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拟放宽大陆对台投资限制

2011-03-04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2011年第16期(总第1138期)2011年3月4日(星期五)

[本期要点]:中国经济的迅猛增势或将暂告段落    欧洲央行可能下月加息    美联储报告:美经济温和复苏    粮农组织:粮食价格将涨至历史高位    美财政部:中国持有1.16万亿美国国债    台湾拟放宽大陆对台投资限制  
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的迅猛增势或将暂告段落?
    《华尔街日报》3月3日发表了一篇由尼古拉斯•哈斯廷斯(Nicholas  Hastings)撰写的文章说,在几剂猛药下去之后,中国的通货膨胀可能最终会得到控制。目前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与全球其他地区间所存在的巨大外部失衡局面正在发生转变,昔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势可能也将暂告段落。
    文章称,对美国而言,这将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围绕让人民币升值的搏弈终于要结束了。而对美元而言,这将是个更好的消息,因为美国复苏前景有了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以及中国政府不愿让人民币快速升值,一直都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因为中国出口迅速增长是以牺牲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为代价的。外部失衡促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触及纪录高点,而中国试图通过增持欧元资产来替代美元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样化,因此,美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抛压。美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崎岖不平,而且美国不得不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这令美元的境遇变得更加糟糕。
    然而,眼下通货膨胀席卷中国和全球其他地区,食品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中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加息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信贷增长,并被迫允许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有迹象表明这些措施正在奏效。本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以外地区的制造业增长速度要快得多,而中国的制造业活动则有所放缓。根据 Barclays  Capital的统计,上个月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有85%好于预期,有56%显示上升。拿美国来说,2月份PMI不仅升至2004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且其中的新订单指数还强劲上升。随着就业数据以及价格指数的上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伯南克似乎向略微偏紧缩的政策立场倾斜也就不足为奇了。伯南克警告称,Fed将在必要时对通胀迹象作出回应。相比之下,2月份中国的PMI下降至七个月低点,新订单指数也下降,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或许终于开始得到缓解。花旗集团十大工业国(G-10)策略师格里格•安德森称,有关从中国港口出发的货船仅仅装载了一半货物的传言让人们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享有的贸易顺差终于开始修正。此外有迹象显示,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回美国和欧元区国家,这也将增加其他国家出口竞争力增强的期望。
    当然,眼下市场仍有中国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收紧的言论,且一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承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被低估了至少8%。同时,在中美贸易数据出现实质性的转折以前,美国可能将继续表达其不满情绪。但本周公布的数据或许意味着中美长期以来的争执将开始进入尾声,美元也即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英国《金融时报》3月2日的一篇分析文章称,2月27日,在“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活动中,中国中央政府宣布,将把未来5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区区7%。此项声明很可能传达出一种意向:中国政府希望放慢增长步伐。但我们有必要回想一下,过去 5年中国的实际增速与这一增长“目标”之间的比较。
