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与能源市场的中国影响

2017-12-19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7年第89期(总第1794期) 2017年12月15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分析

  清洁能源与能源市场的中国影响

  [导读:近来的天然气价格随着冬季到来迅速攀升,这也涉及到了在中国推动能源清洁化背景下,能源市场的转型,由此需要更多地考虑中国因素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未来趋势的影响。]

  亚洲液化天然气价格升至3年高点

  12月7日,标准普尔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的亚洲现货液化天然气指数日韩标杆(JKM),升至每百万英热单位10.04美元,这是2014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高五分之一。

  据《金融时报》报道,面对中国政府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的举措,中国天然气进口商争相购入天然气供应,这一需求将亚洲的液化天然气的价格推高至3年来的高点。

  长期以来,市场高管和分析师一直预期,由于新的天然气项目将提供额外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市场反应将是疲软的。然而,天然气出产延迟及今年中国在“2+26”城市推行的亲天然气政策拉动了需求。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控制北京、天津和其他26个城市的污染。

  据分析,过去的一年半来,中国对天然气的进口一直很强劲,今年下半年势头更强,将亚洲的天然气价格推高。根据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的数据,今年头9个月,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增加了30%,冬季的天然气需求上升了约40%。

  分析师表示,由于需求旺盛,中国企业提前采购了天然气合同中约定的进口量,不得不转向现货市场,从而推高了天然气的价格。比如,据伍德麦肯兹的数据,中石油今年9月就采购了年度天然气合同中约定数量的约70%,而去年同一时间只采购了50%。伍德麦肯兹中国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高级咨询师Wen Wang说:“这意味着给冬天留下的合同剩余量更少,对现货的需求更高。”

  中国能源革命的宏大愿景能否成真?

  上一条消息中,天然气价格上涨的一大背景是中国推动能源清洁化,推动能源革命。那么中国能否实现能源经济的转型?能源专家尼克·巴特勒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认为,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基于重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一直得到化石燃料的支撑。煤炭仍占主导地位;不同的是消费数量级发生了变化。199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大约为4.46亿吨。2017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8亿吨左右。

  同时,石油需求的上升伴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1980年,石油消费为每日200万桶。如今,这个数字达到每日近1200万桶,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

  但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正如“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的声明提醒我们的那样,中国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国,让很多城市处于雾霾之中的低级污染让中国深受其害。中国承诺要做出巨大变革:一场能源革命,让天空再次变蓝。

  12月11日,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最新《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国特别报告》发布,这项有关中国能源市场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一组数据:

  1、中国每日消耗的能源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5%。

  2、煤炭继续主导中国的能源消费(在工业、发电和供热领域),满足了能源总需求的近三分之二。中国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占全球的一半。

  3、发电量一直大幅增长以满足用电需求,自2000年以来,中国用电需求增长了3倍。天然气消费相对较少,但正不断增加,目前多数依赖进口液化天然气。

  4、中国是风能和太阳能的领先生产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改善降低了成本,并让中国成为了全球其他地区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供应国。

  5、中国正建设大量新的核电厂,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的核工业正开发自己的反应堆技术,计划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出口行业。

  6、中国领导着全球电动汽车行业。据估计,截至今年年底全球上路行驶的电动汽车将达到200万辆,其中至少40%将在中国。

  7、能源效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自2000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源消耗量已下降30%,但碳排放仍是一个挑战。在已报告的排放量持平3年后,工业的再度增长促使排放量再次上升。

  巴特勒指出,这些事实都反映出过去10年至15年的巨大变化。但它们不代表终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2017年4月联合印发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 2030)》,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重点突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比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到2030年,实现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天然气占比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到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

  《战略》包括六大方面,分别是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以及国际合作和能源安全。结合这六方面任务,《战略》首次明确提出了四大革命取向:“以保障安全为出发点,立足国内,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以节约优先为方针,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大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使清洁能源基本满足未来新增能源需求;以主动创新为动力,推动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2016年底,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34.6亿吨标煤,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43.6亿吨标煤,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有害重金属排放都居世界前列,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

  该计划描述了未来15年整个能源行业的变革。目标是确保碳排放量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50年的长期目标是将化石能源的比例降至总量的不到一半,能效水平、能源科技、能源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成为全球能源治理重要参与者。

  巴特勒认为,历史表明,低估中国实现其计划的能力是不明智的。当然,能源结构的变化需要基础设施和市场结构的支持。正如国际能源署的分析明确指出的那样,基础设施和支持性监管体制的缺乏已限制了天然气的潜力。同样的问题可能限制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电动汽车数量日益增加,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它们使用的大部分电力很有可能仍来自煤炭。

