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蓄势走强

2006-01-13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6年第3期(总第633期)2006年1月13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股市将“牛”10年?
    据路透社特稿,中国股市连跌四年之后,管理层在新年伊始,就推出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新政策。年初股市开出“小阳春”,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中国股市将连走10年大牛市。
    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当然见仁见智。但股市脱离下降通道,转而与中国整体经济同步增长,并非不可能。不过,这种转变是有条件的。
    资金流就像依托股市的水,不过,水可载舟,也可覆舟。长期以来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境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已经冰冷的心,并不是单靠一两条新的政策就可以暖过来的。
    自 2001年至今,中国股市市值已经跌去了近一半。政府用遍了回购、权证和增持等手段,股市仍然没有大的起色。好的政策固然重要,但相对于整体股市而言,还 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好的政策要有基础良好的上市公司,不靠操纵市场而渔利的大投资者,以及健全的监管体系,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动力才能持久。
    相信引入海外机构投资者可以救市的人,可能是看好战略投资者在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香港上市中发生的作用。战略投资者给了流通股股东信心,使得建设银行这样集资额超80亿美元的大盘股也能够被轻松消化,而且上市以后还一路走高。
    但中国上市公司对外资的整体吸引力,和中国的银行企业有很大的区别。外资之所以争抢中国的银行,是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外国投资者难以获得的资源,外资银行为了自己在中国的长远发展,需要和它们合作。更重要的是,中国银行业最近几年的盈利翻了几倍,投资它们有利可图。
    中 国股市之所以长期低迷,上市公司质量整体不佳是重要原因。当然它们之中也不乏浦东发展银行等相对好的上市公司,但靓女先嫁,已经获得了外国投资。外资尚未 进入的公司,不是不被境外投资者看好,就是本身缺乏合资的愿望。新政策门槛不低,要求外国战略投资者持有10%以上的股份,并且规定投资冻结三年,投资对 象也仅限于完成股改的几百家公司,外资当然会三思而后行。
    中国股市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已经三年多,但它们对中国股市的作 用不尽如人意。管理层引入境外投资,目的当然是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入市,并做长线投资。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外资投资中国是为了赚钱 的,怎会甘做冤大头,给中国7000万股民垫背?
    虽然外国投资者对投资中国公司很有兴趣,但它们对投资也相当谨慎。有一位美国大基金的管 理人就直言说,因为中国股市情况复杂,国际上的经验未必会在中国适用,可能反而被在中国市场内打拼多年的对手耍了,因此暂时不愿意申请投资资质。已经有一 批率先进入的外国资金在中国被套住,期望外资前仆后继显然是不现实的。
    一个国家的股市要兴旺,无疑需要两大支柱:充沛的资金和大量资质良 好并有信誉的上市公司。中国有1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储蓄,10万亿元人民币企业储蓄,这些钱是中国股市潜在的强大驱动力。中国市场不缺资金,缺的是好的投 资目标。国内上市公司弄虚作假,券商关联交易的情况屡建不鲜,使得中国股民对股票失去了信心。
    靠境外机构可以大举进入的利好消息刺激,上 证综合指数在年初的头五个交易日已经涨了近5%,没有境内投资者的支持,中国股市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外谚有云:金钱是随着商誉走的 (Money  follows  trust)。不管是外资或是本土股民,在中国股市的信誉得到重铸之前,当仍会战战兢兢,一步三回头。只有在打假取得 阶段性成功之日,股民的心才会全面转暖。
                                                  (联合早报,2006.01.13)

                                      国际经济

亚洲货币蓄势走强  
    道琼斯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原本预计在2005年出现的亚洲货币大幅走强行情似乎终于来临了。
    亚洲货币走强成为2006年年初外汇市场的热门话题,日元从去年的大跌中反弹,韩元、新台币及其它亚洲货币均告上扬。
    一年前,关于亚洲货币走强的焦点紧紧围绕着有关中国将允许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但在中国于7月下旬仅仅将人民币汇率上调2.1%,而随后只是允许人民币小幅、缓慢爬升之后,上述预期开始减弱,亚洲货币的强势也随之失去动力。
    不过,这次情况有所不同,除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之外,其它因素也将提振亚洲货币,例如,亚洲地区股市走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即将结束加息周期导致美元全线走软。
    过去几周内日元的上涨最为引人注目。美元兑日元较2005年12月5日的高点121.40日元下跌了逾7日元,自今年1月1日以来也下跌了3.2%。1月11日,美元兑114.07日元。
