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期待人民币实现政策突破者再泼冷水

2006-04-14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27期(总第657期)2006年4月14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IMF报告:全球金融体系实力强劲,但周期性问题正在浮现
    据路透社2006年4月12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会(IMF)4月11日称,全球金融市场已经走强,但周期性的问题正在浮现,如利率可能上升以及全球失衡加剧。
    IMF 在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称,2005年做出的评估――即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抵御能力正在提升――已得到验证,但新的挑战出现,要求“对2006年剩余 时间及此后的金融环境做出更细致的评价”。未来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周期性风险,源自利率和(或)通胀上升,各方债务人信贷质量下降,以及全球不平衡状况突 然性加剧。但全球金融体系具备较强的实力,应当能“相当好”地应对这类风险。该报告称,2006年金融市场最有可能的表现是“不太差,但不会像2005年 那样好。”
    IMF称,近几年来利率较低及资金充裕支持全球经济稳步复苏。银行及企业已削减了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利大幅回升,财务状况逐渐 好转。受益于房价上涨及股市反弹,过去几年家庭财务状况亦改善。银行、企业及家庭财务状况的好转有助于缓和意外动荡的冲击。但该基金会警告称,上述有利条 件不会持久。
    “当利率不断攀升,及信贷质量或将恶化的时候,会产生许多问题。”该报告称。该报告指出,周期状况改变速度、对资产重新配置和价格修正的影响,以及金融体系对上述变化的消化能力都存在不确定性。
    IMF 还研究了全球失衡状况加重的可能性。该机构称,美国在经济增长和利差方面享有的优势预计将减弱,这很可能意味着外资将放慢购买美国资产的步伐。这将压制美 元并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美债收益率(殖利率)。军事冲突、重大恐怖攻击、石油或其它能源供应的大幅下滑或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等因素可能引发失衡局面的恶化。但 对上述不确定性几乎无法进行量化分析。
    该基金会表示,市场的通胀预期仍受到良好控制,但若油价进一步上涨等因素令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将“透过多个渠道”导致令人不安的状况出现。
    “目 前,市场人士预计这可能是远期风险,但仍予以关注,因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能很严重,”IMF报告称。在房价方面,该报告指出,美国房屋市场活动最近似乎 已经放缓,对美国升息做出反应。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上月决定自2004年6月以来连续第15次升息。但尽管有人对升息可能增加家庭偿债负担,而 房价走软可能抑制消费活动感到担心,IMF基于英国和澳洲房屋市场的趋势指出,“美国房屋市场可能软着陆”。
                                                        (Reuters,2006.4.12)
                                  国际经济

IIE:全球经济继续保持4%以上的高增长    升息风险日益加大
    据路透社2006年4月12日报道,国际经济研究院(IIE)4月11日表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会连续第四年高于4%,为1970年代初以来首见,但到明年利率上升会日益构成风险。
    IIE 在半年度全球经济报告中指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今年料达到4.25%,明年预期为4.0%,低于去年预期时的4.5%。本周稍早有报纸透露了国际货 币基金会(IMF)对经济增长所做的展望,IMF预估全球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4.8%和4.7%,高于IIE的预期.IMF将于下周发布其经济展望报 告。
    IIE资深人士穆萨认为,经济在2007年所面临的风险包括利率上升,油价高涨,贸易失衡,金融市场环境紧张及禽流感威胁等。穆萨此 前曾任IMF首席经济学家。尽管IIE预估明年经济增长仅略放缓,但穆萨强调称,货币政策趋紧产生的抑制影响可能要超过现在许多人的预期。
    “几乎可以肯定,央行普遍会采取看来必要的举措,以防止通胀的大幅持续上升。”穆萨称,“不过,对于需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调整的步伐要多快,以及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会产生何种影响,央行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估计不足。”
    穆 萨预计美国今年经济增长会放缓至3%,明年降至2.5%,去年的增长率为3.5%。穆萨还特别指出,人们对Fed未来升息的预期可能过于温和,这也构成风 险。“基本通胀压力的增加,或是经济仅按目前的步伐扩张,都会令美国经济中的闲置产能进一步大幅下降,其结果可能诱使FED较目前的升息预期走得更远,即 在当前预期基础上再紧缩25-50个基点。”穆萨,IIE其他资深人士及前白宫首席经济助理贝里都认为,美国就业参与率的下降可能推动美国长期可持续经济 增长率降至3%,甚至是2.5%。
    预计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1.75%,穆萨称欧洲央行(ECB)可能每个季度都升息25个基点,使利率在明年达到3.5%,当前利率水准为2.5%。“经济增长率高于2%或通胀压力上升迹象料都会促使ECB加快升息步伐。”穆萨表示。
