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提出金融市场发展五大方向

2006-03-24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21期(总第651期)  2006年3月24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茅于轼:中国真有那么多危机吗?
    茅 于轼在《香港商报》撰文说到,中国人好象总是生活在危机之中,据我的记忆,造成巨大声势的危机警告是90年代中那位美国人赖斯特·布朗发出的。据他的测 算,再过二三十年,中国的粮食供应将严重地倚赖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又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所以危机在所难免。以后我们又听到土地专家警告说,中国大量 丧失耕地,每年将近1000万亩,如此下去我们将无立锥之地。又有水利专家警告,中国正面临着水危机,人均水资源本来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在由于气候变 暖,许多地方越来越干旱。再加上江河的大规模污染,可用的水更为缺乏。中国的大城市中有一半多都缺水,有些缺得非常严重。北京因为缺水,作为首都或迟或早 必须变迁。最近更有能源危机的警告,中国不断增加石油进口,现在的倚赖度已经超过40%,一旦国外供应停止,不出一个礼拜,有将近一半的汽车和飞机将因为 没有燃料而开不动。
    茅于轼说,这些危机警告都是专家提出来的。他们的分析有资料、有计算、有分析、有比较,言之诤诤。不要说外行人没有反驳的能力,内行专家也纷纷回应。
    最 使人宽心的是关于粮食危机的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第二年战事基本平息,当时最紧迫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那时候的人口是5.3亿,估计大 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吃不饱肚子。那时候最让人们担心的就是如何喂饱这5亿多人口。如果有人说我们将来要喂饱13亿人口,而且吃得更饱、更好,不但要吃粮食, 还要吃水果,吃肉,吃海鲜,人们一定以为你是白日说梦话。可是半个世纪以后,还是这块土地(其实耕地还减少了几亿亩),还是中国人,居然彻底解决了粮食问 题,现在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愁没有粮食吃,而是吃得太多,需要减肥了。而且中国从1999到2003连续五年因为粮食吃不完,放在仓库里要变陈化粮(已经变 了不少),不得不赔钱出口。为什么要赔钱?因为世界市场上粮食也是太多,价钱比国内还低。全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粮食危机。
    这样的事实未见 得就能够说服人。坚持认为有粮食危机的人还会说,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挨饿,难道这不是事实吗?的确,营养不良,挨饿,这都是事实。但是原因根本不是粮食生 产不出来,而是他们没有钱,或者虽然有钱但是拿钱买不着粮……同时,他指出,如果有市场,全世界一点也不缺粮,买一点进来,就不会饿死那么多人。……的 确,是市场救了人类,给了人类以发展的机会。可是它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对穷人极不公道。市场上样样都要钱,而穷人就是没有钱,搞得他们寸步难行。但是 我们还是不能没有市场,否则的话,穷人富人一块儿完蛋。我们只能想办法扶贫,克服市场的缺点。这就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这几年的核心任务。
    粮 食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人类历史上确实长时期因为缺粮而挨饿,人口增长非常缓慢,人的寿命很短,都因为吃不饱,但是近100多年情况逐渐起了根本性 的变化。因为粮食太多卖不出去,而石油却供不应求,价格上升,所以有大片农田准备或已经改种油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或者将粮食转换为燃料酒精。不过大部 分人的想法还没有习惯新情况,还是老眼光,前面提到的布朗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人由于上了他的当,不适当地增加粮食生产,造成供过于求,先是过分的化 肥、劳动、土地的投入,以后又不得不赔钱出口,几年来损失至少上千亿元。
    如果粮食危机不存在,土地问题也就没有了,因为土地的担心主要是耕地不足。既然粮食没问题,对耕地的担心也就多余。顺便说一句,由于对耕地的过度保护,耽误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房价飞涨,也与此有关。损失有多大还没有人计算过,我估计也不少于几千亿元。