    总部位于纽约的咨询机构Medley  Global  Advisors首席执行官Sassan  Ghahramani称,日元受益于投资者继续解除日元空头头寸,另外,日本央行似乎即将结束其超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提振日元。
    作为融资套利交易的一部分,投资者在2005年建立了大量的日元空头头寸。投资者以低成本借入某种货币,抛出后,再投资于高收益的金融工具,这种方式称为融资套利交易。
    花 旗集团驻纽约的外汇策略师Jeffrey  Young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日元兑美元汇率仍过度低估。他说,在过去的类似情况下,当日元由于诸如融资套 利交易等金融因素而非经济表现的影响走软的话,日元将很快回调并基本上独立于基本面。同样的情况可能再次发生。Young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融资套利 交易快速消失的可能性将增大。
    进入到2006年,市场普遍预期为尽管Fed今年将结束加息周期,但前几个月Fed可能继续加息,这将使美元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强势。
    预计这种预期对美元╱日元尤为适用,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官员对央行施压,要求央行继续执行超宽松货币政策。自民党的高级议员们正寻求对央行制定正式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名义增长目标。日本政府也对央行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的计划发出了否定的声音。
    尽管如此,由于12月13日Fed会议纪要进一步增强了有关美国货币政策正接近中性水平的观点,暗示加息周期即将结束,因此美元已全面承压。
    日 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1月9日对央行可能紧缩货币政策的态度似乎更趋温和。他重申了目前日本经济仍处于温和通货紧缩当中的观点,并表示,央行在政策方面应保 持认真、谨慎的态度;但他同时指出,通货紧缩可能在今后几个月内得以克服。谷垣祯一还软化了政府对央行的一些压力。他表示,自民党内部对是否需要对央行制 定政策目标存在不同观点,目前还没有达成最终结论。
    如果日本政府对紧缩政策的担忧确实正在减弱,那么央行就更容易在4月1日开始的新的财政年度中结束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即使央行在随后一段时间内保持零利率政策,紧缩政策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也可能帮助提振日元的反弹。
    在日元走强的同时,其它亚洲货币也出现上扬。本周,据称韩国央行入市干预阻止韩元的继续走强,此前韩元周一创出8年来的最高水平。今年迄今为止,美元兑韩元已下跌2.3%,自去年12月初以来该汇率累计下跌5.1%。
    近期走高的亚洲货币还有泰铢、新台币、新加坡元和印度尼西亚盾。投资者在避险意识普遍较低的环境下对收益率的持续追求和亚洲地区股市上涨,为这些亚洲货币提供了额外的上行动力。
    然 而,能否使亚洲货币近期呈现的涨势演变为长期上行趋势,关键仍取决于中国政府。尽管中国在7月21日重估人民币汇率后,日元和其它亚洲货币仅短暂上扬,但 多数分析师相信,人民币进一步的大幅升值将带动更多的亚洲货币上涨。人民币升值将削弱亚洲各国央行为降低本国货币汇率而入市干预的动力,并可能鼓励市场买 入受惠于人民币升值的亚洲货币。
    如果同时发生日本紧缩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的情况,则日元可能加速反弹,当前有关亚洲货币走强的猜测也有望进一步升温。
                                                      (DJ,2006.01.12)
东南亚三国经济放缓
    由于美国出口业放缓及国内消费减低拖累,东南亚三大经济体今年增长步伐将放缓,相对泰国经济则在政府开销提高下迅速增长。
    根据《彭博社》向11名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区域最大经济体印尼的经济增长将放缓,从原定预计5.5%下修至5%。马来西亚也从原定预计5.3%减低至5%,新加坡从5.6%下调至5%。至于泰国,则从原先预计4.6%,上修至5%。
    东南亚国家的政府正积极引进新工业,以期刺激经济增长。其中,新加坡鼓励药物公司如默克前来设厂、泰国则欢迎汽车装配业,如丰田汽车公司,去年首次生产100万辆轿车。这有助于降低区域过于依赖美国的需求。
    JP摩根大通新加坡经济学家王新勉(译音)指出:“东南亚经济主要是遭到外部需求的因素所操控,特别是美国的经济走势。当美国经济于去年下半年放缓时,东南亚国家便尾随其后,因外部需求减缓而遭遇同样的命运。”
    JP摩根大通预计美国经济,就如位于巴黎的经济企业与发展团体于去年11月29日对美国经济预测报告指出:“全球最大经济大国增长率将于2006年放缓至3.5%,相对2005年是3.6%,2004年则是4.2%。”
印尼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达5.3%,相对去年同时期是5.8%,同时写下2005年来的最低记录。
    印尼预计去年经济增长率可达5.5%,不过,该国副总统尤索卡拉于1月2日指出,政府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6%、2006年则是6.2%。该国于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是5.1%,并创下1996年来的高记录。
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公布数据显示,2005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5.3%,相对前一季是4.4%,并预计2005年可取得5%至6%增长率。马国经济于2004年取得7.1%增长,创下四年来高增长记录。
