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谈判:中国如何处置?

2005-12-20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94期(总第627期)  2005年12月20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世贸香港会议:成果有限

    2005 年12月13日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18日晚通过《部长宣言》后,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闭幕。根据《部长宣言》,发达成员和部分发展中成员 2008年前向最不发达国家所有产品提供免关税、免配额的市场准入;发达成员2006年取消棉花的出口补贴,2013年年底前取消所有形式农产品出口补 贴。对于这次会议的过程和成果,各界评介不一,但总的来说认为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世贸香港会议成果有限
    《华尔街日报》(WSJA)在19日的报道中说,世贸香港部长级会议首次为美欧两地取消某种农业补贴确定了具体日期。但除此以外,为期六天的贸易谈判几乎一无所获,与会各方在达成一项足以影响全球经济的更广泛贸易协议方面依然互不妥协。
    采 取行动的最后期限日益临近,与会的149个成员匆匆拼凑出一份宣言,就几项争议不算多的目标达成了协议,以免这场聚会像人们担忧的那样无果而终。与会各方 承诺在2013年之前逐步取消农业补贴,并制定了一套多少掺了些水份的一揽子特殊贸易协议,以帮助最贫穷的32个国家更好地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受益。美国 和欧盟双双承诺,将采取积极措施帮助非洲的棉花种植者。
    很多更远大的目标这次根本就没有摆上谈判桌,例如开放全球的农业、服务业和制造业 市场,以便各国大规模彼此开放市场,从而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等等。因此,本届香港会议也就避免了2003年坎昆会议全面受挫的不利局面。在1999年的 西雅图会议全面受挫后,街头抗议和骚乱就成了每一届WTO会议必然面对的局面,香港会议也不例外。
    但是,曾经对香港会议有所期待的高级贸 易官员们在表示乐观情绪的同时也很谨慎,导致坎昆会议失败的障碍依然存在,他们将在明年春天的下一次WTO会议上面对这些难题。“一周来失望不绝如缕,” 欧盟谈判代表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说,能够就出口补贴达成协议“就算是个不小的胜利了。虽然不能因此就说本届会议大获成功,但也 足可以说本次会议总算没有失败。”
    本届会议原定要就取消贸易壁垒问题达成一项内容广泛的框架协议。WTO总干事拉米(Pascal  Lamy)表示,香港会议将进程推进了5个百分点,取得的成果从55%提高到60%。
    与 会各国现在面对着一系列严格的最后期限,有些是他们自己设定的。在本届香港会议上,他们同意在明年4月30日之前签署一份框架协议,发誓要在2006年年 底之前完成本轮WTO谈判。美国官员表示,这样白宫就可以赢得充分的时间,以便在2007年7月总统的贸易谈判权到期之前推动这项协议在国会通过。否则, 在那之后国会就能因为某些内容不符合美国利益而否决整个协议。香港会议就援助穷国问题达成的协议已经在美国国会引起质疑,几位重量级议员警告说,协议过于 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却对美国的贸易重点关注不够。
    然而,香港会议也为明年春天的会议定下了一个并不鼓舞人心的调子。取消出口补贴这类 本来不能算作重要议题的事情却成了大会的主要内容,而更重要更广泛的议题却并未触及。外交官们估计,在大约100个小时的所谓“绿屋谈判”──即 30-40个重要国家的贸易部长举行的会议──中20%的时间都被用来讨论取消补贴的具体日期。实际上,这些部长们大约18个月以前就已经同意取消补贴, 只差确定一个具体日期罢了。
