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制造更坚硬的泡沫

2009-04-17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9年第28期(总第950期)2009年4月17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出口依赖有多大?
    杰夫·代尔在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中分析,随着中国出现初步的经济回升迹象,有关这个新近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国家可能使自己与美国经济脱钩的理论再次浮现。这种脱钩论在去年秋季全球经济下滑期间曾显得愚蠢。但是,中国要想与全球放缓真正“脱钩”,它将需要表明,自己的增长并非依赖出口。出口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围绕出口在中国经济惊人扩张过程中的角色展开争论。
    文章说,这是一个关键的议题。得益于积极的政府政策,预计中国经济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出现反弹。但是,对于中国是否将恢复8%-9%的年增长趋势,抑或将在一段时期内面对相对迟缓的扩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究竟有多重要。
    有一派观点认为,近年中国经济增长大部分是由国内需求、而非出口推动的。瑞银(UBS)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辩称,只有大约8%的劳动力实际上受雇于出口行业,而且即使在中国近年贸易扩张巅峰时期,净出口也只占经济增幅的六分之一左右。“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中国都是受出口影响最小的亚洲经济体之一,”他表示。
    虽然中国的总体出口数字庞大,但一些研究者相信,这些数据严重夸大了出口部门的重要性,理由是中国的许多出口工厂只是组装在其它地方制造的部件。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是苹果电脑的iPod。去年,加州大学伯克莱和欧文分校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份相当说明问题的研究论文,描绘了iPod 制造过程中的经济增加值。虽然该产品从中国工厂出厂时价格达到150美元,但他们估计,其中仅有约5%实际上是在中国创造的,因为关键组件都是进口的。此外,中国工人在该产品整个制作过程所支付的工资总额中,仅得到大约2%。“通过在中国组装,产品的增加值很可能最多也只有几美元,”格雷格·林登(Greg  Linden)、杰森·德崔克(Jason  Dedrick)和肯尼斯·克莱默(Kenneth  Kraemer)总结道。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自科技股泡沫破灭以来,中国的出口机器已快速扩充,在GDP中所占份额大致上已经翻番。政府官员也承认,对于中国经济与出口之间的联系有多紧密,人们缺乏共识。
    推算出口重要性的最新努力,带来了一些戏剧性的结论。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崔历和两位同事采用中国各省政府的数据,来计算出口给工厂投资、就业和消费带来的“溢出效应”。他们发现,近年中国的就业增长和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出口。他们的结论是,出口增长每出现10个百分点的下滑,GDP增幅就会下降2.5个百分点。鉴于中国出口增长已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增长20%,跌至今年迄今的萎缩20%,这是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他们表示,疲弱出口的经济影响“远大于仅考虑出口直接影响时的情形”。
    对中国外部处境感到担心的另一个理由是,该国仍有巨额经常账户盈余,接近GDP的8%。尽管经历危机,今年首季的盈余仍高于去年同期。短期而言,这实际上将帮助推高总体增长数字,因为将会有净出口的贡献。不过,随着美国和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缩小,一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仍可能面对一次外部账户的痛苦调整。“全球冲击已扫除了世界上许多宏观经济失衡,”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布拉德·塞泽尔(Brad  Setser)表示。“但中国的贸易顺差仍继续上升。”
                                                            (FT,2009.4.16)

                                      国际经济

美经济萎缩将趋缓  
    据香港《商报》4月15日报道,美联储(Fed)主席伯南克4月14日在亚特兰大发布演讲时表示,有迹象显示美国经济的急剧下滑势头将有所减弱,暗示经济将开启复苏进程的第一步。
    伯南克称:“我从根本上对经济前景感到乐观,当下形势仍然艰难,但我们的经济基础非常稳固,只要有远见、耐心和毅力,没有任何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他还指出,维护金融稳定是美联储的职责,也是经济复苏的必要前提。伯南克表示,近期有温和迹象显示经济萎缩速度正在放缓,例如,新屋销售、房屋营建、以及包括汽车产品在内的消费者支出指标有所改善;联储正在为重塑金融和信贷稳定性而努力,这是经济得以复苏的重要前提。然而,几乎在伯南克讲话的同时,最新出炉的美国3月零售销售数据表现则不尽如人意,该指标月率下降1.1%,降幅创3个月新高,差于预期和前值的上升0.3%。
