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

2007-06-12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7年第42期(总第769期)  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如何化解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2006 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性保护期结束。随着全面兑现入世承诺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实施,外资银行在华安营扎寨,迅速拓展。中外资银行将会进入积极竞争的新阶段。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中资银行将如何应对?未来中国金融业格局将如何演化?经济理论界人士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我们将有关资料提供给研究者参阅。

外资银行来势迅猛
    安徽大学的朱慧彬在2007年第3期《中外企业家》上撰文介绍说,所谓“外资银行”,在我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规定,“总行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银行”,简称为“外资银行”,此即为狭义的“外资银行”,其实是指外国金融机构在华投资设立的子银行(亦可称附属银行),应该称为外资子银行。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新兴市场国家(EMEs)所吸引的金融部门外国直接投资(FSFDI)增长十分迅速。从FSFDI在各个区域之间分布来看,拉丁美洲在大多数时间中都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但是2004年和截至2006年 l0月的数据显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所占份额最大,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方面表明全球金融资本可分配资本是有限的,一个地区增长必然导致另一部分地区份额的下降,另一方面也表明亚洲正日益成为FSFDI的新宠。
    在谈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原因时,2007年第5期《现代营销》刊载汪有胜的文章分析指出,外国银行资本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中国经济和企业的高速成长、居民储蓄规模的持续扩大、国内金融业发展的幼稚等,都使外资银行感觉到加紧进入中国市场的紧迫性。从国内因素来看,外资银行进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市场规模大”可以从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来看,如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这几个发展中经济体,从银行业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中国在这五个国家当中是最高的。关于增长速度,在最近五年中,我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在这五个国家当中也是最高的,而且这个速度并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速度,而是在银行业处于整顿和调整时期所达到一个高速度。国内市场从总量上看有很多发展机会,这不仅吸引国际银行机构到中国来,也吸引国内的很多社会力量想要进入这个市场。
    吴狄在2007年第3期的《华人世界》中谈到,2006年底,中国在加入WTO五年后兑现入世承诺——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并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配套的《外资银行条例实施细则》,二者均自2006年12月11日起生效施行。觊觎已久的各大外资银行迅速行动。2006年圣诞节前夕,中国银监会首次批准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花旗银行、荷兰银行9家外资银行将其在中国境内的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成为法人银行后,外资银行就可以享受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国民待遇。
    另据2007年4月16日《香港经济导报》的报道,3月20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花旗、汇丰、渣打、东亚四家外资法人银行在华开业;4月初,四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得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法人银行营业执照后陆续正式营业;另外,还有八家外资银行正在进行转制筹建工作。这表明,外资银行转制的大幕已经拉开。

外资银行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
    宋泓均在2007年5月8日《东方网》的文章中归纳出外资银行的五大优势:
    1.资金规模优势。入驻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资产规模庞大,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外资银行开拓中国市场时有来自母行充足的资金支持,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猛烈的冲击。  
    2.组织管理优势。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灵活,比较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而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尚在进行,根深蒂固的行政管理方式难以与外资银行纯商业化的经营机制竞争。中资银行的产权制度、内控制度、操作程序等都还带有粗放经营的特征。  
    3. 国际联行网络优势。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与国外大银行具有更广泛的联系。广泛的国际网络不仅便利了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也更有利于外资银行发展优质客户。特别是跨国银行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一旦发现自己的客户向中国境内投资,便会立即将信息反馈给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我国外资银行的不少优质客户都是由其在国外的总行或各国分行介绍的。  
    4.人才优势。中资银行难以企及的高薪,会造成大批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我国银行失去的不仅仅是优秀员工,更重要的是相当一批客户;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优秀的人才,就缺可能乏创新能力,外资银行会给客户提供全新的服务,从而可能进一步加重客户流失。  
    5.无形优惠。相对于中资银行而言,外资银行在政策上也享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外资银行可以享受一些无形的超国民待遇,在业务范围、监管标准等方面也享有无形优惠,相对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
    2007 年4月24日《中国经济新闻网》上发表的毕舸的文章指出,外资银行所拥有的良好品牌优势,是其尚未开展业务,就获得中国民众很高期望值的重要原因。这些历史悠久的外资银行,其实与中国渊源颇深,早在19世纪末,外资银行就已在中国扎根,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普通居民到企业的金融服务。而在向中国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之前,外资银行已经对中国银行市场进行深入摸底,其人才招聘储备、市场前景分析等前期工作也早已进行,可以说,这是一群看似陌生实则熟悉中国市场的外来竞争者。