    穆萨预期日本央行在年底时将银行间隔夜拆息调升至少50个基点,当前水准接近于零。他预计日本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2.75%和2%,远高于他所预期的略高于1%的潜在增长率。
                                                      (Reuters,2006.4.12)
WTO:2005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6%
    英 国《金融时报》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4月11日表示,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正在稳步增长,但也面临着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和全球失衡的威胁。WTO在 其第一份关于2005年的全年估测 (注:WORLD  TRADE  2005,  PROSPECTS  FOR  2006:Trade  picks  up  in  mid- 2005,  but  2006  picture  is  uncertain)中表示,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全球商品贸易去年增长6%,低于 2004年预期的9%,但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
    欧盟(EU)和日本的出口急剧减少,美国的出口增长也有所放缓,但中国出口持续增 长,其实际出口额飙升25%,推高了全球出口总量。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服务贸易额也呈现大幅增长。 不过,这些国家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仍然较小。
    WTO表示:“世界贸易在2005年初增长缓慢,随后重获动力。”它预测,2006年商品贸易增长将小幅提高至7%,但如果欧洲试探性经济复苏出现倒退,或油价再度飙升,也会对全球贸易的增长构成威胁。
    国际贸易往往随着世界经济整体走势而波动,但其发展速度会逐渐超越后者,部分原因在于,随着收入的增长,相信消费者会将其新增收入的很大比例花在进口产品上。
    过 去3年间油价持续上涨,导致美国等石油进口国的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美国原本已出现巨额经常账户赤字。WTO总干事帕斯卡·拉米 (Pascal  Lamy)11日警告称:“持续的失衡依然是一些主要经济体关注的焦点,而这种失衡很大程度上是宏观经济因素所导致的。”
    不过,全球贸易增长去年摆脱了石油冲击的影响,运输成本可能没有受到能源成本上升的侵袭,抑或是其它因素的作用力更大。
                                                      (FT,2006.04.12)
俄罗斯原油产量将低于预期
    据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国际能源机构(IEA)执行总裁克劳德·曼蒂尔(Claude  Mandil)对《金融时报》表示,市场对俄罗斯石油供应增长的 预期过于乐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不得不弥补由此造成的缺口。他说:“从现在起到2010年,欧佩克将不得不填补更大的缺口。我不确定非欧佩克 成员国的供应会有那么高,我主要考虑的是俄罗斯,但也有其它一些非欧佩克供应国。”曼蒂尔不愿透露国际能源机构会把俄罗斯的石油供应增长预测削减多少,但 其它分析师已把预测削减了多达一半。
    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产油国。直到几年前,俄石油供应还以两位数增长,在帮助满足中国最近激增的需求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对俄罗斯未来石油供应增长发出警告时,石油价格已然飙升,原因是市场担心美国攻打伊朗,以及尼日利亚和伊拉克正在削减供应量。
    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布伦特原油期货11日触及每桶69.70美元的创纪录高位,随后在伦敦午盘中段回落至68.88美元。尾盘的抛压延及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西德州中质油,该品种从69.45美元的日内高点跌至68.55美元。
    目前有多种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石油与石油副产品也在其列。金属价格也创下历史新高,伦敦基准铜价达每吨6005美元。锌价触及每吨2980美元,较10月时的价格翻了一倍。黄金触及每盎司604美元的25年高点,白银则升至每盎司13.01美元的23年高点。
                                                        (FT,2006.04.12)
欧元区发出扩大信号
    据 法国《欧洲时报》2006年4月10日报道,在7日举行的欧元区财政部长会议上,欧元区的扩大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从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欧元区很快就要 实现其首次扩大了。虽然正式的决定尚未做出,但斯洛文尼亚人已经坐上“头班车”,做好了在2007年1月1日使用欧元的准备,为欧元区新一轮渐进式的扩大 拉开了序幕。
    目前的欧元区共有12个成员国,在欧盟15个老成员国中,只有英国、丹麦和瑞典因各自的原因没有采用欧元。而2004年新入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中,没有一个能够加入欧元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未能满足加入欧元区的“四项趋同标准”。