    新加坡贸工部于1月3日公布,该部门根据10月至11月的记录预测,该国截至12月的经济将取得7.7%增长率,并写下过去五个季度的高增长记录。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于去年12月31日重申,随着2005年经济取得5.7%高增长率后,该国预计2006年将取得3%至5%的增长率。不过,预计将于2月公布的数据会有所更改。
    新加坡政府尝试通过工业发展,如药物及生物科学,以便刺激经济增长及制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希望提高游客人数,如设立赌场吸引旅客。
    泰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5.3%,相对前一季是4.6%。位于曼谷的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局于12月6日指出,预计该国2006年将取得4.7%至5.7%之间的增长率,相对2005年增长率则是4.7%。
    王新勉指出:“泰国的经济增长趋势较属于‘局外’类型,因为该国所采取的国内政策,比如日前宣布的大型基建发展,预料将驾驭经济增长。”
    泰国首相达信政府计划在未来四年里,耗资1万7000亿泰铢作为铁轨、地铁及其他公共工程的发展计划,以便刺激经济发展。
                                              (联合早报,2006.01.13)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仍将与美元为友
    中国外汇监管部门国家外汇管理局于上周宣布,有意“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并“积极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水平”。到底这意味着什么呢?最好的猜测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刀阔斧的政策改变在目前似乎不太可能。
    去年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约8000亿美元。今年则有可能达1万亿美元。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官方储备持有国。此外,据称中国约四分之三的储备是美元计价资产。
    中 国官方持有的美元资产大约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而外汇储备总额则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0%。瑞银集团(UBS)的乔纳森·安德森指出,以 大多数国家的标准衡量,这样的数字都很庞大,当然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的比例甚至更高。但是,很难看出中国政府为什么要进一步积累外汇储备。为目 前已持有的资产寻找经过风险调整的最高回报率也是合乎情理的。
    最简单的选择就是将持有的美元计价资产多元化。例如可以购买公司债券、股票 或房地产等。所有这些做法应能提高回报,代价是更大的风险和更低的流通性。这种变化也可能需要央行改变管理。只有中国政府有意将持有这些储备作为一种非常 长期的投资组合时,上述做法才会有意义。
    一个更激进的可能性是币种多元化,持有美元以外的其它货币资产。但在这方面中国会面临两个困难:首先,能提供中国想要的高质量流动资产的资本市场很少;其次,中国大量抛售美元,势必影响美元的比值。
    如果中国抛售美元资产,不仅会给自己造成损失,也会危及它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紧密挂钩的能力。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它左手卖出美元,右手将被迫买回美元。因此,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所要求的汇率灵活性,远比中国迄今所愿意容忍的灵活性要大得多。
    此 外,若中国政府想减慢甚或扭转目前外汇储备积累的增速,政策上的改变必须更为激进。外汇最终只能用来支付外国商品、服务和资产。如果政府希望这些方面的购 买上升,它必须采取一套混合措施,如汇率升值、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以及开放进口和资本外流。这些改变将是激进的,但最终将是可取的。
    中国 的确可以在其持有的美元储备范围内实施多元化,但必须考虑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下降的风险。而只有在中国愿意让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才能大规模将储备 币种多元化,从而把美元转为其它币种。如果政府希望尝试将外汇资源用于国内经济,就必须推行更大幅度的政策改变。目前,中国政府只是在边缘试探。政策的重 大改变最终必将到来,不过,现在的举动还不是。
                                                    (FT,2006.01.09)
中国可能面临通货紧缩威胁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发改委(NDRC)下属一研究机构发出警告说,随着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出现供应过剩,中国经济可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
    中国消费价格指数目前只有1%左右,但国内和海外经济学家仍对通缩是否正威胁中国各执一词。很多经济学家预计中国2006年仍将呈高速增长局面。中国政府目前估计去年的增长率接近10%。
    这家研究机构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以8.5%-9%的幅度继续高速增长。不过该机构在昨日发表的报告中称,今年晚些时候价格可能出现小幅的负增长。当生产商迫于价格压力削减工资时,通货紧缩的威胁就将显现,工资降低反过来又将抑制消费并进一步压低价格。
