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警告可能恢复加息

2006-08-25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63期(总第693期)  2006年8月25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通过加息抑制投资空间有限
    《亚 洲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报道表示,中国央行在4个月时间里先后两次加息,但经济学家们说,中国央行可能已没有进一步运用利率手段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的空间了。 这是因为,中国的存款利率升得越高,投机性资金流入中国的动力就越大,投机者可坐拥大量人民币等待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扬中获利。鉴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Fed)在连续两年加息后已暂停上调利率,投机性资金大量涌入中国的风险更大了,因为美国停止加息降低了人们持有美元的兴趣。其结果是:中国领导人可能 被迫更多依赖行政手段──如控制新批建设用地的数量──来减缓投资增速,以避免经济过热。
    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在8月18日下午中国宣布加息 后评论说:“随着此次加息以及美国收紧货币政策的动作暂时停止……中国进一步上调利率的空间现在已经不多。”中国央行此次将基准的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上调 了0.27个百分点,升至6.12%。(Fed目前的联邦短期目标利率为5.25%)这一加息决定已于上周六(8月19日)生效。中国央行还将一年期存款 利率也上调了0.27个百分点,升至2.52%。
    如能更好地运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中国将得以避免像以往那样出现经济大起大落的局面, 中国在这方面展现出的能力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目前和美国一样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大兴土木的中国推高了几乎所有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 格。鉴于中国的外汇储备额目前已接近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该国的货币政策也将对美国的利率产生影响,而美国的利率水平又影响着美国普通消费者的支出 行为。由于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国政府妥善处理该国最新出现的内部失衡也是重要的。
    如果由于人民币存款利率上调而有更多投机 性资金流入中国,那只能对中国的投资冲动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在投资推动下中国经济今年第二季度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3%,是12年来最快的速度。中国 担心,在投资冲动下匆忙做出的一些投资决定将以失败告终,给银行体系留下一堆新的坏帐。
    鉴于美国的存款利率大大高于中国的水平,那些专赌 人民币升值的货币投机者将美元转为人民币存款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但如果中国继续上调存款利率,这些投机者付出的代价就会减少。投机者们认为,中国迟早都 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其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凭借较早时购入的人民币大赚一笔了。
    许多经济学家相信,中国政府将被迫允许人民币以更快的速度升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为该国带来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最终将进入银行体系并被贷出,而人民币升值将对出口起到抑制作用,因为这会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
    中国已表示将加大行政手段的力度以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已经达到30%左右。
    鉴 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如此之快,目前的利率水平还是太低了,无法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及其所属企业的借贷冲动。高盛驻香港的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说,中国此次同 时上调存贷款利率的做法表明,中国央行担心中国储户将资金从银行存款中转移出来的速度太快了,这将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在考虑了通货膨胀以及中国开征利息税这两个因素后,中国的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零。这促使储户们将资金从银行中转移出来,转而投向了股票或房地产市场。存款利率低还促使企业将更多利润用于投资,而不是把钱存起来,这进一步加重了投资过度的问题。
