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报告:2007年全球原油需求和供应料将双双加速增长

2006-07-14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51期(总第681期)  2006年7月14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央行紧缩政策初见成效
    据 香港《大公报》2006年7月11日报道,中国传媒引述知情人士透露,6月货币、信贷增速均比6月有所下降,其中人民币新增贷款3600亿元,较去年同比 少增1027亿元,改变了前5个月来信贷一直同比多增的特点。经济学家汪康懋指出,数据说明本轮宏观调控的成效已经显现出来,尤其是国家抑制房地产行业过 热的一系列举措,使房地产业信贷规模下降,更带动了整体货币、信贷增速的减缓。
    《大公报》援引《中国证券报》7月10日的报道称,6月广 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8.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3.9%,增速比五月的19.1%和14%有所下降;但6月新增贷款同比少增,改变了 前5个月一直同比多增的特点,显示出一个趋势转折的苗头。其原因是央行前段时间一直从供需两方面抑制信贷,在抑制需求方面提高了贷款利率,还通过发行定向 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把商业银行超储率降下来,从供给方面直接抑制了信贷。从这点来看,信贷缓增迹象有望在下半年持续。
    截至6月 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比5月份的16%有所下降。前6个月人民币共新增贷款2.14万亿元,占央行全年信贷目标的 85.7%。专家分析,6月份新增3600亿元贷款,比五月份多出近1506亿元,这主要是因为季节性因素,每年三、六、九、十二月份均是放贷的季节性高 峰。
    另一方面,瑞士信贷认为,中央并未相信经济处于全面过热的情况,只是针对信贷增长及房地产炒卖而出台措施。瑞信指出,中央仍以维持人 民币汇率稳定为大前提,除非出现严重通胀或企业过度投资的情况,否则,中央未有改变策略方向之急切需要。瑞信预期,中央于今年底将进一步调高贷款利率及存 款利率27至54点子,另会积极采取行政上的干预,以压抑新增贷款;此外,人行或会要求过度借贷的银行,以高价向央行购买票据,而央行亦将增加公开市场的 资金回笼。该行认为,今年下半年内地经济会放缓,出口增长亦会减慢,主要是美国消费转弱,令中央不会大幅加强宏调力度,而内地消费殷切及庞大基建投资,对 宏调带来缓冲作用。
    虽然中央尚有一系列紧缩政策出台,但瑞信预期,成效将相当温和,难以扭转近日资金过剩的现象;就以近日针对房地产的交易税为例,短期或令楼宇成交得以降温,惟楼市的炒卖情况并未受到真正的控制,而该行预期,中央下一步将限制外资炒卖内地房地产的活动。
    摩根大通认为,单凭调高利率,根本难以解决经济过热的核心问题。该行相信,中央或于短期内出台进一步紧缩金融政策,当中包括:加速人民币升值、调高利率等。
    另 据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7月14日报道,经济学家7月13日表示,中国即将采取新一轮紧缩政策。此前有消息确认,业已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近几个月进 一步加速,而出口、投资和银行贷款也在增加。深圳《证券时报》报道称,第二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幅达到10.9%,高于今年头三个月10.3%的 增长率。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发布一项声明表示,将在7月18日公布第二季度GDP官方数据,较原先的日程安排提前两天。
    瑞士信贷驻香港的经济学家陶冬表示:“加息及其它收紧信贷的政策已迫在眉睫,将在几周内发生事,不会需要几个月那么久。”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增大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非将其作为降低贸易顺差的工具,而是要在利率政策上给予政府更大的灵活性。
    渣 打银行驻上海的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分析认为,政府为控制国内流动性迅速上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王志浩 表示,在减少流入中国的大量资本渗入金融系统乃至投资领域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今年相对成功。中国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将资金抽出流通环节,“冲销” (sterilise)了以贸易顺差和投机资本等形式流入中国的资金。今年上半年,留在金融系统的资金总额为140亿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580亿美元。 不过,任何紧缩举措都不可能对经济增长立即产生重大影响,除非政府大幅调整利率,并改革大型国企的派息政策。
    《金融时报》称,在中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40%。尽管宽松的银行贷款政策作为投资增长的推动力受到关注,但目前中国的资本支出中,其实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的留存收益。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IEA报告:2007年全球原油需求和供应料将双双加速增长
    据路透社报道,国际能源署(IEA)7月12日表示,2007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将快于今年,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外产油国增加的产量,将缓解供应紧张局面。
    IEA 在报告中预测,2007年全球原油日需求增幅为157万桶,高于121万桶的2006年需求增幅,后者较上月报告的预估值下调了3万桶。前景指向OPEC 产油国负担减轻,因明年来自非OPEC产油国的供应增幅将超过全球需求增幅。“尽管仍存在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明年的油市前景的确更让人放心一些 了。”IEA的石油产业和市场部门主管伊格斯(Lawrence  Eagles)说道.