    2006年中国制定的上一个“五年计划”,把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7.5%。但5年来,尽管期间还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仍达到9.8%。初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了10.3%(初步数据随后往往还会被向上修正)。历史表明,就预示经济的实际表现而言,中国的官方增长目标可谓一个相当无用的指标。分析师们对此心中有数——彭博社2月28日上午报道称:“在温家宝总理就中国经济前景发表讲话后,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RBC  Capital  Markets)表示,将坚持自己原先的预测,即中国经济今明两年都将增长9.5%。”更让人感兴趣的,或许是温家宝在解释有必要转变观念、不要一味追求增长总量时所讲的话:“我们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盲目铺摊子,那样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有人或许认为,产能过剩和环境资源压力加大并不可怕,它们是中国当代经济的现实。此外,只是嘴上说说,是不太可能让经济增长减速的。但达留什•科瓦尔奇克和东方汇理银行(Credit  Agricole  CIB)表示,温家宝的言论可能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就要出台“动真格”的政策。“这些言论暗示,北京方面将出台进一步的、多管齐下的货币紧缩措施,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抑制力度,并允许人民币升值。温家宝表示,人民币升值要保持渐进性,必须考虑对职工就业的影响,汇率将变得更有弹性,升值符合中国经济的要求。”
    但即便如此,这些言论似乎也只是证实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那么,温家宝的讲话究竟意在何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温家宝是在借此机会向地方政府领导人表明态度:投资、重污染行业以及房地产,不应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 月2日的路透社顾蔚专栏认为,温家宝总理2月27日网上访谈时表示,为了均衡发展,中国应该准备牺牲一些增长的速度来增加公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自过去的7.5%降至7%。不过对于已经习惯年增率达10%的中国经济而言,增长放慢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之所以强调更为均衡和清洁的发展方式,看似是为了平息对此不满的情绪。环境污染和收入不均带来社会压力。资本持有者比劳动者从快速发展中多得到好处。环境成本则因为对发展的追求而受到忽视。  
    不过,放慢经济增速说易行难。很多人相信,中国GDP必须高速增长才能维持社会稳定。中国的城市每年新增1000万城市工人。自1990年以来,中国每年成功创造逾800万个就业机会,但当GDP增速低于9%时除外。高速增长使企业在利润率低的时候仍能维持运转。官方数据显示,就算在经济繁荣的2007年,大型工业企业产出增长率高达28%的情况下,毛利率不过7.4%。工业高速发展,可以帮助吸收了水泥、化工以及风电和多晶硅等新兴行业的过剩产能。
    经济增长率降低,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推高失业率:通过惩罚充满活力的民营行业。银行倾向于向大型国有企业放贷,因为国企享有政府的暗中支持。如果中国政府要求银行缩减贷款,首先受伤的可能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通常更能创造就业机会。增长率可能只是纸上谈兵。7%增长率顶多是下限,而不是目标。自2005至 2010年,中国年平均GDP增长率为11.2%,而官方的增长目标是7.5%。政府在2008年力保8%增长率,暗示这个水平才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最低要求。长期而言,更为均衡、适度放缓的经济增长肯定对中国有利。不过全面调整当前的高速增长模式,将是一项艰难任务。一般要减少失业率,同时又要兼顾环境和公平,远非创造一个新的GDP增长率那么简单。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欧洲央行可能下月加息  
    据《香港商报》3月2日报道,欧盟执行委员会3月1日上修2011年经济增长预测,并指油价和商品价扬,恐让今年通货膨胀大多在欧洲央行目标上限的上方。报告显示,欧元区2月通胀自1月的2.3%加速至2.4%,连续第三个月高于欧洲央行的目标上限。
    欧盟执委会3月1日发布的报告中表示,欧元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料增长1.6%,优于之前预估的1.5%。欧盟执委会上修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等国 2011年经济增长预估,德国今年经济增长料达2.4%,较之前预估的2.2%上升。欧盟执委会下修非欧元区成员的英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由之前预估的 2.2%,降至2%。欧盟经济和货币事务执委雷恩在报告中表示,出口虽持续支撑经济复苏,但预期今年增长再平衡偏向内需,带动更能持续的增长。
    欧洲2月制造业增长加速,达逾10年来最高水平,进一步显示经济正在蓄积力道。伦敦研究机构Markit  Economics  3月1日公布,上个月欧元区制造业指数从1月的57.3提升至59,确认2月21日发表的初估值。这项数字刷新2000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而指数高于50意味扩张。
    在出口增长抵消紧缩措施对消费需求产生的冲击下,欧洲制造业协助提振当地经济增长。Markit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森在报告中表示:“制造业生产在历经去年底放缓后,扩张速度已经重返轨道,力道甚至比去年5月创下3.3%季增长率高峰时还强。”威廉森指出,“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在出口增长带领下,欧元区边陲国已出现增长加速的迹象”。阿姆斯特丹荷兰国际集团向彭博社表示,如果从订单、全球贸易和海空货运数据来看,欧洲核心经济体的产业表现相当不错。