    此 外,如果银行存款利率的增长速度慢于贷款利率的增速,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就会更大,因为存贷款利差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如果存贷款利差扩大,银行 将不可避免地寻求通过发放更多贷款来增加利润。鉴于中国银行业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低下水平,这些新增的贷款很有可能成为坏帐。
    不过,一些经 济学家认为,人们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可能是过虑了。而显示投资增速和工业生产增速正在放缓的初步迹象很支持他们的观点。世界银行驻北京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指 出,中国的大部分投资是由企业进行的(既包括私营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而这些资金也大多投在了制造业等高利润领域。高路易相信,中国经济能够在不出现过 热的情况下全部消化掉这些投资。他说:“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形势良好。”
                                                                    (WSJA,2006.8.21)
                                        国际经济
美联储警告可能恢复加息
    芝加哥联储银行行长莫斯科(Michael  Moscow)在一场演说中警告,相较于经济增长过少的风险,通胀过热风险仍然较高。他认为,通胀持续超出联储安全水平,因此联储在适当时间内或有必要采取进一步加息行动,削弱通胀的势头。
    莫 斯科指出,联储上次议息会暂停加息的举动甚有建设性,好让当局多点时间评估经济,但并不意味整个加息周期完结。他认为,联储不应为了等候更多经济启示而花 上过多时间,以免货币政策与经济走势脱轨。至于经济增长的问题,莫斯科称美国经济依然从03、04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受惠,未来增长很可能会较预期为好。但 就下一季来看,油价高踞不下、楼巿回软等不利因素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绊脚石。同样支持加息的里奇蒙联储银行行长莱克(Jeffery  Lacker)认 为,联储必需维护打击通胀的信誉。另方面,即将于10月退休的阿特兰大联储银行行长盖恩在演说时表示,对联储政策感到安心,政策的方向是基于现时经济情 况,而上次议息结果与他原先预期吻合。他深信联储汲取了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经验,鉴于当年轻微通胀迅速失控,目前不会为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容忍通胀升温。中 长期而言,有信心通胀将会一如联储预料开始回落。
    虽然联储成员未能就息口走势达成共识,但巿场普遍预期联储九月议息会继续维持现有利率于 5.25厘水平,明年初将会进行首次减息。Mesirow  Financial驻芝加哥的首席经济师斯沃克认为,对于日后息口去向的话题并不是非黑即 白,而是存有灰色的讨论空间,相信联储主席伯南克接受这些多元的意见。
    《彭博社》联储观察员巴里于专栏评论中表示,向来是联储打击通胀的克星──油价回软或有助解开决策者的疑团。他指出,国际油价现时回落至3月底的水平,即70至75美元一桶,若价格继续争持于该水平,可望为通胀降温。
    美 国8月23日开始公布上月房地产数据,7月份二手楼销售按年增长仅633万间,创两年半最低水平,逊于市场预期的655万间,主要由于按揭利率上升降低巿 场需求,买家置业能力亦因而消减。部分经济师估计,经纪商报告将反映现货楼宇售价呈11年来首度下跌。据经纪商表示,现时美国人的置业能力比20年前还要 低。的确,在联储实行持续两年的加息周期下,30年期的固定按揭利率于7月底平均升至6.8厘,为4年以来最高水平,众经济师预料美国楼巿未来数年持续放 缓。
                                                            (大公报,2006.8.24)
美国经济“有水分”?
    英 国《金融时报》文章指出,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特色之一的美国生产率“奇迹”,现在看上去已没有1个月前那样神奇。在近期的历史数据经过一系列修正之后,经济 学家们开始思考,是否需要调低对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在不引发通胀情况下所能实现增长速度的预期。许多人已经这样做了,他们对美国潜在增长率的评估下调了约 0.25%。这听上去或许不是很多,但年复一年地累加起来,减少的总量将非常可观。以3.25%的速度增长,一个经济体的规模每21.5年就会扩大一倍; 以3%的速度,这个过程则需要增加2年。换言之,年增长率少0.25个百分点,意味着25年后的年度产出将减少约1.7万亿美元。
