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经济风水轮流转

2006-12-22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95期(总第725期)  2006年12月22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能放慢脚步吗
    艾伦•贝蒂(Alan  Beattie)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过去三年,中国政府曾一再尝试让两位数的经济增速放缓,但都没有成功。一些经济学家乐观地认为,未来一年,随着人民币缓慢升值,加上北京对中国地方政府和银行的过度投资“挥起大棒”,关于中国经济减速的预测最终将会兑现。但这意味着要冒改变中国增长模式的风险,而迄今为止,这一模式在中国一直表现良好。
    几年来,中国官方一直在采取措施,试图驾驭经济的快速增长,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和过度投资,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增坏账充斥商业银行的风险。这些措施包括:2004年加息;2005年开始允许人民币缓慢升值;以及对地方政府和银行进行一系列常见的直接操控和政治劝诫。到目前为止,所有这些举措似乎都收效甚微。经济依然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年、2004 年和去年分别增长了10%、10.1%和10.2%。
    事实上,中国经济过去10年左右的总体增长模式大体上并没改变,这一模式就是:经济增长通常在8%至10%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始终高于整体GDP增长,通货膨胀水平通常较低,且相当稳定。但带来这一结果的各种政策——包括为抑制人民币升值而进行的大规模干预在内,自身都蕴含着风险。抑制人民币升值需要伴以“冲销”操作,以回笼因外汇市场出售人民币而增加的国内流动性。这实质上是要求商业银行购买短期央行票据,而这一操作本身已经压低了票据价格,并可能推高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水平。如果这种扭曲持续下去,将增加银行系统效率低下,而这可能大大超过允许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并吸引更多追逐较高利率的海外热钱。
    为此,有关方面需要做出一个精确判断:此种弊端是否比紧缩的政策措施更糟糕,特别是通过允许汇率上扬来实现的紧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指出,在中国低成本的纺织品及玩具出口企业,利润率仅为 3%至5%,即便是人民币相对小幅度的升值,这些企业也可能受到威胁。他表示,纺织业直接或间接地维持着1亿中国人的生活,让如此有力的减贫发动机降低速度,这将是一种需要政治勇气的行动。但对余永定而言,现在这种“风险-回报”考虑的结果表明,设法约束经济增长属于比较稳妥的做法,在去年人民币升值未产生明显影响之后,这一点尤为明显。他说:“如果汇率上升,我们可能失去20%的企业,但我们应当有能力重新为工人安排更好的公司。到现在为止,一切都还不错。货币升值了5%,没有对经济造成影响。”
    政治考虑的结果,可能也在向更多地约束经济增长转变。由于国民储蓄率在GDP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的过度投资一直在受到国内储蓄的支持——事实上,这种支持过头了。相应地,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增加而非下降了。事实上,面对如此快速增长的一个经济体,人们可能对此早有预期。贸易伙伴对中国不公平竞争的抱怨——特别是来自美国国会的抱怨,也比以往更厉害了。自行提高中国的出口成本——不论提升比例有多低,或许都要好过让美国国会征收紧急关税来倒逼。余永定表示:“有关经济减速的预测去年也曾出现,但其影响受到了政治因素的阻碍。”他指出,地方领导人仍然在集中精力推动增长。但是,中国政府已在设法将地方领导人的政治动机往另一个方向引导。文章认为,中共全国代表大会,通常是刺激增长和鼓励投资的信号,而将于明年召开的下一次大会可能出现相反方向。
    然而,即便是经济确实过热了,或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真的减少了,中国也处于非常有利的应对位置。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较低,国债负担率令人心安,而且如果银行的确需要政府协助重组的话,那中国也还有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可供使用。毫无疑问,放慢中国经济步伐将是一个引人瞩目之举。与所涉及的相关利害相比,或许风险还没有那么大。
                                                            (FT,2006.12.19)
                                        国际经济

美国经济07年不太可能出现衰退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新屋开工数大幅下降、汽车销售转弱、长期利率大大低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设定的短期利率水平。这些现象目前都存在,而它们以往都是经济衰退的先兆。
    但 Fed及华尔街多数人士目前都认定,老皇历不灵了,明年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却不大可能变为现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安德森管理学院预测中心的负责人艾德·利玛(Ed  Leamer)在一份报告中预测说:“这次情况不同了。住房市场的问题将仅限于这个领域之内,”这个预期“应该能让我们晚上睡个好觉。”许多Fed官员及民间经济学家认为,住宅开发商及汽车制造商都在控制产量,以避免库存积压。他们这样做是在及时响应需求的暂时下降,而不是因为利率上升。
    如果乐观人士的预期正确的话,住房和汽车业的困境并不意味着存在着更普遍的、能导致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的力量。与此同时,美国各贸易伙伴国(特别是欧洲)的经济增长也让美国出口行业收益良多。
