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启动战略石油储备

2006-10-24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78期(总第708期)2006年10月24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石油价格走低与中国石油战略

    10 月19日,欧佩克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紧急会议,各成员国原则同意减产。但油价并未出现大幅上扬,纽约商品交易所轻油期货近月交割价维持在60美元下方窄 幅波动。有分析认为,石油价格可能会维持在55-60美元区间。对于欧佩克国家和其他产油国来说,油价的下跌对其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中国来说,把握 石油价格的发展趋势,制定实施相应的石油战略,是应对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当务之急。

油价下跌对石油国家的影响

欧佩克决心捍卫油价
    欧佩克组织国家是不希望油价大幅下跌的。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佩克日前决定将日产量削减120万桶,这个降幅超出市场的普遍预期。这也是多年来欧佩克表明它将积极阻止油价下滑的最明确信号。
    削减的产量占欧佩克目前产量的4%,比全球目前需求量的1%稍高一些。欧佩克在会后的声明中称,上述减产决定自11月1日起开始生效。欧佩克石油部长们在会前和会后的讲话中表示,如果形势需要,今年晚些时候可能再度减产。
    欧 佩克的石油部长们曾在过去几周中暗示,他们基本上都同意减产100万吨,他们担心全球需求增长放缓、库存呈增长之势、加上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新供给,可能导 致美国基准原油期货价格滑落至每桶55至60美元的区间之下。欧佩克成员国暗示,这一区间就是他们设定的目标价格区间。
    由于各成员国为如 何分配减产的份额而吵得不可开交,市场对欧佩克做出的减产暗示并不十分在意。争吵令人们对欧佩克的决心产生了怀疑。但从超过预期的减产幅度以及今年晚些时 候可能再次减产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欧佩克石油部长们似乎在用减产向市场发出这样一个明确信号:他们宁愿承受短期的收入损失也要换取油价在较高水平的稳定运 行。
    如果这着棋能够收到效果,那么油价有望在较7月中旬的高位下跌25%之后稳定下来。原油价格企稳可能会对汽油价格起到支撑作用。眼下美国的汽油价格已经大幅下滑,为近几年来深受燃料成本上涨之苦的消费者缓解了一部分压力。
    但 欧佩克未必就能打赢这场稳定油价的战争。欧佩克成员国历来是不大情愿执行减产决定的,因为它们担心国库收入受到油价下滑和产量下降的双重打击。而且,与大 约8,400万桶的全球日消费量相比,减产的幅度难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正如一些分析师的预期,全球需求增长放缓,则油价还将继续下滑。
    另 据道琼斯的报道分析说,欧佩克目前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该组织既担心油价下跌到难以接受的低位,又怕非欧佩克国家原油产量的增加挤占自身的市场占有率。预 测显示,全球每日石油需求量今年料将增加100万桶,2007年料将增加130万桶,这让欧佩克石油部长们感到坐立不安。
    欧佩克预测,非欧佩克产油国今年的原油日产量将增加110万桶,明年将增加180万桶,不但可以用来满足市场的所有增量需求,还会侵蚀欧佩克已有的市场占有率。
    欧佩克秘书处在最新的月度报告中表示,非欧佩克供给量料将达到198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当年,非欧佩克产量的增加致使欧佩克丧失了制订固定油价的话语权,在那场代价不菲的市场占有率之争中,油价在两年之内下跌一半,至远低于每桶15美元的水平。
    与能源情报署及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相比,欧佩克的预测显得过激。能源情报署和国际能源署均预计,需求的确会有较大增长,但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增产幅度不会那么大。
    报 道说,美国8月份从尼日利亚进口原油量降至每日89.8万桶,较前月下滑11.4%,原因是尼日利亚正遭受主要的三角洲产油地区发生骚乱的困扰。能源情报 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正常情况下采购尼日利亚原油最多的公司正在越来越多地转向采购非欧佩克原油,例如乍得,该国出口到美国的原油量为2005年6月以来之 最高水平,同时是有史以来的次高水平。所以现任欧佩克轮值主席国的尼日利亚正是降低产量、支持油价呼声最高的国家之一。
    阿尔及利亚的情况 则截然相反,现在该国实际产量比欧佩克分配给它的配额赫然高出53%,稳居美国进口原油的第八大来源国,阿尔及利亚不会心甘情愿地因减产而将这一地位拱手 送人。阿尔及利亚8月份每日向美国的原油出口量为50.6万桶,较7月份上升22.5%,为1980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油价走低会否重创俄经济?
