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警惕优势不再

2005-12-09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91期(总第624期)  2005年12月9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明年要“平稳较快增长”
    本 月初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中国经济定下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调。经济学者认为,会议决定明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 策”,表明中国当局对当前经济总体走势基本满意,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不会有大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将谨慎行事。
    每年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外界解读中国来年经济政策的指南。这次会议强调,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这表明,中国决心在从明年开始的新五年规划期间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变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投资马车”的增长模式。
    2002 年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但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马车。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在过去3年里持续以超过20% 的速度增长,目前投资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4%,而消费率(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却一路下降至53%,较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 百分点。
    中国《每日经济新闻》引述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仍有发生大起大落的潜在危险, 这与目前投资强、消费弱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有着重要关系,因此须认真解决这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王小广说,“投资既可能是导致中国经济大起的 ‘热源’,更可能是导致大落的‘冷源’。”王小广认为,如果消费需求不能有效扩大,产能过剩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中国经济在今后几年有“大冷”的可能。由 此引发的企业倒闭、职工失业更是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庄健指出,和投资相比,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让民众能够得到实 惠的、可持续的增长动力。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消费与投资增速的差距比上年缩小了1.3%,如果消费率能够持续提高,投资增长保持适度规模,中国经济在今后 5年才可能实现高层所期望的“又快又好”的增长。  
    另有学者分析,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在经济增长速度上继续强调“稳健”,但在改 革问题上仍将大胆触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并希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这些重要领域主要包括国企改革、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股权 分置改革,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目前,宝钢、神华、中国诚通、中国铁通等大型中央直辖企业正实施董事会试点,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资委监管的100多家企业将在2008年之前完成这项改革,明年是关键之年。
    股 权分置改革也进入关键阶段。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不上市流通。这是中国股市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 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有关人士透露,高层希望明年能在股权分置改革上取得大突破,尽快解除这块长期困扰中国股市的“心病”。同 时,抓紧推进商业银行改革,是明年改革的另一大任务。
                                          (联合早报,2005.12.07)
                                  国际经济
“暗物质”填补美国赤字
    哈 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发展中心主任里卡多·豪斯曼(Ricardo  Hausmann)、该中心公共事务客座教授费德里科·施图尔辛格 (Federico  Sturzenegger)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 “‘Dark  matter'  makes  the  US  deficit  disappear”,文章说:
    美国2005年 的经常账户赤字预计将达7000亿美元。此前美国已连续27年出现赤字,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这让人们担心,全球危机迫在眉睫。填补这一不断扩大的缺口需 要巨额资金,而一旦资金枯竭,世界经济将面临艰难的调整。美元将会崩溃,导致人们疯狂抛售美国国债,利率将会飙升,急剧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将随之而来。
    不过,先别急。如果情况真这么简单,为什么市场还没有预见并引发危机呢?
    也 许是诊断有问题。让我们看一看一些事实。美国经济分析局指出,美国在1980年有约3650亿美元净外国资产,带来的净回报约为300亿美元。1980至 2004年,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累计为4.5万亿美元。你会以为,美国的净外国资产已减少了那么多,降至大约负4.1万亿美元。如果这笔债务的利息为 5%,那么美国财务状况的资产净回报1982年为300亿美元财务收入,2004年则成了2100亿美元的财务支出。不是吗?毕竟,债务人必须还本付息。 但2004年的财务收入仍是300亿美元,和  1980年一样。美国比它所挣的多花了4.5万亿美元(根据其累计的经常账户赤字得出),而且还是免费 的。
    怎么会这样呢?官方的解释非常模糊。一个解释是,美国得益于约  1.6万亿美元的净资本收益(这至多能解释一半)。官方的另一个解 释是,美国从它持有的外国资产中获得的回报,高于它向外国人支付的外债支出。但这些巨额资本收益从何而来呢?换句话说,为什么美国的海外投资者,比在美国 的外国投资者聪明这么多呢?