    这对于未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美国股市的现值都会产生重大后果,因为长期而言,国内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不可能超过产出。此外,生产率及潜在产出趋势增长率方面的不确定性,使美联储更难于判断需要以多大力度为美国经济减速,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就 全球而言,美国生产率趋势变动的重要影响难以估量。由科技推动的生产率加速增长,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它改变了经济学家及政策制定者对成熟的工业化经 济体能以多快速度增长的认识,并推动了美国的消费热潮。这一消费热潮帮助全球各出口型经济体的无数人脱离了贫困,特别是在亚洲。
    从许多方面来讲,生产率奇迹中真正引人瞩目的部分始于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时。当时,美国生产率的增长并未像过去的低迷时期那样慢下来,反而实现了加速增长,因为企业从泡沫时代的投资中挤出更多产出——并在经济增长复苏之后继续这样做。
    “与 我们当初的认识相比,90年代末投资热潮的成分更多一些,而生产率的成分更少一些,”荷兰格罗宁根大学(Groningen  University)教 授巴特•范•阿克(Bart  van  Ark)表示。“从2001年开始,就不再是一个投资故事,而是一个生产率故事。”
    然而,目前 正在重新审视的,正是这个生产率奇迹的第二阶段。概括地说,近期数据的修正,调低了2003年至2005年产出和生产率的增幅,同时调高了这一时期的通胀 及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幅。这些修订并未改变21世纪初美国生产率快速增长这一基本结论。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戈登 (Robert  Gordon)表示;“即便拿掉最上面的泡沫,这依然非常引人瞩目。”
    然而,新数字从重要方面对生产率故事进行了澄清和限定。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003年经济增长2.5%,2004年增长3.9%,2005年为3.2%——与此前的估计相比,平均每年的增幅都降低了差不多0.25个百分点,而通胀则平均调高0.2个百分点。
    非农领域是美国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来源,这一领域的每小时产出年度增幅,平均每季度也下调了近0.4个百分点。
    要区分生产率增长中的周期趋势和结构趋势,一向是很困难的。不过,多数金融市场经济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近年生产率增幅低于他们的预期,那么未来的增幅可能也会较低。
    高 盛首席美国经济学家简•哈祖斯(Jan  Hatzius)表示:“我现在会说,美国非农领域的趋势生产率增幅为2.5%,也可能略低一些。”他表示,这 相当于整体经济生产率增幅约为2%。再加上劳动力供应量约1%的增长,则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3%或略低的水平。他表示:“在修正前,我会告诉你,美国经 济趋势增长率为3.25%。”
    德银证券(Deutsche  Bank  Securities)首席经济学家彼得•胡珀 (Peter  Hooper)基本同意上述观点。他表示:“今年初,3.3%在我听来是对潜在增长率的合理估计。目前我则认为,也许应该下调10%或 20%。”他认为,美国商业领域以外的生产率增长可能略强于多数人的估计。但他补充称,随着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进入老年,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停止上升,劳动 力供应的放缓可能比一些人估计的更快。胡珀表示,总体而言,“我会将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调至3%附近。”
    经济学家们下调美国潜在经济增 长率预期,其中一个简单而又有力的理由,是新数据显示出的美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自2003年中达到峰值以来,美国的失业率已下降1.5个百分 点。新数据显示,同期美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75%。由于趋势增长通常会与不变失业率(而非急剧下降的失业率)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表明,美国的趋势增 长率肯定远低于3.75%。
    然而,尽管多数经济学家纷纷调低他们对美国趋势增长的估计,但对于最新生产率数据对未来意味着什么,他们并未 形成共识。在一个极端,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布鲁斯•卡斯曼(Bruce  Kasman)表示:“数据修正支持了我的看法,即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跌至 远低于3%的水平。”他估计,美国经济整体生产率增幅将低至1.6%至2.1%,劳动力供应的增幅不足1%,而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约为2.75%,并逐渐 降至仅有2.5%。
