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现状令人欣慰

2007-04-20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7年第29期(总第756期)  2007年4月20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力求遏制经济过快增长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经济增长率今年强劲反弹,此事彰显出中国政府在为这样一个大国确定航向时所面临的困难,并再度引发了人们有关引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有效调控工具是什么的争论。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4月19日)宣布,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1%,增幅较去年第四季度的10.4%又有提高。包括零售额、工业产值、资本支出以及通货膨胀率在内的所有指标今年第一季度都呈加速上涨之势,这使人又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增长得太快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连续4 年超过10%。由于担心中国将会加息以抑制经济增长,亚洲股市周四普遍走低。
        包括总理温家宝在内的中国领导人近几个月来已对该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愈发感到担忧。虽然中国经济长期维持高速增长足以令许多国家羡慕不已,但这也造成了财富分配不均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一些经济学家因而认为,中国仍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发生动荡的几率加大了。
        造成中国经济近年来成功发展的因素正在演变为该国面临的一些最大问题:中国的出口机器正在积累着规模日益庞大的贸易顺差,使中国与其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洲间的政治摩擦不断加剧。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也在大量投资新建工厂、工业园区和收费公路等项目。这种投资冲动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并产生一批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建设项目,从而对未来的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的高层领导人说希望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并呼吁企业增加对国内市场的关注、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政府还在调整税收和福利政策以便使本国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中国领导人还敦促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新上投资项目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并提高了这些项目的审批门坎。
    不过,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证据显示这些努力已取得成功: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达到464亿美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 25.3%,增幅高于去年同期的24.5%。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因此当前的结构性问题只会呈现加剧之势,中国领导人加快经济改革的紧迫感更强烈了。
    中国国务院在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对外公布的前一天专门开会研究分析了这些数据,并十分罕见地在周四公布这些数字后不久随即发布了一则声明。声明称,政府抑制经济增长的行政性措施,特别是控制新上投资项目的措施以及在贷款规模方面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今年将会进一步加强。声明没有提及政府会动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利率或汇率,不过民间经济学家们目前大多预计,贷款利率和人民币汇率今年都会加快上调。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强调指出,中国经济尚未显示出过热迹象。他说,虽然第一季度的总体通货膨胀率升至了2.7%的较高水平,但不考虑食品和能源等价格波动较大产品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却只有0.9%。李晓超还说,中国不存在原材料短缺或运输瓶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经济增长失控的典型迹象。
    国务院称,它的政策目标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样的表述显示,虽然中国领导人在努力解决经济增长偏快的问题,但同时也要使经济保持一个足够快的增长速度,以便能够继续大量创造就业机会。
    李晓超在发布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时说:“我们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不要采取力度过大的调控措施,而是微量、小步、频调,目的就是防止经济的硬着陆。”
    瑞士银行(UBS  AG)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说,官方对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政策反应预计会是有节制的,因为他认为令人吃惊的第一季度数据是由一些一次性因素偶然共同发生作用而导致的,而中国领导人正努力解决的那些结构性问题也不大可能通过一些短期措施就得到消除。