    在现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欧元算是“小字辈”。欧元的启动是在1999年,现金的流通2002年才实现,但目前欧元已是堪与美元比肩的主要国际货币。欧元的强势地位,既来自于法国和德国等欧元区国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也在于加入欧元区的“高门槛”。
    这 道“门槛”虽然将所有10个新成员国挡在“欧元区”之外,却无法阻止这些国家对使用欧元的渴望。对大多数新成员国而言,加入欧元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 政治上讲,可以增强发言权,避免成为欧盟内部的“二等公民”,并更好地融入欧洲一体化;从经济上讲,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避免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和强化单一 市场的积极效应。 因此,除了波兰之外,其他9个新成员国都制定了采用欧元的时间表。不过,由于这些国家本身都处在经济转型期,要跨越这四道门槛并非易 事。很多国家在“达标”过程中均要进行较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并遇到不少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在实现欧元时间表时出现了快慢不一的情形。
    目前,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迈向欧元的步伐最为缓慢。这四个国家都尚未进入欧洲汇率机制第二阶段,这意味着这些国家货币兑欧元的汇率仍未能稳定下来。其中,斯洛伐克设定了2009年作为加入欧元区的目标,匈牙利和捷克则希望在2010年使用欧元。
    出现在“第二集团”的则是塞浦路斯、拉脱维亚和马耳他三国已经在2005年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第二阶段,并正在制订相应的过渡计划,力争2008年加入欧元区。  
    相 形之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是最接近使用欧元的“第一集团”,均将2007年1月1日作为与欧元相约的日子。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爱沙 尼亚和立陶宛的进展情况不错,但只有斯洛文尼亚完全满足了欧盟的“四项趋同标准”,有望成为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的欧盟新成员国。
    此间分析人 士指出,虽然中东欧国家经济规模上不大,但欧元区的渐次扩大仍有着重要的影响。欧元不仅是许多欧洲国家共同使用的单一货币,更是欧洲人渴望提升其国际地位 的象征。不难想象,欧元区如果由目前的12国增加至20国甚至更多,欧元的政治影响力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必将更上一层楼。
                                                  (法国《欧洲时报》,2006.4.10)
Fed﹕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据 香港《大公报》2006年4月14日报道,美联储将于7月公布一份革命性研究报告,令普遍经济师现时对美国经济的预测站不住脚,迫使其重新评估美国经济前 景。报告指出,美国经济于未来十年放缓的速度,可能远较现时预期大,每年平均增长率可能不足3%,拖累经济放缓的导火线,婴儿潮一代的人快将退休,令美国 劳动力增长趋缓,无法支撑经济。
    美联储最新研究报告发现,战后婴儿潮一代即将退休,此将对整个经济体构成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而现时经济师 对美国经济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就业、企业盈利或利率走势等,均须重新预测。该报告预期,美国劳动力增长将大幅放缓,情况较现时预测的更为严重。若美国经济 要维持现时的增长速度,薪金上涨和通胀升温可谓在所难免。为避免以上情况发生,美联储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必须调高利率。
    该报告预 期,美国经济在未来十年,每年平均增长率不足3%,亦低于过去十年平均3.3%的年度增长,若以美国12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经济增长于未来十年放缓 0.3%,即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十年减少3600亿美元,此数值相等于瑞士现时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新增职位数字于90年代每月平均20万个,但于未来十年 将减少一半。前美联储理事梅耶表示,今次的报告意味着,美联储未来将要面对更大挑战。经济师于数年前早料到,一旦婴儿潮一代的人退休,美国将流失很大的劳 动力,不过,美联储的报告则进一步指出,婴儿潮退休的影响于未来十年即将出现,影响更会较预期大。该报告称,保守估计,美国劳动参与率(即在职或求职人口 与总人口比率)于未来十年将减少0.3%,主因是于46年至64年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人退休,总计7800万人。该报告称,劳动参与率下降,将减低经济可 持续增长率,大不如前十年般强劲。劳动参与率是用以计算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数字,劳动力、工时和生产力的增长,就相等于在通胀没有加速下的潜在经济增长。 据该报告预测,劳动力和工时于未来五年仅能增长0.5%,而生产力则仅能增长2%,即是于2010年前,美国经济的潜在增长仅2.5%,远远低于政府及私 人研究机构的预测。另外,美国十年期国库券孳息昨日(13日)一度升两点子,见5厘,为02年6月以来首见,主因是市场预期,美国3月零售销售额将回升, 显示美国经济加速增长,料会刺激通胀,并促使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上升0.6%,升幅略高于市场预期,主要受惠于新车强劲销售。
