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民营经济成绩斐然,也遇到严峻挑战

2006-02-22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12期(总第642期)2006年2月21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前景讨论

    在 “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之际,为了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加健康地发展,对我国民营经济进行科学总结和展望很有意义。我国民营经 济已经经历了26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值得赞美称颂,也需要调整反思。最近,《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济时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连续发表了 多位专家学者的文章,阐述了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本课题组将其主要观点加以精选,供读者参考借鉴。
    民营经济是中国独有的一种 经济形式和经济概念,民营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民营企业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一切前提都是 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改制 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经济形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营经济的某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营经 济体系。

“十·五”时期民营经济成绩斐然,也遇到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年,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其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真正担当起了“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重任。
    《人 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评论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外商和港澳 台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左右,比2000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318 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290亿元,2005年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5年增长7倍多。
    其次,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
    第三,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5年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0年的3.3%提高到目前的8.7%。
    第 四,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和“走出去”的生力军。“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6043 亿美元(预计),增长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53.3%提高到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 百分点。特别是随着进出口权的放开,私营企业现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力军”。私营经济出口5年来年年翻番,5年增长48倍。
    在看到民营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经济时报》编审王南在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认为,目前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就是政策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 “36条”的贯彻阻力重重。国务院2005年2月出台的“36条”,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未禁入的领域,允许国内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公共事 业、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工业等。但是这些原则由于没有配套政策,一旦要落地,就会遇到原有法律和法规的掣肘,政府的一些执行部门还是按照原有的歧视非公经 济的规则行事。一些民营企业家反映,如果中央政府不协调各部门、各地方配套推进,那么“36条”有可能成为一道“玻璃天井”:看得见,但过不去。比如民营 企业的投资项目,仍然需要许多部门审批,像国有投资项目一样管理;有些项目从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了,但是规划、环境、土地、税务、海关、银行等,都还没有从 审批制改为核准制,致使一些投资者抱怨,核准制比审批制还麻烦!
    二、税收政策。在税收政策上,民营经济不是受惠者,而是受害者。国有企业 享受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却享受不到:国有企业享受技术改造贴息,国有、集体和股份制企业,技术开发费以及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可以部分抵扣所得税,民 营企业却不行;国有企业的一些开支,如住房、福利等可以记入成本,民营企业则不允许;民营企业甚至与外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税负不公平的问题:外资企业的有 效税率比国内企业要低10到12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民营企业存在双重征税问题:公司的净利润除了要交30%以上的各种保险费,还需交33%的所得税,个 人收入超过征税基数的还要交个人所得税。
    三、金融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由于“重国有轻民营”观念根深蒂固,民营经济的金融政策环境相当 严酷,一些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信贷业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逐渐萎缩。据统计,全国各项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获得的份额只有可怜的0.66%。资本市场事实 上对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种种限制:国有商业银行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股票市场以国有企业解困为使命,债券市场只对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开放。目前在 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所占份额不足3%。在全国工商联会同有关部门对民营经济进行的调查中,“融资渠道”被认为是民营经济面临的最大难 题。无怪乎民营企业家哀叹,自己是后娘养的孩子!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近日在《中华工商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外部环境的,也有自身的。