    《大公报》一篇文章分析了油价走低对产油大国俄罗斯的影响。文章说,由于俄罗斯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出口而变得脆弱,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急速下跌使俄经济又面临新的挑战。
    近 年来,价格高昂的石油在为众多消费国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为俄罗斯带来了滚滚财源。2001年,俄罗斯的GDP还不到3100亿美元,2003年却 达到了4328亿美元,并于去年提前偿还了19国巴黎俱乐部的237亿美元的债务。石油出口挣得的大量外汇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1999年到 2005年的6年时间里,俄经济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从当时的97%下降到了11%,经济增长了50%。1999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960亿美元; 今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估计能够达到9500亿美元。
    随着大量的石油美元收入迅速转化到消费领域,使国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 动力。如俄进口车销售量去年达到60万辆,比2004年增加了57%,比2001年增加了6倍;手机用户也从2000年的300万增加到今天的8000 万;至少1/5的家庭拥有计算机,是2001年的4倍。
    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上半年,俄经济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6.3%。俄罗斯 政府9月26日提交国家杜马审议的《2007年俄联邦预算(草案)》显示,2007年俄经济预计增长6%,俄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价格预计为每桶61美 元。但是,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也承认,2006年俄罗斯财政预算一半以上都来自石油出口,即大约有52%是“暂时的收入”,它的变动完全依赖于高油价。 因此,有分析家指出,如果明年的世界油价比预期低太多的话,这份预算或许立刻就变成财政赤字。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增长还没 有出现明显的减缓趋势、原油加工能力短缺、地缘政治的紧张形势都不甚明朗,因此虽然短时期内全球的原油价格难以大幅上涨,但下跌空间也有限。未来的国际油 价在每桶40-60美元的区间时将进入盘整,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所波动。
    世界原油价格对俄罗斯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原油 价格达到80美元,俄国的石油公司每年税后净利润可达363亿美元,而如果价格跌落至30美元一桶,那么净利润就只有78亿美元。由于能源出口在俄经济中 极其重要,俄政府每年都订立计划,预计下一年的石油价格。去年预计2006年的石油价格为40多美元一桶。以这个基准来看,俄罗斯目前的经济还未因为油价 的波动出现大的起伏。
    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9月22日说,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处于15年来的最好状态,而且即使世界原油价格有所下跌,俄罗 斯也会致力于恢复工业生产能力和GDP产值。“我们会恢复所有曾经丧失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国家的工业潜力发挥至1990年的水平,我们会恢复它,并使其得 以增长。”
    事实上,今天的俄罗斯已经不再像中东国家单纯依靠石油产业。俄罗斯经济经过6年多的持续增长,基础正在逐步稳固,俄经济目前抵 挡油价下跌的能力要远远超过上个世纪90年代。如果原油价格能维持在每桶50美元的话,俄经济能很轻松地保持5%的年增长率。从产业结构上来说,俄罗斯三 大产业的比例比以前好很多,第二产业占了一半,农业占有10%,而服务业增长较快,远远超过农业。虽然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没有明显的好转,但是俄罗斯近年 来发展较快,国内内需强劲拉动经济增长,即使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的经济也不会造成致命打击。
    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最近发表报告指出,从 2007年到2009年这3年期间,俄经济将进入另外一个新的过渡时期。在这段时期里,俄经济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摆脱对石油和原材料的依赖。俄罗斯计划采 取的措施包括改善投资气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预计未来几年,来自国家的大型投资将取代内部消费,成为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俄罗斯经济官 员也表示,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也应该学会生产和出售其它有竞争力的产品。

油价走低与中国能源战略

中国石油进口量大幅增加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9月份原油进口量创历史纪录,平均每天约为329万桶,凸显出在国际油价下跌后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的上升。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初步数据,尽管中国政府倡导节约能源,并一直在努力给高速增长的经济降温,但9月份的进口量仍飙升到1346万吨,比2005年9月增长了24%,比创出上一个纪录的1月份增长了2.4%。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对石油需求的高速增长是前期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最新数据显示,尽管油价下跌,但需求并未放缓,继续使供应面面临压力。
