环节可能需要数月。有欧盟官员说,欧方希望协定2019年年初、即英国同年3月29日正式脱欧前生效。

(香港商报,2018.7.18)

  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暗战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7月6日启动对中国惩罚性关税。特朗普将高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侵犯列举为理由,称“中国要盗取美国技术”,燃起敌意。但讽刺的是,在一线,中美的相互依赖正在加强。人和企业编织起来的“纽带”无法轻易切断。

  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6月29日,在面朝太平洋的度假胜地“半月湾(half moon bay)”的高级酒店里,约300名创业者和投资者汇聚一堂。这是中国投资基金主办的演讲会“中美人工智能(AI)峰会”。从旧金山驱车到会场需要近1个小时,但从早上8点开幕起就处于超满员状态。

  登台的有百度和京东集团的投资负责人、在美国拓展业务的中国AI创业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律专家等。美国企业方面,苹果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谷歌医疗保健业务负责人等出席。

  这个会议与美国著名IT(信息化技术)活动相比并不显眼,但主题引人关注。会场还出现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活动从主办方的致辞开始,呼吁中美链接AI世界的两个力量源泉,明显彰显出科技领域的双边合作。

  关于自动驾驶,百度的负责人表示如果中美分享行驶数据,开发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美国风险投资的高管也表示赞赏,称“中国政府是认真的。具有速度感,有美国应学习的地方”。关于机器人技术,无人机厂商中国大疆创新(DJI)的研究者表示,可以对美国的基础设施修复发挥积极作用。随后另外一位美国投资者回应称,“在美国,缺乏采摘草莓的人手,可以利用中国的机器人技术”。这些发言听起来像是极端偏袒中国,但在硅谷,如今或许也并不罕见。这是因为虽然从宏观的贸易统计上看不到,但两国关系已经明显加强。

  例如成为硅谷名称由来的半导体领域。据称,在压缩和录制通过摄像头拍摄的图像的技术卓越的产品领域,中国的市场份额巨大,美国企业也依赖从中国出口。生于中国、就读美国的大学,然后在硅谷的美国企业就职的人也很多。在以向高科技企业输送大量人才而闻名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2016年在约3900名留学生中,有占近3成的约1130人来自中国。

  自1990年代起在该地区经营半导体企业的一位相关人士表示,“在这个行业,设计工程师如今或许有一半左右是在中国出生的人”。特朗普说“中国正在窃取”的美国技术,其实这些技术的创造者原来就是在中国出生的情况已经并不少见。

  此外,资金的流动也无法忽视。一家初创企业的印度经营者最近接受了22岁的中国投资者的出资。据称,当时正在给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资金寻找投资目标。印度经营者表示,“如果帮助我们,那就太好了”。

  如今一到中国的节日,就有投资者从大陆大举涌向硅谷。另一家初创企业的经营者笑着表示,“如果中国投资者聚集,将举行大型聚会,那是筹集资金的目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中美联系是否真的属于“合作”的体现?在中美AI峰会登台的中国信通院的负责人表示,中国开始有数据和半导体了,但算法仍依赖谷歌等美国企业,认识到推进自主AI开发需要人才。与这种发言相关,令人关注的是留学后本应定居美国的中国人的回国现象。

  在硅谷的半导体企业之间,最近,华为技术旗下的海思半导体等中国企业的常驻技术人员回国成为话题。一位相关人士表示,“越是优秀的人,越会回到中国创业,或在现在的公司获得更高职位。甚至有人将家人留在美国,单身回中国”。有人担心这导致技术外流。

  情况复杂的是,美国方面也是“想盗窃”的一方。熟悉中美企业的日本DCM Ventures的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本多央辅断言称,“在移动结算技术方面,中国超过美国”。美国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常表示“在面部识别输给中国”,透露出不满。

  中美的现实是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牵制。积极进入中国的美国纪源资本(GGV Capital)的合伙人Jason Costa也表示,“在科技领域,中美企业和人员的关系已经难以割裂,最好和国家之间的争吵分开加以思考”。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缺乏与中美摩擦有关的存在感。在日本经常听到的是被谷歌和苹果甩开这一对过去电子立国的悔恨,但DCM的本多表示,“日本企业将美国和中国的技术进步视为威胁,应该具有加以利用的灵活态度”。如果日本只是一味旁观两个大国的攻防,或许最终日本连摩擦的对手都成不了。

(日经中文网,2018.7.18)

  美经济增长将放缓

  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其去向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焦点。市场一般参考孳息曲线来预测经济增长,一旦孳息曲线出现倒挂,即预示经济衰退及股市转熊。近日美国孳息曲线进一步趋平,市场又开始关注美国是否走到经济周期后段。通过观察美国GDP四大元素——私人消费、政府支出、投资及贸易去向,可预测未来经济增长走势。