    从 外部环境来说,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对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也是很好的时机。但是历来都是机遇 与挑战并存,利与弊同生。最大的挑战就是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现在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反倾销是正常的、正当的,各国政府出于对 本国企业的保护都要运用反倾销的手段,但反倾销被大量应用或者大量滥用。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反反倾销,应对反倾销。
    众所周知,在我国相 当一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例如在制造业中科技含量高的关键设备装备基本还是依赖进口, 光纤、集成、轿车等分别达到100%、85%、70%,核心技术依靠从国外获得专利权数在60%到90%。要走出去,但竞争力还不够强,所以现在我们是名 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
    就国内来说,我们已经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将要实施“十一·五”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发 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发展的确切目标越来越符合实际。“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人均GDP再翻两番和各类生产的能耗要降低20%的目标。当然我们面对的问题 也不少,存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我们国家水和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石油储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等 等。所以党中央提出在“十一·五”规划建议当中,明确要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努力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 这些对民营企业无疑是重大的考验。

由民营经济发展引发的理论争鸣
    2005年对于中国民营经济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同年2 月,国务院发布的“非公36条”改变了非公经济在中国被“限制、利用、改造”的地位,首次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与此同时,“非公36条”在落实过程中遭 遇到种种艰难险阻,舆论界也出现不少对民营企业的质疑和反对声。对此,一些专家、学者及民营企业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据《中华工商时报》 报道,浙江华力集团董事长汪力成用“微妙”来形容2005年,他认为这一年出现了一个最大的好消息——出台了“非公36条”,也出现了一个最大的坏消息 ——这一年也是质疑民营经济比较厉害的一年。云南红酒业董事长武克钢把2005年发生的对于“是否还要继续改革”的质疑看作是改革开放以来“姓‘社’还是 姓‘资’”争论的“第三波”——上世纪80年代初,当经济特区在中国大地上最红的时候,理论界探讨最热闹的是租界的来历;当90年代邓公南巡的时候,人们 提出搞自由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200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非公36条”颁布以后,很多学者为之上书人大称其违宪。
    中国民(私)营经济 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在2005年遭遇到阻碍的“玻璃门”,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在意识形态上,“非公36条”的颁布后,便有声音认为其 有悖于宪法规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法律问题,要贯彻“非公36条”,每一条都牵扯现有的法律法规,如果这些法律法规不进行修改的话,就很难落实下 去;三是政府职能不进行转变的话,落实“非公36条”还是进行不下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2005年确实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当关键的 一年——民营经济等了好久盼来了一个“非公经济36条”,这36条怎么落实,确实需要有一段时间。但是即使现在落实不尽人意,但“非公经济36条”对未来 民营经济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将来可以开创一个很大的空间。从历史动态角度来看的话,这是一个历史的关键始点,尽管现在还不尽人意,但有历史关键始 点,总比过去模模糊糊不明确好多了。现在的困难也就是因为有“非公经济36条”的明确,首先是对民营经济过去发展的肯定,更是未来的政策的依据,对民营经 济来讲,2006年是很好的一年,也是很关键的一年,当然也是怎么落实“非公经济36条”艰难的一年。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魏杰则分析了社会上对民营经济产生各种看法的五个原因:
    1. 目前的利益结构调整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利益结构调整一般来讲都是首先从少数人开始,最后波及到整个社会成员,大致上这个时间需要10年左右来一轮。起初肯 定是少数人利益增长很快,比如非公经济的管理层增长很快,慢慢才波及到整个社会的群体,现在人们看到仅仅是少数,所以认为改革的成果给少数人享受,大部分 人没有享受,因为没有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人们就会有一点误解。
    2.目前改革进入成本释放期,成本方面的都暴露出来了。比如说第 一,3000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2005年年只有150万人没有再上岗,基本上都上岗了,但有心灵的创伤,改革就是让我下岗,意见比较大。第 二,5000万农民丧失土地,这是改革必然的结果,城市化、工业化必然导致丧失土地。第三,是农民进城,这也是改革的结果,大家没有看到收入增长,只看到 农村跟城里的差距,医疗卫生和教育引发一系列负面的社会现象。
    3.许多问题没有取得共识。比如资本贡献参与分配,是不是剥削?民营资本要大力发展,资本有贡献按贡献分配。所以引发人们一系列的看法上的矛盾。
    4. 政府本身能力手段很差。本来有些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政府用强大的手段去稳定,而政府没有这个手段,所以就怪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如第一条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肯 定是靠政府兜底的东西,而现在社会保障很差,兜不了底。第二,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像教育、医疗、卫生都是政府提供,结果政府提供不完全,人们感受到上 学难、看病难。第三,政府要调整人们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转移支付,这是政府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国家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国家是穷人太穷,不是富人太 富,稍微一调整就没有效率了。所以人们一直把这个问题看在民营企业身上。
    5.评价改革的标准不一样。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环境,比如 缺衣少药,吃不饱,穿不暖,只看到现在这些问题。2005年是民营经济受到巨大阻力的一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千万不要动摇,一旦动摇可能后果不堪设 想。因为许多问题是必然要出现的,这是一个现状。这个时候就要坚定改革的方向,千万不要动摇。

解决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不少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多层面多角度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在《中华工商时报》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民营经济从整体上讲,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进入一个调整期。大体上说有这样几个调整方向,就是“两升级两转变”:
