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信息社预测海峡两岸经济

2007-07-20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7年第53期(总第780期)  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通胀上升引爆资产泡沫?
    赵令彬在《大公报》撰文分析到,全球或将出现通胀与风险回避共同推高利率的情况,若这又与资产价格下调同时出现,则后果严重。物价与资产价格背驰,可以触发金融调整加快进行,甚至资产泡沫的爆破。
    通胀上升乃近日在中国以至全球的热门话题之一。目前国际市场商品价又呈现新一轮升浪,并通过全球化把影响散布各国。通胀上升除有宏观经济效应外,对金融市场以至资产泡沫,均同样有重大意义。这也成了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互动渠道之一,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近月CPI通胀高企在3%或以上,5月更达到3.4%,突破了央行的3%宏调警戒线。引致通胀上升的主要是食品涨价,尤其肉类、蛋类价格涨幅更高,形成了食品带动型通胀。最近官方指出,食品涨价有国际因素,又指石油涨价引致猪肉等的价格波动。的确,目前中国以至国际通胀,均有很大的输入及能源因素,基本上是以成本推动而非需求拉动为主要形态。
    现时国际市场上以石油为主,包括农产、矿产的商品价格均呈涨势。这些商品各有市场特点,却都碰上了涨价因素。石油涨价有两大原因,首先是供应增长追不上需求增长。日前国际能源署(IEA)指出,五年后国际油市将出现供不应求,若按世界经济年均增长 4.5%计,油耗将年增2.2%,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剩余产能将趋枯竭,而非OPEC产油国的产能增长同样不足。虽然预测未必一定准确,但警号已经响起。如各国能及时采取措施,一面增加油气的勘探开发投入,另一面节制消费,或许可缓解供不应求的程度。然而在此之外还有更难捉摸的地缘政治因素:中东乱局特别是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再加上多个产油地区政局不安,都可能引发供应突然减少的变局,从而令油价高涨。如近期尼日利亚反政府武装活跃,经常干扰石油生产及输出,便每每成了油价炒上的理由。
    农产品价格亦自有其周期性规律。如中国肉价便因前几年的低迷而影响生产积极性,因而导致近期的高升。但更重要的影响价格因素是全球性天灾,各地或干旱或水浸导致农产歉收,主要的产区如北美、澳洲及东欧的乌克兰等均蒙受其害,造成了供应短缺。此外还有能源因素:油价高企令生物能源替代品需求大增,故促成了可制造乙醇的农产品如玉米及甘蔗等需求亦大增,涨价随之而来。受美国用于乙醇生产的需求急升影响,玉米的涨价尤为显著,一年来已上升七成多。在中国也发生了人车争粮的困惑,当局已开始限制以粮食作为原料的乙醇生产,以助保持粮价稳定。
    国际商品市场上,还常有借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导致紧缺为依据的炒作热潮。但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基本上是个长远的市场结构性转变,不会造成即期的价格急升。此类说法实是投机者的炒作借口,反映商品市场日益金融化,并由此增添了价格大幅波动,和商品市场出现泡沫的风险。
    商品特别是食品、能源价涨,并不影响核心价格指数的通胀。因此(特别是在美国)对宏观调控决策的意义不大,每被视为短期的价格波动而不须处理。事实上这一轮商品涨价,也不是加息等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缓解者。但当食品、能源涨价持续较长时间,而渐成为结构性趋势时,对民生及通胀预期将产生影响,宏调决策便不能对此置之不理。例如在中国,当食品等涨价令CPI上升至逾3%,并形成负利率时,央行便有加息以维持正利率的必要。
    在美国,目前还有一项令人关注的通胀潜在来源:美国劳工市场的就业表现在经济放慢中仍维持强势,失业率已下降至4.5%,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已紧贴自然失业率,或可说基本上已达致完全就业。这种情况既会造成工资上升的压力,也显示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结果将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
    除通胀上升会推高利率外,近期另一重要因素亦在推高利率。鉴于美国金融体系特别是次按市场风险日增,国际投资者的意向出现调整,增强了回避风险的倾向。这转变在六月出现,令人关注平钱时代或正走向完结。转变的反映之一是美国国债孳息(收益率)升破5厘关口,孳息曲线更由倒转突然回复正常。随后不少债券及担保债权凭证(CDO)等金融产品的风险溢价急升,欧美的信用衍生工具指数亦出现突变,在短期内急升数成,反映金融机构要为预防坏帐付出更高的成本。最近,穆迪及标普等评级机构,已开始调低与次按相关的金融产品评级。预料这将会引发重大的市场调整,反映次按问题的影响将会更快地扩散,最终可波及约值万亿美元的资产,后果如何尚待观察。
    因此,全球或将出现通胀与风险回避共同推高利率的情况,若这又与资产价格(如楼价)下调同时出现,则后果严重。物价与资产价格背驰,可以触发金融调整加快进行,甚至资产泡沫的爆破。总之,实体经济的通胀与资产泡沫并存时,互动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均值得关注。商品涨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自有其特点,对此必须充分了解:成本推动型通胀,不如需求拉动型的反映经济有过热倾向,相反还会起抑制投资及消费的冷却作用。
    在70及80年代,便曾有过油价高升而经济停滞的滞胀时期:出现通胀高而增长低或甚至衰退的特殊情况。如这出现在当前的全球性资产泡沫时代,情况又将如何?这确是对理论研究及宏调决策者的重大新挑战。一种可能是在泡沫上涨期通胀声势更甚,而在后泡沫调整期则经济收缩更甚,令滞胀情况更深化更复杂。是否如此尚待观察,但无疑宏调决策难度将会很高。
                                                        (大公报,2007.07.18)

                                      国际经济

美国经济2008年后加速增长  