    茅 于轼还谈到了水危机和能源危机。水和能源的性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稀缺资源。但凡是有用而必须花钱买的东西都是稀缺的,只不过有的更稀缺一些,有的不那么 厉害。稀缺的程度用价格来定量地表示,水和石油稀缺的程度在上升,价格在上涨,这用不着着急。如果稀缺而不涨价,这才要着急。我们的问题正在于此。既稀缺 又不想让它涨价,结果肯定是供不应求,市场上买不着,当然出现危机。
    如果自由涨价,就会有替代办法出现。比如用风能发电,用电作动力开汽 车,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块石油。现在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石油价格还不够高,替代不合算。事实上替代的办法多不胜数,我们可以用酒精开汽车,也可以 种菜子油转变成柴油来开汽车,用注入高压高温蒸气的办法提高油田的采收率(现在的采收率一般只有35%左右),还可以用注入二氧化碳、注入氮气等等办法, 总之有几千种办法解决石油不足的问题。只要石油价格涨得够高,这些办法都能够起作用。所谓节约,实际上也是替代。通过保温节约能源,其实就是用更好更多的 保温材料替代能源。减轻汽车重量以节能,就是用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材料替代能源。
    至于节水办法就更多了。以色列水比我们更少,但是他们 还能够出口农产品,因为他们找到了更有效的替代方法。经济学就是研究替代的学问,它不同于物理化学。化学中说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这 个比例丝毫也不能改变,但是在经济学里不存在任何固定比例。炼一吨钢要用多少电,不一定,可高可低,就看价格。人们总是用低价的东西替代高价格的东西。没 有替代就没有经济学,有了替代永远不会发生危机。为何专家大谈危机?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危机统统都是子虚乌有,都能够通过替代解决问题呢? 并不是。首先,因为天灾人祸,石油短时间的供应中断是很可能的。国际能源协会要求各国储备90天石油进口量,以防万一。茅于轼指出,我国现在正在开始修建 油库,但是真正能够用得上,还得两三年以后。更现实的危机是金融危机,现在看来已经很难避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现在最需要研究的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用 什么方法减轻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既然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水危机、土地危机统统都不存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专家都说危机确实存在呢? 原因有二。首先因为各方面的专家未必都懂经济学,真正懂得经济学的人不会被这些危机吓唬住。其次这和职业利益有关,粮食专家强调粮食有危机,自己可以得到 重用,至少那位布朗先生确实是得到了最隆重的接待,确确实实风光了一阵子。
                                                                      (香港商报,2006.03.22)

                                          国际经济

日本欧洲可能成为全球增长新动力
    据 美国《华尔街日报》3月20日报道,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日本和欧洲直到不久前还是拖累世界经济增长最主要的经济体,但它们或许很快就会成为支 撑增长的关键力量。欧洲和日本,企业和消费者数年来首次开始出现消费上升的趋势或者苗头,这让许多经济学家深感意外。
    这种新形势促使两地的中央银行分别决定上调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而此举将使全球的现金流动放缓,从而对股票和债券价格产生影响。但两地开支的复苏所产生的影响绝不仅限于金融市场。
    首 先,这种趋势意味着世界经济将降低对美国消费者的依赖。过去5年来,美国消费者踊跃借贷和开支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现在,即使美国经济增长像 一些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开始降温,欧洲和日本的消费者或许也能及时填补上来。这样一种实现新平衡的局面曾是许多人所希望的,但很少有人认为有可能实现。与 此同时,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内需求的增长也会带来变化。
    高盛公司驻伦敦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说,他感觉这么想会让人非常不安,这听起来过于乐观了。但是他说,如果美国经济真地放缓,那么从许多方面来说,真能这样是再好不过了。
    即 使美国经济不致很快减速,海外的强劲增长对美国也是个好消息。它将使美国企业增加向海外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机会,从而有助于遏制美国贸易逆差日益扩大的局 面。美国财长斯诺上周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日本和欧洲的企业家们开始振奋起来,他说,这种趋势对我们也是好消息。