    文章介绍说,外资银行大多数是境外的上市公司,一般以私人资本为主,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截止到2003年底,全球前20 名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12%,资产总额平均增长超过9.3%,利润平均增长超过20%,其股票的每股收益增长15%,营业支出平均下降1%。另外,外资银行的盈利指标也明显优于中资银行,由于影响资产质量的主要焦点在于银行内控和风险管理,当外资银行在网点铺设、服务程序上逐步加快步伐后,外资银行在人才、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文章认为,外资银行最大的优势,是其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灵活性优势,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的速度和敏感度更高,可以根据利率和汇率等市场信息灵活调整经营策略。而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经营体制制约,客观上缺乏自主权,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经营决策 “时滞”长,造成经营管理僵化,对客户需求反映迟钝。在人民币存储利率调整、利息税存废上,广大储户就特别感受到这一点。
    廖劲鸿在 2007年1月9日《价值中国》中披露了中国银监会指出的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呈现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参股或并购国内商业银行,加快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第二是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与国内同业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全球性的业务网络、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能力、成熟的金融产品等方面;第三是细分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第四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快网点建设;第五是外资银行管理功能集中趋势日渐清晰。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规模扩大,分支机构数量增加,其管理功能向主报告行集聚的趋势日益显著;第六是在各种可能的组织形式中进行选择,谋求最大利益。根据现行法规,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商业银行业务可以采取外国银行分行、外国独资银行及中外合资银行三种组织形式。
    另据2007年5月 11日《中国证券报》援引的普华永道的报告指出,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业务重点变化十分显著。相比2005年,2007年外资银行普遍提高了对信用卡业务、住房贷款、定期存款、网上银行业务、个人财富管理盈利的预期。债券业务的盈利预期则比2005年增加近三倍。一些外资银行高管认为,未来三年,中国零售银行业务中,信用卡、投资产品和住房贷款将成为增长最为明显的三块“宝地”。
    复旦大学博士程实在2007年4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的文章中透露了当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跨期整体战略:“兵分两路,徐图中原”。如果按照业务主体财富占有率将银行业务市场划分为高端、中段和低端市场,那么短期内外资银行选择“扬长避短”而暂时回避中资银行比较优势尽显的主体中端市场,未尝不是明智之举。外资银行的确具有业务优势、资本优势、经验优势和管理优势,但如果将竞争重心放在主流存贷款业务、大型批发业务、普通中间业务等利润丰厚、交易成熟的热点区域,与中资银行死磕硬碰,外资银行可能并不占任何便宜,毕竟中资银行具有先发优势,外资银行的能力施展受到初始条件的制约。所以,将初期注意力投入到一些起点公平的非主流业务或是非主流地域,外资银行的各种优势才能获得充分施展的空间。而城市高端理财金融服务、农村低端信贷服务正是这种值得投入初期兵力的市场,前者利润丰厚,后者潜力无穷,两者还有一个弥足珍贵的共同点,那就是都给予了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机遇。因此,对于不惜血本突破政策壁垒、不拘小节放眼长期收益的外资银行而言,从城市、乡村两条路线同时“双向进入”中国金融高端和低端市场,是其中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战略选择。这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稳健发展而言也是不无裨益。
    陈希圣在2007年5月14日《财会信报》的文章中谈到外资银行的发展前景和优势时强调,外资银行会通过入股内地银行,分享其内地市场份额。外资银行都将逐步在国内注册成为当地银行,大部分国内大银行高达25%的股权已经被国外战略投资者拥有,这还不包括国外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持有的股票。下一阶段外资银行在中小型银行入股和并购上会有更大规模的发展,这将对未来本土银行业格局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国内中资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70%到80%的收入来自利差收入,利率市场的波动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很大,而外资银行的收入已多元化,对利差收入的依赖相对较小。目前,非利息收入占美国银行收入约45%、欧洲为 38%、香港地区达32%,但中国大陆则仍不到10%。

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据2007年4月10日《新京报》记者的采访调查,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服务和产品更好、更加人性化”,从受访者选择外资银行的原因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61%的受访者是因为听说“外资银行服务好”而选择外资银行,48.8%认为“外资银行的管理经验更丰富、成熟”,45.8%选择了“外资银行收费更合理、透明”。
    苑德军教授在2007年4月3日《新京报》载文中强调,技术和创新不足是中资银行的“软肋”。如贷款定价,这是银行经营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因为贷款是我国银行居于核心地位的资产业务。但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我国的商业银行用不着也没有必要学习贷款定价技术。现在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已经放开,但各家银行的利率水平基本上是趋同的,差异不大。贷款依据哪些因素定价?怎么定价?贷款定价要做哪些基础性工作?我国的商业银行对贷款定价还是比较陌生的,贷款定价这种技术我们并没有全面掌握。
    文章指出,我们要掌握的技术还有很多,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技术、资产证券化技术等。我们的业务同质化、产品同质化、收入同质化和资金商品价格趋同化的现象,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随着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不同风险水平的客户和结构不同的金融产品,采用不同的定价水平是必需的。因此,要增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必须下大力气学习和掌握各种金融交易技术,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另外,创新能力不强,也是中资银行的一个“软肋”,而创新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而中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不仅缺乏强有力的动力机制支撑,也受到人才条件和监管机制的严重制约。银行创新动力不足,高素质的产品设计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自由度低,原创型创新产品少,模仿型产品多,中资银行的这些创新特点,凸显了其和外资银行在创新方面的差距。