    这项协议的签署意味着欧盟将不得不停止发放每年大约25-30亿欧元(30-36亿美元)的出口补贴,这项补 贴掩盖了高价欧盟农产品和低价全球农产品之间的价差。尚不清楚协议的条文将如何落实到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项目中去,因为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补贴都是通过食品援 助和出口信贷的方式提供的。援助机构国际乐施会(Oxfam  International)估算,美国需要取消大约2亿美元的出口信贷补贴。
    国 际乐施会还估计,香港协议意味着美国将被迫调整其食品援助项目。根据该项目原来的规定,美国农民向穷国捐助的农产品可以获得政府补贴。香港会议的宣言草案 称,食品援助项目应该允许继续提供紧急食品援助,但不应被用来向农民提供补贴。美国每年向穷国提供的食品援助一般都在10亿至30亿美元之间。国际乐施会 称,从近期情况看,30%-40%的援助并未提供给那些真正面临危机的国家。至于这项援助项目的细节如何进行调整,还要在未来几个月才能逐步厘清。
    众 多成员国之间的种种分歧令大家难以达成共识,迫使会员国作出其它妥协。例如,一度被看作本届会议中心议题的项目──向32个最贫穷的成员国提供免税、免配 额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待遇──就因为美国和日本的反对而难以获得通过。美国担心孟加拉国国和柬埔寨等国的纺织品会蜂拥进入美国。
    根据18日确定的计划,各成员国针对从这些贫穷国家进口产品的关税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最高税率为3%。这虽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预期,但也足以引发美国农产品和纺织品生产商的反对声了。
    在 棉花问题上会议也一样未尽全功。作为向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棉花种植者的让步,美国承诺在明年年底之前取消棉花出口补贴,但在如何以及何时削减棉花产品的国 内补贴这个更广泛的议题上成员国们却没能达成一致,不过美国还是保证要采取比其它农产品生产国更积极的措施来控制棉花补贴。协议还呼吁WTO领袖们尝试设 立一个特殊项目,以帮助非洲国家应对上述政策调整使其收入产生的意外波动。
    对很多成员国来说,这次会议似乎根本没有关注那些真正紧要的问 题。美国贸易顾问机构Bryant  Christie  Inc.的常务董事克里斯蒂(James  Christie)说,该公司代表的行业和企业已 经感到不耐烦了,因为谈判代表们总是在细节问题上打转转,迟迟不能就削减全球农产品和制成品关税展开谈判。例如,加州鲜食葡萄生产商在向韩国出口时就面临 高达45%的关税。他们认为,如果像美国建议的那样削减农产品关税,他们就能在韩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就服务业关税的讨价还价也凸现了谈判代表们在香港 会议上面临的种种困境。
    人们目前争论的是,各成员国是现在就应被要求谈判这一问题呢,还是它们只须表达一下愿意谈判的态度就行了。最终, 宣言草案并未要求成员国一定要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谈判。制造业方面,与会代表在关税削减幅度以及如何平衡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关税削减幅度问题上依然存在巨大 分歧。
    美国和欧盟主张,关税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削减关税的幅度应该超过发达国家。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的主席恩格勒(John  Engler)说,参加香港会议的谈 判代表们没什么成绩可以展示他们的努力。“这让人们怀疑他们实现任何目标的能力,”他指的是日益临近的最后行动期限。“他们的确把自己置于困境之中了。”

世贸会议应该关注于解决什么问题?