    美国经济目前 仍呈持续的旺盛势头,其进口远大于出口,这也给世界其它地区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2005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上升到创纪录的8050亿美 元,2004年时这一数字是6680亿美元。这些数字表明,全球对美国需求的依赖在加大。从经常项目赤字可以衡量美国为支付进口商品和服务所借国外资金规 模。
    不过,一些经济学家预计,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将放缓,因为随着住房价格走势开始停滞甚至下滑,美国人会感觉自己的财富水平在下 降,他们的消费意愿会因此而减弱。接受《华尔街日报》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到今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折合成年率将从本季度的4.6% 降到2.9%。这对全球经济可能会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美国消费者的购买额占全球生产值的五分之一左右。
    至少从不久前的情况看,如果美国消费者收紧钱袋,很少有人能替代他们慷慨解囊。日本经济三年来的确在复苏,但其复苏速度很慢,而且其中来自消费者的贡献也不是很大。同样,欧洲也没有显示出很强劲的增长势头。比如,过去4个季度里德国的家庭消费每况愈下。
    但 这种状况后来迅速发生了变化。如日本第四季度的GDP增幅折合成年率就达到了5.4%,是七大工业国中增速最快的一个。更重要的是,日本人的消费意愿在增 强。日本的家庭消费在过去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下,2005年最后一个季度折合成年率的升幅达到了3.5%。
    欧洲的形势不如日本这么 明朗。法国和西班牙的确出现了家庭消费带动经济回升的局面,但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官方数据则显示消费者仍底气不足。据被广泛引用的德国IFO调查显 示,德国目前的商业景气水平是自1991年两德统一后的繁荣时期以来所从未有过的。在近期有关招聘前景的Manpower调查中,企业主们预计第二季度他 们将增加5%的员工,而对本季度的预期是减少4%的员工。
    可以肯定,如果美国消费需求大幅放缓,日本和欧洲的消费者并不能完全填补空白。 而且,这两个地区如想使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发展,也还都面临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劳动力规模萎缩等等。德国更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制 造商正在向成本较低的中、东欧地区迁移。
    尽管如此,如果未来一年日本和欧洲消费者的消费规模继续扩大,那将有助于遏制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 上升势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巨额赤字是全球经济失衡最显着的一个表征。华盛顿国际经济学会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麦克尔•穆萨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恶化的速度将进一 步放缓,甚至也可能有些许好转。
    展望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在纠正全球经济失衡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最大的一些以出口经济为主的新 兴市场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为满足全球需求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增长合计占全球需求(包括消费需 求、企业需求和政府开支)总增长的30%。这个比例较2000年的水平上升一倍还多。
    投资一直是中国消费增长的主要推进器。政府在从高速 公路、到为2008年奥运会兴建的体育场馆等各种基础设施方面的巨大开支推动着进口需求急剧飙升。同时,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特别是组装业中心的日益崛 起,推动了中国对高科技零部件的需求。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经济生活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人消费开支的增幅折合年率达到了 12%。不过,北京并不满足,它希望国内消费能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头号生力军。但这样的转变需要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说,医疗保健和福利保障制 度匮乏使中国人的储蓄倾向非常强,消费欲望受到抑制。中国人的储蓄率是世界之最,目前储蓄存款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