    我们提议换种方式来解读这些事实。(据《美国和全球不平衡:暗物质能阻止大爆炸吗?》 (US  and  Global  Imbalances:  Can  Dark  Matter  Prevent  a  Big  Bang?)) 我们根据资产的收益来衡量资产,并根据这些资产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来计算经常账户。这就像通过计算收益,并乘以上市盈率来给企业估价。当然,这会使人对方法 产生疑问,但官方数字的出入如此巨大,细节已不重要。为了使问题简单化,以下我们主观地假设资产回报率为5%,相当于市盈率为20倍。
    让 我们来算一下。我们知道,美国财务资产组合的净收入为300亿美元,按5%回报率计算,这意味着有6000亿美元资产。所以,美国就是6000亿美元的净 债权人,而非4.1万亿美元的净债务人。由于资产一直保持稳定,所以平均来说,美国在过去25年里,从来就没有出现经常账户赤字。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仍是净 债权人。
    在我们计算的美国净资产与标准数据之间,相差了4.7万亿美元,我们称之为“暗物质”(dark  matter),因为它对应 于产生收益的资产,却不可见。这个提法源于一个物理学术语,用于解释这个事实,即世界比你所想象的只由可见物质发出的引力维系在一起的形态更为稳定。
    暗 物质的存在有几个原因。最明显的原因,是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高回报。为什么美国的资产能获得这样的回报?因为这些投资附带了许多技术诀窍,增强了它的收 益潜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何美国在其资产上的收益,会超过其债务支出,而外国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在衡量外国直接投资时,技术诀窍的价值没有得到恰当的计 算。尽管暗物质还有许多其它来源,但外国直接投资是最大来源。一旦把暗物质考虑进来,就会发现世界处于出人意料的平衡状态。美国和欧盟实质上是靠出口暗物 质,来弥补它们明显的失衡,新兴市场则用它们的盈余进口暗物质,日本则为世界其它地区提供资金。所有重要地区的净资产部位都相当小。
    美国 的暗物质是一种稳定的资产吗?我们发现它是的。目前,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逾40%,而且在过去25年里,只有6年是下降的,下降也从未超过 GDP的1.9%。简言之,我们的主张很简单。一旦资产根据它们产生的收入来估价,就不会有美国的巨额外部失衡,也没有严重的全球失衡。
                                            (FT,2005.12.08)
美元年底不会大幅反弹
    一 年前的这个时候,兑美元本已大幅上扬的欧元,在节日前交投清淡的市场中再次飙升,创下自1999年1月欧元诞生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的攀升使欧元区官员为 该地区出口商打抱不平,而有关美元崩溃的议论也一度成为头版新闻。最终,这一推测被证明是杞人忧天,美元的涨势延续并贯穿2005年。眼下的问题是,时至 2005年末,汇市是否将重现去年12月的景象。分析师认为,答案极有可能是否定的。
    根据道琼斯的分析,12月中旬过后,汇市成交量通常会明显下降。接近年关,美联储(Fed)决策者往往会保持沉默,政客们则会避免发布重大政策声明,一些机构投资者的许多公司将结清账户,公司管理人士、投资者和交易员纷纷休假。
    汇 市的表现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方面,没有多少基本面消息可以消化、宁可等到来年再调整预先设立的头寸的投资者离场观望,使得汇市交投淡静,呈区间波动。风平 浪静的预期让投资者无意押注于汇率的大幅波动,而这一预期也将得以兑现。另一种情况也在常理之中:持续至12月中旬的强劲走势使投机人士能够一拥而上。在 成交量较小的情况下,少量资金即可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技术阻力位也较容易被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走势延续的时间将超过基本面因素所赋予的水平。
    近 些年来,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因为暗箱交易系统--市场人士预先设定在走势达到一定水平时跟风买进--会使明确的走势自动增强。因此,在2002至 2004年美元下滑的三年中,每年12月欧元都收获颇丰。2002年12月,美元下跌近6%;2003年时的跌幅5%;去年则下跌2.7%。
    美元指数距离技术性突破18个月波动区间不远,可能会为对冲基金和其它投机人士提供出手的动力,欧元年底可能会跌破1.15美元,而美元则将拉近与125日元之间的距离。纽约汇市7日尾盘,欧元兑1.1723美元,美元兑121.03日元。