    美国商务部12月17日公布的数据也给乐观派提供了佐证。商务部称,11月份美国零售销售较上月增长了1%,增幅远高于经济学家的预期。国债收益率大幅跳升,原因是投资者对之前认为Fed可能会降息以防经济衰退的看法产生了怀疑。这或许初步表明,国债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看法与Fed对经济前景的乐观评估之间的距离已开始收窄。经济增长的确有所放缓,经济学家预计,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全年的增幅可能会在2%-3%左右,而这之前3年的平均增幅为3.8%。
    不过,无论是Fed还是华尔街在预测衰退方面均乏善可陈。纽约投资机构ISI  Group的首席经济学家埃德·海曼说,因为住房市场回落迄今并未对其他经济领域造成太多影响,就断言最糟糕的情形不过如此,这种观点他不同意。他说,Fed过去两年来的加息以及去年的油价上涨对经济的打击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他认为经济会放缓,不过还不致衰退,但未来下滑的风险要超过上升的可能。
    从过往历史看,衰退大多出现在Fed因担心通胀而大幅上调短期利率、导致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即收益率曲线倒挂)的情况下。利率升高会最先影响到住房和汽车等买家对利率最敏感的市场,随后会涉及到更大范围的消费支出市场。最后,企业投资和就业市场会受到抑制。
    利玛说,住房市场是预测经济衰退的最可靠领先指标。自去年8月以来,新屋开工数下降了29%。从1950年到现在,曾出现过8次类似规模的下滑,其中有7次后来都发生了经济衰退。不过这次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宏观经济预测机构Macroeconomic  Advisers的经济学家布里恩·萨克(Brian  Sack)说,收益率曲线倒挂通常是因为短期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国债投资者预计Fed为应对衰退将被迫降息。而眼下,短期利率并不算高,是国债收益率出奇地低(才造成倒挂的)。萨克说,这是因为国债持有者对通货膨胀将稳定保持较低水平较有信心,并认为经济增长也将保持平稳。因此,他们对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并不要求有很高溢价。萨克说,利率是造成住房市场疲弱的原因之一,但也存在其它因素。住房市场的发展一度超前于市场基本面状况,而当前的疲弱某种程度上表明住房市场的泡沫正在被挤出去。利玛说,与住房市场以往出现的回调不同,目前的信贷条件十分宽松,因此希望购房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按揭贷款。全美按揭贷款银行协会日前表示,住房按揭贷款申请量上周升至了今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显示住房市场的情况正在逐步稳定下来。
    同样道理,汽车销量的下降并不仅仅反映了利率的提高。汽车业咨询公司CSM  Worldwide的预测师约瑟夫·巴克尔说,过去4年中汽车贷款利率的不断降低以及大量购车优惠措施使得市场被压抑的购车需求已基本释放,那些想买车的人都已如愿以偿。他说,通用汽车维持价格底线的决定长期而言会提振该公司的利润,但同时也有可能降低它的销售额以及市场占有率。当然,住房和汽车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相当大,这两个领域表现疲弱将会使GDP增长率大受影响。
    华盛顿智库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的联席负责人迪安·贝克尔(Dean  Baker)说,住房价格近年来出现的上涨是史无前例的,乐观人士忽略了这一市场走弱的全面影响。他说,这些人认为这段下坡路即使没有完全走完,也走得差不多了,而他自己认为这才刚刚开始。贝克尔预计美国经济明年将陷入衰退,第一和第二季度有可能出现负增长。他说,住房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建筑方面,不断上升的住宅价格还使得房屋所有人得以进行住房再融资。而这一效应目前正在减弱。据Fed经济学家詹姆士.肯尼迪估计,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的住房业主通过用其住房进行按揭再融资共获得了1135亿美元现金。这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降至2003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他的估计是以Fed前主席格林斯潘的研究为基础作出的。
    但11月份强劲的零售数据却显示,人们通过住房贷款再融资而获得的现金虽有减少,但这尚未对美国的消费者支出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这个月除去汽车销售出人意料地增长了1.2%以及油价上扬导致加油站销售额增长2.3%这两个因素后,当月零售额仍强劲上涨了0.9%。当月电子和家电销售额跃升了4.6%,建材商店的销售额增长了1.8%,扭转了近来因家庭装修支出下降而出现的颓势。虽然由于汽车制造等行业的不景气美国制造商近来纷纷削减了产量,但海外市场销售转强却使它们从中受益。
    经济学家们说,美国近来出口上升、进口下降的趋势如果得以持续,将有可能使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
                                                              (WSJ,2006.12.18)
标准普尔:韩国2007年GDP增长率略降
    据路透社报道,标准普尔12月20日指出,韩国2007年经济增长率将略降至4.5%,此预估与韩国政府及市场普遍看法相符,但标准普尔预测韩国股市明年将创新高。标准普尔韩国负责人Chae  Jung-tae在记者会上指出,韩国经济的主要风险包括:国内消费低迷、韩元升值对韩国出口的冲击、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尽管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预期明年韩国经济将软着陆,国内生产总值(GDP)成长约4.5%,”他指出,其中一个变数是韩国2007年总统大选。标准普尔预测韩国2006年GDP增长率为4.9%。但他表示,韩国指标综合股价指数来年可能攀升至1770点,较周三收盘价上涨22.7%,为标准普尔预估包括日本在内亚洲市场的最高涨幅。他表示,该公司乐观看待韩股,是因为全球经济持续成长、油价更为稳定、以及股票价值颇具吸引力。“我们乐观看待2007年市场表现,我们给予增持的投资建议。”