印度也正呈现出消费旺盛的景象,这主要是受低利率、股市飙升和从事科技工作的城市年轻人越来越多等因素的推动。
    新兴经济体增长显着的部分原因还在于它们的比照基数较低。以绝对金额计算,中国对全球消费增长的贡献要想达到欧盟国家的水平,其需求增幅就必须要达到欧盟国家的7倍才行。不过差距正在缩小,美国企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Fisher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  Inc.副总裁保罗•梅斯特说,近期来说,欧洲的实力更重要。但就中期而言,亚洲(不含日本)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特别是中国和印度。
                                                                      (WSJ,2006.3.20)
美国通货膨胀压力未减轻
    据 美国《侨报》2006年3月22日报道,美国2月份月,能源成本大幅下降,促使批发水平的物价出现了将近3年来最大的跌幅。但是,随着汽油价格再次升高, 这种回落可能是短命的。劳工部星期二公布的报告显示,由于食品和能源大幅降价,2月份美国批发物价下滑了1.4%。
    分析家们指出,2月份能源价格下降,主要原因是天气偏暖,导致家庭取暖燃料需求减少,并使能源生产商恢复了因去年秋季飓风灾害而枯竭的库存。
    能源部能源情报署星期一(3月20日)公布的报告说,上个星期,美国驾车人花在普通汽油上的钱平均为每加仑2.504美元,比前1周多了13.8美分。自2月中旬以来,每加仑无铅汽油期货价格已经上涨了4毛2分钱。
    汽油期货价格的上涨很快就会反映在加油站的计价器上。虽然本周原油期货价格一度下跌到了每桶60美元以下,然后在这个价位上下徘徊,但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现在还难以确定。
    整 个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下跌幅度大大超过了经济学家们的预期。在此之前,上个星期出炉的受到密切观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显示,继1月份上升 0.7%之后,2月份该指数又小升了0.1%。不算能源和食品,2月份核心批发物价上升了0.3%,比经济学家们预估的增长0.1%高出了许多。
    穆 迪经济网(Moody’s  Economy.com)首席经济师马克·赞迪(Mark  Zandi)说,他相信,今年消费者水平的核心通货膨胀将在 2.5%左右,高于去年的2.2%。他说,反映强劲劳动力市场的不断上升的劳工成本,以及将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的预期更软弱的美元,都将推动核心通货膨胀升 高。
    2月份能源价格大幅回落了4.7%,是2003年4月份以来跌幅最大的1个月。食品价格大跌了2.7%,是4年来最大的跌幅。过去1 年,生产者价格指数累计上升了3.7%,上个月累计上升了5.7%。过去1年,核心物价指数累计上涨了1.7%,略高于上个月的上扬1.5%。批发价格下 滑的主要原因是能源价格回落。2月份汽油价格大幅下降了11%,是2003年4月份以来最大的跌幅。天然气价格重跌了4.1%,是2001年10月份以来 最大的跌幅。但在2月份数据收集完毕后,能源价格又出现了反弹。过去1年,批发能源价格累计上涨了17%。资本物品价格上升了0.1%。轻型卡车价格上升 了0.5%。营建设备价格增长了1.4%。药品价格上升了0.7%。
    2月的中间产品价格下跌了0.3%,能源价格下降了3.1%,原料价 格下滑了9.2%,能源价格重跌了16.2%。2月份核心中间商品价格上升了0.5%,过去1年累计上涨了4.8%。有色金属、化学和纸板价格大幅上升。 基本工业金属价格增长了3.3%;钢铁价格大涨了7.1%。
                                                                  (《美国侨报》,2006.3.22)
东京地价2005年出现15年来首次上涨
    据路透社报道,日本官方3月23日公布调查显示,由于日本经济稳定复苏,带动民众对公寓大楼的买气,以及投资人对商业用地的强劲需求,东京地价在2005年出现15年来首次上涨。
    调 查显示,2005年全年,虽然日本全国地价仍然连续第15年呈现下跌,而且仍只有1990年代初高峰的三分之一,但不论是住宅或是商用地价的下跌速度都已 经放缓。数据中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是,在东京最热闹的购物区表参道,房地产价格大涨了30.5%。平均来看,全国住宅用地及商用地价去年下跌了2.7%。 东京住宅用地涨价0.8%,商用地则上涨2.9%。反映出日本经济稳健复苏,企业对房地产投资的强劲买气,加上资本投资,推动了日本三大都市—大东京区、 大阪以及名古屋的商用地价,出现15年来首次成长。房地产类股本周已开始提前反应这项数据利多。