    在辩论的另一个极端,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伯纳(Richard  Berner)表示:“我并未改变 对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看法。”伯纳怀疑,对美国经济数据的修正,主要反映了周期影响,并表示,美国劳动力供应格局变化过于迅猛,因此不能过分看重美国失 业率自2003年以来的下降。他仍然认为,美国经济整体生产率将以每年2.25%至2.5%的速度增长。鉴于劳动力参与率存在一些回升空间,他表示:“这 表明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3.5%左右。”
    在经济学家有关美国趋势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分歧背后,存在着一个更为根本的辩论,即探讨美国生产率奇迹的本质及其与信息技术(IT)革命的关系。
    摩 根大通的卡斯曼认为,美国生产率增长呈现走弱趋势,是由于在2001年以后本已疲弱的美国企业IT投资,也被进一步下调。“结果,实际资本深化程度不如预 期,”他表示。“这与技术创新似乎有所减少的事实有关。”此外,他表示,美国企业正在逐步耗尽上世纪90年代技术突破带来的商业潜能。
    西 北大学的戈登教授,则更侧重于股市泡沫破裂后大量企业无情削减成本的天然局限性。他认为,生产率的上升并非真正是由IT造成的,尽管IT起到了一定的推动 作用。然而,他表示,就生产率受到IT的推动而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一个单一的事件——以万维网和电子邮件为形式的电脑与通信的联姻。他认为,随着时 间的流逝,企业将逐渐耗尽利用这一单项突破的新方法。戈登教授现在将美国整体经济趋势生产率增幅设定为1.6%至2.1%,远低于他一度以为可以达到的增 幅。“我对潜在GDP增幅的最新估计为2.7%,”他表示。“3年前,这个数字是3.3%。”
    然而,摩根士丹利的伯纳则认为,美国企业只 是刚刚开始开发上世纪90年代的创新带来的各种可能性。范•阿克教授同意这种说法。他表示:“在美国,(技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但如果说它对生产率的影 响已经趋缓,我会非常惊讶。”他表示,美国经济能够保持每年高达3%的生产率增幅,这意味着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将高达4%。高盛的哈祖斯表示,在生产率和经 济增长方面无法达成共识,应该没有人会感到惊讶:“经济学家们仍在就70年代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争论不休。”
    对于新任主席本•伯南克领 导下的美联储而言,专家们对潜在生产率和经济产出增幅的估计存在广泛分歧,造成一个迫在眉睫的政策困境。美联储正努力将经济增长率降至接近趋势增长率的水 平,以帮助降低通胀率。然而,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对潜在增长率的不同估计,会导致人们对空闲产能产生大相径庭的评估。
    在 数据修正之前,多数美联储观察人士认为,美联储对趋势增长率的内部估值为3%至3.25%。在美联储以外,没有人知道它现在是否会下调这一估值。伯南克过 去曾暗示,IT革命仍能拉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在6月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的讲话中,他表示,研究表明,“当前生产率的复苏仍有后劲,因为近期技术 变革带来的经济效益尚未完全实现。”然而,这篇演讲是在数据修正之前发表的,而数据的修正使得美国生产率的增长似乎没有那么亮丽了。在最低限度上,无论他 本人的观点如何,伯南克都必须考虑美国无通胀情况下可持续增长率方面的大量不确定性,作为美联储货币政策风险管理手段的一部分。最终,伯南克在判断可持续 经济扩张速度方面的成功与否,将远比他密切关注的与市场沟通的成败重要得多。
                                                          (FT,2006.8.24\25)
印度本财年增长率料为7.3%
    据 路透社报道,标准普尔8月23日表示,在截至2007年3月的财年中,印度经济可能增长7.3%,受强劲的国内消费和投资推动。标准普尔在报告中称,本财 年印度通胀率应该平均为5.0-5.5%,财政赤字在未来年份中应会改善,不过仍需拭目以待政府是否会实现财政责任法中设定的目标。
    油价上涨仍是经济增长和通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由于缺乏广泛的政治支持,其基础设施改善的步伐并未加快以推动经济增长。
    标 准普尔称:“尽管有这些风险,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下,中期而言每年经济增长率超过7%还是可以实现的。”上个财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8.4%,央行预计本 财年增长率介于7.5-8.0%。2005/06财年,印度联邦预算赤字相当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1%,政府预计本财年该比例将降至3.8%。自 从1月初以来,印度央行已经三次升息25个基点,目前基准短期利率为6.0%。
    标准普尔称:“尽管我们认为,近期央行升息将遏制未来数月 的通胀,但鉴于近期和未来高油价的扩散效应,通胀的上档压力依然存在。”标准普尔预计到本财年末时,印度卢比兑美元将在45.00-46.00卢比波动, 受强劲的企业获利和证券投资流入的增长推动。卢比兑美元在7月中旬时曾触及三年低位47.04,周三收盘时报46.5150/5250。
    标 准普尔认为,印度经常账赤字扩大尚不足为忧,因资本流入可轻松填补赤字,且石油和非石油进口额增长,意味着经济活动加速且投资升温。过去两年中投资在推动 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作用益发重要,在2005财年中其占GDP的30%,2006财年中其比重可能已呈进一步上升。