    但 分析师称,上述情景无法实现的理由也有很多。其一,欧元在2002至2004年最后一个月的上涨无一例外地受到强大的长线美元看跌市场人气的支撑。而当时 市场对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普遍担忧,以及广为传播的各央行外汇储备不再独守美元而将予以多元化的议论,更是加强了美元的看跌人气。
    瑞 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驻纽约的外汇策略师Lara  Rhame称,相比之下,今年关于美元强势的猜测并不太多。Rhame称,与调回海外利润相 关的美元买盘对美元发挥的作用,不大可能有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操作对欧元产生的影响那么大。这是因为公司大多会选择在汇市流动资金枯竭前完成利润的调 回。她没有排除美元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但认为美元年底时会接近目前的水平,明年将再度走高。Rhame称,如果年底汇市有所涨跌的话,她认为美元将看涨, 但美元年底保持目前水平的可能性很大。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驻伦敦的外汇策略师Adrian  Schmidt称,仔细研究最近的汇 率走势会发现美元今年最后几周的上行动力不及欧元12个月前的水平。目前,除了兑表现普遍不济的日元走高,美元兑欧元一个月来基本持平,兑加元、新西兰元 和澳元以及墨西哥比索等非欧洲货币最近已经下跌。在目前情况上,大多数(暗箱)系统将认为市场呈区间波动。Schimdt认为,Fed在12月14日召开 的会议将成为关键。如果Fed声明的措辞不变,或只是细微改动--表明Fed仍计划数次加息,那么美元仍可能再创新高。但声明若表示Fed加息周期即将结 束,则欧元应会受益。Schmidt认为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大。他预计欧元年底时将涨至1.20美元,之后,美元更为广阔的涨势将使欧元跌至1.10美 元。
                                          (DJ,2005.12.08)
G7通胀压力上升可能对亚洲产生影响
    据道琼斯报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亚洲经济体对抗突发性资本外流的能力可能已经大大增强了,但分析师们表示,对亚洲来说,七大工业国(G7)内部不断增加的通货膨胀压力似乎仍是难以抗拒的风险。
    随 着部分G7成员国收紧货币政策,借贷成本将逐步上升,导致全球资本争夺加剧,这可能在长期内对亚洲新兴经济体造成不利影响。这至少是日本货币当局的担忧所 在。G7成员国在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后发表的声调一致的联合声明中表示,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可能性是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风险。日本财务省负责国际事务 的次官渡边博史(Hiroshi  Watanabe)最近警告称,随着发达国家中止降息步伐,资本市场必将受到影响,扭曲的情况也会出现。渡边博史称, 若发达国家未准备好应对利率升高可能带来的影响的话,“我们的观点是,我们将来在(处理经济政策问题时)可能会犯错误。”
    吃一堑长一智的亚洲国家纷纷增加了外汇储备,并在努力清偿短期债务,这诚然增强了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不过,日本货币当局仍认为资本流向的突变将打击亚洲发展中国家,因为在争夺资本方面他们处于劣势。
    日 本央行已表示,可能在明年某一时刻结束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分析师们称,即便日本放弃定量宽松政策,其资金也不大可能马上流出亚洲,因为央行可能会把接近于 零的利率水平维持一段时间。但一些人士警告,单是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趋紧这一预期就可能逐步推高借贷成本,并阻碍日本市场人士买进亚洲股票和债券。市场人士 称,若果真如此的话,日元兑新台币和韩圆等亚洲货币连创数年低点的趋势可能得到缓解。
    日本证券投资信托协会 (Investment  Trusts  Association  of  Japan)的数据显示,受高收益率驱动,现金充裕的日本投资者截至10 月份已买进总额达18万亿日元的外国投资信托产品,较上年同期上升了58%,占日本公开发行的投资信托总额的近37%。
    分析师们表示,尽管对印度、韩国、中国大陆和香港等亚洲经济体的投资仅占日本用于外国信托投资资金的5%左右,但这些投资在日元普遍走软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借贷成本上升忧虑对亚洲货币兑日元走势产生的影响程度可能会不尽相同。