    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重工业化道路走不通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被迫”走上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部分则着重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二是经营管理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跳出传统管理模式,注重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和品牌运营;主动改变股权单一化格局,进行股份制改造,运用股权、期权等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关爱员工,尊重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全方位竞争;
    三 是发展战略转变。不少企业开始摒弃多元化投资,更加注重专业化发展,做强主业,有的进一步提出了创建“百年老店”的发展思路;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 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实现混合经济的大发展;随着市场开放,部分投资转向民航、铁路、石油、城建、文化等垄断领域;有条件的企业还逐步走出国门,参 与国际并购,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四是增长方式转变。民营企业开始转变单纯依靠量的扩张实现增长的方式,更加重实质的提高,积极地投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现有产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和研究合作,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很显然,民营经济这种调整,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驱动下进行的,其走势和方向也是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的。
多位专家也在《中华工商时报》上撰文,详细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厉以宁认为,面对困境,民营经济企业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人才。现在的人才问题,其实好解决,只要这个企业有发展前途,我可以把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了,优秀人才会到我这里来的。但难就难被挑选的人是否是真正有用的人才,所以说人才问题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2.融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融资,没有融资的话,你怎么来更换自己的设备,特别是每个企业都应该有它产值百分之几作为研究开发费用,如果这笔钱不多的话,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周转。融资问题可以保证资本不断供给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在创新过程中解决。
    3. 品牌。要创造品牌,品牌是可以靠自己创造的,但品牌也是可以花钱买的,靠自己创造行,花钱买也行。你不是收购它的企业,而是在收购企业的同时着重收购它的 品牌。收购品牌实际上在国外也是经常见的,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包括自己创立品牌,包括收购他人的品牌。
    4.营销渠道。如果没 有营销渠道和网络打开市场仍然是很艰难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懂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懂得自主开发营销渠道和网络也是十分迫切的问题。现在从科技部得到一 个确切的数据,我们绝大多数创新是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经过资产重组以后,国有独资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了,更多的是混合经济。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是有潜力 的,需要加以引导,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也准备在下一个阶段研究课题中要调查一些地区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是怎么提高的,民营经济怎么来培育自己的品 牌,创造自己的品牌,包括购买别人的品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认为,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果观一斑而见 全豹的话,则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问题。民营企业本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论述,需要探讨的是政府层面应该如何工作,才能有 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就中央政府而言,首先是应该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模式。就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而言, 必须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发展,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民族品牌的振兴,并以此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的标准。考核标准是地方政府 行为模式的诱导信号,必须尽快使之科学化、规范化。
    其次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优势的核心是“发明”和“企业家”, 而造就“发明”和“企业家”的则是激励创新的环境。他强调,“事实上,要预测一个公司或个人比较可能创新并不容易,还不如预测哪个国家适合创新,比较切实 可行。”因此,政府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是力促竞争环境的形成。目前应当力促平等进入,发展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进行政府职能的调整和相关机构的改革。
    就 地方政府而言,工作的重点应当是促进本地市场因素的发展,而不是自己直接扮演市场主体角色。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曾经指出,“财富的生产力较之 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在这里,市场因素就是财富的生产力,民营经济天然是市场因素。要千方百计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创业,并使其蔚然成 风。一旦具备了这样的氛围,不但已有的民营企业可以得到提升,还可以使民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中国经济时报》副编审崔克亮2005年底在该报发表的文章中认为,在下一阶段发展中,最主要的工作有3项:
    1. 尽快明确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保护私有财产,切实减少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性歧视;扩大民间投资的范围,改变对民企“明宽暗管”的现状。应对行业准入限制进行 一次全面清理,适合放开的坚决放开,凡是不需国家控制的领域,都应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要正确处理好对外与对内开放问题,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首先要放 开让民间资本进入,给国外企业国民待遇,也要给国内民企以国民待遇。同时,要逐步建立政府退出机制,使政府从垄断行业中退出,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只要民间 投资能够进入的领域,政府尽量不要与之相竞争,避免产生投资的挤出效应。