                                                                (Reuters,2006.8.24)
                                        国内与港台经济
房贷风险将逐步显现
    张 梦撰文指出,银监会有关人士日前明确表示,目前银行逐渐进入个人住房按揭的风险释放期,在市场环境低迷的情况下,个人住房按揭的风险会更高。由此表明,个 人住房按揭的风险已经为银行管理阶层所关注,如何防范和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中存在的风险亦成为各大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
    然而,就在中央三令 五申房地产类银行贷款需严控风险时,一些商业银行却打起“小九九”,房地产类信贷仍在一些地方以各种变相方式操作着。据统计,今年二季度国内所有银行的新 增贷款中,只有15%来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余均来自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如果这一数据属实,则股份制银行的放贷冲动仍令人担忧。据统计,全 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由1998年的426.16亿元增长到2005年底的1.84万亿元,八年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长了近43倍。
    在个人住房贷款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隐藏了巨大的风险。有银行业人士表示,在近两年的火爆楼市中,谁也不知道有多少银行资金被违规用到了楼市之中。近期上海、北京相继曝光了一些骗贷案件。在未来两年,相关的房贷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对一些“假按揭”作案人来讲,一开始从银行骗出贷款容易,但想在楼市上成功完成炒作,借银行的钱生钱,恐怕就没那样容易了,一旦二手房交易出现时间断点,资金链非常容易断掉。所以随着时间的延续,类似的骗贷案件将会越来越容易被发现。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步步深入,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增幅一年来的持续放缓,近一时期的房贷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情况,从银行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角度看,显然不容盲目乐观。
    今年6月末,上海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16.6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7%,比年初增加0.09个百分点。此外,上海房贷险也出现赔付大增的情况。这无疑显示出个人房贷业务在风险控制上的确存在着不少的隐忧。
    事实上,一开始银行认为房贷风险小的主要原因是房贷提供了不动产抵押。只要房价稳定,银行的风险就不会太大。但从实际操作中看,走拍卖房产偿债的路线,对银行来说成本也比较高。如果楼市价格不能保持持续上升,拍卖偿债也难以维护银行利益。
    更为关键的是,最高法院一条关于房贷的司法解释也使银行陷入被动的境地。该司法解释指出,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这使得银行收回抵押房产进行拍卖增加了执行难度。
    日 前,银监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商业银行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会议的重点是商业银行如何有效控制房地产贷款。一位参会人士笑称银监会给商业银行架起了“高压 线”。所谓“高压线”,实际上是指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的主要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借助“指标监管”,限制信贷特别是房地产贷款过快增长。这些“硬指标”包 括: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不升反降不行;拨备覆盖率不能低于70%;不良贷款余额必须呈持续下降的状态;不良贷款和五级分类准确率的偏离度应在可允许 的范围内。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要高度关注房地产“假按揭”带来的信贷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落实有关宏观调控政策,把好信贷闸门,要合理控制贷款增长幅度,继续按照资本充足和拨备充分的监管要求,科学把握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
    针对个人住房信贷,银监会要求,积极开展个人首套自住房贷款,稳妥发展二手房贷款市场。首付款比例应当依据借款人还贷风险确定,不宜“一刀切”。同时,严厉打击“假按揭”等套取和诈骗银行贷款的行为,防止一些资质低下的企业利用预售环节将风险转嫁给银行。