    一 些分析师认为,全球流动资金萎缩可能使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令其更青睐于汇率稳定的亚洲国家的资产。这可能意味着本币较弱的亚洲经济体将承受较大拋售压 力,汇率波动将较大。瑞穗实业银行(Mizuho  Corporate  bank)新加坡国债部门副总经理Koichi  Wakabayashi 称,“投资者对亚洲金融危机依然记忆犹新,对汇率风险非常敏感。”他表示,“这意味着一旦借贷成本上扬,人们将拋弃对于油价上涨较为敏感的亚洲国家的货 币,比如印尼盾,或者那些波动较大的亚洲货币,比如印度卢比。”由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趋紧,有利和不利货币之间的差距将拉大。
    前大藏省国 际事务次官榊原英资(Eisuke  Sakakibara)认为最近的日元弱势“不同寻常”,他警告投资者不要对此心安理得。他说,如果明年美国联邦储 备委员会(Fed)的加息周期结束恰逢日本央行放弃定量宽松政策,将导致日元兑其它货币大幅反弹。榊原英资称,“若这种情况发生,我认为很多人都将受到伤 害,这也是G7需要提前采取谨慎行动的原因”。
                                                    (DJ,2005.12.05)
                                      国内与港台经济
佐立克“stakeholder”一词引发讨论
    9 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立克(Robert  Zoellick)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发表了题为“中国往何处去”(编者 注: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http://usinfo.state.gov /dhr/Archive/2005/Sep/22-188459.html)的演讲,其中包含这样一句话:“我们需要促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 利益相关的参与者。”
    《亚洲华尔街日报》指出,对中国官员而言,这段讲话基本阐明了美国的立场。这句话在文字稿中用斜体字表示,佐立克在 演讲到这里时也加重了语气。在整个演讲中,他总共七次提到了“利益相关的参与者”(stakeholder)一词。中国官员和学者将这个词视为了解美国对 华立场的关键。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词是什么含义?汉语中并没有stakeholder的对应词汇。美国国务院 (State  Department)自己进行了翻译,发布在美国政府的中文网站上(编者注:http://usinfo.state.gov /mgck/Archive/2005/Sep/22-769678.html),这令中国人对“利益相关的参与者”这个译法困惑不解。
    佐立克拒绝对他选择的措辞引起的混乱发表看法。美国国务院一位官员认为,这个问题主要是概念上的,而不是语言上的。他说:“如果中国人只是机械地翻译这个词,这个演讲在中国同样会引起争论。问题就在于这个争论。我们希望他们有争论。”这样演讲就收到了效果。
    在 演讲发表后的几个小时内就有来自中国的大量问询电子邮件。到中国访问的美国学者也被人们围住问及该问题。前美国高级贸易官员、曾在佐立克演讲前担任他的顾 问的杰弗里·贝德(Jeffrey  Bader)不久后访问了中国。他说:“我在各地都碰到了手持该演讲稿的复印件来问我问题的人们。我总共花了8个小 时帮助人们了解演讲的含义”,许多时间都花在了stakeholder这个词上。
    有政府背景的中国研究组织向美国派出了学术代表团,希望了解这个新词的含义。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中国学者裴敏欣说:“我们一周要接待好几批访问团。他们来了后都会问,这个词到底是什么含义。”
    部 分研究了美国国务院译法的中国学者不喜欢仅仅对“利益”的强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研究员袁鹏说,他们认为还应该指出“利益相关的参与者”所面临的 风险。他们的替代词汇是:同时面临利弊的参与者。但这个词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它中国学者、政府顾问和研究人员在公开出版物和网络聊天网站中倾向于采用一些 意思相近的译法。一个是“共同经营者”,还有一个是“伙伴”。
    对有些人来说,这个问题很简单。中国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缉思11 月在一份深具影响力的大陆刊物(编者注:《中国新闻周刊》,2005.11.28,总NO.254期)上称,stakeholder一词在英语中比较容易 理解。它意味着股东。作为股东,你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你和我合作,股价就可能会上涨,所有人都会受益;如果你不努力,不负责任,所有人都会蒙受损 失。