    IEA预计,OPEC以外的产油国明年日产量将增加170万桶,增幅高于2006年的110万。“增长主要集中在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上半年,”报告称。“反映出的不仅是新油田开工数量上升,还有产量自2005和2006年相应时期供应水准反弹的预期。”
    全球对于OPEC原油的日需求量2007年将降至2840万桶,2006年为2880万。报告称,OPEC目前备用日产能为200万桶。
    国际能源署(IEA)还表示,2011年前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将高于过去10年,因高油价未能阻止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
    IEA 表示,全球石油需求将以日均增加180万桶,或每年2%的速度上升,在2011年将达到每日9,370万桶。过去10年年均需求增长幅度为1.8%。 IEA石油产业及市场部主管伊格斯称,“油价高涨仍在抑制需求,但中国等许多大型发展中国家的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平,石油需求开始上升。”尽管原油价格高 涨,但前景预示未来几年石油需求将加速上升。上周原油价格触及75.78美元的纪录高位。目前油价较2002年的20美元上涨了许多,美国和中国带动的石 油需求导致供应趋紧。油价下跌将使需求更加强劲。IEA的预估处于2005年12月预估区间的低端,当时预估2007至2010年每日消费量增幅为180 万至200万桶。
    尽管OPEC组织以外国家石油供应将上升,但未来对OPEC供应的依赖仍将增强.该报告称,2011年前对OPEC原油 的粗估需求量将自2006年的每日2880万桶升至3020万桶。2011年前,非OPEC日供应量将平均每年增长110万桶,至5670万桶。前苏联等 地区的石油产量增加抵消了欧洲产量的下滑。近年来,非OPEC供应的增长落后于预期,例如去年飓风袭击墨西哥湾地区,导致该地区的油气产量损失。IEA还 称,其供应预期更有可能过高,而不是过低。
    报告称,“尽管高油价和标准化开发能够令某些项目略有提前,但供应下滑的可能性非常之大。”2011年前,OPEC的可持续产能将自今年的日均的3300万桶升至3630万桶,受头号产油国沙特产量上升带动.IEA在报告中假定伊拉克和委内瑞拉产能零增长。
                                                        (Reuters,2006.7.12)
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俄罗斯
    2006 年7月14日,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题为《变革中的俄罗斯》的文章。文章称,7月14日,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将在圣彼得堡开 会。这是俄罗斯首次主办八国集团(G8)峰会。会议的召开适逢俄罗斯发生变革之际。外界日益公认,俄罗斯的经济正在走向成熟,而俄罗斯的企业也正开始在国 际上留下自己的印迹,许多企业正奔赴西方融资,特别是前往伦敦。
    而且,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在 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执政期间的经济变革时期,俄罗斯曾尝试一蹴而就地实现从极权主义国家到自由市场国家的飞跃。上世纪 90年代初的私有化期间,大型国有企业被转移到少数个人手中,而这些人则成了俄罗斯新一代亿万富翁。俄罗斯尚未来得及确立必要的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来调 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过度泛滥,并确保大多数俄罗斯人能够分享经济变革所带来的好处,新一代超富工业家阶层就已经出现。当俄罗斯多数人口仍生活在贫困之中 时,该国新一代亿万富翁们却巩固了自己的财富,而且几乎没有上缴过任何税赋。
    这种状况绝对难以持久,并已成为进一步变革的巨大阻碍。许多普通人开始看清俄罗斯所谓民主改革的本质,他们开始把它与少数人掌握巨大财富、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未改善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许多人在这期间的主要经历,就是越来越感到法纪废弛和没有安全感。
    近年来俄罗斯取得的成就在于,秩序意识已在该国得到了恢复,这为远为关键的自由市场改革的深入提供了支持,并为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
    重 新确立正确的治理观念一直是成功的关键,尽管俄罗斯以外的国家没有正确认识到这种重要性。公民能够参与俄罗斯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也是一项重要成 就。很明显,如果普通的俄罗斯人不能参与到改革中来的话,俄罗斯的复兴和改革进程就不可能向前推进。相应地,仅依靠把中央集权的国家体系统统转移到市场手 中,也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
    由此,作为一家国有石油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私有化,成为今日俄罗斯发生种种变化的一个 明证。这不仅体现了俄罗斯日益增长的经济信心(作为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石油储量高于全球诸多石油巨头的企业,该公司的表现不输于西方能源领军企业), 而且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国有资产拍卖形成鲜明对比。在叶利钦时代,资产出售的透明度远远不够,主要国有资产落入“受信任的”少数人手中,而政府未能实现 向人民提供接近这些资产真实价值的回报。相反,今天的俄罗斯政府开始着手管理这种私有化,从俄罗斯的历史经验和国际优秀实践中汲取经验。