    2.要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创新。国家公权要为民企提供法律保护和 支持。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立法,支持民间投资参与交通运输、城建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项目。同时,通过制订法律,规范民间投资,形成公平竞争、秩序井然的市 场环境,增强投资者的稳定预期,培育投资者信心;政府应该为民企提供融资担保。可考虑由政府牵头,与金融机构一道组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以弥补民营中 小企业投资过程中信用不足的问题;借鉴美国的做法,成立多种形式的民间投资服务机构,完善民营企业信息服务体系。要建立与完善民营企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 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增强民营企业的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
    3.积极拓展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一 方面要加快对现有农村信用社的股权重构,创造条件组建一批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然人发起的方式,共同组建各种类型的民间投资公司和中小 企业发展基金,重点为民营中小企业投资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可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利用外资,加强国内民营企业同国外民营企业的联系。国外民营企业,尤其是 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其中有不少企业对与国内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感兴趣,可借此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引进外资、产品出口等方面的作用。
    经济学家樊纲特别建议,国家应该考虑设立一个公平交易委员会,以解决民营企业在实际中的不平等待遇。公平交易委员会应独立于各相关部门之上,这样,就可以根据民企发展的实际,制订出相应公平的制度,以使民企享受到公平待遇。

“十一·五”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未来前瞻
    在全国工商联2005年末召开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上,工商联的主要领导就民营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程路认为,“十一·五”规划已经把今后五年的发展新思路、新路径勾画出来,对非公经济而言“十一·五”规划在三个方面最具转折意义: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非公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是做不到的。
    第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今后非公经济一定要抓出成效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特 别是没有摆脱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必须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非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规划将告别过去GDP挂帅、偏重物质财富的 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重视公平的发展。国家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 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孟复在展望未来时认为,中国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将呈现五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趋势之一:发展速度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个体私营经济增长率将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的50%左右,占全国GDP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全部民营经济将达到3/4左右;
    趋 势之二:企业规模继续明显扩大,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形成。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规模将增长60%以上,达到户均250万元左右; 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进入最大1000家工业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企业,可能有几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趋 势之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向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更大拓展,技术不断升级、产品档次更加提高。民营企业继续在轻纺商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地位;在 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产业领域的份额将进一步提高,在其中的部分中小类行业将占主体地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将出 现;
    趋势之四:企业治理结构不断规范与完善,人才结构和员工素质进一步提升。私营企业中的公司制企业比例和海内外上市公司中的私营企业比 例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中的家族与专家结合型管理进一步发展,企业治理结构更加走规范、合理和现代;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进入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 明显提升,普通员工素质进一步提高;
    趋势之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在国家的倡导和社会舆论的宣传监督下,民 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管理制度的相应建立和社会责任行为的具体履行。这一切,将推动民营企业进一步成为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成为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则分别用五个“化”预测了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和民企发展战略将要发生的变化:市场准 入平等化,政商关系合理化,融资渠道多元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活动空间国际化;企业战略归核(心)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品牌运营战略化,股权结构混合化, 公司治理现代化。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6年第12期(总第642期)  2006年2月21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