    另外,美国独立企业协会4月14日报告称,今年3月份美国小型企业信心指数降至35年来倒数第二的水平,尽管深陷衰退的美国经济状况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善的迹象,但美国小型企业主仍在扩大裁员规模。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份美国新增失业人口达66.3万人,使失业率攀升至8.5%,创25年新高。美国劳工部4月14日报告,受能源价格下降的影响,3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在经历了连续两月的上涨后再度走跌,且跌幅超出市场预期。3月生产者价格指数下降1.2%,其中能源价格大跌5.5%。食品价格下滑0.7%。经济学家预计美国首季GDP将有所改善,去年第四季度曾创下6.3%的萎缩幅度。为遏制衰退,美联储计划购买1.45 万亿美元的房市债券和3000亿美元的国债。
    另据《华尔街日报》4月17日报道,3月份美国房屋建筑业出现初步触底迹象,这一最新迹象显示出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多年的下滑后可能开始企稳。尽管3月份新屋开工数较前一个月下降10.8%,折合成年率为51万套,但新屋开工数下降主要受包括公寓在内的多户型住宅建筑量2月份大幅增长影响,这类住宅建筑量波动很大。美国商务部说,3月份单户型住宅建筑量为35.8万套,较前一个月持平,这也是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在这一低水平附近。
    美国劳工部说,截至4月11日当周的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减少5.3万人,至61万人。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的四周平均值--使用这个数值是为了降低波动性--减少8500人,至65.1万人,这是今年以来该数据首次下降。不过分析师警告说,数据的好转可能是复活节假期造成的统计结果,因为期间很多政府失业办公室都休息。截至4月4日当周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激增17.2万人,至602.2万人。
    新出炉的数据支持了私人分析师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策人士的观点:一些经济领域正在停止“自由落体”式的急剧下滑,正接近触底。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洛克哈特(Dennis  Lockhart)4月16日演讲时表示,美国经济仍然非常疲软,但已经出现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这些迹象支持了谨慎乐观预期。他预计经济最早将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好转,出现缓慢而初步的增长。洛克哈特说,他仍担心失业人数增加和房价下滑,以及商业房地产行业的状况及其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由于市场上的房屋库存量很大,预计新屋开工数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承受巨大压力。大量的未售新屋拉低了房价,打击了建筑商开工建设的积极性。2月底新房库存量仍需一年才能消化。一些经济学家说,供应过剩将导致未来几个月新屋开工数低迷,甚至导致进一步的下滑。 Insight  Economics决策咨询公司的伍德说,由于销售疲弱、信贷市场依然混乱、放贷标准非常严苛,单户型新屋开工数很可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低迷,尽管抵押贷款利率已经到了纪录低点。
                                                      (综合消息)
全球贸易现好转迹象  
    据香港《商报》报道,经济衰退导致全球贸易自去年秋季以来即大幅下滑,全球前15大出口国今年2月的出口总值较前年同期减少了1/3。不过,包括美国、中国台湾及韩国的出口已有好转迹象。
    两位美国经济学者——加州大学的艾许格林及爱尔兰三一学院的奥罗克最近联合发表专文,对目前的经济衰退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进行了比较。
    艾许格林提到,中国的需求有增加迹象,而韩国及台湾地区对中国的出口也比起前几月有所增加。以上两位学者指出,目前全球贸易急遽下滑的情况较上世纪30年代的贸易倒退严重。世界贸易在过去几年曾大幅增长,美国人的借贷及消费起到了推进作用。然而目前信贷市场紧缩以及失业问题使得美国人的消费力减弱,也影响到全球贸易。根据这两位学者的观察,虽然美国的进口在减少,但中国的需求却有增加迹象,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显然有助于亚洲邻邦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事实上,中国自澳大利亚的进口在过去几个月还有增长。
    中国与美国都是重要的出口国家。今年2月,中国的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1%,创下单月最高跌幅。美国2月的出口也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2%。艾许格林认为,目前的经济衰退和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不同,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提出了经济刺激方案。如果这些方案奏效,全球的贸易情况将会好转。两位学者还指出,美国经济的复苏对于全球贸易的兴衰非常关键。过去几个月出口倒退最严重的多半是对美国市场依赖甚深的亚洲出口导向经济体。
                                                        (香港商报,2009.4.13)
IMF: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6日表示,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同时结合了金融危机,意味着尽管许多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应对措施,但最终的经济复苏可能势头疲弱且旷日持久。IMF在在《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报告中称,这场自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滑坡对全球构成了特别的挑战,因为这场危机同时呈现出世界经济下滑和美国金融系统受重创的现象。 IMF因此重申,全球需要采取协调而强有力的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