    国土交通省一名官员表示,“大都市已有好转迹象,而一些乡村城市也开始有类似的趋势。”但对于有关大城市资产价格上扬是“迷你泡沫”迹象的传言,他则不以为意。他说,“现在要说地价已经触底,或是资产价格通缩已经结束还为时尚早。”
    自 1980年代末期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地价已大幅滑落。调查显示,相较于商业地价指数在1991年的高点100,目前则仅约30。日本住宅用地价格平均 为1991年时的一半,而在大东京地区,则约为1991年水准的41%左右。不过调查也呈现一些乐观迹象。在名古屋地区,商业地价成长0.9%,显示新的 国际机场启用,以及去年举办爱知博览会后,需求有所上升。大东京地区住宅用地价格也持续受到消费需求增加的推升,部分地区的不动产价格涨幅甚至超过 20%。不过复苏情势并不一致,2005年日本南部与北部乡下地区地产价格加速下滑,这有部份是因为消费者持续转至郊区购物中心消费,而居民也迁移至较便 利的市中心。
                                                                (Reuters,2006.3.23)
印度考虑卢比自由兑换
    英 国《金融时报》3月20日报道,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上周末在孟买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对投资者表示,印度内外经济地位都已变得“有利 得多”,他已要求财政部和央行起草改革计划。他说,“鉴于过去20年发生的变化,采取措施,在透明的框架内实现更完全的资本账户可兑换是有益的。”另外, 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席蒙特克·辛格·阿卢瓦利亚也表示,政府正考虑设立一种“机制”,在2008年开始的第12个计划期内实现卢比自由兑换。
    《金 融时报》的社评指出,印度提议取消剩余的外汇控制措施,这表明印度政府的自信心因最近的经济进步而与日俱增。如果处理得当,这一举措应能推动更广泛的改革 措施,并加快印度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但同时也突出表明,这些措施还必须得到更进一步贯彻实行,而且为了确保改革成功,政府还需要下更大的决心。
    直 到最近,印度各界还普遍认为,资本控制措施是印度优势的来源,印度借此安然渡过了1997年亚洲的经济危机。但随着金融业绩的改善,以及商界要求获得向海 外扩张的更大自由,思维方式已出现变化。印度的外汇储备一度十分贫乏,但现已升至约140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外债数量。通货膨胀已经趋稳,政府控制巨额 财政赤字的努力也已部分见效。
    尽管各项指标都已开始好转,但印度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使货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首先,印度需要大幅减少中央政府的预算赤字,目前其赤字约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
    尽 管预计赤字今年将下降,但数额仍然太高。多亏了受外汇控制所限的国内储蓄,赤字才能以较低的利率进行融资。债务本息支付已消耗了中央政府税入的一半。风险 在于,一旦实行货币全面可兑换,利息支出可能被推高,进一步挤压急切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必须大幅改善公共支出的结构和质量。大笔资金被浪费在补贴 上,主要是对能源、肥料和食品的补贴。这些资金多因管理不善和腐败而浪费,其中一些资金主要令富人受益。与此同时,对国家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教育资金也已 减少。
    印度还必须排除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阻碍。尽管外国直接投资不再受资本控制,但由于有大量障碍存在,外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因而只及中国每年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十分之一。阻碍因素包括对外国所有权的限制、陈旧的劳动法、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复杂的官僚机构等。
    这些挑战需要极其艰难的改革。处理这个问题需要勇气直面政治阻力,特别是来自政府左翼联盟的阻力。但部长们能够、而且也应该尽快确定实行货币完全可兑换的最后期限,并为达到目标制定时间表。
    那将为改革的实施提供更牢固的框架,并起到更强大的杠杆作用。但对缺乏广泛赞同的决定,印度领导人只有显示出不再畏首畏尾的决心,改革才会变得可信。印度政府常常是宣布大胆的计划,结果是遇难而退。这次一定不能这样了。
                                                                                (综合信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严重受损