    专家指出,“但高涨的油价和攀升的通胀将降低购买力。”欧洲央行理事默西上周表示,欧洲央行官员本周决策会议上,对通胀措辞可能转趋强硬,暗示已准备好在未来几个月升息。欧盟执委会预估德国今年通胀加速至2.2%。西班牙通胀恐加速至2.4%。波兰今年经济增长上修至4.1%,通胀料加速至3.3%。通胀加速增添欧洲中央银行今年稍晚升息的压力。欧洲央行过去两周已加强抗通胀的措辞力道,意味着即便欧洲仍困于主权债信危机,距离欧银调升历史低档利率的时间还是一步步逼近。决策官员忧心为弥补飙涨的食品与油价,企业将以涨价应对,员工则会要求加薪,进而使通胀加速状态难以撼动。欧银自2009年5月以来便将利率维持在1%低档。欧洲央行决策官员接下来将于3日会面就利率进行讨论,届时也将公布新的通胀与增长预估数字。
    据香港大公报3月4日报道,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3月3日表示,欧洲央行有可能在下月加息,消息令欧元汇价应声上扬,同时,他还呼吁区内各国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上个月以来通胀压力增加,且存在上行风险。
    特里谢在法兰克福向记者表示,下次会议加息是有可能,不过,他补充说,若在息后,并不意味着未来将有连串的加息行动。特里谢发表有关加息的言论后,欧元兑美元汇率曾上升0.9%,至1.3975美元的水平,欧元兑日圆汇率亦涨1.1%,至114.73日圆兑1欧元。
    较早前,该行3月3日宣布决定把利率维持在1厘的历史低点。特里谢在稍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欧洲央行一个月前议息以来,区内通胀压力加大,主要是因为商品价格节节攀升,且仍存在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特里谢的讲话中使用了“高度警惕”一词,这一词汇曾在2005至2007年欧洲央行维持高利率范围时频繁出现,尤其是在该行加息前一个月更屡屡被提及。市场捕捉到此规律,但暂时未知这个信号是否适用。另外,相关数据显示,欧元区2月通胀加速至2.4%,超出欧洲央行设定的 2%的目标上限。
    在特里谢发言前,市场揣测欧洲央行快将加息,欧元兑美元升近11月以来高位,投资者预期为对抗通胀,欧洲央行已作好加息准备。欧元兑美元一度升至1.3891美元,为11月9日以来最高。欧元兑日圆曾报113.43。美元兑日圆由81.87跌至81.86,一度至2月4日以来最低81.57。
    欧元兑澳元连升4天,市场预测欧洲零售销售1月增长。澳洲住宅建造批文下跌,澳元兑所有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报跌。联储局主席伯南克称,不排除推出新一轮购买资产的可能,美元兑日圆跌近1个月低位。野村外汇分析指出,欧洲央行必须抑止通胀,因为欧洲已经实现持续增长,但美国仍未有。就业是主要推动力,如果美国就业数据不理,欧元可能升破1.4美元。
    欧洲央行致力维持年度消费物价增长于2%以下,特里谢讲话前,分析指出,欧洲央行作好抗通胀准备。在油价急升环境之下,市场注视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的政策,市场相信他会向公众发出讯息,确保欧洲央行密切观察通胀,以及不能容忍通胀急剧上升等。经济员表示,在经济复苏尚脆弱,油价急升对消费及企业盈利造成打击。欧洲央行理事斯马吉在一个访问中说,商品价格上升,对欧元区通胀造成无可避免打击,欧洲央行可能需要采取先发制人行动。
    能源及食物价格上升,欧洲企业提高价格,工人要求加薪,欧洲央行正关注这个形势。德国工业及消费化学产品生产商Henkel于2月24日宣布,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将会调高价格。投资者预期到年底欧洲央行利率将调升至1.5%。
                                                            (综合消息)
美联储报告:美经济温和复苏  
    据香港《大公报》3月3日  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月2日发布的“褐皮书”(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Being  Book)说,从今年1月到2月中旬,美国经济正在以温和的速度复苏,但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报告指出,美国零售业提速,旅游业更加兴旺,制造业进一步复苏,交通等非金融服务业活动回暖。该报告还指出,美国房地产市场依旧不景气,房屋销售和建筑开工情况不理想,预计商业地产将以缓慢的速度复苏;多数地区储备银行表示,各地区的信贷标准并未放宽。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3月1日表示,受益于美国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回暖,美国经济今年复苏的速度有望超过去年。但是,伯南克3月2日在美国会众议院作证时警告说,共和党提出的将2011财年联邦政府开支削减610亿美元的做法会影响经济复苏和创造就业。
    2月19日,共和党占多数的众议院通过一项预算决议,决定在本财年剩余的7个月内将联邦政府开支削减610亿美元。这一决议遭到白宫及国会民主党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复苏“脱轨”。
    该报告指出,全美国就业市场略有改善;多数地区储备银行都表示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非工资生产成本正在增加;很多地区的制造商认为能把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转移给消费者;有些地区的零售商表示他们已经涨价或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涨价。