    据道琼斯2007年7月20日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官员关注的焦点仍集中在控制通货膨胀上,尽管近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幅放缓且有关经济温和增长的前景出现改善,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于6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会议上,委员们认为,通货膨胀率不能如预期那样降至温和水平的风险仍是他们担心的主要问题。
    但Fed对经济增长的看法较此前一次利率会议更为乐观。Fed称,商业投资和强劲的就业市场表明,尽管住房市场仍在调整,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已较5月份会议时更为平衡。Fed表示,预计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加快至接近潜在产出的水平。
    FOMC 委员预计通货膨胀率可能在未来两年逐步下降,反映出在去年推高价格的暂时性因素逐渐消逝,以及资源价格面临的压力也有小幅缓解。尽管近期公布的CPI数据有所改善,但Fed仍不会轻易做出未来价格压力将成下降趋势的结论,这也重申了Fed  6月份会议后声明的内容。会议纪要称,近期公布的核心CPI数据令人鼓舞,但与会委员不愿仅凭数月的数据对未来趋势作出任何确切的结论。Fed进一步解释称,每月CPI数据经常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近期核心通货膨胀数据似乎受到了一些暂时性因素的抑制。
    此外,Fed警告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能源和商品价格的上涨、美元的贬值以及生产率增幅的放缓都可能会令通货膨胀压力得以继续维持。6月份会议纪要显示,Fed指出虽然核心通货膨胀率下降,但整体通货膨胀率因食品和能源成本提高而上升。整体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可能导致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升温。会议纪要称,虽然整体通货膨胀率有望放缓至接近核心通货膨胀率的水平,但一些委员指出,近期强劲的数据使通货膨胀预期面临恶化的风险。有鉴于此,一些委员在6月份会议上强调,要想让核心通货膨胀率如预期的那样在未来几个季度中放缓,可能需要在长期内让通货膨胀预期处在或低于当前水平。
    会议纪要显示,在Fed看来,住房市场是经济前景面临的最大下行风险,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拖累经济增长。会议纪要称,住房市场活动可能会在未来几个季度继续收缩。尽管住房市场低迷,但消费支出依然保持强劲。Fed表示,到目前为止,住房市场疲软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仍十分有限。会议纪要还进一步谈到了劳动力市场。尽管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劳动力市场仍保持强劲。事实上,在近几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低于趋势水平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仍能保持强劲有些意外;这似乎与近来生产率增幅放缓有关。
    另据道琼斯2007年7月18日报道,伯南克周三(7月18日)警告称,近期潜在通货膨胀率的改善可能只是暂时现象,不过他重申了Fed长久以来的看法,即未来数月通货膨胀压力应会趋于缓和。
    伯南克在美国国会发表证词时还表示,尽管住房市场依然在拖累经济,但是经济增长应会加速,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仍然是“主要的”政策风险,这暗示Fed极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继续维持利率不变。伯南克在为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准备的证词中表示,总体而言,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可能会以温和的步伐增长,并将在 2008年小幅加快至接近潜在增长趋势的水平。
    一年多来,Fed已经先后在八次会议上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5.25%不变,并且一再警告称,通货膨胀仍是最主要的风险。虽然Fed以往对通货膨胀的警告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维持利率不变的暗示与华尔街所希望的短期内降息不符,但伯南克与市场之间看法的一致性似乎正在提高。金融市场现在认为,Fed将维持利率不变直至2008年,不过下一步仍可能是减息。在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近乎停顿之后,第二季度经济开始提速。经济学家普遍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将在2.5%-3%之间。
    但伯南克警告称,经济潜在生产率可能出现的下滑或许会限制经济增长。事实上,Fed已将2008年GDP增幅问卷调查预测的中间区域下调至2.5%至2.75%,低于2月份预测的2.75%至3%。Fed还因住房市场疲软下调了对2007年GDP的预期。伯南克认为,Fed对2008年GDP增幅的预期接近经济潜在趋势水平,这意味着经济不会像过去那样,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快速增长。此前的观点是,美国经济在没有通货膨胀影响下的潜在增长速度为3%以上。伯南克称,近期生产率升幅下降可能是周期性的,但潜在生产率增长速度可能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伯南克将住房市场持续调整视为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并表示这一问题可能继续在未来几个季度中对经济增长构成影响。他表示,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上行风险是消费支出可能强于预期。伯南克称,在判断政策立场是否合适时,需要警惕经济发展方向可能与目前预想的最可能出现的情况不一致。伯南克称,虽然次级抵押贷款问题显著恶化,但整体金融环境仍支撑经济增长;消费支出和商业支出应该会温和增长。  