    英 国《金融时报》2006年3月23日报道,据香港利丰集团(Li  &  Fung  group)称,过去一年,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了严重 侵蚀。利丰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采购公司之一。利丰集团称,在至少6年不时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之后,去年中美及中欧供应链环节重新出现了价格上涨的现 象。利丰集团每年经营着71亿美元的贸易业务。
    利丰集团董事总经理冯国纶称,中国产品价格平均上涨了2%到3%,原因是劳动成本以“两位 数”增长、人民币升值以及石油及能源成本上升。美国和欧洲客户愿意购买中国产品,是因为其一度无与伦比的价格优势。“中国所有的成本都在上升,”冯国纶 称,“该国不再是亚洲地区成本最低的国家……与世界其它地方相比,来自中国的产品价格涨幅更高。”
    印度、孟加拉和柬埔寨的纺织及服装行业,成为中国价格不断上涨的受益者。人们曾预计,在2005年1月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行业的订单将被中国夺走。
    然而,由于去年下半年美国和欧洲对某些选定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实施一系列避免大幅增长的“保护性措施”,加之中国成本压力日益上升,这些国家得以幸免。冯国纶表示:“(这些保护性措施)阻碍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利 丰集团旗下贸易子公司总裁布鲁斯•罗克威兹称:“孟加拉国工厂接到的订单大大超过生产能力—正如中国过去那样。”通胀压力扩展至利丰集团采购的所有产品目 录,包括从时尚服饰和家居用品,到运动用品和旅游产品。过去,利丰集团90%的耐用消费品(即非服装产品)均购自中国,但它已将25%的耐用消费品业务转 移至南亚及东南亚成本更低的地区。
                                                              (FT,2006.3.23)
香港提出金融市场发展五大方向
        据 《明报》报道,继政务司长许仕仁日前表示,香港必须正视被边缘化的问题后,金管局总裁任志刚23日亦提出:“香港作为内地与境外的金融中间人,这个地位有 可能被边缘化。”他提出了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五大方向,并表示多项新发展随时可以激活,问题是中央政府何时“开绿灯”。
        任志刚在发言时多次说,他所讲的是如何依照基本法109条的规定,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他举例说,若中央批准,只需5个星期,便可把人民币纳入现有的银行之间的实时支付系统,令人民币、港元、美元及欧元可在香港同步交收。
    据《明报》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所得,任志刚十分重视该演讲稿,而他提出“边缘化”的论调,与许仕仁的说法十分接近,显示特区高层与金融管理局对这大问题的主旨十分接近。
    任 志刚23日在泛珠三角区域金融服务论坛上表示,在内地快速的金融体制改革下,像要香港成为“中国的曼哈顿”或“亚洲的瑞士”等卷标和口号方式的金融发展策 略,对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并没有意义;“实事”应该是将内地的储蓄有效率地转介到投资上,让资金能发生生产效用,而香港的策略,就是为内地提供一个方 便、低风险和有效的渠道。内地储蓄率达到本地生产总值的45%以上、外汇储备去年激增逾2000亿美元至8189亿美元,加上内地资金融通有八成以上是透 过银行贷款,故有需要增加内地居民的投资工具品种、开拓多元化渠道去满足其投资和集资的需要,令当地储蓄取得较高回报。
    他提出了五大方向,包括香港的金融企业到内地提供服务;内地资金透过香港投资海外;到香港上市的国企返回内地集资;扩阔香港可经营的人民币业务;及加强两地金融基础设施的联系。
    “有 人对我说,要在香港安排内地本身的资金融通,不是香港要“捞过界”吗?也有人提醒我关于一国两制的政策,香港不应该越俎代庖。”但任志刚认为,在一国两制 下,国家有两个金融体系,正好可以互补不足。据消息人士指,任志刚发言的用意,是想传达香港与内地“可以互补”的信息。
    对于任志刚的“边 缘化”言论,恒生银行副董事长柯清辉认为,短期内不是问题,但长期来说,香港就要保持竞争力,不要自满,否则会被内地其它金融中心赶上。中国国际金融首席 经济学家哈继铭亦认为,中国不只需要一个金融中心,香港有着法律制度的优势,其境外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易被取代。
                                                            (明报,2006.03.24)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6年第21期(总第651期)    2006年3月24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