  另外,中国还必须把握好工业变革。在煤炭和主要制造业,很多员工和整个社区仍依赖于可能会被技术改造或淘汰的活动。例如,中国煤炭行业聘用着400万名员工。贸易依赖也带来了风险。

  煤炭、新核能和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组合,可能会实现80%的能源自给自足的目标。但剩下的20%涉及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过去5年,石油进口依赖增加了一倍。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从现在到2040年,中国将需要在能源供应方面投资6.1万亿美元,即每年投资250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将投入电力行业。另外还需要2.1万亿美元(每年900亿美元)让能源效率提高到规定目标。

  中国将重塑未来能源市场

  尼克·巴特勒在另一篇文章中表示,中国是全球能源市场的主导力量。而全球能源市场的下一步在令人不安的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不安不是因为中国人做错了什么——他们没有做错什么。中国的能源政策是理性的,而且基本上是可预测的。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问题在于中国在能源市场上变得如此举足轻重,以至于中方的一举一动(或者不作为)都可能产生冲击波,波及系统的每一部分。与此同时,结局的可预测性已受到侵蚀。中国未来能源战略的不确定性,这让中国的能源政策在一个已经在艰难适应多种变化的市场上成为极大的颠覆力量。

  在过去30年里,中国已经让逾5亿人摆脱了生存贫困状态。那些人现在是商业能源供应的消费者。在过去10年期间,汽车保有量每年增长19%。中国过去在经济上基本自给自足,现在则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主要进口国和出口国。如今,57%的中国公民居住在城镇。现在能源需求比40年前高出近3倍,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

  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煤炭以及近年的进口石油推动的。但随着中国经济趋向成熟和再平衡,能源结构将会改变。问题在于,目前我们还无法知道这种变化如何或者何时来临。

  想想下面3种不同但都完全可信的可能性。

  首先,中国成功地开发页岩气(可能是致密油)。中国肯定有这些资源;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显示,中国有大约1115万亿立方英尺的储量,还有大片地区有待勘探。唱衰经济上可行的开发前景已成为时尚,但完全有可能的是,在今后几年内,国内页岩气供应可能会取代进一步的进口需求,甚至让中国实现天然气自给自足。

  目前,中国使用的天然气有三分之一依靠进口,主要是液化天然气(LNG)。在对该行业的长期预测,以及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的全球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计划中,各方几乎全都认为中国的进口将会增长。例如,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新版长期展望中预计,到2040年进口量将会增加四倍。按照这些数字,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之一。因此,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进口受到严格限制甚至被消除,冲击力将有多大。

  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任何这么想的人应该好好看看过去10年美国发生的情况。一个本来预计要大规模进口能源的国家,却由于意外地成功开发页岩资源,现在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出口天然气。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第二个可能性。假设中国变得对依赖进口石油感到紧张——通过易受攻击的马六甲海峡运输安哥拉、波斯湾、委内瑞拉等产地的石油。假设中国重燃自给自足的传统愿望,对于逾1200万桶石油/日的进口规模(国际能源署对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的预测)觉得不可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石油只会用于没有替代能源的特定用途,而个人机动性需求将通过规定使用电动车来满足。

  剩下的石油需求——比方说600万桶/日或700万桶/日——可以通过与沙特和伊朗等少数听话的供应方签署长期采购协议来满足。对世界市场而言,后果将是总需求减少,开放贸易量显著减少,增强价格剧烈波动的可能性。

  第三种可能是,转向基于服务和个人消费的经济被证明在政治上具有过大的挑战性。最终而言,取决于保持整个国家的稳定。地区割裂的风险是切实存在的。关闭数以千计的矿山和工业企业可能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中国将不会希望被视为造成失业。其结果是,煤炭消费量将保持高位,排放量也会居高不下。

  难道这不会使城市空气质量问题恶化吗?不一定。在空气质量问题最为严重的主要城市,工厂很可能被关闭,因为存在替代就业机会。但从全国范围来说,煤矿可能继续运营,通过中国不断扩大的特高压输电网向城市输送电力。

  在上述每一种情形下,在中国发生的情况(基于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完全理性的理由)都会塑造整个世界的结局。这一点也适用于可再生能源(中国正通过技术进步和低生产成本改变全球市场)、电动车以及核电(北京方面将利用其新一代较小型反应堆在与老牌企业的竞争中胜出)领域,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说,力量平衡正在转移。未来能源市场将由中国塑造。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革命正在进行,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德国能源市场专家西蒙·格斯(Simon Goess)最近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2016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中国一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几乎与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相当。总部位于柏林的咨询公司Energy Brainpool的SimonGöß指出,然而中国的电力供应依然强烈依赖煤炭。