    在谈到通货膨胀前景时,伯南克警告称,目前核心通货膨胀率的良好表现存在明显的干扰因素,也可能是短期因素影响的结果。伯南克表示,Fed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制定政策时考虑的主要问题。
    Fed 官员仍然认为,目前通货膨胀降低的趋势不会持久,因此依然坚持在2月份所作的预期,即今年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增幅将在2%-2.25% 之间。伯南克表示,通货膨胀预期得到控制,预计核心通货膨胀率到2008年将有所回落。Fed预计,明年核心PCE增幅在1.75%-2%之间,这意味着 Fed并不急于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远低于2%的水平。
        但伯南克警告称,如果能源和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则将会在核心通货膨胀率上有所体现。伯南克利用7月18日的讲话缓解了有关Fed过度关注通货膨胀、忽视其维持持续充分就业职责的担忧。伯南克表示,他藉此机会重申Fed的双重任务,即稳定物价和持续实现充分就业。国会认为Fed在信用卡和次级抵押贷款问题上的监管过于宽松,因此对Fed在保护消费者方面的工作大加指责。伯南克表示,Fed正在彻底审查,通过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和解决不公平行为来防止进一步出现次级抵押贷款问题。
                                                              (DJ,2007.7.18)
欧元走强  欧元区各国经济现分化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洲政治家在欧元继续升值问题上的口角表明了摆在欧元区国家面前的一个严酷现实:一些国家和行业能够比其它一些国家及行业更好地应对欧元走强。
    欧元从2006年初以来已经升值了近17%,周三(7月18日)在欧洲交易时段创出了1欧元兑1.3833美元的历史新高。许多分析师预计,由于欧元区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和欧洲央行可能会调高利率,欧元还将进一步走强。
    法国政治家周三重申了口头干预欧元汇率的要求,但是孤立无援。法国负责欧洲事务的官员表示,欧元目前的汇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不一致,并再次呼吁对欧元利率施加更多的政治影响。这直接挑战了欧洲央行的高度独立性。甚至法国新任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也表示了类似观点,这凸显出法国政治家试图通过口头干预控制欧元涨跌的传统。欧元区的其它政治家迄今为止一直沉默不语,但欧元进一步走强可能在政治上招致更多抱怨,并使欧元区内部的国别差异更加显著。
    德国和其它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国家则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欧元走强,原因是它们通过降低成本保持了出口的竞争力。因此,最大的抱怨声可能来自于法国和南欧国家。由于在改革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表现滞后,这些国家的竞争力不如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去年德国的劳动生产率比2005年增长了2.2%,而法国仅增长了1.2%。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增幅不到1%。
    高盛驻法兰克福的经济学家德里克•舒马赫说,德国制造业一直在进行大规模重组,德国的竞争力在过去几年里明显提高。而意大利、西班牙乃至法国的竞争力都表现不佳,尤其是同德国相比。因此,欧元升值对这些国家的打击比对德国更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经济的亮点之一是它的通货膨胀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这有助于将国内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而在法国和意大利,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迫使企业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即使近年来欧元兑美元汇率不断走高,相对于欧元区其它地区,目前德国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汇率也比2003年时低了4%。德国制造业的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即经生产率调整后相对于OECD其它成员国的每小时劳动成本)自2003年以来下降了10%。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则分别上涨了11%和7 %。而且,许多德国企业已转向生产对价格不太敏感、更具专业性的资本财货。而许多南欧国家还是固守纺织等产业,因此在新兴市场中低成本竞争对手的压力下不断丧失市场份额。
    当然,欧元兑美元汇率并不是影响欧洲经济的唯一因素。许多欧元区企业正在高速增长的国家,尤其是东欧四下寻找出口市场。尽管美国仍是欧元区商品(主要是机械、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但英国却是欧元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欧元兑美元今年升值了4%以上,但欧元兑英镑却相对比较稳定。
    周三公布的报告称,5月份欧元区13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一改去年同期出现的逆差局面,实现了顺差。这显示出作为一个整体,该地区能够经受欧元走强的考验。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欧洲央行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对欧元升值持乐观看法。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驻伦敦的经济学家霍格尔•施米丁表示,欧元的上升势头有所放缓,但它仍在上升。