    分析师表示,中国需求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开始为战略石油储备注油。进口量的上涨主要源自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炼油厂趁油价下跌时大量购进原油的举动。
    总 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EA)在月度报告中预计,中国石油需求今年将增长6.4%。尽管这个数字比此前的预期有所下调,但仍比2005年2.6%的增 幅增长了一倍以上。200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了近16%,震动了国际市场,也推高了国际油价。当年的需求飙升主要是由于大范围电力短缺导致的,这迫 使许多工厂使用柴油发电机保证设备运转。电力短缺的局面已经得到了缓解,但中国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购买了数以百万计的新车和住房,这进一步推动了燃料需 求。
    中国正在仿效部分发达国家建设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美国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是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当时的石油禁运显示出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启动战略石油储备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8月11日,一艘装载有14万吨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油轮靠泊在宁波算山码头,向18公里外的镇海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库注油,这是镇海基地正式注入的第一批油。此举也意味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
    8 月以来,已经有300万桶俄罗斯乌拉尔原油被注入镇海基地,这一数量接近该基地设计总量的10%.镇海储备基地计划建设52个储油罐,每个油罐储油10万 立方米,设计可储备石油520万立方米,合3270万桶。以今年前5个月我国原油消费量平均701万桶/天标准计算,镇海基地储油量相当于全国4.6天的 消费量。
    从1993年提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动议到注入第一桶油,时间已经过了13年,目前是启动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好时机吗?现在动手会 不会导致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多数专家表示,中国建立石油储备势在必行,而相对透明的储备策略不但不会导致油价上涨,还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避免油价震 荡。
    根据美国《哈珀杂志》的测算,能源价格每上涨5美元,经济增长就会下降0.5%,更糟糕的是,能源价格上涨的后果是“非对称性的”, 也就是说,当价格回落时,该国的经济通常只能恢复到他们在价格上涨期间损失部分的十分之一。美国能源经济学家菲利普表示,能源价格的波动导致的固定资产浪 费、投资信心降低等损失难以估量。
    世界各国都把能源安全定义为持久、稳定的供应。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稳定供应的必要措施。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上涨行情中,日本也因为储备充足,经济受到的影响远远小于其他亚洲国家。
    战 略石油储备不但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还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此前的十几年里,中国虽然有大庆油田等资源,间接 起到了战略储备的威慑作用。但是随着国内的油田产量陆续进入减产期,加上在勘探领域长时间没有较大发现,因此,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根 据测算,如果完成国际平均水平——90天的进口量,我国需要9000万立方米的储备。林伯强表示,比较可行的储备策略是,中国可以配合石油进口进行小量逐 步购买储备,尽量降低储备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起步快、购量小、不操之过急。其次是石油储备不因为价格波动而受影响,只能是利用波动进行 相对有利的储备。也就是,当价格高了,多购一些;价格低了,少购一些。
    专家指出,我国第一桶进口原油选择了从俄罗斯进口非常明智。近年 来,中国成为原油消费需求增量最大的国家;同样,俄罗斯也成为原油生产增量最大的国家。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显然无法撼动美国与沙特长达40年的 “伙伴关系”(以下简称美沙联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俄合作就成为美沙联盟最大的制约因素。
    中国的石油储备工作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 酝酿,自2004年正式得到批复,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准备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其储量安排大致是:第一期1000万至1200万吨;第二 期2800万吨;第三期2800万吨。预计2007年至2008年,大连、黄岛、舟山其他三大石油储备基地将陆续竣工。四大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 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如何?