    约 瑟夫·斯迪格利兹与伦敦经济学院的安德鲁·查尔顿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分析道,当前谈判僵局的中心问题,是欧盟提出减少其农业关税,但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同 意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这是善于谋略的政坛老手、欧盟贸易专员彼得·曼德尔森提出的主意。他知道,要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该协定,他就能宣称为欧洲出口商赢得 了胜利,要是发展中国家拒绝,他就能把多哈回合失败的罪责推给它们。
    不幸的是,农业换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交易,是完全错误的做法,根本不能 作为谈判的框架。首先,将欧洲农业开放,当作对发展中国家的妥协是错误的。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是 个无法维持的制度,它在欺骗欧洲的纳税人和消费者,还与欧洲的扩张和改革议程相悖。2003年以来,在其自身的重压下,它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曼德尔森把共 同农业政策不可避免的改革,重新包装成对穷国的妥协,这一点他做得非常漂亮,但他要求穷国以让步作为回报,肯定太过分了。
    其次,最大和最富裕国家要求最穷的国家给予相等的补偿是不合适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与超级大国讨价还价。对回报的要求忽视了世界贸易体系的极端不平等。50年来,该体系降低了对富国有出口意义的商品关税,而对应由穷国出口的商品实施保护。
    曼 德尔森的交易也基于这一假设,即穷国应满足于充当富国的农产品供应国。它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制造业,与更先进、更大的经济体展开竞争,而那些行业的工人可 能因此失业;它还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弃发展自身服务业的努力。限制发展中国家政策选择的贸易协定,并非推动长远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最后,尽 管农业问题在发展议程中很突出,但实际上许多最贫穷的国家在短期内从农业改革中得益甚微。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农业大国明显会从开放中受益,而多数最穷的国家 都是粮食净进口国。削减补贴将提高它们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短期内这会让它们更穷。而且多数最穷的国家都是一些特殊方案的受惠国,这些方案准予它们自由进 入欧美市场。这些穷国的出口都能享受免关税,所以削减关税只会损害它们的利益,而受益的将是与它们竞争的出口国。
    富国往往会夸大谈判成功带来的潜在好处,以图削弱心存怀疑的发展中国家的抵制。但在最终协议确定改革计划的性质与范围之前,该回合成果的多少不得而知。随着本回合的目标变得越来越低,潜在的经济效益也在变得越来越小。
    在 推动发展并造福贫穷国家方面,世贸组织还有很多事可以做。但在透露出的议程里鲜有这些事。斯蒂格利茨和查尔顿认为,真正的“发展回合”应该是反映发展中国 家的利益与担忧,而且旨在推动它们的发展。我们的结论是,在农业问题之外有广泛的议程,该议程将令最贫穷的国家受益,但它被多哈回合几乎完全忽略了。在削 减工业品关税方面,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富国的关税结构,对穷国出口的商品存在严重歧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品和加工食品。富国从穷国进口的商品中,收取 了5倍于从其它富国进口的关税。在增加劳工的流动性方面,也有许多事可以做。移民,尤其是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在富国为短期项目工作的临时计划,会让穷国 的工人填补富国的劳动力短缺,并将部分收入寄回家。在富国工作的移民劳工的汇款,是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目前已超过富国的援助总额。
    斯蒂 格利茨和查尔顿还指出,多哈回合需要认真对待“贸易援助”。近几年,欧盟和美国根据一些特别方案,大幅削减了最穷国家的关税,准许它们自由进入市场。然 而,尽管这些方案背后的意图是好的,但我们看到,来自受惠国的出口量几乎没有增加。政客们都宣扬贸易的好处超出援助,而这一情况证明他们的论调站不住脚。 市场准入本身还不够。如果没有援助来填补基础设施上的差距、提高产品质量并与国际供应链接轨,关税削减对最穷国家的贸易几乎毫无效果。

世贸还能发挥多大效用?