                                                          (WSJ,2007.7.19)
全球“过剩”资金从何而来?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目前全球经济的特点是:增长迅速、巨额经常账户“失衡”、实际利率和风险价差较低、通胀减弱、融资便利。这场盛宴是否就要结束?可能还不会。但要确定风险,我们必须首先确定,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奇怪的全球经济形势。
    沃尔夫认为,有两种解释可供选择:“储蓄过剩”和“资金过剩”。两者的共同主题是:全球化;金融革命;中国的崛起;低通胀率;以及宏观经济稳定。但除此之外,它们就背道而驰了。特别是,它们颠倒了受害者和作恶者的角色:在储蓄过剩的说法中,节俭之人是作恶者,挥霍之人则是受害者;而按照资金过剩的说法,情况则完全相反。这是现代版的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之争。
    “储蓄过剩”假说与美联储现任主席本•伯南克有关。但这个说法以前就有人提了出来。朗伯德街研究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布赖恩•里丁(Brian  Reading)在最近一份报告(《月度经济回顾》[Monthly  Economic  Review]  216期,2007年6 月,http://www.lombardstreetresearch.com)中列出了这个论点的理论思路。他表示,储蓄相对于投资的巨额过剩主要出现在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这导致全球实际利率偏低,巨额资本流向全球信用最好、意愿最强的借贷者手中,首先是美国家庭。其短期影响是,目的国实际汇率上升,经常账户赤字大幅增长。要使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保持一致,这些国家的内需也必须大大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必须选择能够促成这种结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本世纪以来,美国不仅吸收了全球其它国家70%的过剩资本,而且消费占到了增加的GDP的91%。因此,全球局部的过剩储蓄造成了另一地方的过剩消费。
    里丁所谓的“流动性海啸”是储蓄过剩的结果。低水平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刺激了信贷旺盛增长,全球资产向风险资产转移,以及风险价差收窄。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促成了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的蓬勃发展,尽管高涨的资产价格和较低的实际利率预示的是相反的情况。
    在储蓄过剩的世界,资本外流的主要责任在各国政府。这要么是因为国内居民不允许持有外国资产(例如中国),要么是因为多数出口收入流入了政府口袋(例如石油输出国)。不管是哪种情况,最终结果都是,政府拥有与国内过剩储蓄相对应的巨额外币资产。
    在这个世界中,美国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储蓄过剩国是作恶者,美联储则成为了英雄。然而,在资金过剩的世界中,世界上的储蓄国是被动受害者,大肆挥霍的美国人是作恶者,而美联储是个反英雄。在这个世界里,美联储是“连环吹泡沫者”,扭曲了资产市场,造成了世界各地贸易伙伴的资金过剩,特别是那些希望通过盯住汇率维持货币稳定的国家。
    这是著名金融分析师理查德德•邓肯(Richard  Duncan)的论证思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The  Dollar  Crisis:  Causes,  Consequences,  Cures],约翰•威利父子公司 [John  Wiley  &  Sons]2003年出版)。他认为,美国资金过剩导致名义利率保持在低水平,而且,由于通胀预期减弱,实际利率也处在低位,从而导致消费者信贷迅速增长,家庭储蓄大幅下降。过剩的支出跨越边境,造成了巨额贸易逆差和相应的美元外流。
    资金外流削弱了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的货币被迫升至不具竞争力的水平。但实行盯住汇率制的货币通过无限制的外汇干预而保持在低位。这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规模积聚(从 2000年1月至今年3月之间增加了3.4450万亿美元),也造成其难以冲销对货币供应和通胀的影响。
    在这种全球经济视角中,储蓄不是推动力(就像在储蓄过剩假说中那样),而是系统中的霸权国家过度货币创造的被动结果。利润(以及以此衡量的企业储蓄)的上升,只不过是因为在规模经济之下,出口和产出增加。那些拥有巨额贸易顺差的政府因而采用了支撑储蓄过剩的财政货币政策,以遏制需求过剩和通胀。
    美联储相信储蓄过剩说。但许多亚洲人将他们目前的困境归咎于“美元霸权”,这是“资金过剩”说的核心。然而,重要的问题在于,哪一个假说是真的,以及它是否重要。
    沃尔夫表示,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储蓄过剩说更真实一些。这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国货币增速没有高到不合理的程度。其次,美国的通胀预期继续受到遏制,因为实际利率已开始上升。第三,美元的疲软似乎并不严重,尽管实际汇率受到外汇干预的扭曲。第四,很难相信,亚洲和石油输出国储蓄的飙升是对外界过剩需求的被动反应,而非刻意的选择。最后,盯住汇率制本身就是一种政策选择。我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它确实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是生活在储蓄过剩的世界中,那么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保护着全球经济免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如果我们是生活在资金过剩的世界,那么这个赤字使全球面临着美元崩溃、甚至最终出现全球性通胀的威胁。
