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高增长中带隐忧

2006-08-11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59期(总第689期)  2006年8月11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政策手段无法降低贸易顺差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7月份的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这使人们愈加担心,中国政府可能缺乏纠正贸易不平衡现象的手段。
    中 国海关总署称,7月份的商品出口额较商品进口额高出了146亿美元,刷新了6月份创下的14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月度最高历史纪录。7月份的出口额较上年同 期跃升了23%,从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连续第三个月创出历史新高。相比之下,中国7月份的进口增长率只有20%。
    如果不出意外,中国 2006年的贸易顺差将达到前所未有的1  500亿美元左右,中国的贸易顺差状况已成为国际上忧心中国崛起之人的关注焦点,美国和欧盟声称,他们已无法 承受自己的对华贸易存在如此巨大的逆差。贸易顺差也使中国国内担心经济失控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重,因为贸易顺差导致银行体系积累的现金不断增加并刺激了投 资行为,而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努力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
    虽然贸易顺差过大是一种问题这个观点正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他们对究竟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却远未形成清晰的思路。许多美国政客和经济学家声称,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将增加中国的出口成本,从而可以起到减少出口、降低贸易顺差的作用。
    不过,人民币大幅升值所起的效果可能并非那么容易预测,这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独特性导致的。中国的大部分出口实际上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既然已决定在中国从事生产业务,这些企业可能不会对短期内的政策转变作出迅速响应。
    汇 丰的经济学家屈宏斌说:“中国的贸易顺差更多是全球制造业持续向中国转移的反映,而不是某种政策有意造成的结果。”他说,虽然外商投资中国的高峰期已过, 但除非这类投资出现大幅下降,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都会持续维持贸易顺差局面,要通过政府政策来影响这一进程是十分困难的。
    人民币升值 意味着人民币对外币的购买力将比过去增大。鉴于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大体上都是用进口原材料制成或是用进口零部件组装而成,人民币升值实际上反而会起到降低 出口商生产成本的作用。一些经济学家声称,出口商会将他们由此降低的成本全部或大部分回馈给客户,从而抵消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商品海外最终售价的推升作 用。
    尽管人民币汇率此前已有小幅升值,但中国的贸易顺差仍然屡创历史新高。自中国2005年7月取消人民币兑美元实际上的联系汇率制以 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值了近4%。在中国政府看来,是一系列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失衡导致了中国的贸易顺差,不能将关注点仅放在人民币汇率上。
    中国央行在周三(8月9日)发表的货币政策季度报告中说,作为一系列政策手段中的一种,外汇政策在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央行同时强调,解决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依然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并降低储蓄率。
    变 化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中国政府一段时间以来一再表示,他们想要促进国内消费并增加进口。但政府在改善社会保障网络和提高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水平方面迄今为 止一直未能取得多大进展,而多数观察人士认为,这方面的进展将会促使中国家庭多花钱、少储蓄。从近期的经济趋势看,中国的贸易顺差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增大。 例如,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缓银行贷款的增长并遏制在基础设施和新建工厂方面的投资。如果这些措施能像一些经济学家预料的那样取得成功,资本设 备和原材料的进口就有可能下降,从而进一步增加贸易顺差。
    此外,许多分析师预计,既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已暂停加息,美元汇率 将开始下跌。因为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的关联度要大于与其它货币的关联都,因此美元汇率下跌有可能带动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圆的汇率下降。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们在 周四的一份报告中说:“这将导致贸易顺差变得更大。”
                                                                    (WSJA,2006.08.11)

                                        国际经济

亚洲外汇储备增长暂时放缓