    2007年第3期《中国计算机报》刊登的文章则从网上银行的建设方面剖析了中资银行所面临的威胁,文章认为,中资银行普遍津津乐道的完整、庞大的网点等硬优势正面临缩水。因为外资银行深知自己的不足,已开始扬长避短,大力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都已获准在内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花旗银行也已向人民银行申请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有关专家指出,外资网银的进入,最终必将削弱中资银行的垄断优势,这场网银平台的明争暗斗将直接导致中资银行网点优势的逐步失去。对于广大的中资银行而言,网上银行恰恰是个软肋。近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了《2006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网上银行总用户数已经高达4000万,但是仍然有60%以上的网民因为安全问题而不敢用网上银行。这无疑暴露了网上银行发展的瓶颈:安全支付问题。直到现在,国内网上银行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国外成熟的网上银行服务还相差太远。  
    文章强调,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和高效运作的背后,隐藏的是流程银行模式下的控制力和执行力优势,是纵横管理,他们的管理更有效。举例来说,外资银行将风险性很高、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如资金交易、信用证审核和衍生产品的交易等,不是放在分支行、网点里做,而是集中起来,成立一个交易中心来做,这样通过集约化管理有效地规避风险。而国有银行以前采用总行管分行的垂直管理模式,由分支行行长对总行行长负责,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还没有完全破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对客户的灵活性以及内部运作效率的路还很长。
    2007年第1期《职业圈》杂志发表的张娅的文章,谈到了外资银行带来的四大冲击。
    一、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形成冲击。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良好的服务、丰富的产品,用服务争夺客户,用产品吸引客户。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 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
    三、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外资银行的分行占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外国银行必须对其中国分行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对中国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相对于子行与合资行来说较为充分。但同时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分行的经营管理受东道国的约束较少,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被部分地抵消。  
    四、银行业资本流动性危机。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资的流入,银行流动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胀。面对这种局面,从资产方来看,银行管理者扩大资产规模、追求高额风险利润,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或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而这些部门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刺激贷款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给银行的则是大量的坏、呆帐。从负债方来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时,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又在国内存款人中间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大规模的挤提,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雪上加霜,导致银行破产。

中资银行如何涉险过关
    2007年4月9日《金融时报》的文章谈到,面对外资银行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中资银行该如何“接招”?有分析指出,外资银行在国内零售市场上最看重的将是三项业务:房贷、理财业务和银行卡,而这三项业务的展业对象仍将指向高端客户。《2006年全球财富报告》估计中国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产的个人达到32万人,财富总额为1.59万亿美元,人均财富为500万美元。这一阶层需要个性化和高私密性的财务咨询、规划等服务,他们对于外资银行的高端个人银行服务的认知和接受度较高。外资银行凭借在风险控制和资金运作能力上的核心竞争力,将重点放在高端客户上,从而占据了整个金融链的高端。另外从目前看,外资银行的策略也不止仅定位在高端客户上,大量的中端客户也是他们争夺的对象。
    文章指出,应对外资银行的“上游攻略”,中资银行必须加快向高端市场挺进的步伐。近期中资银行频频在这些方面有积极动作。加固技术“软肋”,也是中资银行的当务之急。人才“暗战”也必将提速。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挖角”攻势,显然不仅要实行更为灵活的薪酬制度,同时也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真正做到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
    前述宋泓均文章的主张是: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从资本实力、技术装备、金融产品、服务质量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因此中资银行将丧失优良的客户群体和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利润份额也将大大缩小。面对外资商业银行涌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造成的巨大冲击,国有商银必须尽快认清自我,探究局势成因,克服重重困难,抓住竞争、发展的商机,构建金融掩体,研制竞争武器,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利用地利,突破困境,快捷地融入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并争得生存发展之地。
    北京师范大学贺力平在2007年5月17日《中国信息报》发表的专访中指出,中资银行包括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改善服务质量、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吸收专业化人才。但由于中资银行都较大,其转型的步伐比较慢。改革一定要坚持下去,银行机构要进行“瘦身”,把自己的优势要突出出来。对政府部门来讲,在大的银行进行“瘦身”调整之时,实际上也是甩掉传统业务的过程。但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银行的服务是有需求的。大的银行进行调整之后,就在当地出现了一块“真空”,这是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政府鼓励外资银行去开展业务,也并非外资银行的主观意愿。所以,政府要鼓励机构的创新,一方面允许国内大的银行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鼓励欠发达地区孕育新的银行机构,填补市场空白,这样才能使得全国经济平衡发展。