  私人消费。个人收入是刺激消费的主要元素,不过两者同步,因此反而消费信心指数或有些启示。美国消费信心指数增长与私人消费增长多年来同向,前者更领先后者约两季。密芝根大学消费者调查报告指出,消费者担忧政府的关税措施会刺激通胀上升,因此过往两季消费信心指数增长明显回落,估计美国私人消费增长在未来两季因而放缓。

  政府开支,可参考社会福利开支前景。失业人士主要受惠于政府津贴,首次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增长领先政府开支增长约三季。其实众所周知,美国近年接近全民就业,首次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自金融海啸后一直回落,预料政府开支增长在未来三季将放缓。

  企业投资。若然企业获利向好,投资本金上升将促使企业进行更多投资活动。因此,美国企业获利增长领先投资增长约三季。虽然企业获利仍见增长,不过过往三季只见横行。推测美国投资增长在未来三季也只见横行而已。

  贸易状况。汇价水平是贸易主要的竞争力,美元实质有效汇率增长领先净出口增长约两季,两者呈反比。在高息环境下,加上外围经济开始放缓,美元重见升幅,预料美国净出口增长在未来两季将回落。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指出,美国经济自2009年7月起持续扩张,截至2018年6月,这扩张周期长达107个月,远高于首10次周期平均的60个月。不过综合来看,美国GDP四大元素增长至少在未来两季均见下行压力。由是观之,美国整体经济增长短线将见放缓,相信目前正处于经济周期尾声。

(香港商报,2018.7.20)

  瑞银: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剧

  国际知名投行瑞银(UBS)报告称,近几周,贸易战及相关不确定性已导致人民贬值压力加剧,且这种压力还可能延续一段时间,将201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6.3调整至6.8、2019年底预测由6.2调整至6.9。以下是瑞银中国最新研报《贸易战升级,下调GDP和汇率预测》的节选:

  6月中旬美国宣布对5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贬值4.7%、对一篮子货币贬值3.2%,这主要是受外汇市场预期和情绪转变的影响。正如7月初央行官员的发言,我们也认为中国政府不会主动引导人民币贬值来应对贸易战。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2.7%,而对一篮子货币基本持平(仅小幅走弱0.2%)。

  随着人民币的内在基本面压力上升、经常帐户顺差大幅下降,即便央行着力维稳人民币汇率,我们认为人民币仍将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因此,我们将201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6.3调整至6.8、2019年底预测由6.2调整至6.9。如果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保持当前水平不变,这意味着年底人民币对一篮子汇率较年初水平贬值1.8%。

  我们依然认为政府不会主动将人民币贬值或抛售美债作为贸易战的应对工具。但是随着贸易战升级,即便央行着力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贬值压力也可能加剧。

  我们目前的预测假设美国对2000亿美元加征的10%关税将在三季度开始生效,但不会恶化至全局性的贸易战 (即美国对全部中国出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中方也是如此、并且出台严重的非关税壁垒)。

  这是因为虽然我们预计中国政府针对性的文字措辞依然会比较强硬,但实际上可能不会针对美国进口和企业再出台同等规模的反制措施、以避免引发美国进一步升级报复政策。考虑到全面的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大,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在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同时尽力避免局势恶化、升级。

(Reuters,2018.7.17)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居全球第3

  中国大陆的债券市场出现扩大。2017年底的市场规模达11.4万亿美元(约合1300万亿日元)左右,仅次于美国(约合4200万亿日元)和日本(1400万亿日元)位居全球第3。在香港的金融街,不少观点认为“(大陆的债券市场规模)将在今后几年超过日本”。7月海外投资者通过香港购买大陆债券的“债券通”迎来开通1周年。对于日本的投资者来说,中国大陆正在成为无法忽视的市场。据香港证券交易所数据,超过350个机构投资者利用债券通,1-6月的交易额达4200亿元。大陆债券市场的资金流入额中,有1/3是通过债券通实现的。美国大型债券运营公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正直知哉指出,“债券通机制是中国政府释放出的欢迎全球投资者进入大陆市场的积极信号”。此前中国的四大银行、汇丰和三菱UFJ银行等被指定为为买卖双方报价的造市商(market maker),7月瑞穗银行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等10家银行也进入造市商名单。汇丰正在强化面向日本投资者的营业。此外,中国债券被纳入国际性指数也构成利好。美国彭博3月宣布将人民币计价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指数(Bloomberg BarclaysIndex)”。机构投资者的买入额有望扩大,瑞银资产管理公司预计“2020年之前将有3万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大陆债券市场”。中国债券的海外持有比例仅为2%,市场成长空间很大,但开放速度受政府的意向左右。此外,在预测利率前景方面至关重要的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政策判断也缺乏透明性。另外,目前债券通只允许从香港“北上”购买大陆债券,尚没有允许大陆投资者“南下”购买香港债券的迹象。这种一边从海外吸引投资资金、一边防止资金外流的单向通行可能导致市场扭曲。

(日经中文网,2018.7.20)

 

  (编译、整理:李彦松、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8年第50期(总第1847期)         2018年7月23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