    中国政府迄今为止在政策调整方面一直持非常渐进的方式,调整力度总的说来要弱于许多外部分析师的建议。利率和汇率政策等重要经济调控手段目前还处于刺激而非抑制经济增长的水平。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投资过热的根源是中国的利率太低。
    过去12个月中,中国央行已先后三次上调了贷款利率,累计上调幅度达0.81个百分点。(中国的利率通常都是9的倍数)。但鉴于利率水平是如此低,因此小幅上调利率不大可能对人们的贷款意向产生明显影响。中国的标准利率目前仅略高于6%,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以及企业利润的平均增速,因此企业和家庭仍有充足理由继续贷款。
                                                                (WSJA,2007.4.20)
  
                                        国际经济

全球经济现状令人欣慰
    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方面,谁作出了贡献?谁做得还不够?美国与其它工业化大国之间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持续了多年的争论如今显然已经伴随欧洲及日本经济的复苏而宣告结束。
    《华尔街日报》报道,在上周五(4月13日)召开的七大工业国金融官员会议上,与会者纷纷对世界经济当前的状况表示了欣慰之情。全球经济去年增长了5.4%,今年的增长率按预期也有望达到4.9%。七大工业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们在此次为期一天的会议后发表声明说,虽然风险依然存在,但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三十多年来最为强劲的持续增长,且正在变得更加均衡。
    他们的这一乐观情绪体现了过去12个月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变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七大工业国财长在会议上美、欧、日三方相互指责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美国会说,严格的用工政策导致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增长缓慢,而政府的过分开支以及僵化的经济体制则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欧洲和日本则会抓住美国不断膨胀的贸易逆差和低得可怜的国民储蓄率对其反唇相讥。
    虽然上述问题眼下依然存在,但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加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两地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3%。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慢到了2.2%,再加上美元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普遍走弱,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也因此而略有下降。
    美国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会后对记者们说,当前全球性的经济扩张为此次会议创造了一个良好氛围。鲍尔森说,日本官员在会上向其外国同行们保证,日本的经济复苏目前已经站稳了脚跟。尽管与会各国官员自我感觉良好,但鲍尔森也表示,七大工业国的官员们并没有忘记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他特别强调了在高位大幅波动的燃料价格以及过去两个月中出现的股市抛盘等金融动荡等所蕴藏的风险。不过鲍尔森也指出,全球金融体系已被证明是具有抗风险能力且能有序调整的。
    七大工业国官员们还再次提出了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诉求;西方的制造商抱怨说中国政府将人民币兑美元和欧元汇率人为控制在低水平,从而使中国企业享有了价格竞争力。鲍尔森说,中国加大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以及提高国内需求对平衡全球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就需要加强采取行动的紧迫感。
                                                        (WSJ,2007.4.16)
美经济面临滞胀危机
    美联储会议纪录显示,通胀压力未消,仍有加息的可能,但有关消息对美元完全无刺激作用,美元兑日元与欧元不升反跌,原因大部分市场人士均相信现阶段不可能加息,在经济增长放慢与通胀缓升下,美国面临滞胀困局的机会相当大。
    美元持续不济,兑欧元跌至两年的低位,见1.354,迫近1.36的历史高位。美元兑日元跌穿119,跌至118边缘,美元走势令人担忧。美国经济前景不乐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次级按揭危机未过,又要面对滞胀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调低美国今年经济预测,由2.9%,下调至2.2%,若然美国楼市未能止跌,经济放缓的步伐会比预期更慢。
    美国零售商公布3月份零售销售数字比预期为佳,但主要受惠2月份寒冷天气抑压的消费力释放出来,4月份零售销售数字将会转弱。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公布3月份美国销售增长4%,升幅高于预期,但沃尔玛表示4月份销售前景堪忧,未必达到其季度盈利目标。
    美国4月13日公布近周新领失业救济金人数增至342000人,为两个月高位,在在显示美经济继续转弱。与此同时,美国通胀压力挥之不去,3月份进口物价较前月上升1.7%,高于市场预期,主要是油价回升。
    美联储在3月20日至21日的会议纪录中已表示,能源与非能源进口物价上升,可能提高整体通胀水平,拉动核心物价上升。不过,纵然美国通胀有上升压力,但市场普遍相信美息难加,恐对危危乎的楼市造成打击,次级按揭危机亦随时会恶化。令人忧心忡忡的是,日元显着回升,美元兑日元一旦跌破118重要心理关口,新一轮的套息交易平仓潮会再现。被市场视为今年2月底全球股市大跌祸首的沪深股市,4月13日结束连升9日与10日的升市,其中上海股市是在尾市最后10分钟内,从高位急挫了1.6%,刚巧日元又突然出现反弹,全球股市会否再来一次大调整,出现2月底跌市的翻版?
