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石油流向中国的“奥秘”

2006-09-08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67期(总第697期)  2006年9月8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2007《全球商业环境报告》:中国商业环境改革名列前茅
    据 世界银行及其下属的民营经济发展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新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国加快了其改革步伐,并在175个经济体中跻身商业环境 改革国的前10名。在全球商业运营活动的便利性排名里,中国位居175个经济体中的第93位。同时东亚及太平洋区域内的7个经济体进行了14项改革,旨在 简化企业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约束,减少完成这些程序所需的时间、成本和繁琐程度。然而,东亚地区在规制改革方面的整体进度落后于除南亚外的所有其它 地区,排名由第4位下降到第6位。
    据这份名为《2007全球商业环境报告:改革之道》的文件称,中国实施改革加快了企业注册和交易,改善 了信贷机制,加强了投资者保护,一系列措施使其改革步伐名列地区内第一、全球第四。新修改的公司法使注册企业所需的时间由48天缩短到35天,并调低了开 办企业所需的最低资本金,由占人均收入的947%下调到213%,大大方便了新企业的开办。中国还建立了消费者贷款征信系统。现在,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可以 通过这套系统查阅三亿四千万居民的信用纪录。对公司法的修订强化了对内幕交易的监管,增加了对投资者的保护。新近采用的网上报关程序使进出口通关时间缩短 了2天,有利于提高进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报告发现,虽然东亚地区是继经合组织成员国之后商业规制障碍最少的地区,但在过去一年他 们的改革步伐落后于除南亚外的所有其它地区。只有不到半数的东亚经济体在影响《全球商业环境报告》指标的领域进行了一项或多项改革。与此相比,除斯洛文尼 亚外的所有东欧国家都进行了改革。
    “东亚地区有必要走得更快些。宽松的商业法规能够带来更多新的企业和新的就业机会,东亚国家将从中大大获益,”世界银行/IFC金融及私营部门发展副总裁兼IFC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克莱恩(Michael  Klein)表示。
    《2007 全球商业环境报告》对175个经济体的商业环境进行了排名。涵盖的经济体数目比去年的报告多出20个。按《报告》收集的商业环境指标衡量,新加坡一跃成为 2005-2006年度全球商业环境最佳的经济体,而上年度的冠军新西兰由于建筑许可方面法规的复杂化,屈居第二。地区内排名第二的经济体是香港(中国) (5),随后是泰国(18)、马来西亚(25)、蒙古(45)、台湾(中国)(47)、中国(93)、越南(104)、菲律宾(126)、印度尼西亚 (135)和柬埔寨(143)。老挝(159)和东帝汶(174)是地区内排名最低的两个经济体。全球商业环境最佳的前30个经济体依次是新加坡、新西 兰、美国、加拿大、香港(中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挪威、爱尔兰、日本、冰岛、瑞典、芬兰、瑞士、立陶宛、爱沙尼亚、泰国、波多黎各、比利时、德 国、荷兰、韩国、拉脱维亚、马来西亚、以色列、圣露西亚、智利、南非和奥地利。
    该排名以企业在开办、经营、进行贸易活动、纳税及破产方面遵循的政策规制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指标为依据。排名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基础设施质量、汇率波动性、投资者偏好及犯罪率等因素。
    报 告指出,地区内最大的规制障碍依然是复杂的企业开办程序和昂贵的许可审批。例如,在柬埔寨开办企业需要经过10个程序及86天的时间。在菲律宾,建造一座 仓库需要经过23个程序和193天,并需花费人均收入的113%,才可以办理完所有程序。《全球商业环境报告》为决策者提供了与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行政府规 制水平对比、学习世界先进实践经验并确定优先的改革目标的工具。“年度商业环境报告的影响是明显的。报告已在全球启发并指导了至少48项改革。事实证明,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报告作者之一Caralee  McLiesh说。
    2005/06年度最流行的改革措施是放松开办企业的法规。43 个国家简化了此类程序,减少了费用,缩短了时间。第二个最流行的改革是降低税率,减少与纳税有关的行政麻烦,此项改革在31个国家或地区中实施。不论这些 国家进行怎样的改革,他们都应当自问:谁将从改革中获益最多?如果改革只能使外国投资者、大额投资者或官僚投资者获益,那将有损政府的合理性。报告作者 Simeon  Djankov表示,“改革应纾缓所有企业的负担,不论它们是小型还是大型企业、本地还是外国企业、乡村还是城镇企业。这样的话,人们就 没有必要猜测下一个就业机会激增的地区将是哪里。任何企业都将有成长机会。”
                                            (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网站,2006.9.6)