    7 月份亚洲各国外汇储备增幅创下5个月来的最低水平,道琼斯分析说,这是因为美元兑多数亚洲货币走强,且资金回流速度缓慢,使得各国央行在干预汇市方面采取 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但此种趋势可能将很快逆转,因亚洲货币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走强,这将促使各国央行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前景和出口竞争力,而非通货膨 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景料将给亚洲经济体蒙上阴影,因此亚洲央行们很可能会试图通过抵御其本币快速升值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
    截至7月 底,亚洲的外汇储备总额为2.93万亿美元,较上月增加了124亿美元。由于中国政府是以季度为单位更新其外汇储备数据,因此这一最新数据中不含中国的外 汇储备变化情况。外汇储备的稳步增长一直和非美元成份货币的汇率变动、汇市干预,以及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盈余的强劲增长有关。
    美国银行驻 新加坡的外汇策略师Christy  Tan表示,7月份的外汇储备数据虽然看似无奇,但有趣的是,数据可能没有完全反映出各国央行所发挥的作用。今年年 初时,亚洲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因亚洲各国央行大量买入美元以遏制本币的快速升值。当时许多央行试图抑制海外资金大量流入所带来的影响,但同时也允许本币温 和升值。
    维持出口竞争力对于依赖出口的亚洲经济体来说始终是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许多国家都不愿让其货币过快升值。但由于近几个月来美元上涨,避险情绪升温导致海外资本流入放缓,亚洲地区央行的干预活动随之减少。
    不 过,一些经济学家表示,亚洲地区的出口仍在迅速增长,这意味着亚洲地区的外汇储备可能要高得多。值得关注的是,马来西亚和台湾7月份的出口增幅高于预期。 马来西亚7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1.4%,而台湾7月份出口额则上升了21.2%,至195.8亿美元,创下自2月份以来的最快增速。台湾为亚洲拥 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地区之一。美国银行的Tan表示,实际情况可能是:上述贸易顺差有一部分留在了海外,因此这部分资金回流的时机将给月度外汇储备数据造成 影响。衡量贸易和经常项目的流动情况与外汇储备数据是否相符最好选择更长的时间跨度,而非按月为单位。
    报道还表示,亚洲外汇储备增长步伐缓慢的情况预计将会很快扭转,因为亚洲央行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加大对本币的监控力度。随着美联储(Fed)暂停其紧缩周期(意味着美元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走软),亚洲各央行干预汇率的压力料将增加,而这将直接导致外汇储备增加。
                                                (DJ,2006.08.09)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害人害己”
    美 国出口管制律师唐纳德·威登(Donald  Weadon)8月1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 “America  must  relax  weapons  controls”。这篇文章说,“中国威胁论”的出现,催生了洪水般的悲观威胁评 估。现在,美国的商业出口管理部门——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提议了全新的出 口限制规定。这些规定并未应对所谓的威胁,而且留下大量不确定因素,因而让美国业界感到震惊,我们的贸易盟国感到忧虑,中国人感到迷惑。
    自 二战以来,美国领导了多边出口管制体系的发展,有效地阻止了具有军事用途的商业物资和技术转移到不友好或是不稳定的国家。一些志同道合的盟国订立了《瓦森 纳协定》(Wassenaar  Arrangement)。通过这个机制实施的多边主义,是成功的关键所在。1988年,美国国会禁止了单方面的国家安 全出口管制。现在,时代已经改变,政策需要尽快透明化。
    美国工业与安全局针对中国的首个提案,提出限制生于中国、但拥有它国国籍的个人获得某些商业技术。这项提案遭到法律、学术和商业团体以及工业与安全局政府——工业技术顾问专业委员会的强烈批评,在今年春天悄然撤销。
    针 对中国的第二条规定在去年首次提出之时,招致了同样激烈的反对。反对者长期活跃在中国市场,了解中国势不可挡的竞争势头—一旦在中国市场失去业务发展的势 头,就不可能再恢复。上个月公布之时,这项提议引起了如此大的关注,美国工业与安全局被迫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公开会议,以便向业界和学术界澄清这项规 定,这表明,规定的许多细节尚在制定之中。
    这项规定的实际效果,是要单方面限制可能在华用于军事用途的47类商品的“销售、转出口或转 运”。涉及的商品从飞机部件、机床到医用化学品,从微处理器到音乐设备,不一而足。美国工业与安全局提出,将许可证审验的严格程度,提高到1981年以前 冷战时期的水平,这是惊人的政策逆转。可能要对违反规定负责的人包括出口商、托运人、金融机构、律师、以及几乎任何支持或促成交易的人。由于出口商无法通 过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来减轻责任,加上美国《爱国者法》(Patriot  Act)规定的处罚更加严厉,所以即使是轻微违规行为 遭受的罚款也大幅提高,形成了笼罩在商人头上的蘑菇云。
    许诺能带来的利益则几乎没有。名为“验证终端用户” (validated  end  user)的新授权体制,与20世纪80年代因不可行而被放弃的类似主意相比,只是换了一个名称。要想让中国企业取得 这种所谓的身份,让美国企业从中受益,文书工作的负担难以承受,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商务部和美国工业与安全局都没有足够人手来开展行政管理。被拖延的利益就 是得不到的利益。
    此项规定为中国和美国的其它贸易伙伴带来了无数障碍,它们正重新评估与美国供应商的关系,以避免被拖入扩大了的责任网 中,并开始从其它地方采购。恶意操纵这一责任炸弹,可能会令那些已在中国签订合同或建立企业的美国公司处于致命的不利地位。只要给某位美国官员写封信,指 控某中国公司与军队有联系,就可能断送一笔交易。