    《金 融时报》的居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eres)认为,贸易谈判是关于自由化,不是扶贫。世贸的错误之一,是将本回合(第八次世贸 回合)称为“发展议程”,以努力争取以怀疑态度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构成世贸成员的五分之四。这么做提高了一种期望,即所有较贫穷国家通过本轮谈 判,都能理所当然地变得更富裕。
    但是,没有贸易谈判能做到这点。世贸组织的核心使命是自由化(尽管它不时会承担其它职责),但自由化并不 能保证产生经济成果。它只能创造机会,如何利用这些机会,则取决于具体的国家和生产厂商。此外,本轮谈判的名称,没有使富国在穷国关心的问题上表现得更加 慷慨,还给了穷国有用的理由,可以拒绝任何它们不满的结果。
    但最大、也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源于地缘政治的改变。世贸组织脱胎于1947订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其目的是为了应对30年代灾难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冷战让美国(关贸总协定的设计师)有了更强烈的动机推动多边自由贸易,以此作为在全球加强民主建设的途径。
    但到80年代中期,美国的决心开始动摇了。几年后,柏林墙的倒塌,削弱了美国地缘战略的理论基础。此时,全球几个最大市场的关税,已在早前几轮贸易谈判中降到低水平。启动新谈判的政治动机,已从渴望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变成了对失去既得利益的恐惧。
    这 就是1986年启动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真正原因。美国突然爆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以及1979年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都激起了人们的普遍 忧虑,人们担心,如果不采取果断的统一行动,巩固世界经济秩序,全球经济就会开始崩溃。同样,在几次启动不成功之后,“9/11”恐怖袭击带来的震惊,在 四年前启动了多哈回合谈判。
    不过一旦世界开始恢复正常,“震惊”的效果就减弱了。的确,过去10年贸易和全球经济的弹性,超出所有人的预 期。这种弹性克服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的通缩、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动荡的股市和飙升的油价。难怪各国政府在多哈谈判中付出政治资本的意愿是有限 的,而且许多国家都用农业谈判僵局作为便利的借口,抵制要求它们消除服务市场壁垒、降低工业产品关税的压力。在自由贸易中受益极大的东亚经济体,表现得最 为谨慎。
    从某种意义上说,贸易谈判是政治上非理性的活动。谈判要获得成功,政府必须顶住国内强大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去争取多数国人难以 察觉的长期利益。而当这些利益真正实现时,对此负责的政治家可能早已不在其位了。假如世界经济无需修补,而其它那么多事情需要费心,为什么要为贸易谈判操 心?
    目前,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最大威胁,并非法国农民,而是其自身成功带来的冷漠。世贸组织成员国似乎想当然地以为,世贸组织可以照顾好自己。多哈回合谈判一旦破裂,就可能使自满变为世故的冷漠。软弱的谈判成果也一样有害,给无限期的观望和惰性提供借口。
    它的影响有多大?短期内,它未必会中断贸易自由化。智利、香港和新加坡等经济体都已证明,单边开放市场能带来巨大利益,往往比贸易谈判带来的利益还要大。中国和印度的市场开放速度,也比世贸组织的要求更快。
    长期来看,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一个可能的后果是,它会加速各国争相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世贸组织1999年西雅图会议后不久,这种现象即开始出现,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在其中带了头,而它们以前是多边体系的忠实拥护者,这不是个好兆头。
    双 边协定的增多,将把全球市场变成特惠协定的大杂烩,每个协定都有各自的复杂关税规则,国际业务成本将因此膨胀,这将令全球市场进一步支离破碎。强大的伙伴 国将明目张胆地欺凌弱小伙伴国,迫使它们接受符合前者国内生产商狭隘利益的条件,而不是更自由、更公平的贸易。
    第二,世贸组织的边缘化, 将令该组织的权力基础——贸易争端仲裁法庭的价值受到质疑。仲裁法庭的效力取决于成员国遵守裁决的意愿。如果各国政府将世贸组织作为立法论坛的地位降格, 其效力还能存在多久?假若不尊重争端解决程序,就会削弱抵御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的堡垒。这种威胁似乎遥不可及,因为在全球化的经济中,大量商品、服务、 资本和信息已经在以惊人的速度跨越国界。但20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些潮流也可能逆转。这是一种十分阴暗的前景,但可以避免。这要看各国政府是否记取了历史 教训,要不然它们只能再犯一次错误,然后得出教训。而最初正是这些错误导致了多边规则体系的建立。

WTO谈判:中国如何处置?