    道琼斯的一篇分析指出,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用于战略石油储备,这引发了有关中俄两国的结盟可能重塑亚洲能源贸易格局的传言;但分析师提醒不要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对于莫斯科和北京而言,双方长期以来的猜忌丝毫没有减弱。
    为保持在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克里姆林宫长期以来将中国视为劲敌,对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一直存有戒心,两年前俄罗斯中断对华铁路原油运输的阴霾至今还历历在目;这都决定了中俄两国的关系仍只停留在商业层面,远谈不上友好伙伴。
    表 面上一切似乎都那么地和谐:中俄两国在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年4月对华进行国事访问期间签署了空前的大笔合同,整个夏季双边贸易也因此开展得热火朝天。除了中 国进口300万桶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用于战略石油储备之外,双方还签署了向中国东北提供能源的跨境供应协议,急于扩大石油储量的中国公司还纷纷参股俄罗斯石 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OAO  Rosneft组建了在俄罗斯开采石油的合资企业,两国石油巨头间的同盟关系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加深。
    一方面,中国在寻求能源安全上需要俄罗斯这位盟友;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国家战略问题上也需要得到邻国中国的支持。与此同时,由于俄罗斯近期与欧洲能源消费国、特别是乌克兰频频交恶,俄罗斯也将目光投向东方,希望开辟欧洲以外的另一能源市场。
    但 分析家们表示,北京希望密切双方能源关系的努力并未得到俄罗斯方面的积极响应,俄希望实现其亚洲市场的多元化,以备未来两国关系再度发生倒退。英国智库机 构Chatham  House的俄罗斯与欧亚大陆项目主管Bobo  Lo表示,俄向中国提供的能源越多,对中国现代化与国力崛起的帮助也就越大,而有 朝一日中国可能会对俄罗斯的利益发起全面挑战。
    让克里姆林宫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其要么帮助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要么就接受中国另辟蹊径、加紧搜寻其它油气供应源的现实,尤其是在一直被俄罗斯视为自家后院的中亚地区。
    目 前,中国已经通过陆上输油管道接收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原油供应,北京还计划铺设管道来获得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中国公司也正在中亚地区加紧活动,一年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击败了俄罗斯的OAO  Lukoil  Holdings,以41.8亿美元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的 PetroKazakhstan;中国中信资源在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Nations  Energy  Co.的竞购战中也处于上风。
    尽管对这一切隐忍不发,但俄罗斯决策者正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正在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内向其发起了挑战。Lo认为,正是那些对中国领导层与商业领袖心存戒心的克里姆林宫官员在不声不响地阻碍着俄罗斯经济向亚太地区的渗透。
    尽 管如此,很多分析师仍认为俄罗斯在与中国的能源推手中占据主动权,且准备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咨询机构Global  Insight的 Steven  Knell表示,今夏早些时候Rosneft的上市认购结果明显体现出对中国的冷落,原本计划向Rosneft投资高达30亿美元的中国 石油天然气集团最终仅获得5亿美元的股权。
    这样的待遇与其它两家战略投资者——英国石油公司(BP  PLC)以及马来西亚的 Petronas并无不同,但是在此前俄罗斯决定出售前石油巨头尤科斯石油公司(Yukos)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曾向Rosneft提供贷款,帮 助其斥资93.5亿美元收购尤科斯旗下日产原油100万桶的Yuganskneftegaz石油子公司。
    Knell说,中国满腔热情地希望与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但却没有意识到俄罗斯并不需要这种关系。他表示,中国或许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能源消费市场,其影响力力无疑将日益扩大,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现实情况都将有利于能源供应一方。
    俄 罗斯的亚洲能源战略是建立在市场多样化上的,其中包括了韩国与日本,这使俄罗斯不愿押注中国一家。Chatham  House的Lo表示,普京之所以不 愿就东西伯利亚输油管道的走向问题表态,是因为克里姆林宫对于俄罗斯在油气市场上过分倚重中国的这一潜在风险十分敏感。北京希望该输油管道从俄罗斯油田直 至中国北部黑龙江大庆,但Lo表示,俄罗斯担心这会使中国独享其能源供应,通过控制输油量来操纵油价。俄罗斯对亚洲的大部分石油出口都流向了中 国,2005年中国的进口量达到俄罗斯对亚洲出口的约80%,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口量排名第一。