    美国工业与安全局和白宫希望化解的是什么威胁呢?美国通过限制容易得到的商用物资,就能 阻止中国实现军事现代化吗?美国工业与安全局指出,中国军方从私营企业采购零部件和系统将带来威胁,这未免有些虚伪:20多年前,美国国会就授权国防部采 购现成的商用物资。比较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未必显示中国军国主义的崛起。
    美国工业与安全局表示,其对华提案经过精 心安排,旨在既促进贸易增长,又加强国家安全。更有可能出现的倒是相反的结果:由于对美国出口政策的连续性缺乏信心,欧亚企业已开始在商用产品、防务和航 天系统的设计中,不采用美国的零部件,同时重新出台“对抗立法”,以抵制美国拟议之规定的域外效力。既然中国可从欧洲、亚洲和以色列自由采购美国要管制的 商品和技术,美国能获得哪些安全或贸易利益?
    美国工业与安全局的提案未能获得盟友的认同,因此将对瓦森纳管制体系造成破坏影响。而中国提醒我们,除非允许其购买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高价值设备,否则美国贸易失衡的危险局面还会更严重。
    在1949年以来制定的各项管制商业出口的立法中,美国国会始终坚持,应在多边框架内实现强劲贸易增长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有问题的对华提案扭曲了这种平衡,并对贸易关系有破坏作用。现在是以针对真正威胁的明智的多边政策恢复这种平衡的时候了。
                                                            (FT,2006.08.01)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下半年经济高增长中带隐忧
    陈 文鸿在一篇文章中预测,假若其他情况不变的话,下半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多可保证。而下半年中国经济更大的挑战是落实中央政府提出的减低单位 (GDP)能耗指标。假如在“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未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话,中国经济的结构困难和低下环保效率(或持续增长能力)便难以改善,影响会更 为深远。
    文章认为,中国经济上半年增长10.9%,其中二季度增长超越11%,物价涨幅却只是1.3%。90年代中期同样的高经济增长,物价亦上升至17%的高水平。因此,2006年绝对不是经济过热。不过,这样的高增长却带有不少隐忧。
    一 是虽然铁路运输业投资比上年扩大81.6%,代表着中国经济从高能耗和土地消耗的高速公路模式,转向高效率的集体铁路运输模式。但几年的重工业投资高增长 正造成今后的生产能力过剩,其中尤以煤炭开采投资增长45.7%,最令人担忧。一方面是生产过剩的威胁增大;另一方面开采和投资热潮中正呈现生产安全和未 来能耗过大的问题。
    内地近年电力投资过急,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报告,2007年会出现过剩,今年如安徽等地电力销售的情况已因生产供应 上升而大不如前。明年众多的电力生产供应增加之后,当前供不应求的局面发生变化,供过于求会压抑电价,也会打击煤价。而煤炭新增生产能力投产亦必然进一步 打击煤价,煤电等产业竞争加剧,汰弱留强,形势将会逆转。
    二是上半年延续去年的趋势,零售物价虽然增长有限,工业品出厂价同比上涨 2.7%。但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其中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上涨3.5%,原材料等购进价上涨6.6%。二者的差别反映市场工业成品供 过于求,成本价格转嫁不了,结果是工业加工企业利润减少。即使工业品出厂价涨幅加快,消费价格总水平增幅仍然落后,零售企业不易把成本上涨转嫁消费者。这 样的好处是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改善生产和经营效率,但有相当企业会由盈转亏,甚或被淘汰。特别是除原材料等以外,工资成本上升更快,企业的经营压力大增,不 利经济的持续上涨。
    三是房地产销售价格依然过度上涨,上半年平均为5.6%,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住房价格上涨4.7%,成为上半年消 费价格上涨1.3%的主因。房地产价格的特殊在于购房者多以十年以上的长期按揭贷款来购买,价格水平的影响不只是即期,并且是长期,对购房者形成长期的财 务负担,也长期地排斥非住房的消费。房价增长过快会打击社会的本地需求和以此为基础的地方经济增长和发展。
    三者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会有消极影响,也正因如此,中央政府推出的所谓宏观调控,主要针对这三者,而不是全面收缩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调整着重于结构而不是总量。
    同 时,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依然强劲。外来投资所反映的国际制造业能力转移已趋减缓,由此而降低进口设备。即使依赖进口的加工仍在扩张,中国的外贸顺差仍然扩 大。去年上半年顺差为396亿美元,今年升至614亿美元,大增218亿美元或1  700多亿元人民币。外贸顺差已经相当上半年经济总规模的5.4%, 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去年全年外贸顺差1  000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为1  600亿美元。今年外贸顺差大有可能在1  500亿美元或 2  000亿美元,而经常项目顺差肯定超过2  000亿美元。
    上述三个因素受中央政府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会有少许影响,外贸扩张的 积极作用应可抵销有余。特别是当政府有效地抑压房地产价格涨幅,将会把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资金逐出,对其他行业会有帮助,或至少可维持市场比较宽松的银根。 而住房价格回落,将可推低消费价格的通胀因素,有助于增强社会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新增收入可更多地投入消费市场,维持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假若其他情况不 变的话,下半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多可保证,也或可以进一步显示出10%会是中国经济目前的自然增长率。