    俄 罗斯石油公司的上市,还将标志着俄罗斯企业私有化首次有了大量散户投资者参与。俄罗斯民众的储蓄尚不够雄厚,不足以与上世纪80年代玛格丽特•撒切尔执政 期间的英国私有化行动相提并论;不过,通过向民众开放私有化,俄罗斯政府突破了一个关键的限制——使更多的俄罗斯普通民众获得了直接持股,分享俄罗斯经济 未来成功的机会。此外,与英国私有化之初一样,这首先应该标志着更广泛的民众对当前改革重要性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而且使得俄罗斯政府今后几乎不可能尝试逆 转上述改革进程。
    所以,在八国集团领导人举行会谈前夕,重要的是认识到俄罗斯正在发生变革,改革进程逐渐稳定。同时,对于俄罗斯以外的人而言,理解这种变革的性质并保持耐心也同样重要。
    俄 罗斯人民经历了这样的一段时期——西方国家力促俄罗斯迅速进行改革,并为之拍手称赞,这使得很多人生活得不到保障,并陷入贫困。主要西方国家花费了数十 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其经济才得到发展并逐渐成熟。而不到20年前,俄罗斯还是个建立在中央计划基础上的极权国家,我们的改革之路需要花稍长一些的时 间。
                                                            (FT,2006.7.14)
日本加息预料不致冲击经济
    据道琼斯2006年7月12日报道,为使7月16日的加息举措具有充分理由,日本央行可能将表示,日本经济目前正在扩张,而且如果现在不加息则可能导致经济长期内出现过热。
    熟 悉央行的人士称,由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公司计划大幅提高资本支出以及银行增加贷款,日本央行可能会在周五宣布日本经济目前正在扩张。若果真如此,则这 将是日本央行自1991年11月以来首次在月度经济报告中描述整体经济状况时使用上述措辞。如此乐观的看法可能提振市场对央行在未来12个月做出一系列加 息决定的预期。
    日本央行官员目前担心,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过低的利率最终将导致经济过热,或者出现经济在快速增长和大幅收缩间振荡。预计 这样的担忧情绪将促使日本央行九位政策委员在周五决定把隔夜拆款利率从目前的零水平上调至0.25%,并把贴现率从0.10%上调到0.35%- 0.50%之间。一位熟悉日本央行的人士称,如果央行对中长期风险表示担忧,则目前的零利率显得过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仍有一些因素可能令日本央 行不会在本周结束零利率政策。其一,市场担心美国经济状况将在通货膨胀飙升的情况下大幅恶化,从而拖累日本经济。但目前而言,日本央行官员预计美国经济可 以实现软着陆。此外,有观点认为,日本5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仅较上年增长0.6%,表明通货膨胀率仍低于政策委员会认为合适的0-2%区间 中值以下,因此日本央行不需要急于调整政策。
    不过,预计央行对过长时间维持零利率政策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心将远远超过上述担忧情绪。还可能促使央行委员会在周五加息的一个因素在于,央行官员认为日本经济和物价水平正与央行在4月份制定的目标趋向一致。
    日本央行在4月份公布的半年度报告中称,如果经济呈现可持续增长,内外需以及公司和居民需求保持良好平衡,则央行将逐步调整利率水平。而央行认为这些目标很有可能实现。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也显示,这些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日 本央行7月3日公布的短观调查显示,大型公司计划在始于4月份的当前财政年度中把资本支出提高11.6%。这也是1990年以来计划增幅的最高水平。同 时,日本银行贷款也在以十多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从而反映出了私营业需求的上升。6月份不包括信用合作社在内的日本银行贷款较上年同期增长1.8%,为连 续5个月出现增长,并创出1996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鉴于上述良好的经济数据以及日本央行高层官员有关近期将调整政策的暗示,金融市 场普遍预计日本央行将在周五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后结束零利率政策。此前对结束零利率政策持反对意见的日本政府和执政党目前也似乎愿意让日本央行上调利率, 这意味着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止央行在本周加息。
    另据英国路透社2006年7月10日报道,分析师表示,已持续扩张四年多的日本经济,应该不至于受到日央行结束零利率政策或其后几次的升息举措所影响。
    强劲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扬,可能促使日央行在7月16日结束的两日政策会议中,结束零利率时代,将指标隔夜拆款利率调升至0.25%,且为六年来首次升息。
    尽 管结束零利率是日本货币政策上的重要转捩点,但分析师预期对企业和家庭的影响不大。“银行放款和企业资金需求近期的增长态势,不太可能会因为零利率结束而 放缓,”汇丰证券资深经济分析师山崎卫说。“我们距离所谓的‘中性’利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因此升息的冲击将有限。日本经济已变得对利率水准麻木。”