    IMF报告表示,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可能面临异常漫长而又严峻的经济衰退,经济复苏可能非常缓慢。但当前各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反周期政策行动和恢复金融体系信心的举措,这可能会改善未来经济复苏的前景。报告称,短期来看,主要重点应该是支撑金融部门,辅以协调性的财政刺激措施和非常规性的货币政策。IMF称,各国政府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政策行动来恢复金融部门信心,防止资产价格通货紧缩,支持全球经济复苏的提早到来。IMF还表示,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的决策者必须紧密合作,以阻止全球金融危机蔓延。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公布了一项追踪新兴市场金融压力的新指数,该机构警告称,从发达市场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规模大幅下滑,这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负面溢出效应。IMF称,发达和新兴经济体须采取协同政策,因为仅仅改善单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是不够的,并不能使新兴经济体免受发达国家大规模金融动荡所带来的冲击。报告全文(其中包括IMF对经济形势的最新预期)将于4月22日发布。该组织建议,发达国家应稳定其自身的金融体系,向银行(特别是那些经营新兴市场业务的银行)提供支持,同时不使海外贷款受阻。该机构称,新兴经济体的决策者应保护其金融体系,必要时应采取反周期举措。
                                                    (WSJ,2009.4.17)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在制造更坚硬的泡沫
    路透社专栏作家顾蔚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认为,现在全球的政府都在通过制造新的泡沫,来缓解旧泡沫破灭的痛苦。中国实现货币通胀的态度坚决,又有经济实力配合,这是否意味着通过国家意志制造出的泡沫将会是“坚硬”的泡沫?
    中国政府去年制订广义货币M2今年增长17%的目标,当时市场觉得过于激进,但现在看来还显得保守。因为今年头三个月M2增幅都超过这个数,而3月份M2更创出25.5%的增长记录。该速度不仅刷新了中国近年来的新高,在国际上也排名第二,仅次于以色列的32.4%。同样试图走再通胀道路的美国M2供应量增速只有10.1%,欧元区为7.2%。
    中国和以色列的“货币通胀”效果明显,是因为这两个国家银行系统相对健康,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在政府放宽信贷的号召之下,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乐于服从。两国通胀威胁很小,中国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甚至为负数,所以这两个国家可以较为从容地通过货币通胀来推动经济发展,暂时不需要考虑实体经济通胀威胁。两国M2水平都高于2008年8月,即雷曼兄弟破产之前的水平,这显示两国政府逆势拉动经济的决心和成果。
    银行贷款究竟有多少流进了股市?这个问题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刨根究底,因为资金泛滥必然会导致资产泡沫。上证A股和以色列特拉维夫100指数今年以来涨幅已经分别达到38%和27%。中国M2的前一个新高出现在1996年,全年M2增幅为25.3%,当年上证综股指从555点狂飙到934点,几乎翻了一倍。
    按照头三个月的放贷速度,今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可能创出历史记录。高货币投入能够带来高投资,但如果不能转化为真实的市场需求,经济的车轮也就转不起来,股市也就失去了企业盈利的支撑。1996年M2大幅扩张之后,当年零售消费增幅的确被拉到11.1%,但之后连续三年仅为6.8%。经济增长也是被拉起来后又栽下去,1997年实际GDP增长达到9.3%,但之后连续两年低于8%。 M2扩张速度也未能持续,1996年创出25.3%后,1997年降到19.6%,之后三年都低于15%。M2在头两个月井喷之后,3月初本来已经放缓,但最后10天来个大冲刺。3月份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大幅超过市场预期。有银行人士透露,这是因为市场之前有传言说央行可能要收紧信贷,所以银行担心政策变动而抢搭末班车。3月信贷还有一个特点是短债比例减少,特别是票据贴现的比重从前两月的45%下降至23%。这可能是因为资金更多流入实体经济,但也不能排除银行因为担心日后信贷紧缩而索性放长贷款时限。
    现在市场资金充裕,贷款的利润还是比较丰厚的,银行有很大的贷款冲动。贷款规模急速增长,坏账风险必然会上升。不过中国政府并不太担心坏账问题,因为只要央行不从市场里抽流动性,那么可能资不抵债的公司也不会马上破产,银行的坏账就不会明显上升。而等到外部环境转好,原来的劣质资产甚至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优质资产,这一点银行和政府之间早就心照不宣了。
    所以现在中国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撑住泡沫,不让击鼓传花的鼓点停下来。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称:“下一步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温家宝总理在泰国说,“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大困难……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这都给银行吃了定心丸。