    另据《香港商报》3月1日报道,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NABE)2月28日发布的一份预测调查显示,美国巨额预算赤字超过失业和通胀或通缩风险,成为该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NABE称,该机构47名预测小组委员对2011年联邦赤字的估值从去年11月调查的1.1万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调查称: “联邦负债过高再次成为小组成员的最大担忧,州和地方政府债务排在第二位。”本次调查预测的赤字水平低于奥巴马政府的预测值2011财年达到创纪录的 1.65万亿美元,或美国GDP的10.9%。虽然白宫预算案提议未来10年削减1.1万亿美元赤字,但众议院共和党人认为这还不够。而如果国会无法就削减开支达成一致,则将存在政府部门被迫关闭的危险。上周末,众议院共和党人已提议一个包括40亿美元开支削减的法案,以使政府运行至3月18日。
                                                          (综合消息)
粮农组织:粮食价格将涨至历史高位
    据《华尔街日报》3月4日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FAO)3月3日说粮农组织的价格指数上涨了2.2%,2月份达到平均236点的水平,这是自去年6月以来该指数连续八个月上涨,也是该组织自1990年监测价格水平以来的最高记录(无论是按实际价值还是名义价值计算均是如此)。粮农组织同时警告说,原油市场的波动可能会进一步推高价格。
    粮农组织说,由于库存量低,全球谷物供应预计也将大幅紧缩。该组织上调了2010年全球谷物产量的估值,至22亿吨,比去年12月的估值增加了800万吨。但该组织同时预计全球谷物消费量将增加1,800万吨,产量增幅不敌需求增加。
    虽然世界各国还未面临粮食危机,但粮农组织下设的政府间粮食组织(Intergovernmental  Group  on  Grains)秘书长阿巴西安说,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最近上涨至超过每桶120美元,三年前助推粮食价格至创纪录高位的各种强有力的因素可能会再次显现。阿巴西安说,虽然至今石油价格还未成为助推粮价上涨的一个驱动因素,但其也有可能再次扮演在2008年危机中充当的角色。他接着说,2010至2011年度不太可能出现粮食危机,但2011至2012年度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能。
    原油价格虽然目前还未涨至高位,但分析师警告说如果北非动乱蔓延至其它重要产油国,比如沙特阿拉伯,那么油价可能飙升至每桶200美元以上。
    全球粮食主产国连续遭遇恶劣气候大大破灭了全球粮食丰收的希望。与去年同期相比,国际主要粮食出口价格上涨超过70%。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涨3.7%,至 254点。该指数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主食的价格。阿巴西安说,石油价格上涨令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更具吸引力,因为这些农作物可以被转换成乙醇以代替燃料,这会在下一种植季挤占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粮农组织预测2011年小麦产量将上升约3%,这一预测和其它组织类似,但小麦的产量至少要增长 3.5%才能保证足够的产出。阿巴西安说,油价的攀升会鼓励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同时挤占其它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2月,粮农组织的油脂价格指数小幅上涨至279点,仅低于2008年6月的历史高位水平。
    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被指是造成阿拉伯世界这一波动乱的主要原因。此次动乱导致了突尼斯和埃及长期在位的总统下台,也是政府残酷镇压之后数千人丧生利比亚街头的首要原因。粮农组织所监测的全部大宗商品中(含谷物、奶制品、肉类和油类),只有糖价上月跌至418点,略低于1月份的水平,但仍比2010年2月高出了16%。
    同时,据路透社3月3日公布的路透调查结果显示,因受到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以及供给疑虑影响,市场对2015年食品和油价的预估在过去四个月均大幅上调。通胀率的上升已经威胁到全球经济复苏脚步。此次调查中,对油价和食品价格的预估均高于11月的调查结果,其中玉米和小麦价格预估分别是连续第三次和第五次上调。
    短期供给疑虑加剧了人们对粮食产量能否满足需求的疑虑,因农业技术难以跟得上生物燃料生产和全球人口的增加,且能源价格高涨也将传导至化肥、农机燃料和大宗产品运输的成本。“未来四年农产品生产将面临一系列成本方面的压力,包括燃料、化肥和人力方面的成本上涨等因素,”VM  Group商品分析师格雷•米德表示,他也参与了本次调查。“农产品价格肯定会大幅上涨。”
    调查中对玉米2015年价格的预测是每蒲式耳7美元,稍微低于3月3日的价格,但远高于11月预期的5.3美元。此次调查还显示,原油、小麦和大豆的预测价格都高于当前价格。
    油价上涨通过化肥生产、农机燃料和运输成本传递到食品价格。布兰特原油期货年初迄今已经上涨21%。长期来看,市场仍然担忧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路透价格调查显示,2015年油价料为每桶128美元,比3月3日的价格高出10%。“中期来看,这取决于主要由新兴市场引领的需求大幅增长与趋于成熟的供应之间的碰撞,”法国兴业银行美国商品研究主管兼董事总经理麦克•维特纳表示。“市场的前景可以归结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闲置产能预计将减少。”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美财政部:中国持有1.16万亿美国国债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财政部对外国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数据进行了大幅修正,目前估计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超出先前预期,而英国的持有量仅为先前估计的一半。周一发布的这些数据显示,对于中国减持美元资产的忧虑或许有些言过其实。