    7 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银行放款以逾五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而企业亦持续快速增加资本支出。受强劲资本支出和个人消费的带动,日本经济今年料将创战 后最长的扩张周期,而此前10年多的时间则为间歇性的增长。消费者物价自11月开始便持续稳定上扬,显示七年多来的通缩结束。日央行上次调升利率是在 2000年8月时,其后不久便发生由美国方面带动的资讯科技(IT)泡沫破灭,日央行因而被指责是造成经济放缓的祸首。
    对于家庭来说,因 为长期利率升势料将有限,所以即使家庭贷款等利率上涨,幅度应该也不大。根据三菱UFJ证券的预测,即使在日央行结束零利率后,指标10年期日本公债收益 率(殖利率)上档也大概只在2.000%。周一则约为1.945%。三菱UFJ证券资深固定收益策略师长谷川治美称,“市场已反应了日央行结束零利率的因 素。”其他人则表示,即使在明年3月前再升息两次,隔拆利率调至0.75%,10年期收益率上档也可能只在2.300%左右。
    从比较正面 的角度来看,利率可能多次调升的看法,或许会激励企业短期需求。银行存款的报酬已逐渐上升,只是幅度极微。日本经济新闻周六报导,包括瑞穗金融集 团<8411>、三菱UFJ金融集团<8306>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8316>在内的大型银行将调升部分定存利 率。
    日本金融暨经济财政特任大臣与谢野馨7月9日表示,大家应该都能享受到近来经济复苏的果实,但仍旧很难感受到利率真的在上扬。三个月期定存利率目前约在0.02%,五年期则约在0.3%。
    日本央行强调,将以政策来支持长久复苏,并透过调整利率来避免大幅波动。随着经济继续扩张,外界担心若日央行将利率维持在极低水准太久,可能会使日本经济过热。另一方面,分析师也同意,美国经济硬着陆将是最大的下档风险,这可能会让日央行延后进一步升息的时间。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可能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据 道琼斯报道,媒体有关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实现10.9%的惊人增速的报导可能暗示另一轮的紧缩政策已迫在眉睫。中国三大证券报纸之一的《证券时报》7月13 日报导,6月份的详细数据显示,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通货膨胀、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却仍在加速上升。据报导,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长率高于第一季度的10.3%,也高于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经济学家10.4%的预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办公室一位官 员表示,统计局不能证实上述数据,但统计局将于7月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说明6月份、第二季度及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报导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 报导,中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1.5%,6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上升3.4%。上述两项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都高于5月份水平:5月份CPI上升1.4%,PPI上升2.4%。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6月份CPI上升1.6%。
    报导称,中国6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9.5%,远高于5月份的17.9%﹔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35%,同样高于5月份31.9%。
    国 家统计局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原定于7月20日进行。7月份适逢中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一周年: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了新的汇 率机制,同时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上调2.1%,取消了事实上将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机制。
    目前,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外汇市场)都在紧张的等待汇改一周年的临近,市场担心,中国政府届时将公布新的外汇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