                                              (大公报,2007.4.14)  
英镑、欧元成为强势货币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元和英镑兑美元汇率的稳步上扬预示着乐观人士早就期待的一种局面即将出现:欧洲各国经济普遍表现良好,足以抵消美国经济增长放缓造成的不利影响。
    4 月17日,英镑兑美元汇率近15年来首次突破2美元,在伦敦市场上收于2.0051美元,而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升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的1.3573美元,此事清楚不过地表明,经济增长长期滞后的欧洲正在赶上来。对美国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赴欧旅行的支出将会增加,而欧洲产品的价格也将更加昂贵。但对美国企业而言,欧洲货币升值却大体上是件好事,因为这将降低美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售价,从而有助于促进美国的出口。
    美国少数人持股公司Al- jon  Manufacturing  LLC的首席执行长肯狄格•克宁发现,外国对美国废金属加工设备的需求正在稳步增长。该公司一款售价 385,000美元的废金属加工机的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圣诞节,这款重达92,000磅的机器能把废旧轿车压缩成咖啡桌大小的方块。废钢铁回炉后可炼制成新钢。克宁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钢铁有着旺盛需求,而该国总体良好的经济形势又使耐用品在那里大有用武之地。
    在欧洲,为了应对货币升值造成的不利影响,那里的出口商经过多轮产业重组正在将自己的生产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但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却对欧元升值忧心忡忡,这一行业的生产设备出口一直对德国的经济复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国机械工具生产商威力集团(Weinig  Group)正面临着双重难题:欧元升值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减慢了该公司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增速,与此同时它还要在全球范围内与亚洲制造商展开竞争,而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汇率都与美元紧密挂钩。威力集团去年扩大了它在中国的生产业务,并正在从中国采购更多零部件。
    欧洲货币升值是那一地区通货膨胀形势以及央行加息前景的综合反映。例如,英国的食品和家俱价格就出现了上涨,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4月17日宣布,该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涨幅达到了3.1%,为10年来的最高水平。十分关注欧元区各国通货膨胀形势的欧洲央行一直在不断上调利率,而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却选择维持利率不变,市场人士预测Fed的下一步举动将是降息。当欧洲利率水平的提高速度快于美国时,欧洲货币兑美元汇
    许多分析师和经济预测人士预计,在高水平上不断增长的美国贸易逆差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元走弱,只不过是渐进或快速之分。目前为止,美元汇率一直呈缓慢、有序下跌之势。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在美子公司RBS  Greenwich  Capital的首席国际策略师阿兰•罗斯金说,如果美元需要下跌的话,我们希望是这个跌法。以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会迅速波及到欧洲和亚洲。而现在,这些地区本地需求的增强正在抵消美国经济增速下降造成的不利影响。尽管美国经济放慢了增长速度,但世界经济仍在以每年接近5%的幅度增长,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欧洲和日本经
    但威胁欧洲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如油价仍存在上涨的可能,而欧洲货币如继续升值则这一地区的出口商将遇到麻烦。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那么以欧元区目前的消费支出水平还不足以使该地区的经济复苏局面继续维持下去。即便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还是预计,欧元区今年2.3%的经济增长速度仍要略快于美国的2.2%,  这是2001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增幅首次高于美国。
    英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引发了英镑汇率4月17日的大幅上扬,因为这使市场进一步确信,英国央行下个月将把利率上调至5.5%的水平,这将是英国利率自2006年1月以来首次高于美国。通货膨胀率的上扬迫使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致信英国政府,解释通货膨胀率为何比英国央行所定2.0%的目标水平高出了一个百分点,这在英国首相布莱尔将利率决定权交给英国央行以来还是第一次。英镑走强已经对英国时装企业Burberry  PLC的利润造成了不利影响,该公司4月17日称,英镑兑日元汇率的上扬会使该公司截至今年3月31日这一财年的下半年收入减少700万英镑(合1393万美元)。同样,欧元走强也使许多产品都是在欧洲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各地的。
    而另一方面,美元走弱却对美国一些公司的业务有所帮助。例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4月17日就宣布,其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收入增长了13%,经汇兑因素调整后的增幅为5%。相比之下,其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只增长了1%,来自亚太地区的收入则增长了 10%,美元兑亚洲主要货币的跌幅不及美元兑欧洲货币的跌幅大。