    储蓄过剩的观点更令人鼓舞。如果美国的支出大幅减少,储蓄过剩国最终将学会花钱,这个过程只会更快,而不是更迟。但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资金过剩的世界,我们过去25年在货币稳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将面临风险。
    不管是哪种观点,当今世界的状况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持续下去。另外,不管是哪种观点,新兴市场经济体给美国开具空白支票,都是毫无意义的。大规模外汇干预和依赖美国家庭过度支出的时代必须终结。这个时刻是不是就在眼前?
                                                            (FT,2007.7.16)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上半年经济加速    组合政策如期而至
    7 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统计数字: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另外,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4.4%,今年1-6月消费价格总体上涨3.2%。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连续四个月超出政府全年增长目标,政府的目标是将全年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下。中国第二季度GDP数据表明政府有必要加大紧缩力度  
    国家统计局在数据公布后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和改善宏观调控,落实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政府还将加大努力进行结构性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统计局补充说,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系统和结构性问题包括国际收支不平衡,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迫切需要降低能源消耗和治理污染等。
    道琼斯分析指出,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大幅增长,预示中国政府有必要加大力度放慢经济的快速增长。预计政府还将颁布更多措施来控制投资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并可能颁布政策鼓励进口和限制出口。
    7 月20日晚,新华社报导,国务院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同时,人民银行宣布,自2007 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调整后,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06%提高到3.33%,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57%提高到6.84%。其它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道琼斯分析指出,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强劲,且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居民储蓄存款持续负利率,上述政策组合显然符合市场预期。组合政策兑现意味着前期市场忧虑的政策风险释放,预计短期内政策将保持平稳,资本市场有望因利空出尽而重抬升势。不过,流动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特别国债发行将为央行提供更多的回笼工具,公开市场或面临更多变量。
    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高位攀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持续7个月处于负利率水平,市场前期已对利息税或减免抱有强烈预期。同时,数据显示,主要经济指针均走高,央行继续加大紧缩货币政策力度,年内第三次动用加息手段抑制经济的必要性客观存在。除上述经济数据外,央行公布的信贷数据也不容乐观。6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515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并推动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达2.54万亿元,已占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 87.6%。因此,数据公布后,金融市场对周末利息税及加息政策均将公布达成了共识,组合政策如期兑现显然并不令人意外。
    上述两个政策直接提高了实际利率水平,导致短期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大幅降低,政策风险因此而得以释放。