    今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部分发展过热行业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业实行了新的限制措施。中国央行于4月底将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27个基点,并宣布从7月5日开始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所有这些措施都旨在回笼市场中的大量闲散资金。
    去 年人民币汇率的一次性重估发生在中国公布第二季度经济数据的第二天,决策者当时将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称作为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的主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的希望发布会还适逢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结束本周末在俄国召开的八大工业国(G8)峰会行程。此次峰会将可能就能源、地缘政治以及汇率问题进行讨 论。
    为避免外界将人民币汇率改革视为是屈从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对于重大政策,尤其在汇率相关政策的颁布时间上一向非常谨慎。尽管最新的 经济数据及随后可能的政策变动都将在G8会议后公布,但《证券时报》7月13日的报导至少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中国政府已经预计到了经济的快速增 长。
    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唐旭7月13日在一次金融会议的间隙对道琼斯通讯社表示,尽管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仍在进行当中,但中国经济的增长仍 略显过热。尽管如此,他重申了官方有关人民币汇率应由市场决定的观点。在谈到国际社会施压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问题时,他表示,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于解决 全球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作用有限。当被问及中国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是否将促使政府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时,唐旭表示,人民币汇率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并非 人为制定。他认为,全球贸易失衡并非短期现象,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
    今年上半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614.5亿美元,而去年全年的 贸易顺差为1020亿美元,仅今年6月份就创下了145亿美元的月度新高。巨额贸易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支 撑。但自去年人民币汇率重估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仅升值了1.5%,而且在单个交易日中从未超出0.3%的日交易区间限度。
                                                                (DJ,2006.7.13)
中国出口通胀?
    英 国《金融时报》Lex专栏的一篇文章表示,中国的投入成本显然在上升,制造业员工工资去年平均增长14%,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成本在升高,政府则在放开公 用事业和燃料价格。这使出口商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接受利润率的降低,要么提价。选择两者的迹象都存在。例如在电子业,2000至2005年间,税前利润就 已减半至3.5%。零星证据显示,中国制造商今年已提高了价格,出口数据部分证实了这一现象。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上月指 出,从途经香港的中国出口商品来看,出口产品价格面临上升压力。
    高盛预计,到2006年底,中国的年度消费物价通胀率将达3%,目前则为 1.4%。高盛估计,如果这一升幅反映在来自中国的进口价格上,对美国通胀的影响可能达25个基点。如果人民币到年底时升值4%,再加上亚洲其它货币升值 2%,则到2007年底时通胀率可能再增加30个基点。
    所有这些都表明存在相当大的通胀风险,但也存在缓解通胀的因素。北京很有可能继续 阻止人民币升值,并且也可能被迫加大力度抑制经济。中国商品占美国的进口比例一直在上升。这一趋势应有助于抵消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对通胀的影响——因为 这些商品仍将比它们取代的西方同类产品便宜。
    在经济减速的背景下,美国批发商可能不得不接受自身利润率的降低。服装和耐用消费品仅占美国消费物价上涨幅度的15%,涨幅的60%来自外包和全球化程度不那么高的服务业。的确,虽然人们担忧中国通胀周期性上升,但由于持续的全球化,更广泛的趋势仍是通胀趋缓。
                                                                    (FT,2006.7.12)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6年第51期(总第681期)  2006年7月14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