    决策者盼望制造新泡沫为中国改革争取时间,就算消费没有办法一下子刺激起来,但希望可以让中国经济熬到全球经济的复苏。现行宽松货币政策吹大资产泡沫,股价和房价走出小阳春,决策者可能乐见其成。因为财富效应能够刺激消费,通胀预期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信心的确很重要,乐观的心理甚至能够让癌症患者战胜病魔,对付金融危机也是一样。但这种以旧泡沫来代替新泡沫的做法也是危险的,要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拉动企业盈利更是难上加难。财政投入大头来自企业盈利,中国政府本来计划2009年财政收入上升8%,但在大量减税以及企业盈利大幅下滑等因素下,头三个月财政收入反而下滑8%.投资增长总是有限度的,第一轮投资拉动结束后,如果消费跟不上,政府财政刺激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过去10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以一个又一个的拯救经济计划,来让泡沫不破裂。结果是日本陷入10年衰退,政府还背上了一大笔债,其债务水平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现在日本政府要刺激经济已经是有心无力,它最近的广义货币增速只有1.5%,是世界主要国家中最低的。
    中国目前面对的问题是经济结构转型,这显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在出口急剧下滑的形势下,中国市场信心恢复,内需填补出口空缺的速度之快超出了经济学家的理解能力。如果一年后海外需求没有实质性的好转,国内需求提早释放后缺乏后劲,那么制造新泡沫的速度可能赶不上旧泡沫破灭的速度。
                                                            (Reuters,2009.4.15)
中国凹型消费结构风险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袁岳分析指出,当前消费市场上的基本特色是低端市场快速发展,高端市场脆弱稳定,中端市场相对萎缩。这样一个凹型消费结构已经基本上成型,并且继续在各产品领域发展。凹型结构形成的基本动力在于,消费者的危机心理形成以后,消费支出的谨慎程度明显扩大,中间收入阶层对于未来的生活前景的谨慎预期形成,而在繁荣时期形成的低端消费者向上进行虚荣型的趋优消费的行为模式发生了重大逆转,因此中层消费者快速向中低层消费档次滑跌。
    凹型消费结构意味着什么?首先对于那些进行品牌提升努力寻求品牌溢价的企业是很大的阻击,人们在危机时期的核心消费价值急速地向实惠部分回归,一般性的广告概念的效用明显降低;其次需要寻求新的实际的减低成本的新途径,实现产品价格的新竞争力;再次在短期内新的高端品牌的出现基本不大可能,而相反进行兼并重组类的努力,重点应该考虑实体资产的价值,而无形品牌资产价值降到最低点;最后,人们即使在同等支付对价的基础上,需要看到新的设计理由,因此设计突破也是在这个条件下比较有竞争力的卖点,但其对应品牌的附加值贡献效应也在减少。因此,凹型消费结构中,企业在市场上获得附加值利润的机会降低了,主要的利润将来源于新的规模效应与短期生产原料下降而带来的产品利润空间。
    凹型消费结构并不是一个长期稳定持续的结构,在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凹型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型消费结构,也就是说消费的活跃部分均突出集中于低端消费部分,这将对于产品与服务结构发生重大的打击作用。而当前中国的内需启动简单对应于保民生的模式将加大高端消费的滑落,即使有限的高端消费资源将会出现显著的外流迹象。衡量危机变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社会商品消费中来源于高中低三个层次的零售消费量的变化。对于公共政策而言,出台刺激富裕人群与中间收入人群的税费优惠政策将非常必要,因为实际上尚有一定收入基础的人群与社会低端人群比较,在活跃经济方面的贡献度将明显较大,他们对于与政策资源匹配的个人财务贡献能力将显著较大。实际上,保民生应该作为经济活跃以后的一种政策选择,而不是启动消费需求的政策选择,这在对付相对长期的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作如此考虑,否则就有可能子弹耗尽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启动的目标。
                                                        (FT中文网,2009.4.17)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09年4月17日收盘点位:
道琼工业:8131.33;纳斯达克:1673.07;标普五百:869.60;英国FT100:4092.80;法国CAC30:3091.96;德国 DAX:4676.84;日经225:8907.58;上证综合:2503.94;香港恒生:15601.27;台湾加权:5755.38;新加坡海指:1896.56;越南指数:334.14;俄罗斯RTS:834.59;巴西BVSP:45778.28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09年4月17日收盘价(伦敦铜为4月16日):
欧元/美元:1.3044;英镑/美元:1.4798;美元/日元:99.1500;美元/人民币:6.8326;美元/港币:7.7501;纽约交易所(NYMEX)黄金期货(09年5月交割):867.80美元/盎司;NYMEX轻原油(09年5月):50.330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3月期):4769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09年5月):5.2300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1682.00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9年第28期(总第950期)  2009年4月17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