    2007年第5期《现代营销》杂志刊登的汪有胜的文章提出了应对外资银行挑战需采取的四点措施:
    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中资银行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一是机构网点优势;二是文化地缘优势;三是客户资源优势,国家信用也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支撑。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各有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是正确的选择。中资银行不能固守原有的优势,应积极创造出能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竞争优势。  
    二、勇于与外资银行竞争。中资银行应积极参与竞争,竞争也许会付出一定的市场份额、利润等代价,但处理得好,会因此促使我国的银行更快地掌握最有效的生存手段与竞争工具。中资银行应平衡心态,从客观、动态的情况做出冷静分析,主动进行竞争策略的调整。  
    三、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中资银行应充分重视、研究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合作是为了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合作中发展自己,要有长远的利益目标。眼前的局部利益的损失最终应以可计算的长远利益得到补偿为底限。在合作中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要注意和重视长期以来被国人所忽视的客户信用、收益、财务等资料的保护,这是中资银行花费了几十年,付出了大量的成本才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最反映中国国情的东西,是一个商业银行抢占市场份额的最基础性的资料。  
    四、加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力度。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必须加快对银行体制的改革。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市场服务、内控防范、人力开发方面进步很大,以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为核心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治理结构的再造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通过股份制改造,把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抓住机遇    力争双赢
    浦发银行副行长张耀麟博士在2007年4月3日《新华网》发表的记者专访中指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来看,外资银行的开业是一件好事。“鲶鱼效应”的发挥,将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多元化竞争发展,逐步改变我国的金融生态,提升我国的金融实力。他从三个方面分析说,首先,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会逐步影响内资银行。其次,外资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会提升我国金融创新水平。最后,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会“倒逼”内资银行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2007 年3月22日《金融时报》刊载陶冶的文章谈到,改制以后,中外资银行的同台竞技也将进一步升级,甚至有人猜测孰“狼”孰“羊”很快就会见出分晓。对此,渣打银行的看法是,中外资银行各有优势。二者之间是会有竞争,但更多的是一个互相学习、彼此合作的关系。花旗银行施瑞德也表示,中国银行业的持续开放将带来一种双赢的局面。竞争的结果只能是给中国带来发展更完备、更高效的金融服务部门,从而让中国的客户和企业从中受益。
    前述汪有胜的文章还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外资银行的进入给非金融业带来的难得机遇:
    一是非金融企业可以接受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广大非金融企业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和各类咨询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同时,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将飞速发展,中国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的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需求将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可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中国非金融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跨国结算业务。
    二是有利于引进外资,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对外资银行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限制的取消,非金融企业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在中国国内外汇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外资银行作为直接引资渠道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强。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外资银行的服务比中资银行更能满足外商投资企业需要。
    三是有利于国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尤其是对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入世后,外资银行经营业务的地域限制将被取消,政府逐步向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业务及金融零售业务的经营权。这无疑对民营及中小型企业是个好消息。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拓宽国内企业融资渠道,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有利于国内企业经营范围和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  
    四是外资银行通过培植优质客户和提供各类企业咨询服务,有利于国内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式向国际惯例靠拢,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外资银行大多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摸爬打滚多年,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评估技术体系和规则意识,可以为客户经营管理提供更为全面和先进的监督咨询服务和国际市场信息,提高国内企业的规则意识和经营的国际化。        (完)
(摘编:叶红;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7年第42期(总第769期)  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