                                    国际经济
全球经济面临滞胀风险  
    杯 子是半满的,还是半空的呢?英国《金融时报》所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份机密报告显示,杯子看上去是满的,但在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裂痕。目前,全 球各国决策人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努力阻止裂痕扩大。IMF的基准预测非常乐观:它将2006和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分别调 高至5.1%和4.9%,这延续了近年来温和放缓的势头。不过,IMF的报告更关注较为悲观的局面。这点不足为奇:2001年经济低迷时期之后出现的周期 性复苏,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因此,IMF研究了两个关键风险:一个是在需求方面的风险,另一个是在供应方面的风险。需求风险已为人所熟 知:即美国经济增长的急剧减速,导火索可能是摇摇欲坠的楼市。IMF已经预言,即便其基准预测,也可能因美国楼市前景走弱而下调。如果房价出现更严重的崩 盘(肯定存在这种可能),将使IMF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再下调1个百分点。
    正是基于这种看法,美联储(Fed)停止加息(在IMF看来是明 智的)。不过,第二个风险则使美联储和其它国家央行行长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个风险就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剩余产能用尽,生产率增长放缓,通胀压力随之加 大。这种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整体通胀超出舒适水平,通胀预期也在不断调高。
    过去25年,央行行长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但 这不会是无止境的。尽管数年来美国利率一直维持在低水平,美联储却成功避免了引发市场的通胀预期。但是,那些日子可能已经结束了。因为市场判定:通胀并没 有消亡,只是在蛰伏。现在怎么样呢?如果生产率放缓,通胀爆发,美联储就会希望自己当初还是选择了加息。正如我们所警告的那样,无论理由有多么充足,停止 加息的代价可能是以后更高的利率。IMF赞同这一观点。取得平衡需要技巧,供求方面的双重压力只会使之变得更难。美国庞大的债务同样如此。一直以来,正如 IMF所警告的那样,其它机会都被浪费了。欧洲仍需进行结构性改革。或许,美国在担心生产率增速的放缓;但近几年来,欧元区几乎就没有实现生产率的增长。 此外,欧洲各国政府还没有为人口老化做好准备,而且时间已经不多了。IMF分析的这些风险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滞胀(stagflation)。滞胀或许 不会发生。IMF猜测,即便真的出现滞胀,恐怕也会比上世纪70年代的惨痛经历温和得多。但这一点,无法令人放心。
                                                      (FT,2006.9.8)
Fed黄皮书:美国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放缓
    据 道琼斯报导,美国经济在7月中至8月份期间继续保持扩张,但五个辖区的经济增长出现减缓,原因是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同时全美范围居民住房价格出现回落,美 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9月6日发布的最新一期黄皮书(Beige  Book)报告显示。Fed在报告中指出,波士顿、纽约、费城、堪萨斯城和达拉 斯五个辖区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其它七个辖区的经济继续保持温和增长。黄皮书总结了美国近期经济形势,它是为Fed在9月20日召开的下一次联邦公开市场委 员会会议而准备的。
    Fed公布,最新一期报告显示,大多数辖区的消费支出增长缓慢,主要受汽车及住房相关产品销售放缓影响。Fed报告称,能源价格高涨或许压制了消费支出。不少辖区也指出,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影响了消费者整体需求。
    该 报告表示,9个辖区的零售额出现温和增长,但里士满和圣刘易斯公布销售额疲软或出现下滑趋势。黄皮书还再次证实了住房业的不景气,报告显示住房市场中房地 产及建筑等行业均出现疲软。事实上所有的辖区均报告住房销售及建筑活动放缓,同时大部分辖区称,未售出空置住房大幅增加。房地产业人士预计,住房市场目前 的不景气态势将出现延续甚至加剧的局面,12个辖区中5个辖区的住房价格持平或下降。另一方面,商业房地产行业显示出普遍的强劲势头,写字楼市场表现出改 善迹象,但工业地产市场没有改善。住房市场的放缓可能会支持Fed的观点,即经济放缓有助于抑制价格压力。