    事实上,许多懂英语的中国人都不清楚stakeholder这个词怎么翻译。
    Stakeholder一词是16世纪最早出现在英国的赌博圈子中,主要指赌金。语源学家认为,赌金最开始是挂在木桩上的,因此就产生了这个词。后来,持有赌金的人就被称为stakeholder。
    中 国人对stakeholder一词的争议同1995年双边关系严峻时总统克林顿用“engagement”一词描述美国对华态度时所引起的分歧如出一辙。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指出,懂英语的中国人对既意味着可能交火,也有合作涵义的这个词感到困惑不解。在1999年中国展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谈判前,“双赢”一词对许多中国官员来说还不可思议。而现在,这个词在中国官员的讲话中已经几乎泛滥成灾。还有美国过去两年里经常提到的“对 冲”(hedging)中国经济及军事崛起的风险。经常给五角大楼和国务院担任顾问的学者格拉泽(Bonnie  Glaser)说,这个词不是很难。中 国有着悠久的赌博文化,因此将这个词翻译为“两面下注”。中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表示,目前中国尚没有stakeholder一词的官方译法。
    中 国学者现在认为,佐立克的演讲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内部希望同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的人取得了胜利,压倒了希望遏制中国的人。对他们而言,不论 stakeholder一词如何翻译,都表明华盛顿确认了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的重要而持久的作用,并看到了太平洋两岸这两个国家的共同利益。
    郑 必坚曾在10月末发表讲话赞扬佐立克的演讲──尽管有所保留。郑必坚说,佐立克的演讲是明确无误的政治声明,确认了中国和平崛起背后的合理性,承认了中国 经济改革的成功。不过,他也表示,佐立克同其它官员一样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某种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一位中国学者表示,郑必坚的讲话中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自 己认为佐立克的演讲有60%是正确的,40%是错误的。郑必坚从未具体提到stakeholder这个词。
    奇怪的是,布什总统在任何公开 讲话或上个月的亚洲之行中都没有提到这个词。但他的高级中国问题顾问格林(Mike  Green)在向媒体随访媒体通报时却重复了佐立克的“负责任的、 利益相关的参与者”的说法。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坚持说,布什对中国的总体评论同佐立克的讲话完全一致。
                                                (WSJA,2005.12.07)
中国应警惕优势不再
    美国《新闻周刊》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对全球商家来说,中国仍是重要基地,但优势或难以持续。文章列举了以下理由:
    1. 炼钢业生产过剩。中国近年兴建大批钢铸造厂,出口到全球市场,现时的生产量达3.5亿吨,冠绝全球,亦已满足本地市场需要,但当地的铸造厂仍不断增加,故 有专家指,中国制造业增长大大超出预期。炼钢业生产过剩,使其他国家的厂商却步,不但危及中国的“制造业天堂”地位,更可能拖累中国稳步上扬的经济增长。
    2.制造业全面“富余”。其他类型的制造业亦不遑多让,无论是铝、棉及水泥,还是T恤、手机及汽车,皆出现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中国仍期望国内生产总值可保持每年9.4%增长,但有部分经济学家相信,出口及投资过剩势必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
    3. 过度投资影响盈利。不少企业发现中国消费市场潜质大多是假象,台湾手机制造商Dbtel早年进军中国市场,但最后损失6000万美元,股价狂泻,该公司指 中国增长过急,加上当地出现割喉战及需求低,使该公司盈利下跌。曾在中国赚得厚利的厂商亦打算转移阵地,京信通信在中国开设厂房,引入流动电话潮流,并于 2003年在香港上市,但由于当地手机服务增长减慢,今年上半年的净盈利大跌67%,遂转移到印度发展。有专家将中国出现过度投资归咎于政府政策,亦有指 是受中国的消费模式影响。