    出于上述原因,俄罗斯考虑将东 西伯利亚输油管道扩展至其太平洋海岸,总长度达到4100公里,这使俄罗斯不但能向能源匮乏的日本和韩国出口石油,还有可能将石油出口至美国。Lo表示, 俄罗斯政府的两手准备从一个侧面表明导致管道建设长期悬而未决的因素有诸多方面,但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缺乏将中国作为长期能源伙伴的信任。另外,在北京要 求降低通过其它两条计划中的天然气管道输送的天然气价格时,俄罗斯拒绝对此让步。从2011年起的30年时间,这两条管道每年将向中国输送680亿立方米 天然气。
    投资银行美林在8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北京坚持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应当与中国国内的煤炭价格建立联动。但俄罗斯天然气垄断公司Gazprom首席执行官Alexei  Miller表示,出售给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应当与欧洲的油气价格挂钩。
    中 国还希望就天然气管道与供应问题与俄罗斯签署政府间协议,但俄罗斯却希望由Gazprom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协议,以体现其商业性质。石油与天 然气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的俄罗斯与中亚分析家Valentina  Kretzschmar表示,供应安全已成为中国与欧洲主要担心 的问题,由于能够同时向两方提供必要的天然气供应,俄罗斯显然在未来有关供应数量和价格的谈判中握有主动权。

油价回落期的“中国策”
    《国际先驱导报》刊登管清友的一篇文章分析到,在油价回落时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买家之一,在国际合作中的筹码也会更多。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最近油价大跌的性质。综合油价的长期走势来看,我们处于长周期当中的高油价时期,短周期当中的油价回落时期。
    上 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预言,美国的石油产量将在1966到1971年左右达到顶峰。事实证明了哈伯特预言的正确性。这一情形被称作“哈伯特顶 点”。但哈伯特关于全球石油产量将在1995到2000年间达到顶点的预言没有实现。后来,学者科林·坎贝尔又把哈伯特顶点推迟至2010年。也有学者认 为,哈伯特顶点将因为亚洲国家的巨大需求而提前于2008年到来,或者认为哈伯特顶点在2005年已经出现。而一旦哈伯特顶点出现,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油价 周期的到来。所以,最多在2010年以后,油价将进入高位运行的长周期之中。所以,此轮油价的下跌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下限。
    对油价周期的判断意义重大,这直接关系到国家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为此做好相关准备。
    首 先,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在油价回落时期逐步完善中国的石油储备机制。油价回落时期的到来对中国经济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时期,一旦 跌破目标价格,中国就要考虑完成自己的石油储备了。由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石油市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动向非常敏感,因此应当缓慢买入,逐渐降低平均成 本,以免引起国际炒家的炒作以至于国际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完善石油储备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购买国外石油公司的股份,此举在相对低油价时期容易做到,也有利 于分散市场风险,维护能源安全。
    其次,要利用油价的高低周期转换发展中国自己的期货市场,争取石油的定价权乃至标价权。目前中国的金融机 构对境外投资了解得太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与技术。据估计,尽管中国目前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我们仍然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波 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国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还不到0.1%。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寻求参与影响国际油价的时机和方式势在必行。有了石油期货市 场,就有了石油的“中国价格”。而且,如果在适当的时机考虑石油交易以人民币结算,即争取标价权,这些努力在油价回落时期受到的阻力都会比较少。
    为 此,中国要积极参加国际能源合作,增强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只有建立起国际合作机制或者国际组织,石油消费国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努力”和集体行动。 同时,应当充分发展与产油国,特别是非OPEC产油国之间的双边合作,降低石油供应中断风险。总之,在油价回落时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买家之一,在国际 合作中的筹码也会更多。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6年第78期(总第708期)  2006年10月24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