    Fed在上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 会会议上暂停了已持续两年的加息举措,以9比1的投票结果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25%的水平。市场预计,由于劳动力市场及住房市场出现放缓趋 势,Fed将在本月晚些时候的会议上继续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但最新迹象显示劳动成本上升,部分市场人士由此认为Fed为抑制价格压力可能会加息。最新数据 显示,美国第二季度单位劳动力成本(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关键指标之一)增长4.9%  ,远高于初步数据及华尔街预期。第一季度劳动力成本增长9%,高于初 步数据的2.5%,为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快增速。最新一期黄皮书显示,5个辖区公布面临整体工资压力。另外几个辖区公布,劳动力短缺职位或特殊行业 出现工资大幅上升或面临工资压力的现象。
    金属及能源价格继续上升。报告显示,金属、能源及石油产品和其它原材料的价格继续普遍上涨。制造 商未能把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到制成品的价格上。另外,Fed认为全美劳工市场普遍保持稳定,但数个辖区仍报告有个别的劳工短缺现象发生,尽管除达拉斯辖区 之外这一现象并没有加剧的迹象。有关银行业的报告喜忧参半,但夏季期间银行业活动总体出现减缓,其中住房领域需求下降的情况尤为突出。
    共 有七个Fed辖区报告住房抵押贷款需求下降,其中包括纽约、费城、芝加哥和旧金山。黄皮书报告称,所有辖区内制造业普遍保持增长,业内人士对于未来数月制 造业继续扩张表示乐观。居民住房市场增长减缓似乎也影响到制造业,诸多迹象显示,房屋建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有所放缓。Fed还表示,服装制造业据称出 现放缓,能源相关制造业则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大部分辖区的资本品产出普遍出现增长。干旱和半干旱给农业和畜牧业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抑制了粮食产量和牲畜 存栏数。
    报告指出,亚特兰大、里士满、明尼阿波利斯和达拉斯辖区的情况不佳,达拉斯有50%以上主要农作物生长情况不良。报告称,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继续保持强劲,而相关生产设施开工率接近饱和。数个辖区报告显示天然气价格回落,钻探和勘探活动出现小幅上升。
                                                          (DJ,2006.9.7)
OECD:美、日经济将加速增长
    据 《华尔街日报》报导,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欧洲强劲的经济增长今年晚些时候有可能略微减速,但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加快。在对世 界几大经济体增长前景的中期评估报告中,这家位于巴黎的智库将其对欧元区12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早些时候的2.2%提高到2.7%。它仍然认为美 国经济今年将增长3.6%,不过却将对日本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2.8%下调到2.5%。
    这份由OECD首席经济学家让·菲利普·科蒂斯(Jean-Philippe  Cotis)编写的报告称,2006年上半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快于OECD此前的预期,而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弱于预期。
    但该报告认为,美国强劲的消费者支出势头表明,尽管该国的住房建造业最近表现疲弱,但美国经济今年第三季度将实现强劲增长。科蒂斯在报告中写道,日本良好的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势头预计将对该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OECD 认为,欧元区经济第三季度将较前一季度增长0.7%,第四季度将较第三季度增长0.6%,增速略有放慢。欧元区经济第二季度较前一季度增长了 0.9%  ,增速超过了美国。欧洲进行的几项商业调查显示,由于出口放缓以及欧元兑美元汇率的上扬,欧元区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略有放慢。欧元区最新 的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欧元区和英国企业在8月份的业务增长速度要慢于此前几个月。OECD将它对英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较早时的2.4%提 高到2.8%。
    OECD说,经济增长态势的转变将对各央行产生影响。它认为,如果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出现缓解,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可能不得不进一步加息。而日本央行则应保持利率的稳定,直到有数据显示日本的通货紧缩局面已经结束。