    不过,下半年中国经济更大的 挑战是:地方怎样落实中央政府提出的减低单位(GDP)能耗指标。全年指标是减4%,上半年却是不减反增,地方政府(包括山东、安徽等省)似乎漠视中央政 府在“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战略。国务院已加强压力,但地方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及企业经营方法都不易转变。假如 2006年在“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未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话,今后一两年经济增长难以避免90年代中期的经济过热,中国经济的结构困难和低下环保效率 (或持续增长能力)便难以改善,影响会更为深远。
                                              (香港商报,2006.08.07)
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略有下降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在经过多年强劲增长后,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的速度已开始慢慢下降,这表明中国作为廉价生产基地的形像已经失去了些光彩。
    中 国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获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借助这些资金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如果不包括金融领域一些一次性投资所带来的资金,中国2005 年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是略低于上年的。由于6月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2%,中国2006年上半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同期又减少了 0.5%。鉴于中国经济仍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外商投资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甚至下降得更快。
    中国获得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仍然巨大──每年大约有600亿美元──这反映了中国在使其工业基础多样化以及持续获得新的外商投资方面所获得的成功。但鉴于人们已经公认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是投资增速的减缓也足以使人感到震惊。
    投 资下降的具体原因有很多。转移到中国后仍然有利可图的制造业目前已向中国转移得差不多了,而最低端的制造业则已开始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此外,尽管 中国在跨国公司眼里并不仅仅是个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但它们在收购中国国内企业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及中国对外商投资服务业方面的限制却使得外商无法在这两个投 资领域大展拳脚。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说,中国应该考虑如何为今后10年定位,跨国公司不会将所有的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他认为有必要使外商投资多样化。
    政 府官员们说他们对外商投资小幅下降并不感到担忧,但也承认,随着中国工资水平和土地价格的上涨,一些外国公司已开始将投资眼光投向了其它国家。中国国家统 计局发言人郑京平说,对一些外国公司来说中国的投资成本可能已经上升了,而其它国家也在加大其吸引外商投资的努力。
    经历了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徘徊阶段,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又开始增长。甚至一度封闭的越南也开始成为外商转移制造业的新热点,因为该国的投资成本甚至比中国还要低。
    没 人认为会出现外资大量撤离中国的情形,因为该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仍然对许多外商具有吸引力。但像台商王丽华一类的企业家已开始将生产业务 转移出中国大陆,以降低生产成本。王丽华与其丈夫1995年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开办了一家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工厂。当时,将生产业务从台湾转移至中国大陆使 他们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50%。但自那以来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一直在侵蚀这一成本优势。2004年,王丽华和她的丈夫在越南开办了一家工厂,该厂目前 已承担了公司60%的生产任务。王丽华预计其越南工厂的平均成本今年至少会比中国大陆低35%,这主要应归功于低廉的劳动力和租金。她说:“为了保护我们 的公司、维持我们微薄的利润,现在是到中国大陆以外寻找新投资地点的时候了。”
    台湾公司是首批认识到中国大陆在低成本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并加以利用的企业,但他们新的投资目前大都投向了亚洲其它国家。受台塑关系企业和裕元集团大型投资项目的推动,台湾目前成了越南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成了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亚洲的电子工业已经向中国转移得差不多了。而对其他大型投资者来说,他们在扩大对华投资方面则存在着障碍。