    对通货紧缩的警惕凸现出中国领导人在寻求经济高速增长以期创造数百万新就业并防范社会动荡的同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尽管中国领导人表示希望通过刺激内需来挖掘新的增长点,但他们在刺激经济方面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一直很大--即使这样会带来供给过剩的风险。
    “从 某个角度说,他们的确担心产能过剩,”汇丰(HSBC)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但他们又能怎么样呢?他们不可能摆脱对投资的依赖,因为这是中国 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屈宏斌说,中国政府错过了将经济增长引向国内消费的机会,去年,中国的出口一派繁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扩大进口以及美 国消费者需求放缓,中国今年的贸易顺差有可能有所收窄。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及社会保障,再加上教育成本高昂,很多中国人不愿增加开支,他们往往会保留大量 储蓄。中国政府已承诺将在医疗及教育领域增加投资以释放更多的消费,但经济学家表示,该计划将遭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抵制,因为他们的政绩主要与GDP增长挂 钩,并不取决于公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是否得到改善。
    目前,中国已切身体会到某些工业领域过度投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上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 王小广表示,供给过剩的局面可能还会恶化。工业领域的投入成本正在下降,减轻了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政府为限制货币供给及银行贷款增长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也限制了价格上扬。王小广说,年中中国可能出现小幅通货紧缩。
    部分经济学家表示,该研究机构发出的信号让人困惑,这表明政府对如何保持经 济健康增长尚无结论。他们说,避免通货紧缩的传统方法--扩大货币供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投资浪费,并加剧产能的过剩。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在限制银行 对过热行业发放贷款,包括对房地产、钢铁、铝、和水泥等领域的贷款。他们担心这些领域的盲目扩张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
    雷曼兄弟驻东京经济 学家Rob  Subbaraman表示,的确存在通货紧缩的风险。但他表示,目前价格走势既有可能上扬,也有可能下降。“两个方向的作用力都很强。”近 几年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主要都是受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而所谓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一直都处于较低水平。
    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称,鉴于去年货币供给强劲增长,通货紧缩应该还是很遥远的事。她指出,实际上地产和股票价格目前都很正常,而在通货紧缩时期这两个领域通常都会出现大跌。
(WSJ,2006.01.12)
台湾对大陆与香港顺差创新高
    2005年,台湾对大陆与香港的出口总额为71608亿美元、进口总额218.15亿美元,顺差497.93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据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财政部公布,在出口畅旺、进口略减的情况下,去年12月单月贸易顺差金额达29.2亿美元,创历年单月最大顺差值。累计全年顺 差总额达77.9亿美元,摆脱顺差大幅减少阴霾,且比前年增加16.6亿美元,增幅达27.2%。同时,2005年全年出口值1893亿多美元、增幅 8.8%,进口值1816亿多美元、增幅8.2%,双双创历年新高。
    展望今年,财政部统计长许国忠说,整体国际经济前景仍属乐观,加以台湾资讯科技产业景气仍佳,台湾对外贸易将可望维持平稳增势。主计处预估今年全年出口增长为7%、进口增长为5.5%,因此今年全年出口增长幅度较进口增长幅度大,全年顺差额将比去年的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台湾对香港与大陆出口值68亿多美元,比重占39.8%,逼近40%,创历年单月新高,显示台湾对香港与大陆出口依存度越来越高。对大陆出口产品,主要是光学器材、电子产品、化学品、塑胶与橡胶、机械等。
    另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台湾经济部常务次长施颜祥在立院证实,经济部已掌握1200余件非法赴大陆投资案,有近900件已依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罚,另300余件因查处不易,仍在积极查处。
    为落实“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两岸经贸政策,施颜祥提出落实积极管理三部曲,从产品项目开放比照美国高科技管制流程、加强重大投资个案事前审查与事后追踪,及加强查处违规登陆等三方面。
    台湾经济部已在去年间提高违规赴大陆投资处罚额,检举奖金提高一倍。
                                                    (联合早报,2006.01.11)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6年第1期(总第632期)  2006年1月6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