    某银行信贷部经理介绍,目前商业银行的房地产类贷款占全部贷款业务50%左右。而存贷差收益又是银行80%左右的收益来源。放贷,尤其是向房地产类企业和个人放贷,是银行创收的必然选择。摆脱对房地产类贷款的依赖,金融机构不可能朝夕间完成。
    一 方面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另一方面又要实现盈利目标,同时严防调整产业结构后引起的不良贷款反弹。地方银行的两难境地仍在持续。继深圳等区域细则之后, 期盼已久的商业银行信贷调控细则终于陆续明朗。正如事先争议中的那样,新出台的细则中,围绕自住、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等细节,而执行不同贷款成数,成 了各家银行信贷政策变化的聚焦点。
    对于颇有争议的自住等细则,农业银行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建设部并未对自住、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等相对模糊概念作出解释,因此各个商业银行只能按照自己理解来执行。
    分 析人士表示,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开拓自己的优质客户资源。虽然是市场与政策的博弈,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也是市场环境下的应变之道。按揭业务是 公认的优质资产,各商业银行都会在不违背“国十五条”调控规定和保持自身按揭业务不受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寻找平衡点。
    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股份制银行显然更为灵活。一些股份制银行为了与其它银行竞争客户,还不同程度地推出各种优惠措施,无疑就放松了贷款条件。
                                                              (大公报,2006.08.24)
香港第二季度经济增长陷于停滞
    《华 尔街日报》报道,香港第二季度经济增幅接近于零,为其2003年下半年摆脱衰退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尽管香港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消费支出和较低的失业 率,但由于出口疲软、加上通货膨胀不断上升,香港经济在今年剩余时间的表现被蒙上了一层阴影。香港政府公布称,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香港第二季度本地生产 总值(GDP)与前一季度基本持平,第一季度增幅为2.2%。经价格因素调整,第二季度GDP较上年同期的增幅为5.2%,也低于第一季度8%的增幅。
    香 港第二季度GDP增速低于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但也并非完全在意料之外。在之前的2004年和2005年,香港经济实现了惊人的增长,这两年的增幅分别达 到了8.6%和7.3%。另外,与香港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大陆和美国为了遏制经济过快增长,都相继采取了加息措施。这些因素的影响如今 开始显露在香港的进出口上:第二季度香港出口增长从第一季度的14.4%滑落至6.4%,主要原因是美国市场需求大幅下降。
    香港政府首席经济学家Helen  Chan在谈到GDP年增幅时表示,香港经济正在从强劲增长阶段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时期,本地需求和消费对于经济的复苏将变得更加重要。她表示,强劲的消费支出缓解了出口放缓对于香港经济的不利影响。
    虽 然香港的命运依然和贸易、旅游、资金流等外部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第二季度本地经济的表现也还算强劲,失业率维持在5年低点水平附近。私人消费开支较上 年增长了5%,高于第一季度4.5%的增幅。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可能会进一步放缓,香港政府预计在2006年剩余时间内香港经济也将减慢。今年上半年香港经 济较去年同期增幅为6.6%,预计2006年全年增幅将接近5%。香港政府对经济的预测一贯要比私人机构保守。接受道琼斯采访的6位经济学家对香港 2006年增幅的预期中值为6.3%。
    香港经济目前的增速依然高于其长期平均水平。根据政府的估计,香港经济长期平均增幅在4%左右。不 过,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上升。7月份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3%,为8年来升幅最大的一个月。但经济学家指出,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主要来自于 强劲的住房市场。政府预计通货膨胀最终将趋于平稳,全年通胀率将在2%左右。
                                                          (WSJ,2006.8.23)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6年第63期(总第693期)    2006年8月25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