    其 成员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OECD支持欧洲央行持续加息的政策,称欧洲的经济复苏看来足以承受这种局面。今年初,OECD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敦 促欧洲央行暂时不要加息,它们担心欧元区可能不会出现经济强劲增长的局面。许多经济预测师担心,鉴于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计划上调增值税税率,因此欧元区明 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明显放缓。但科蒂斯在9月5日于巴黎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OECD认为,上调增值税税率的影响是“可以承受的”。
    OECD在其今年5月发布的2007年经济增长预测报告中预计,德国经济明年将增长1.6%,而欧元区经济明年将增长2.1%。它预测美国和日本经济明年将分别增长3.1%和2.2%。OECD计划于今年11月更新其对明年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值。
                                                        (WSJ,2006.9.6)
非洲石油流向中国的“奥秘”
    李北陵撰文说,前不久,非洲新兴石油国家乍得向美国雪佛龙公司以及马来西亚的一家石油公司发出驱逐令。有西方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竟称乍得政府此举是要为中国石油公司进入乍得“预留座位”。
    然而,事实却是:双方因税收而发生纠纷;乍得要成立自己的石油公司。对此,英国伦敦的《市场观察报》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认为乍得的行动“实际上是世界主要产油国日益加强对本国石油资源控制之大趋势的一个缩影”,其中并不存在“中国因素”。
    首 先,非洲的资源是世界的财富,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市场无可非议。西方国家与企业进入非洲的时间确实比中国要早几百年,但这并不能成为垄断非洲资源的理由。中 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亲密关系,非自今日始。作为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和非洲在近代有着相同遭遇,在反抗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彼此有 着近乎天然的好感。中国持续而正确的外交政策,中国不附带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中国产品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令非洲看好中国。这是中国与非洲友好合作的 “人和”优势,也是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市场角逐的后发优势。
    其次,资源是非洲发展的最大优势,非洲发挥资源优势需要中国。非洲人民从历史的 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是非洲真正的朋友。在过去摆脱殖民统治、消除种族隔离等方面的抗争中,中国的支持曾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天,非洲各国都在致力于寻 求繁荣,在这第二次抗争中,希望继续得到中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帮助毫不足怪。
    再次,中非加强包括能源在内的合作,并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6月访问安哥拉时所指出的那样,中非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不会影响任何第三方。一者,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立足国内,把节 约优先、效率为本作为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务。目前,中国能源自给率在90%左右,每年从非洲进口石油不到有的国家从非洲进口石油的三分之一。二者,中国在平 等互利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只是中非在广泛领域友好合作的一部分,不至于影响任何第三方。三者,中非友好合作既造福于中非人民,也利于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多年来,中国对非洲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派遣大批专家、医生、教师、工人到非洲,为非洲国家培养人才,帮助非 洲国家提高发展的能力。中国的许多先进适用技术(比如粮食栽培技术),由于经济实惠、应用简便,在非洲得到迅速推广。中国在获得非洲能源的同时,也加大了 对非洲的投资力度,主要用于发展当地工业、通讯、交通、电力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非洲国家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公报,2006.09.05)
                                        国内与港台经济