    本次加息27个基点及减少征收利息税后,一年期税后定期存款利率跃升至3.2%左右,与上半年CPI涨幅接近,并已高于3%的CPI年内调控目标。据此判断,上述组合政策尘埃落定,意味着未来负利率局面或因此改变,短期内继续加息的压力减轻,政策利空已释放殆尽,有望刺激股市债市联袂上扬。不过,流动性紧缩的压力依然客观存在,市场仍不能对央行加大资金回笼力度掉以轻心。特别国债发行在即的消息,意味着央行将增加对冲流动性的新工具,市场仍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回笼风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于6月末批准财政部发行人民币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价值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根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的明确表态,这批特别国债将由央行持有,等同于央行获得了新的流动性回收政策工具,后期央行可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采取卖出国债或者以这些国债为抵押进行正回购操作的方式,回收金融机构多余流动性。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导称,财政部第一批发行人民币8500亿元特别国债的方案已获得批准,或意味着央行有望近期获得该批国债,后期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或因此生变。因此,后期流动性管理任务或更多由特别国债担当,央行将借助这一额外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更从容地实现回收流动性目标。
    事实上,央行上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也重新启动了近半年均未使用的正回购操作,已被业内视为日后利用特别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演习。央行上周四(7月12日)公布,当天在例行公开市场中除发售3年和3个月期央票外,还以3.00%的利率发售了人民币200亿元6个月期正回购。多位银行交易员表示,因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导致的流动性充裕局面仍在蔓延,一旦央行拥有特别国债后,公开市场或面临更大的资金回笼压力,下半年资金面均可能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
                                                          (综合信息,2007.7.20)
香港4-6月份失业率降至9年低点  
    据道琼斯报道,香港4-6月份失业率再次创下9年以来的最低位,因为在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下,新增工作岗位及总就业人数均有所增多。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下半年香港失业率还将进一步下降,不过由于劳动力需求及供给存在不匹配现象,失业率可能会逐步下降。银行和金融机构依然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而建筑业等其它行业却面临着结构性失业问题。
    香港政府统计处周四(7月19日)公布,4-6月份失业率由3-5月份的4.3%降至4.2%,同期总就业人数也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自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份以来,香港连续三个月失业率一直持平于4.3%,并且自1998年3-5月份(当时为3.9%)以来从未低于过该水平。花旗集团资深经济学家Joe  Lo表示,第二季度总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表明,香港当前劳动力需求较为强劲。他表示,鉴于商业信心的强劲状况,预计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香港政府数据显示,香港4-6月份总就业人数增至349万人,3-5月份总数为347万人。同期总劳动人口由363万增至364万人。  香港政府称,失业率下降的行业主要见建筑业、娱乐及康乐服务业和零售业。政府预计,随着更多应届毕业生及离校人士进入劳工市场,未来数月劳动力人数将有所增加。经济学家表示,新增工作岗位将有助于抵消劳动力队伍扩大的影响。东亚银行经济学家Paul  Tang表示,随着零售业受惠于本地居民与旅客的强劲消费,预计香港下半年失业率还将进一步下降。香港5月份零售额较上年同期强劲增长10.2%。花旗集团的Lo也表示,年底时失业率将可能降至4%之下,不过由于专业人员依然匮乏,预计失业率会逐步下降。
                                                                (DJ,2007.7.19)
《经济学家》信息社预测海峡两岸经济
    根据《经济学家》信息社(EIU)公布最新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报告,今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将达4.39%,明年略为提高为4.54%;中国大陆经济今年将有11%的增长率,明年降为10.1%。
    据中央社伦敦20日专电,《经济学家》信息社全球经济预测部主任沃德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指出,台湾经济与中国大陆的连动性高,预估2009年之后三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低于4%;同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也将趋缓,2009年跌到8.4%,之后将跌破8%。
    对于记者询问中国经济的部分,沃德指出,中国目前有资产与股市泡沫化的危机,北京须提高民间消费,确保社会安定;他预计未来在美国政治压力及长期经济发展的考虑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逐步走缓,2009年将达7比1,二年后将跌到6.45。根据EIU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5%,明年跌到4.8%,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今年将有7%的经济增长率,明年减为6.7%。
                                                                  (综合信息)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摘编: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7年第53期(总第780期)  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