    FT中文网专栏作家文榕指出,WTO多哈回合总算避免了在香港崩盘——这场看来要在2006年底走向失败的多边贸易谈判对中国并非利益攸关。
    这 轮“发展回合”所聚焦的农业补贴削减并非中国核心利益所在。中国已经将农产品关税从加入前的54%降到目前的15%,而现在世界平均水平是62%。“入 世”4年多以来,中国花卉、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已经通过出口障碍的削减获得了好处,而在粮、棉、油、糖、奶、肉等土地密集型产品方面,农业补贴 国实际上正在补贴中国加工工业和消费者;农业劳动人口过剩和耕地/牧场稀缺的资源禀赋意味着中国可以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进一步获益,只要那些本来就不具备 竞争优势的过剩农业人口能持续转移到非农业部门。
    对中国这个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WTO模范生来说,“入世”不过是让经济改革议程走得更快 一些。在2001年后的5~7年内,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履行“入世”时大范围、大规模的自由化承诺,主要获益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减让和竞争性行业的准 入。中国工业品关税由加入前的42%降到目前的9%。除国防等敏感领域外,已经没有几个行业外资和外国产品不曾涉足。
    结果是,中国的自由化走在了所有其它新兴市场的前面,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和最大新兴市场。如果说“入世”承诺仍有未兑现之处,往往只是原国有部门的利益掣肘:境外企业在华面临的准入和管制障碍,并不会比境内民营企业的更严重。
    中 国官方的低调可能会引来媒体质疑:为何中国不利用东道主机会成为发展中国家代言人?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自工业品贸易自由化基本实现之后,WTO就陷在政 治敏感的农业和服务贸易领域争吵与清谈中不能自拔。其中的“发展中国家”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农产品出口国与东亚的贸易自由化议程少有衔接,而其他新兴市 场则担忧,如何能在中国的压倒性优势下实现工业化与出口繁荣。
    中国“入世”以来获益于经济自由化和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而非马拉松式的多 边谈判。中国面临的贸易壁垒也非多哈回合所能解决:还记得欧美在纺织品贸易上花样百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吗?这与他们这一轮谈判中在削减农业补贴上的挤牙膏态 度同出一辙。“入世”以来,此起彼伏的保护主义浪潮中,中国是最大受害者之一,WTO多边机制在此方面的无能很难激励中国官方积极参与到这一回合中去。
    在 中国“入世”前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看来,对WTO的不关心表明,中国公众对多边贸易谈判的效能感到失望。而同期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展则可谓闷声发 财。至少在服务贸易全面开放与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多边谈判首要主题之前(届时中国才会感受到WTO的实质性压力),低调是理性的。
    不过,香港《文汇报》的报道说,对于有言论指出中国参与此次世贸第6次部长级会议比较低调,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并不同意此说法。  
    他 表示,中国对于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中国在这次谈判起得数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推动谈判,不论是农业问题、非农问题和服务贸易问题等都有参与,与十多个成员 国的部长进行磋商,中国参与是非常积极的。薄熙来进一步说,中国同时起了一个桥梁作用,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之间在农业方面和非农业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中 国从中作为桥梁角色。还有是积极维护中国利益,维护13亿人口本身利益,对世界贸易方面发展是非常有贡献的。
    他还指出,中国在世贸会议上 以务实及冷静态度与其它伙伴平等和睦相处。对中国与欧美的贸易关系仍持乐观态度,未来仍有争拗机会出现,但有信心可以妥善处理。对于纺织品贸易问题,薄熙 来指出,中美及欧洲的贸易关系仍然紧密,但争拗却是不可避免。现时纺织品问题已经解决,但未来仍会有争议和矛盾出现,好像鞋类及电子讯息产品也会有争议, 甚至是椅子家具生产等都会有矛盾存在。
    总的来看,本次香港世贸部长级会议的成果似乎有限,这也显示了世贸这一仅次于联合国的世界第二大组 织的作用已经日益减弱,而其根源就在于一些国家的利益集团通过种种手段阻止国家开放,阻止行业开放,利用谈判拖延自由贸易的进程。明年就是多哈回合谈判断 最后一年,如果这种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将非常黯淡。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5年第94期(总第627期)  2005年12月20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