    美国依然是欧洲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场,不过欧洲大陆的出口商一直在开拓东欧、中国和印度等经济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而最近大发石油财的国家也是它们着力开拓的市场。对上述地区的出口在欧盟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已上升到了 23%,与对美出口所占的24%的份额旗鼓相当。
    今年前两个月,美国对欧盟的出口跃升了23%,达到388亿美元,而美国从欧盟的进口只增长了3.9%。布什政府的官员们虽未公开支持美元的下跌,但他们也承认,要想缩小美国的贸易逆差,美元兑美国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必须下降。他们的注意力目前主要集中在人民币上,美国指责中国政府不明智地抑制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上扬。
                                                (WSJ,2007.4.18)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经济未过热形势好
    4月19日中国公布的今年首季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稳定高增长的基本格局未变而结构优化继续,总体情况理想。今后即使外部环境有变(包括美国经济显著放缓),只要调控政策不出严重偏差,则内需强势足可维持经济的全年高增长。
    今年首季中国GDP实际增幅突破一成一关口,比去年同期及全年的增速又稍升,显示景气持续旺盛。但更令各方关注者是通胀情况:首季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 2.7%,3月的更达到3.3%,突破了一些人所指的3%警戒线,会引起对通胀上扬及加息的更大预期。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3月通胀环比下降0.3%,反映物价未再上升,而首季通胀若扣除去年底粮价上涨的“翘尾”因素,则升幅只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因此,稳定高增长的格局未被打破。相比美国,中国情况更好得多:两国的消费物价通胀相若,但中国经济增长率却高出美国两倍多,显见需求高增长仍未拉动物价大幅上升。涨价范围也比较局限,主要是食品、能源等涨价较多,其余商品及服务价格则持平或下降。
    更重要的是增长结构的改善。首季全社会投资增幅近二成四,比去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反映投资热开始冷却。另一方面,消费意欲却空前高涨,零售额实际增长25.5%,还超过GDP增幅,对经济的拉动力正增强。因此绝无所谓消费疲软问题,实际上还可能有局部过热:如首季汽车销量大升近三成九,住房消费同样向旺。正是这些大件消费拉动了投资及重工生产增长,故简单化地判断为投资过热而加以控制,反可能造成供求失衡而刺激通胀上扬。此外,当投资增幅回落,特别是新开工项目投资额急降之时,更须防会出现投资偏冷的问题。故严限新项目上马的政策也应审慎从事,如非技术水平低下、环保设施不足的项目,不宜一刀切要求下马。
    对于经济是否过热,乃当前有关宏观状况,及调控政策工作等方面的热门议题。对此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司长有科学的分析,指出不能以GDP增幅较高便作出过热的判断;因为高增长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包括消费及外贸顺差增幅加快补偿了投资增幅的回落,和工业化、城镇化及国际化等根本发展趋势的承托。同时,还要看到物价仍较稳定,而物资供给还较为充裕。显然,目前的高增长是有实质条件支持的,故未引致总体过热。另一方面,对未来走向自须严加注视,防止过热的风险变为现实。
    公告还显示全国居民收入的实际增幅较高:城镇的高达19.5%,农村的亦达到一成二以上,均高于上年同期和GDP的实际增幅。这显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向有利于居民的方向倾斜,使国人能更多地分享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这样既有助安定社会,亦可增强消费及投资活动的后劲。
                                                            (大公报,2007.4.20)
中国将继续努力抑制房地产过热
    中国发改委周二(4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房屋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5.9%,涨幅较2月份的5.3%有所加快。这表明中国政府将继续努力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并纠正这一领域的失衡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给房地产市场降温,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政府担心,一些城市(如上海)房屋销售价格的不断爬升和如火如荼的豪宅开发令低收入家庭的利益受到损害,使普通市民逐渐无缘于本地住房市场,而这可能会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发改委是根据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编制出上述数据的。
    发改委还在其网站发布的公告中表示,第一季度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住房投资仅占商品住宅投资的16.1%。公告称,部分中心城市房价仍然偏高,且上涨较快;房地产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发改委表示,据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3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6%,高于2月份5.9%的涨幅;3月份二手住房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5.9%,亦高于2月份4.4%的涨幅。
    中国八大部委4月初曾表示,将联合开展全国性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此次整治工作将持续到2008年3月份。在治理违规过程中,政府将检查房地产企业是否存在发布违法广告、哄抬房价、合同欺诈、偷税漏税等行为。
                                                          (WSJ,2007.4.18)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7年第29期(总第756期)  2007年4月20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