    道明证券(TD  Securities)策略师理查德•吉尔胡利估计,新发布的数据意味着中国42%的外汇储备为美国国债,而此前的估计为32%。“这些数据显然表明,人们对于中国减持美国国债、对储备资产进行多元化调整的担忧有些过度,”他说。“目前他们仍然是最大的(外国)持有者,而如果你担心的是持有者过于集中,那么顾虑仍然存在。”
    修正后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拥有1.1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而两周前公布的估计数字为8920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将英国的估计持有量从5410亿美元,大幅下调至2720亿美元。这表明,过去一年海外对美国国债的强劲购买,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将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投资者。修正后的数字同时显示,外国央行减持了私人部门债券、转而大幅增持美国国债。外国央行目前总计持有美国国债3.156万亿美元,而此前的估计为2.8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将海外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从4.373万亿美元向上修正至了4.44万亿美元。新的数字或将缓解人们对于以下情况的担忧:即一旦美联储(Fed)第二轮量化宽松(QE2)举措下的债券购买计划于6月份停止,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可能会大幅下滑。即使是按照修正后的数字,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仍少于美联储自身。美联储目前持有1.205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预计到6月底QE2结束时,将达到1.6万亿美元。
                                                                (FT,2011.3.1)
台湾拟放宽大陆对台投资限制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台湾将首次允许中国大陆投资者持有受到重视的科技公司股权,这是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改善,台湾朝着向大陆经济开放迈出的重要一步。据知情人士透露,台湾经济部建议允许大陆投资者持有台湾科技公司最高10%的股权,而在新成立的科技合资企业中最高可持股50%。另外,上述建议很快将得到政府批准并公开宣布。另一位人士证实,上述建议已经提交政府。
    新规将使中国大陆投资者得以进入台湾一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对于台湾企业而言,新规将使它们更易与大陆客户或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中国大陆已经是台湾遥遥领先的最大出口市场。台北一位资深银行家称赞此举对台湾具有积极意义,他说:“科技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而大陆绝对拥有下游制造商和最终市场,因此这些新规有可能促成更多联盟。”这也表明,台湾乐于与大陆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长期以来台湾一直将科技行业视为冠军行业,对大陆资金介入持谨慎态度。尽管台湾商人在大陆投资已有很长时间,但在2009年之前大陆对台投资一直被禁。而且2009年时,台湾也仅向大陆开放了99个行业,迄今大陆对台投资仅为1.37亿美元,而台湾对大陆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
                                                      (FT,2011.2.28)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1年3月4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2169.90;纳斯达克:2784.67;标普五百:1321.15;英国FTSE100:5990.39;法国 CAC40:4020.21;德国DAX:7178.90;日经225:10693.70;上证综合:2942.31;香港恒生:23408.90;台湾加权:8784.40;新加坡海指:3061.31;越南指数:459.23;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29178.10;巴西 BVSP:68012.10;印度BSE30指数:18486.40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1年3月4日收盘价(伦敦铜期货价3月3日):
欧元/美元:1.3983;英镑/美元:1.6265;美元/日元:82.3125;美元/人民币:6.5680;美元/港币:7.7867;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1年4月交割):1428.60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1年4月):104.42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9909.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1年5月)8.3225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1245.00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1年第16期(总第1138期)  2011年3月4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