    韩国财政经济部预估,韩国明年经济增长率将为4.6%,今年则约为5%;韩国央行则预估此间经济增长率将从今年预估的5.0%下滑至2007年的4.4%。11月中旬的一项路透调查中,预测2007年韩国GDP增长率为4.5%,预测今年增长率为5%。他指出,标准普尔亦预期明年韩国通胀持续“获得良好控制,”通胀率料在2.6-2.7%。此数字亦与政府预估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成长 2.8%相近。标准普尔目前给予韩国主权评等“A/A+”,展望为“稳定”,他指出,此评等的最大风险因子仍然在于朝鲜,预料明年有关结束北韩核子计画的谈判不会有重大进展。
                                                            (Reuters,2006.12.20)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应再次转向积极财政政策
    陈旭敏在一篇文章中认为,中国应该积极财政政策。文章称,如果一次大规模的赤字能真正构筑起中国的社会保障线、如果社保线的构筑能激励中国的消费、如果消费的增长能为人民币升值减压、同时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那么中国又何乐而不为?至少,赤字带来的后果,远远比不上消费不足留下的后遗症。
    与 1998-2004年那次积极财政政策不同,中国如果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该着重于启动消费,而不是象上次的政府投资。可以想象,一旦中国的赤字政策能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居民的“防御性储蓄”将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会增加消费,从而剌激市场需求。这一切对中国至关重要,或者说这是中国经济未来能不能健康、稳定、高速成长的关键。至少从目前来看,目前中国内外经济失衡导致的顺差过大、流动性泛滥、投资偏热、通胀压力加大等,都是根源于中国社会保障缺位引致的“低消费、高储蓄”。
    很遗憾,虽然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或财政部的支出构想中,社会保障一直是浓墨重彩,但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使现在也不例外。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再次提出,2007年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财政部有关官员对此的相关解释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一组相形见绌的数据是: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金额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而另一方面,中国自2004年以来,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从1100亿,减至今年的600亿,而据媒体披露,2007年中国的长期国债规模将削至500亿元。
    目前或许是中国完善社保体系的最好时机,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收入每年以五六千亿的速度在增长,GDP增长也在两位数左右。“中国储蓄率较高,财政状况良好,有条件进行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中国实施养老和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时机正好。”人行行长此前就这样表示过。与国外相比,中国用以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明显落后,据有关资料,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而中国只有10%左右,而且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
    中国也在积极扭转这种情况。据财政部统计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国债项目资金和财政赤字规模不断缩小,但与此同时,用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财政政策结构型调控也日趋灵活,从农业税减免、到出口退税的区别对待,以及增值税的改革、正在酝酿的两税合并和转移支付的有的放矢,中国的财政政策近年来已经令人括目相看。当然,中国的财政政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要经过多方的论证和博奕。如果说1998-2004年的积极财政策将中国从通缩的边缘拯救出来,那么,现在中国又需要一次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突破商品过剩、粗放的经济增长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围堵。
                                                    (FT中文网,2006.12.20)
2007年:中国经济能降温吗?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文章分析到,预计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连续第四年高于10%,但11月份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势头已出现略微放缓的迹象。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而今年前11个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为26.6%,较第一季度30.3%的升幅已经有所回落。