    4.印度越南抢饭碗。不少外来投资者也有所察觉,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厂商正开始减少在中国的投资, 改选其他更有利润潜质的地区。韩国不少小型企业,现已奉行“中印政策”,同时在中国及印度寻找商机。日本企业则走“中国加一”路线,除了中国外,同时以亚 洲另一个地区作据点,而越南就是中国以外的首选。
    5.外商开始分散投资减损失。虽然外商现时在中国的投资仍远超印度及亚洲其他地区,达每 月50亿美元(约388亿港元),但有下降趋势,外商直接投资邻国的情况更不断增加。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国民银行曾帮助数百间韩国工厂转移阵地到中 国深圳设厂,但该银行经理近日指出:“由于经济问题,我们正打算转移阵地到越南及印度。”严格来说,外商不会将所有投资撤出中国,但正计划分散投资,以防 严重经济损失。
    6.经济可能减速。若估计属实,中国可能出现经济减速,这将打击全球经济。投资银行“里昂证券”(CLSA)的首席经济师沃克表示,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利润薄弱及价格竞争加剧,令中国来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低至5%,到2007年更或降至3%。
    世界经济论坛将中国今年的商业竞争评级,在116个国家地区中位列47,连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学者波特亦指:“中国作为商业圣地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香港商报,2005.12.04)
中国仍对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
    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报道中说,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AT  Kearney)对全球投资者信心进行的一项年度调查显示,印度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中国自2002年以来一直占据榜首位置,而(投资者)对印度的兴趣上升则是最近以来的进展,与此同步的是,新德里的改革派做出了新的努力,更为热烈地欢迎外国直接投资,将其作为资本、技术和专业技能的来源。
    科 尔尼的报告称:“印度正处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列。”不过,报告同时警告称,该国需要克服狭隘的商业利益和基础设施、物流和监管方面的障碍,才能受惠于 不断飙升的投资者信心。印度等离岸中心的吸引力持续上升。2005年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2005  FDI  Confidence  Index) 显示,有80%的企业领导人计划在未来3年内在海外设置公司职能部门,比例远远高于2004年的66%和和03年的50%。
    调查发现,对 营收增长的追求,正推动企业以“9/11”以来的最高速度重新谋求海外发展。54%的高管人士表示,他们计划提升在外国投资的水平。印度在排行榜中的位置 由去年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而美国则由去年的第二降至第三。尽管英国保住了第四的位置,但其它西欧国家的排名均有所下滑。
    2004年,印 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仅为53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0.8%。当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上升2%至6480亿美元,为2000年以来首 次出现增长。其中,美国吸引了96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中国吸引了606亿美元。
    尽管印度成功地将自 己定位为商业流程和信息技术的外包中心,但这些活动往往通过第三方交易而非外国直接投资,转化为印度在服务领域的出口。科尔尼表示:“与中国相比,印度的 技术和信息技术(IT)导向型经济获得的资本密集型外国直接投资较少。中国整个制造业基础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由外国跨国公司建成。”
                                                    (FT,2005.12.09)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5年第91期(总第624期)2005年12月9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