    美 国财政部周二(4月11日)公布,3月份财政赤字由2月份破纪录1192亿美元,收窄至854亿7000万美元,但仍高于一年前的712亿美元。虽然3月 份财赤较2月收窄,但所录金额仍为历来3月份最高,亦超出市场预期的841亿美元。财政开支上月增加14%,至2500亿美元,创纪录新高。上月开支较往 常高,是因为政府于3月31日派发社会保障金,较往常早一日,而上月亦较往常多出一个周五,令退税开支增加。
                                                  (香港《大公报》,2006.4.14)
日本继续维持零利率  
    据美国《国际日报》2006年4月12日报道,日本并没有急于加息,而是将利率依然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以等待更多数据证明该国经济能够承受住自2000年8月以来首次加息带来的影响。
    那么,日本超宽松货币政策自上月结束后,零利率政策还将持续多久,日本央行何时启动加息?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此次似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业内人士预测,日本央行最早将于今7月开始加息,年内加息幅度至少为25个基点。
    日本央行昨日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会后宣布决定维持现有货币政策不变,鼓励非抵押的隔夜现金利率维持在近乎于零的水平。该决定获得包括福井俊彦在内的9位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一致同意。
    在 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福井俊彦的讲话似乎并没有给出太多的信息,同样也没有给7月加息预期带来更强的支持。福井俊彦表示,日本央行不会只根据单一月份 的物价波动而采取任何行动,未来的货币政策取决于今后几个月经济及物价的发展趋势。他同时表示,只要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日本央行便应该维持非常低的利率水 准,并持续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他还提到,“我不想提前对未来的货币政策作出任何断言,在这个发展阶段,我们的货币政策是完全开放的。”
    日 本央行昨日下午发布了4月份的经济金融发展月报,该报告维持对经济持续稳步复苏的看法,并预期日本经济还将继续稳步复苏。该报告指出,日本近期出口与工业 生产持续增长,家庭收入持续增加,反映出就业市场的发展,而日本未来出口与消费者物价水平也将持续正向趋势。世界银行本月也预测,今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将由 去年的2.8%上升至3%。
    “日本央行将在今年7月或8月结束零利率政策,”日本央行一位前官员、摩根大通(日本)首席经济学家麦萨肯表示。”如果劳动力市场持续紧缩,消费者物价指数继续上升,那么日本央行还将在今年至少加息两次。”
    受日本继续维持零利率政策的影响,11日日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汇价均走低。日元对美元连续创下1个月来新低,日元对欧元也一改两天来的涨势。截至北京时间昨日(4月11日)18:00,美元对日元报118.69,欧元对日元报143.76。
                                                          (美国《国际日报》,2006.4.12)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给期待人民币实现政策突破者再泼冷水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2006年4月13日报道,中国重申不会很快转向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这一表态无疑给那些期待此次访问能在人民币问题上取得突破的人又泼了一盆冷水。
    不过,人民币一直保持小幅走高势头,且似乎有望突破8.0元兑1美元大关。周三(4月12日),美元收于人民币8.0084元,这意味着人民币自去年7月升值2.1%以来又上涨了1.2%。
    美 国政府官员称,中国政府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使出口商品因此获得不公平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去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2020亿美元。汇率问题可 能将是胡锦涛主席下周美国之行的重要议题。数字显示,中国3月份的贸易顺差总额从2月份的24.5亿美元激增至112亿美元。
    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央行更愿意提高汇率的波动幅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决策者相信,中国企业已逐渐学会应对人民币升值,如利用政府推出的新的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一些公司表示,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提高了它们的利润。这是因为它们最大一块用于进口零件和原材料的成本有一部分是以美元计价,换算成人民币后变得更便宜了。
    中国央行下属的国家外汇管理局4月12日重申,中国将逐步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人民币目前只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资本项目下的兑换仍受到严格控制,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政府担心如果储户突然提出存款汇往海外,那么中国脆弱的银行系统可能难以承受由此产生的巨大冲击。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援引副局长李东荣的话说,“在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防止僵化和保守,又要防止盲目冒进,应做到循序渐进。”