    为了给经济降温,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传统与非传统的调控工具(包括行政命令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但现在宣称这套“组合拳”已经取得成效还为时过早。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仍高于40%,而中国政府在平衡经济、鼓励消费方面也没有太多建树,这意味着投资占GDP的比重可能进一步上升。实际上,投资的增长几乎不存在任何结构性障碍。中国企业今年盈利更多,而要求国有企业发放红利的讨论才刚刚开始,这意味着,从企业腰包中分流出的资金将微乎其微。此外,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一场支出盛宴似乎不可避免。
    中国政府还面临其它难题。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2005年7月汇率重估以来已上升3.7%,但人民币汇率仍然是一个政治问题。实际上,中国经济有可能进一步加速:人民币的贸易加权汇率今年几乎没有变动,而相比之下,韩国和泰国这两个邻国的货币均已大幅升值。尽管人民币汇率低估并非导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唯一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公司在华业务的出口),但继续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干预,无益于改善中美关系。
    如何管理外汇储备,也是一个令中国政府头疼的问题。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中国政府已发出暗示,如果美国利率开始下降,它将进行大规模冲销(sterilisation),但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可能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外部。一旦美国经济减速,将会导致进口需求下降,而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将比任何国内调控手段都要大。
                                                            (FT,2006。12.20)
港澳经济风水轮流转
    赵令彬分析到,过去多年在经济发展上,澳门是依赖香港的“小弟弟”,现在看来大可自立,且在人均产值上还可能超过“大哥”。文章说,最近有报告指澳门人均国民生产值,或可在短期内超过香港。此外,澳门政府宣布了减税和公务员加薪计划,而楼价及工资亦节节上升,带来一派繁荣兴旺景象。近年澳门已吸引不少港人西去投资及工作,与之前澳人东来的情况相反。
    据摩根大通报告,去年人均国内产值澳门为2.43万美元,香港为2.56万,相差不过 5.5%。过去三年(2003至2005)澳门人均产值平均年增13%,其中最高的2004年增长达20.7%,而同期香港年均只增4.6%。按此趋势,很可能在今年或明年,澳门的人均产值便可超过香港。估计由于澳门陆续有大型新赌场开幕,而吸引内地游客已超越香港,故经济增长料可维持强势。另一方面,香港的经济增长周期,自2003年谷底复苏起计,前年的逾8%已是顶峰,今年增幅回落已比预期少,仍将有6.5%增长,但下降轨迹已形成。当然,单凭一个数据未必可以准确比较港澳两市情况,其中还有一些不可比因素,但澳门近年的经济动力及增长势头,确实胜过香港。
    自90年代末起,由于珠东发展渐趋饱和,珠西的珠海、中山等地趁机加快引资及发展。更重要者是回归后港澳际遇迥然不同:香港在金融风暴冲击下经济表现大起大落,且备受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困扰,相反澳门却在各方面大有改善,经济发展更呈起飞之象,此消彼长的格局渐成。澳门人均产值赶超香港,实乃此大趋势的一项反映,其出现自有必然性而非意外。转折点出现亦反映了一项根本改变:澳门已脱离香港附属的角色,而自有发展出路及动力。
    当然,人均产值比较亦有缺陷。首先,澳门人口及经济规模比香港少得多,不及香港十分一,因此在有利因素推动下,更可更快提高增长率,故发展势头易被夸大。此外,人均产值指标不一定反映经济及其管理体系的素质及水平。香港无论在专业人才供给、服务业水平及法制上,均仍明显优于澳门,特别是葡国的法律体系远差于英国的。问题是香港的优势因经济转型迟缓而难以充分发挥,而澳门底子虽较薄,但能造成发展声势更盛及前景更佳的格局,也确有一些重要的相对优势作支持,绝非幸致。
    其一是时机优势,港澳回归时的周期位置不同。澳门回归前有严重的治安问题,经济情况低迷,可谓处于低谷,故其后状态回升机率高于再跌的,令回归后一经励精图治,便即可扭转劣势。香港则相反,1997年回归前一片繁荣而处高点,故其后出现调整的机率高于上升的。不幸者是,当时的盛况可称为“回归泡沫”,内地为保平稳过渡开放资金南下,而各方多认为中央必会挺港,故热衷于投机炒作,令房价大升。泡沫调整本就痛苦,偏遇金融风暴令调整幅度更深,其后再加SARS冲击,可谓祸不单行。在2003年若非中央及时出手承托,后果不堪想象。因此,回归后总趋势是香港由高峰滑落,而澳门则由谷底反弹,走势大异。
    其二是发展战略优势,港澳的发展政策大有不同。澳门回归后,首先解决了赌权垄断问题,由引进竞争及投资使经济活力大增。同时,还定下长远推动经济转型战略:先在赌业基础上伸延到博彩娱乐及相关行业,令赌业走向多元化,然后再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促进新兴产业成长,逐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及走向产业多元化。这种双重多元化策略可谓高瞻远瞩,十分成功。反观香港,前特首董建华上任之初,曾力推科技产业发展,但在缺乏社会支持下终不了了之。到现时,对如何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如航运物流等,仍未有明确方案,对发展新兴产业更路数不多。经济中无明显增长点,又引致投资不足的问题,影响未来发展后劲。由此可见,港澳经济走势相背自有其深层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
                                                      (大公报,2006.12.18)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6年第95期(总第725期)  2006年12月22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