    2005 年,来自日本、韩国和台湾的投资总额较上年下降了6.5%,今年上半年又较上年同期暴跌了31%。这三地在中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额要高于美国或欧盟的在华投 资。中国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美国的在华直接投资逐年下降(外商直接投资指那些用于新建业务或收购现有业务的外资,不包括用于购买股票或 债券的资金。)
    日本贸易振兴会(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驻东京的研究员 Tomoharu  Washio说,许多日本公司在制造业方面的重大对华投资项目已“或多或少完成了”。例如,本田汽车公司2004年开始投资将其在中 国的轿车生产能力扩大一倍,它计划于今年完成这一投资项目。Washio说,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许多日本公司将投资重点放在了增加国内的高端生产能力 上。
    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停滞甚至小幅下降对中国来说未必是件坏事。中国目前最感担忧的是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太快了,政府正在努力使国内的投 资增长速度降下来,值此之际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可能倒是件值得欢迎的事情。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还有可能减少中国的外贸顺差,从而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对 中国政府来说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并非难事──只要它真的想要。从中国最近向海外投资者出售其主要国有银行的股份一事看,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兴趣依然浓 厚。这一股份出售行动2005年为中国增加了121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但这些具里程碑意义的股权出售交易未必还能重现,中国政府仍在限制外商投资中国 其它服务业领域,已有迹象显示它并不愿意批准一些重大的外资并购交易。
    在乐观人士看来,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对推动中国企业摆脱低成本生产业务是件好事。渣打银行驻香港的经济学家Nicholas  Kwan说:“你不想成为一个只能吸引低端工业的地方。”他说,对外商投资而言,质量越来越比数量更重要。
                                                        (WSJA,2006.08.07)
中国可能难以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据 道琼斯报道,节能降耗正是时下中国的口号,也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目标。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但目前中国政府却正面临着难堪处境,上半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不降反升,今年的节能降耗目标恐难实现。中国政府计划在2006年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但上半年的数据却表 明中国实际上适得其反,单位GDP能耗反而上升了0.8%。
    该数据引发了分析人士们的诸多担忧:中国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水 平;由于中国国内自然资源有限,同时资源浪费严重,中国不得不越来越依赖高昂的能源进口;由于汽车数目日益上升,经济活动不断增加,中国正面临着环境恶化 的问题;而且,中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往往得不到有效实施。
    总部位于北京的能源基金会(Energy  Foundation)副主席杨富强说,基于其个人的判断,中国今年降低能耗4%的目标很难实现。中国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去年,中国万元(合1  250美元)GDP能耗达到1.43吨标准煤。
    据新华社表示,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中国政府已经就节能降耗问题发表了措辞坚决的言论,但诸多措施却仍在规划阶段停滞不前,而且这些措施何时实施、如何实施总伴随着不确定因素。
    中 国政府计划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杨富强认为,如果中国政府采取迅速有效措施,这一目标依然有可能实现。他说, 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实现节能降耗目标;这些措施包括鼓励使用节能型汽车、根据能源消耗等级设定弹性阶梯式价格体系,以及关闭污染严重企业等严厉 措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同样认为政策手段是解决降耗问题最好的手段,他表示,中国政府不会改变既定的节能降耗目标。周大地 认为,飞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应当为能源消耗的增加承担责任,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了10.9%;他也承认,节能降耗目标很难实现。周大地指出,能源密集型工业 还在持续迅速扩展,并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他说,经济体制需要根本性改革。
    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的王明远认为,由于一 些行业缺乏竞争,企业在投资节能降耗方面没有积极性。他还认为,现有法律体系存在漏洞与技术水平低下也是能耗问题难以解决的部分原因。王明远表示,中国必 须采取全面措施,包括修订《节约能源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DJ,2006.08.10)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6年第59期(总第689期)  2006年8月11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