    有经济学家表示,以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以及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来看,如果中国完全放开对人民币的管制,那么人民币有可能升值5%至50%。文章还提到,中国将采取措施防范投机性资金流入。这些所谓“热钱”的流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
    瑞 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说,去年年底投机者实际上已经从中国撤出了资金,原因是他们已不堪忍受人民币极其缓慢的升值速度。 不过,由于预计胡锦涛访美前人民币升值会加快,有些投机者今年又回到了中国市场。陶冬预计,今年前两个月大约有100亿美元热钱涌入中国,但这仍然低于 2004年底、2005年初投机热时每月140亿至150亿美元的高峰。
                                                      (WSJA,2006.4.13)
中国顺差颠覆教科书汇率定律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陈旭敏撰文指出,本币升值,顺差缩小,经济教科书上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看来要在中国顺差面前低头了。
    他说,中国日前公布的3月份112亿美元贸易顺差,再次让国际社会咋舌。在美欧对中国的贸易大棒还未落下时,这一数据的问世,可能又要将中国推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唾沫中。
    而值得讽剌的是,在国际社会的赞许中,人民币汇率却一路走高,自去年7月21日升值2%后,本周三(4月12日)中间价已经攀升至8.011,升值已逾3.2%。
    不言而喻,本币升值、顺差缩小,这个教科书上白纸黑字的定律,已经被反向而行的人民币汇率与贸易顺差证明为“伪命题”。同时,此前将中国顺差归咎于人民币的国际压力显然有些张冠李戴了。
    没错,储蓄过剩、内需不足、劳动力低廉、产能过剩等因素,确实是中国贸易顺差连创历史新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仅将顺差问题归咎于汇率问题,则未免操之过简,这对人民币也有失公平。
    事 实上,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相当一部分就归功于日益深入的全球化。随着贸易和投资的日益国际化,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将其产业基地转移至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从而 成为出口主体。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如果把这一 部分扣除,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
    从根源看,中国节节攀升的贸易顺差,从来就不是中国问题,而是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全球经济失 衡的结果是,中国储蓄剧增,内需不足,而美国却是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迭创新高。很显然,在美国迭创天量的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面前,即使不是中国顺 差,也将出现印度顺差、巴西顺差、俄罗斯顺差,或是东南亚顺差。
    事实上,全球经济已经在享受到中国顺差的好处,如果没有标识 “MADE  IN  CHINA”的廉价商品,在原材料和燃料价格处于世纪牛市的今天,全球的物价或许咆哮而上,而一些中央银行家们也不可能象现在一样 拱手而治。此外,如果没有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也将做无米之炊,美国的长期利率也不可能这么低廉。美国经济──这个星球 上最大的经济引擎,也不可能拖着全球经济这么长期繁荣。当然,全球经济这种扭曲的全球贸易结构,迟早都要矫正,否则中美两国国内经济政策都将付出代价,并 将殃及池鱼。但是,如果将全部责任推向人民币汇率,即使中国举起了石头,砸的也是全球经济的脚。
    日本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自1971年布 雷顿森林体系崩塌之后,日元在美国的施压之下,先后经历了1971年-1973年、1977年-1978年、1985年-1988年、1993年 -1995年四轮升值,日元从当初的每美元兑360日元升至1995年80日元兑一美元。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日元的升值并未缩小日本的贸易顺差,目前日本每年的贸易顺差仍维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但是,日元升值的结果是,日本从此陷入通货紧缩的深渊。事实证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通货紧缩的祸首。
    目 前中国改革正在过河,全球化也是蹒跚学步。中国贸易虽在国际贸易体系内初露锋芒,但经济结构总体还乍暖还寒。因此,国际社会不能因为一点贸易摩擦,而动之 以贸易报复,或将人民币汇率当作全球经济失衡的替罪羊,而应以5年前欢迎中国加入WTO的开放胸怀,去冷静对待中国“冲击”的到来。毕竟,在开放的世界贸 易体系中,这也是在所难免。
                                                          (FT中文网,2006.04.13)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6年第27期(总第657期)    2006年4月14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