未来谁为中国“制造”
    英 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陈旭敏的一篇文章称,也许再过若干年,“世界工厂”──中国在这个星球上的美誉,或许将可更名为“世界加工厂”。如果人民 币延续目前的升值速度,不要怀疑这种可能性。到那时,中国只是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上的一个装配车间,当然,那时,她的国内出口产业多数也将气息奄奄。抱 歉,本人无意给目前升得正欢的人民币泼冷水,本人只是担心未来中国的GNP和国内出口产业,而不是GDP和中国的贸易顺差。
    近期人民币的 升值速度确实给人以挥刀自宫的感觉。近一周来,美元兑人民币已经是五创新高,9月6日收升至7.9443,较去年汇改以来,已经升逾4%。而且,没人知道 人民币将升至何处。不过,以人民币升值来减少目前的迭创新高的贸易顺差,这显然是画饼充饥。经过近段时间的争论,这已基本成为共识。去年7月1日中国汇改 以来,外贸顺差不滑反升,这就是明证。
    值得重视的是,汇率或许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一个治疗手段,但是如果只看外贸顺差总量,而不 看结构,最后的结果将是:贸易顺差仍将延续,但是中国的一般贸易,即由国内企业部门创造的出口必将受到重挫。事实上,人民币去年升值以来,中国的造船、纺 织和部分家电产品出口已经开始受阻。
    统计数计显示,2005年,中国全年实现外贸顺差为1019亿美元,但是中国的加工贸易实现顺差却高 达1424.5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顺差353.7亿美元,不言而喻,其他的贸易方式更是逆差。数据同时显示,在2005年中国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中,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达844亿美元,占到总额的83%。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顺差的比重,2005年并不是独特的现象。2000~2004 年,中国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分别是89.1%,91.6%,88.2%,99.3%和98.6%;而各年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分 别为63.6%,67.9%,70.1%,74.1%和77.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中国每年的外贸顺差迭创新高,但实际上,在 这巨额的贸易背后,中国仅是分配到利润的一点残羹,更多的财富都流入了跨国公司的腰包。显然,这种贸易格局虽然给中国带来顺差,但是,同时也将对将对中国 国民经济运行造成很大的危害。一方面,国内基础产业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在中国的巨大利润,一旦汇率出现风吹草动,中国的经济安全将受到 极大的冲击。一个可以设想的未来是,如果人民币还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升值下去,如果中国国内的企业全球化脚步未能跟上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最后这些企业要么就 象沙漠中的楼兰古国一样,要么就成为跨国公司的囊中之物。当然即使如此,中国的GDP未必就会出现滑坡,外贸顺差仍将持续,经济神话仍将续写。但是,届 时,中国的GNP将和中国的GDP分道扬镳,中国将彻彻底底地沦为“打工”经济。
                                                          (FT中文网,2006.9.7)
香港获经济自由度十连冠
    加 拿大费沙尔学会9月7日公布《世界经济自由度:2006周年报告》(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在130个 被评选国家或地区中,香港以8.7分的经济自由指数,再度获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区,新加坡则以0.2分之差屈居第二;新西兰、瑞士及美国则以8.2分 平分季军。自有关报告1996年发表以来,香港每次皆登上榜首。
    亚洲区中,只有香港及新加坡位列头10位以内,中国内地的得分及排名均下 跌,经济自由指数为5.7分,排名由去年的第86位降至第95位,与巴基斯坦及罗马尼亚等排名相同;日本排行第19位(7.5分)、中国台湾第24位 (7.3分)、韩国第35位(7.1分)、泰国第60位(6.6分)、菲律宾第68位(6.3分)。
这项由加拿大费沙尔学会 (The  Fraser  Institute)牵头发布的经济自由度周年报告,评审准则划分为5大范畴,分别为“政府规模”、“法律架构及产权保 障”、“货币流通”、“自由国际贸易”及“信贷、劳工及商业规管”。香港除了整体排名居首外,在“自由国际贸易”得分亦是最高,“政府规模”及“信贷、劳 工及商业规管”排行第二。
                                                            (香港文汇报,2006.9.8)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6年第67期(总第697期)  2006年9月8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