  中国的电力消费量在2016年增长了5%,达5920亿千瓦时,其中25%由可再生能源供电。到目前为止,中国第二产业消耗的电力最多(4211亿千瓦时)。家庭大约消耗800亿千瓦时,其余的则由一、三产业共享。然而,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的数据,电力消费增幅最大的10%以上要归功于第三产业和城乡家庭。

  发电机组的平均利用率再次下降,正如中国电力行业多年来所做的那样,揭露了中国电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2016年,火电满负荷小时平均下降200小时至4165小时,甚至低于2015年之前几十年来的最低利用率水平。

  截至2016年底,中国新增发电量达125吉瓦(GW),装机总容量达1646 GW。其中,太阳能以80%以上的增加幅度超过了所有其他发电方式,但除了煤炭。显然,中国电力系统仍然以煤为主。不过,近年来新增太阳能(截至2016年底共安装了77 GW)和风力发电太阳能(截至2016年底共安装了149 GW),导致可再生能源在装机容量中的份额不断增加。

  然而,这种分析必须辅之以不同来源的实际发电份额。毫不奇怪,太阳能和风能的巨大增幅也反映新能源份额的增加。2016年,风力发电机组产生241亿千瓦时(TWh)的电力,比2015年增长30%。2016年,太阳能发电量增长72%,累计发电量66 TWh。第三大部门是核电,比2015年增加了24%的电力,达到了213 TWh。

  总的来说,基于热化石燃料的发电量增长了111亿千瓦时,而水电,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新增发电量在2016年达到153亿千瓦时。中国2016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几乎等于2016年所有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186 TWh。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惊人增长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然而挑战也很艰巨。改造1000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其中大部分是燃煤,将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此外,在冬季,燃煤电厂可能是中国北方大型城市中最重要的热源之一。与欧洲相比,区域供热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并已投资数百万美元。中国电力行业对煤炭的依赖度今后仍将是巨大的。

  尽管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水电,在发电组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风能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或核能或天然气等低排放技术的替代尚未体现出来。2016年所有电力的65%以上来自燃煤电厂。相比之下,风力发电占4%,太阳能占1%,尽管这两项技术都经历了几年的强劲增长,但挑战变得明显。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发电仍然是水力发电,至少可能是电力系统灵活性的一个来源,因此可以使风能和光伏发电的波动性更大。

  未来天然气市场的变化

  尽管现货天然气市场可能在近期保持紧张,但市场分析家海因斯表示:“有足够多的下行风险表明,价格容易受到未来数月的一些疲弱因素的影响。”尽管中国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预计将保持强劲,一些推迟的天然气项目提供的稳定天然气供应要到明年才能上市。雪佛龙在澳大利亚西部的Wheatstone和Gorgon天然气项目产量加大,这些项目带来的天然气供应,以及美国的几个天然气项目的出口,很可能意味着关于液化天然气将供过于求的预测,可能会在2018年变为现实。

  而根据行业分析,从2014年到2021年,LNG供应将增长50%。这意味着每两、三个月就会有一条新的LNG“生产线”(把天然气泠凝成液体形态的设施,以便用船舶长途运输)投产。

  曾认为天然气比不上“黑色黄金”的公司现在豪赌的是,这种无色的大宗商品有望帮助他们在低碳世界的未来保住一席之地。在英国石油公司(BP)2017年至2021年投产的16个新项目中,有12个与天然气(而非石油)有关。类似的重心转移出现在整个行业。根据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的数据,在等待投资决定的开发前期资源中,拨给天然气项目的资源是石油的两倍。对天然气的豪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从全球能源体系排挤煤炭并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竞争的能力。任何预测情形下都需要天然气来实现平稳过渡。

  “长期而言,可再生资源将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过渡期,甚至可能在过渡期末尾,需要一种能够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不可用时顶替的稳定发电来源,”壳牌天然气业务主管马尔滕·韦特萨拉(Maarten Wetselaar)表示,“我绝对相信,天然气将发挥这种作用。”

  BP预测,从现在至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30%,仅中国和印度就将占到新增需求的一半。煤炭仍占中国和印度发电量的60%左右,但日益加剧的对于雾霾的担忧(以及两国对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将为天然气提供机会。中国力求到2030年将天然气占能源总消费的比例从6%提升至15%。目前已出现上升迹象:2017年上半年,中国LNG进口量同比增长38%。

  在排挤煤炭方面需要监管帮助的现实,解释了为什么各大石油集团都支持对碳排放征税——这一措施使煤炭相对于天然气价格更贵。但生产商并不仅仅依靠政治干预来刺激需求。它们还在寻找更经济地输送天然气的方式。

  (整理、编写、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7年第89期(总第1794期)         2017年12月15日(星期五)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